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首常用中药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30首经典常用方剂
方剂总论
1.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有35天时间来学习方剂学,会学习到30首经典常用方剂,我们这次方剂学的内容参考了《方剂学》第5版教材,如果大家想学习更多方剂的话,可以买本教材回来自行学习。
从这里开始,可能有很多同学开始会有疑惑,学完这30首方,难道就算把方剂学完了吗?就会自己开方子了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给到大家几个重要观点,希望大家能够明白。
2.第一,方子是学不完的。
咱们中医流传至今有记载的方子约有30万首方,如果按照咱们每天学一首方子这样的进度来学,学完这30万首方,需要1000年,这辈子是没法学完这些已知的方子了。
这30万首流传下来的方子是宝贵的经验财富,我们要去学习他们,但不是要学所有的方子,这些方子均是经验和知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来学方剂更重要的是学思维,是学每个方子的组方思路。
只要你懂得常见的经典的组方背后思路,就算是掌握方剂的精髓,这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3.第二,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这次第5阶方剂学更多的是培养大家的组方能力。
组方能力怎么培养起来呢?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学习咱们前辈们是怎么组方的,把方子背后的思路给它理出来。
第二步是寻找规律,总结规律,把这些方子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第三步是扩大思维,脱离死方子,形成自己的配方思维和习惯。
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中医水平提高的过程,这是需要一辈子积累经验成长,不断去精进优化才能将所学变成自己的能力。
4.第三,方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没有一个人生病会按照方子来生病。
就算我们把30万首方学完,我们照样不会看病,因为你学的方子是死的知识,而没有一个人会按照你学的方子来生病。
这就要求我们活学活用,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不同的复杂问题。
常年临床的中医大夫,大部分中医常用的方子只有10个左右,最多不会超过3 0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方习惯和思维,所以在某些病症方面疗效突出,比如有些中医善用附子,那他就擅长治疗阳气不足的病症,有些中医喜欢用理气的方,那他就擅长治疗气病;而有些中医擅长调脾胃,那他就对脾胃病就很有心得。
大家去看赤脚老师开的方,也同样有自己的特点,我希望大家在学完方剂学后,不一定要会自己开方,但是要做到:能够从别人开的方子里,把背后的思路读懂,这是我们这次打卡课程最重要的意义。
5.关于方剂,大家习惯把它分为经方和时方,经方指的就是张仲景的方子,包含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的大约300来首方。
时方就是从张仲景开始后来人开的方。
经方为什么称为经方呢?这是因为医圣张仲景先生开创了一个中医药方的经典,无人能够超越,这个“经”指的是这门学科的一个经线,相当于指导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经方。
而时代在发展,病症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的疾病不同,光用这300来首经方很明显不够解决这些病症,所以后世医家不断总结经验,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时方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学员问:那是经方好还是时方好?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合适不适合罢了。
