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及其阴极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3
2010年第12期(总第147期)
NO.12.2010
(CumulativetyNO.147)
China Hi-Tech Enterprises
摘要: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需要电池的微型化。微电池在未来便携式
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介绍了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原理和结构,以及阴极薄膜的制备技术,展望了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微电池;全固态薄膜锂电池;阴极薄膜;溅射法;脉冲激光沉积法;电子束蒸发法中图分类号:TM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2-0043-03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及其阴极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梁 科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电子教研室,四川 广汉 618307)
电子产品小型化、微型化、集成化成为当今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需要电池的微型化。微电池在未来便携式电子设备、国防装备及微电子机械系统 (MEMS) 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积极开展研究的微电池系列有:锂电池、锌镍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其中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由于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使用温度范围宽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主要由阴极膜、阳极膜和电解质膜构成,其电池性能的主要决定于阴极材料的性能,所以薄膜锂电池的性能也取决于阴极薄膜的性能。近年来,如何成功获得性能优良的阴极材料成为热门前沿课题之一,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欧共体等一些大公司和研究机构纷纷致力于阴极膜研究和开发。本文旨在介绍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结构和原理,并总结阴极薄膜的制备技术,以期为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结构和原理
电池的结构也极大地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它密切关系到电池的容量和Li + 离子的传输速率。最优化的构件方式是组成高性能薄膜锂电池的重要条件。图1给出了典型的薄膜锂电池的结构型,主要部分是阴极模、固体电解质膜和阳极膜。可以通过某种基底(如单晶硅片)上依次沉积阴极电流收集极、阴极膜、固体电解质膜、阳极膜、阳极电流收集极构成简单的薄膜锂电池。除了电流收集端(通常用导电金属附着在基片表面制备)以外,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阴极、阳极、电解质
压缩点、谐波、邻道功率比等。邻道功率比衡量由放大器的非线性引起的频谱再生对邻道的干扰程度。(4)杂散输出与噪声。
在发射系统中,射频末级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范围可小至毫瓦级(便携式移动通信设备)、大至数千瓦级(发射广播电台)。为了要实现大功率输出,末级功率放大器的前置放大电路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激励功率电平。根据工作频率和输出功率等要求,可以采用FET、射频功率集成电路等作为射频功率放大器。本系统采用了日立公司的功率放大芯片PF01411A 来实现完成该任务,如图6所示。PF01411A 具有线性失真小,输入功率要求低 (0dBm 即可),增益控制范围可达90dB,效率可达 45%,最大输出功率可达5W。MCU 可通过电压控制端Vapc 来对输出增益进行控制,以实现对射频输
出功率的控制。
图6 输出功率可控的射频功率放大电路
三、结语
本文研制改进了零中频解调技术、载波电路、信号调制电路及射频功率放大电路,特别是对读卡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射频信号处理单元作了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研制电路的简单、实用、可靠。参考文献
[1] ISO/IEC FDIS 18000一6:2003(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一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for item management air inter-face 一Part 6: Parameters for air interface commnnications at 860-960MHZ[S].
[2]段研.RFID 国际标准18000系列使用中的问题[J].2008,(6).
[3]郎为民,陶少国,杨宗凯.RFID 标准化体系研究[J].电子器件应用,2006,(8).作者简介:赖树明 (1981-),男,广东茂名人,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多功能电子测量仪。
- -44
都是以固态薄膜的形式依次参差附着,并且外部以绝缘的保护层包裹。
图1 薄膜锂电池的横截面示意图
锂电池原理上是一种锂离子浓差电池,固态薄膜锂电池的正、负两极通常由两种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或聚合物组成。
充电时,Li +从正极脱嵌,
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同时电子的补偿电荷从外电路供给到负极,放电时则相反。如图2所示:
图2 锂电池原理示意图
在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处于从正极→负极→正极的运动状态。锂电池中的就像一把摇椅,摇椅的两端为电池的两极,两极的锂浓度随着一极的升高而另一极降低,而锂离子就像运动员一样在摇椅间来回奔跑,类似一种摇椅式机制。所以锂电池又叫摇椅式电池,其原理又被称为摇椅式原理。