经方肯定好用,但是时代在变,在汉代时期,人们缺衣短食,得的多是寒证虚证,所以方子里体现的是温阳散寒、补虚,为主的思路。
但是,直接照搬这种思路来治现代人所有的病,很显然这是不适合的。
6.曾经也有学员问我,赤脚老师用的是时方还是经方?这里大家不妨自己去看我之前开过的方。
我总结自己开方的几个特点:1,习惯用经方思维,比如经常用到寒热并用,发散内收并用等,这些启示是我通过学习伤寒论得来的。
2,出来的成方更像是时方,比如我方子里常常有调和脾胃的思维,也常常有理气活血的思维,这些启示就是受了后世医家某些观点的影响而来的。
3,我的用方习惯是通補兼施,调整人体气机。
这个可能是我用方最大的一个特点了,大家可以去看我之前开过的方子,应该说很少有纯补的方,也很少有纯泻的方,基本上有补有泻,有寒有热,大多是围绕人体整体气机来展开的用方思路。
7.我跟大家分享我的用方思路,不是让大家跟我一样,而是要告诉大家我是这样开出一副方子来的,大家觉得对你们有益的地方,就吸收进来;要是觉得不好的地方,就不要用,找更高明的思维方式来做为补充,这样你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所以,关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什么时候才可以学会中医?在这里,大家可以开始去找自己的答
案了。
什么叫会?当你对问题认识清楚后,然后有自己的思路去解决,并且有一定的经验来支撑你的信心的时候,差不多就算会了。
但是不可盲目自信,说自己很厉害的人,往往水平很一般,中医知识学不完,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才能不断进步成长。
这句话大家互相勉励吧,尤其是等大家学到后面觉得自己能够搞定一些问题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同学开始内心骄傲,把这份敬畏之心丢掉了,最终会把自己摔得很惨。
8.在学方剂之前,我们要了解治病“八法”,实际上就是8种方法。
分别是“汗,和,下,吐,消,清,温,补”。
汗法的意思就是出汗,主要是用发汗的思路来解除表证,这一类的方剂叫做解表剂。
和法的意思是和解,其实和的概念很广,身体的阴阳要和,脏腑之间要和,气血要和,表里要和,和法主要思路就是调和,像调和肝脾,调和表里,调和胃肠,和解少阳这些方剂统称为和解剂。
下法的意思通下,主要指的就是泻下通便,当然还有像下焦蓄水,下焦水於互结,都在下法的范畴。
吐法主要思路就是催吐,比如胃里吃了有毒食物,得催吐把毒性吐出来,现在这类方法在中医不常用。
9.消法,顾名思义,就是给身体做减法。
胃里有食积,要消食导滞。
子宫里有肌瘤,要消坚散结,这种消法主要是针对身体里已经有阴成形的病理产物来用。
清法,指的是清热泻火,主要针对体内有热的病人来用。
根据热邪位置不同,清法又可以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脏腑热,清热解毒。
温法跟清法刚好相反,指的是温里散寒,主要针对脏腑或者经络有寒的病人来用。
补法,顾名思义就是补益,就是给身体做加法,补阳补阴,补气补血都叫做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病人来用。
10.我们把方剂按照这样8种分出来之后,就知道每首方子大概是干什么的了。
但是大家在学方剂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一首方子往往是多法同下,比如理中丸,这首方子是属于温法的方,主要是温里散寒,但是同时它也有补益的思路。
我们后续自己在组方也是要如此,要多种方法做整体兼顾,才能照顾到人的整体。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方剂学开了个头,明天开始来学习单个方剂,谢谢大家,明天再见。
《麻黄汤》
1、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来学习《伤寒论》开篇第一方:麻黄汤。
为什么要学麻黄汤?主要是学习经方里的君臣佐使的搭配。
方剂之所以叫组方,千万不可认为是拿着中草药在做加减法,里面有配伍的学问。
而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配伍技巧和学问。
什么叫君臣佐使呢?简单来说,一个国家里得有君主,也得有大臣,还得有宰相,还得有老百姓,每个人的分工不同,各干各自专业的事,这个国家才会强大兴盛。
如果全部都是老百姓很显然不行,全部都当君主也不行,所以,一首好方子里面也是一样道理,每味药材的分工也是明确的。
2.我们来看一下麻黄汤的组成,有:麻黄 9克,桂枝 6克,杏仁 6克,炙甘草 3 克。
这首方的君药是麻黄,它的用量也是最大的,也用君药给这首方子命名。
关于这首方子的用量,其实大家也不要去死记,你只要知道每一个方当中,哪个药为君药,它的用量比其他的药量相对来说要偏大,这就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药的这个剂量,它是分人、分地区、分情况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说学习中药方剂也一定要活学活用。
学死了,不但自己学得吃力,而且不懂变通,碰到问题就不知所措。
3.下面我主要来介绍一下这首方子里面几味药物的功效。
麻黄可以理解成兴奋剂,它可以鼓舞体内正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发散风寒邪气。
正是由于麻黄有很强的发散作用,所以它发汗的力量也很强。
桂枝在这首方子的主要作用是解肌发汗,杏仁起着止咳平喘的作用,甘草是个和事佬,调和药性的作用。
就这样简单的四味药,配伍在一起就大不一样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配伍在一起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首先是麻黄和桂枝相配,麻黄发汗力量很强,可是如果单用麻黄,这个汗往往发不出来。
为何呢?因为汗液出来的通道没有打开。
配上了解肌的桂枝,这发汗力量就成数倍的增强了。
这就相当于桂枝把肌肉层的通道打开,给麻黄打开通道。
讲到这里,大家要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风寒外感这类问题的。
其实中医认识这类问题很简单,当体表受了外来风寒之后,寒主收引,肺主皮毛,这时候可以理解成肺气被寒邪束缚,得不到宣发,所以人体正气奋起抗争通过发烧的形式来驱除体表的寒邪,但是由于体表被寒邪包围,不出汗,邪气出不去,所以热也散不出去。
5.其次是麻黄和杏仁相配,麻黄用来宣发,杏仁用来降肺平喘,用来调畅肺的气机。
我们来简单回顾下肺的功能,肺主宣发肃降,这麻黄和杏仁相配刚好能调畅肺的功能。
那这首方子为什么要用到麻黄配杏仁呢?因为麻黄汤证是针对风寒表实证,风寒束缚了肌表,就会影响到肺宣发肃降的功能,表现出来就有咳嗽的症状。
用这麻黄和杏仁相配,就可以把肺的气机调整好,主要用来针对外感风寒咳嗽这个症状的。
6.最后来看下甘草,甘草就是个和事佬,在很多方子里都有用到甘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方子里加甘草?哪些方子应该加,哪些方子不该加?这里把背后的道理跟大家讲一下。
甘草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缓和药性,像本首方子里用到麻黄,发汗力量很强,比较峻猛,就加点甘草来缓和一下,防止发汗太过。
以后碰到方子里药性比较猛的,都是会加点甘草的,是同样的道理。
甘草的第二个特点是甘缓,让药效持久。
很显然,在这首方子里,想要驱除外感的寒邪,作用力是要稍微久一点,才能把邪气驱除干净的,所以加了甘草。
后续碰到需要作用力持久的情况,都是应该加甘草的,道理是相通的。
甘草的第三个特点是可以补中,甘味入脾脏,可以和中益气。
在这首方子里,麻黄鼓舞正气去驱除寒邪,那这正气来源的动力在哪呢?靠这甘草的和中益气提供动力。
7.我们把这首方子配伍讲过之后,大家是不是发现原来配伍有这么多讲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学习它的地方,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把方子背下来,如果不懂配伍背后的意义,开死方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那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这首麻黄汤呢?说实话,能用到麻黄汤的机会真的不太多,我这几年下来只用过一两次,但是一用的效果真的是效如桴鼓,只用1剂,覆杯汗出而愈,就是说喝了药,出了汗,发烧马上就会退下来,这比现代抗生素退烧的方法还要快很多。
那为什么当代用麻黄汤的机会不太多呢?