二、阴极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
制备阴极薄膜材料主要有两种沉积工艺,即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气相沉积法又包括:磁控溅射 (Magne-tron sputtermg)、电子束蒸发沉积、脉冲激光沉积 (PLD)等。化学方法主要是溶胶凝胶方法。本文就目前制备阴极薄膜材料常用的4种方法做简单介绍:
(一)溅射法
1.溅射技术是利用高能离子轰击靶材形成溅射物流,在衬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的一种镀膜技术。溅射技术包括射频磁控溅射、反应溅射、多元靶溅射及离子束溅射。其中,磁控溅射由于沉积速率可以比其他溅射方法大很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薄膜沉积方法。由于优良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氧化钴锂被广泛应用在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中。在薄膜锂离子电池研究中也经常使用其薄膜作为阴极材料。
Jang 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得到LiCoO 2薄膜,
研究得出薄膜中颗粒变小可以提高电压循环稳定性从而提高容量和能量密度。
2.H. Y. Park 等在不同偏压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
LiCoO 2了阴极薄膜,
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表明沉积过程中采取不同基体偏压对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有着明显影响。采用这种方法可不需要后续退火过程,而直接用于薄膜电池的阴极材料。
3.刘文元等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非晶态和不
同取向的多晶LiCoO 2薄膜,
利用XRD 和SEM 研究了不同温度退火后LiCoO 2薄膜的结构和形貌。以具有不同结构的
LiCoO 2薄膜为阴极、
含氮磷酸锂薄膜为电解质以及金属锂薄膜为阳极,成功地制备了电化学性能不同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由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LiCoO 2薄膜的结构和多晶取向决定了薄膜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具有一定取向的多晶
LiCoO 2薄膜制备的全固态薄膜锂电池具有最佳的性能,
稳定放电容量达到55.4μAh/cm 2
·
μm,充放电循环次数超过450次。
4.LiNiO 2理论容量较高,
比LiCoO 2价格便宜,对环境污染也较小,所以有希望成为取代LiCoO 2的电极材料。H.K.Kim
等以LiNiO 2为靶材,
O 2/(Ar+O 2)比为0.1气氛下,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得到非晶态LiNiO 2薄膜,
在700℃氧气气氛下快速热退火10分钟后得到结晶的LiNiO 2薄膜。采用经快
速热退火处理的LiNiO 2薄膜阴极
(厚1.13μm)组装的全固态薄膜电池显示出稳定的循环性能。作者指出,经快速热退火处理的LiNiO 2薄膜阴极是制备高性能全固态薄膜电池很有希望的阴极材料。
5.A.Urbano 等人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Li x NiO y
薄膜,为Li x NiO y 阴极膜的溅射提供了部分依据。Duksu Kim 等人首先用射频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有良好电化学活性的
LiNi x Co 12x O 2阴极膜,
实验对两种不同摩尔比合成靶材溅射的LiNi x Co 12x O 2阴极膜作了对比研究,
指出在氩气和氧气(摩尔比为2∶1)混合压为1.33Pa、溅射功率密度1.23W/cm 2
条件下,
LiNO 3、NiCO 3和Co(NO 3 )2
·6H 2O 按摩尔比1.05∶0.5∶0.5合成粉末靶,在Pt(50nm)/SiO 2/Si(100)衬底上溅射的
LiNi x Co 12x O 2膜,
经过快速退火处理,有良好的容量保持性能。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容量只有很少的降低。Cheng L L 等
讨论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LiCoO 2薄膜的性能,
结果表明在250℃条件下以Si 基板为衬底,氧气分压在0.665~1.33Pa 范围内,可以制得纳米晶型的LiCoO 2薄膜,当氧气分压高
于1.33Pa 或低于0.665 Pa 时,会有Co 3O 4杂相产生,
这说明氧气分压在制备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讨论了退
火温度对LiCoO 2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当退火温度分别为500℃、600℃、700℃时,电池的放电容量分别为41.77、50.62
和61.16Ah/(cm 2
·μm) 。
6.Dudney 研究发现由于在溅射过程中难以控制和优化锂锰氧计量比,LiMn 2O 4晶态薄膜电极的循环性能和内阻表现出的再生能力比LiCoO 2差。(二)脉冲激光沉积法
1.PLD 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一开始由于气相镀膜方式占据了制膜方法的统治地位和PLD 方法本身的发展不够,并没有受到重视。1987年PLD 因成功制备YBCO 高温超导薄膜而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更是在制备铁电薄膜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基本过程是将一束高功率脉冲激光聚焦到符合化学计量比的陶瓷烧结靶表面上,靶表面瞬时局部温度
可达103℃~104
℃,
蒸发出含有靶材成分的等离子体羽辉,羽辉中包含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原子、分子、团簇和高能电子,这些粒子以较高的能量到达加热的基片表面而成膜。使用该方法制得的膜的主要优点是:污染小;薄膜与靶材的成份保持一致;逸出粒子具有较大的能量,沿衬底表面的扩散较为激烈,沉积速率高;另外,在制膜的过程中,脉冲重复频率低,原子在两次脉冲蒸发间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吉布斯自由能最低位置,这样有利于薄膜生长,提高薄膜质量。Sriehe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