第一,麻黄汤证的适用人群应当是正气很足的人,年轻力壮的,而年轻力壮的人往往又很难得外感。
第二,当代人群发烧的主要人群是小孩,而且小孩发烧的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往往是内外交感,所以单用麻黄汤的机会很少。
8.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首方子呢?大家务必要理解这三条。
第一,务必确定是外感风寒的情况下才能用。
为什么呢?因为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解表的,是用来散寒邪的。
如果感受的是风热邪气,是万万不可用麻黄汤的。
第二,务必在无汗的情况下才用麻黄汤?为什么呢?因为麻黄汤发汗力量很强,如果本来就有汗,那就会导致出汗过多,这样就是伤了正气,这样不但治不了病,还是导致身体更虚,加重病情。
第三,务必确定是身强体壮的人才能用,小孩要用的话要减量并确定精神状态良好才可以用。
为什么呢?开篇就说了麻黄是兴奋剂,是鼓舞正气去祛邪的,如果你体弱正气虚,用麻黄汤只会白白浪费正气。
9.麻黄汤主治的证,用书面来表达是外感风寒表实证。
这个实字,特别强调一下,什么叫实?实就是说本来身体里面不该有的,现在有了叫做“实”。
这里的风寒表实证的意思是外来的风寒邪气郁遏了肌表,肌肤的腠理合而不开,它是紧闭的。
紧闭的话,身体里面的汗液,就没办法出去,表现出来就是无汗。
这个表实证要跟表虚证联系起来一起理解,表虚的意思的肌肤的腠理开而不合,身体的津液还能从皮肤出去,表现出来是有汗。
所以,在风寒外感的两首方子,一首麻黄汤,一首桂枝汤,有个口诀大家可以记一下: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这样记下来并理解了,就很难再用错了。
1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说一下,麻黄汤这首方的一个加减变化。
第一,如果说这个人咳嗽的痰比较多,痰多说明这个人平素体内的痰湿比较重,那么咳嗽的时候就会咳痰。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加一些化痰的药,比加苏子、半夏。
第二,如果说这个人平素肺气不太通畅,鼻子不太通畅,出现了鼻塞,流鼻涕比较重的,可以加苍耳子、辛夷花,通鼻窍。
第三,如果这个人平素的湿气比较重,关节缝里面湿气比较重,容易关节风湿性关节炎的,那又感受了风寒的邪气之后,这个关节炎肯定就会加重了,那么可以加苍术、薏苡仁。
尤其这个苍术,它可以解除表症的湿,化湿燥湿的力量很强。
第四,如果感受外邪日程较久,外来的邪气入里化热了,表现出来有里热了,比如说出现心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想喝水,这种里热症的话,那么要加一些清里热的药,比如:石膏、黄芩。
这个加减的用量就要自己去斟酌了,这个讲究灵活运用。
11.好的,关于麻黄汤这首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我们主要了解了方子的君臣佐使基本结构,了解了麻黄和桂枝,麻黄和杏仁的配伍意义,以及麻黄汤用来治疗风寒表实证的作用机理,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
谢谢大家,我们明天来学习桂枝汤。
《桂枝汤》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首方-桂枝汤,它是《伤寒论》里的经方,被称为群方之首。
为什么这首方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不是因为它可以治疗很多病症,而是因为这首方的组方思路十分经典,后代很多的好方子都运用到了类似的思维方式。
我们今天来学习桂枝汤是把它当成一个解表剂,但是大家不要误认为只有在感冒时才会用到桂枝汤,这就太小看了这首方。
历代医家评价这首方子:外证得之可以调营卫,内证得之可以调阴阳。
人生病无非就是阴阳失调,既然桂枝汤能调阴阳,那桂枝汤的适用范围就大了,如果你真的理解了桂枝汤的思维,很多的病你就都会治。
2.桂枝汤的适应证是风寒表虚证,通俗点来理解就是受了风寒邪气后,体表毛孔处在开而不合的状态,仍有出汗的情况下来用桂枝汤。
在昨天的课程里已经给大家明确讲到: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其背后道理也跟大家讲清楚了,因为表虚有汗,所以不用发汗力强的麻黄,而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
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把“调和营卫”这个概念跟大家讲清楚。
这里的营,指的是营阴,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津液。
这里的卫,指的是卫气,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控制皮肤腠理开合的卫气。
按道理来说,如果感受了风寒,现在毛孔是开的,汗液可以出去,那么邪气是可以随着汗液跑出去的。
但是现在邪气还留在体内不出去,原因在哪里呢?是由于体内散邪的正气力量不足,这个关键的因素大家先记住,接下来我们来看桂枝汤这首方,到底是如何增强正气力量来散体表的风寒的。
3.桂枝汤的组成,总共有5味药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3枚,炙甘草6克。
这5味药物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药材了,但是配伍在一起之后,发挥出来的功效就非同一般了。
但它里面的组配形成了很多经典的药对,比如生姜和大枣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来提升阳气的姜枣汤。
芍药与甘草相配,叫做芍药甘草汤,也是一个经典的方,老年人的腿部抽筋,麻木,用芍药甘草汤非常好使。
桂枝配芍药也是经典的药对,伤寒论里有差不多一半的方子都是桂枝配芍药。
4.接下来,我们来看张仲景老先生为什么要这样搭配。
这首方子之所以成为群方之首,就是这样几个配对的深远意义。
生姜配大枣的配伍意义,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辛甘化阳”。
意思是生姜的辛和大枣的甘配伍在一起,在体内能化生出阳气来。
芍药配甘草的配伍意义,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酸甘化阴”,意思是芍药的“酸”和甘草的“甘”
能化生出阴分来。
老年人出现的腿抽筋,其本质就是筋里面缺水了,用一般的补阴的要很难进入到筋骨这个层次,而用芍药配甘草化生出来的阴能补充筋里面的水,所以能治疗腿抽筋。
桂枝配芍药的配伍意义,主要在于“散收”平衡,就算是散邪也不能一味的散,散中有收是为了发散的太过,收敛是为了更好的散。
这种把矛盾双方统一起来的思想,把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地方大家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深入思考一下,散和收,看起来是对立的两种力量,是《道德经》里面那个“一生二”的二,而产生二的源头是那个“一”,桂枝汤的桂枝配芍药就是把这个“一”抓住了。
5.我们再来看这首方子是如何增强正气力量来散体表的风寒的。
可以这么来理解:第一梯队是生姜配大枣,来化生体内的阳气。
为什么要化生阳气出来,因为只有阳气才能驱赶寒邪,在大自然中,只有太阳普照才能温煦大地。
这个生姜配大枣主要化生出来的是肺胃的阳气,所以肺阳虚,胃阳虚的人是可以多服用姜枣汤的,而那些下焦阳虚的人,往往一喝姜枣汤就上火,这是因为没有把姜枣汤真正理解导致吃错了。
第二梯队是桂枝配芍药,用桂枝的发散和芍药的内收来调和体表的营卫。
桂枝的辛散可以散寒邪,芍药的酸收可以敛营阴。
第三梯队是甘草的调和作用。
6.当你了解到这里,就知道桂枝汤其实不只是一首治表证外感的方子,它配伍的核心思想是调和阴阳。
怎么调和的?芍药配甘草调阴分,生姜配大枣调阳分,桂枝和芍药还有涡轮发散的方式在给体内提供小宇宙的能量。
这样的配伍思路,是不是可以统治一切疾病?因为一切疾病无外乎阴阳。
所以我一直在说:理解了桂枝汤的精神,可以治很多病症,这一点都不夸张。
像我自己的用方心得,喜欢通補兼施,也经常寒热并用,我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思路,主要是受了桂枝汤这样经典方子的影响。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样的大智慧,放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也没有完美的人,把我们自己当成这首方子里的一味草药的话,我们要想活出自己的价值,既要了解自己的特点,也要学会与他人配伍,从而能产生出更大的价值。
这才是真正的大道相通,自己多从方剂中去感悟吧。
7.那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桂枝汤呢?
如果把桂枝汤当成一个治外感的方子,是要根据症状做辩证分析,得是风寒表虚证的情况下才能用?风寒表虚证有哪些症状表现呢?首先得有发热这个症状表现,关于这个发热怎么来的,在昨天的课程中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然后会有汗出恶风的症状表现,就是说要能够判断出此时皮肤腠理的开着的,毛孔打开后,就会有汗,这时候也会感觉怕风。
最后,得确定是受了风寒邪气。
满足这样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大胆的用桂枝汤。
桂枝汤治疗一个标准的风寒表虚证,也同样效如桴鼓,一剂药覆杯而愈。
8.另外,桂枝汤治疗风寒表虚证的随证加减,大家也了解一下。
如果感受了风寒比较重,可以加防风、荆芥、豆豉增加它往外散,往外透的作用。
如果咳嗽比较严重,可以加杏仁、苏子、桔梗这一类来调肺气。
如果受了风寒之后,颈项部酸痛的很难受,因为这个地方有两个带“风”的穴位:风池和风府,容易进风。
可以加葛根,葛根这个药本身是针对于颈部肌肉紧张,有非常好的解肌作用。
所以这个葛根桂枝汤,现代也常常用来治疗颈椎病。
9.桂枝汤在更多时候,不是用来治疗感冒的。
这时候很多情况下就都可以用得上桂枝汤了,伤寒论里面有100多首方子都用到桂枝汤里面的基本结构,可想而知张仲景老先生是多么喜欢用桂枝汤。
到底哪些情况可以用桂枝汤?
真的太多了,随便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我们现在常说的孩子抵抗力差,能不能用桂枝汤?当然可以用。
为什么桂枝汤可以增强抵抗力,因为它辛甘化阳,阳气出来了当然可以更好抵抗外邪。
同时调和了阴阳,身体阴阳调和了,自然就不会受外邪侵袭。
还有气血不足,能不能用桂枝汤?当然可以用了。
气为阳,血为阴,气血不足的本质就是阴阳不足,桂枝汤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不是可以阴阳双补吗?还有太多太多的情况,大家发散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吧。
10.同学们,关于桂枝汤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两句话: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组方时,当你想要补充阳气时,不必一味想着用大辛大热的补阳药,完全可以用辛甘化阳的思路,这种思路更高明。
当你想补充体内阴分时,不必一味想着用滋阴药,完全可以用酸甘化阴的思路,这同样是高明的做法。
另外,要深层次去理解桂枝配芍药的意义。
今天的思考题:今天学习了桂枝配芍药,请思考在生活上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启发?
《银翘散》——清热解毒发散外邪的良方
1、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凉解表剂-银翘散。
这是一首时方,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辩》里的方子。
中医治疗外感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伤寒派,另一派就是温病学派。
个人认为温病学派补充了伤寒派,因为在治疗外感过程中,确确实实看到了很多风热外感,温病学说在清代叶天士得到了完善,并形成了卫气营血辩证,认为风温之邪是从卫到营,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
风热外感是不能用伤寒派的桂枝汤和麻黄汤来治的,这时候得用辛凉解表的思路,今天学习的《银翘散》是一首代表方。
2、《银翘散》,从这首方的命名来看,里面有金银花和连翘。
这两个药物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解毒。
那我们要来思考一下:散风热之邪为什么要解毒?解哪里的毒?这里就要了解风热邪气的特点。
风热邪气跟风寒邪气不同,热邪传变快,容易搏击气血,蕴结成毒,表现出来最突出的症状特点就是咽喉肿痛。
为什么是咽喉肿痛,而不是脚脖子痛?因为咽喉通于肺系。
所以,如果你说感冒了出现了咽喉肿痛,那很大概率得的就是风热外感。
所以,从银翘散这首方名,我们就应该有概念,它是侧重于清热解毒的解表方。
3.银翘散到底是如何清热解毒的呢?来看它的组成,分别是:连翘15g 金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牛蒡子6g 鲜芦根适量。
时方的特点就是药物数量多,配伍没有经方那么严谨,有一些作用相近的药物搭配来增强效果。
所以,不建议大家去死记方子,了解组方思路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这首方子里,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力量很强,主要用来针对咽喉肿痛用的,用量最大是为君药;另外,体表还有风热邪气,怎么办?得把邪气散出去,邪气从体表进来就从体表散出去,这是我之前跟大家讲过的道理:病怎么来的,还得怎么回去。
4.所以这首方子里用了一大堆辛透的药物。
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都是辛透的,用来散体表的风热邪气的。
荆芥穗和淡豆豉它是偏温一点的,薄荷和牛蒡子是偏凉一点的。
它们互为搭配,相当于把气机往外散,把风热之邪往外透。
另外,这首方子里还加了竹叶,桔梗和芦根。
加这三个药物进来干吗呢?竹叶清心除烦的,因为考虑到心属火,风热到了肺里会影响到心,所以加竹叶清心。
加桔梗的目的开宣肺气,桔梗的意思把肺气宣发的通道打开,让这些辛透的药物把肺的风热散出来。
加芦根是干吗呢?芦根是清热生津的,因为考虑到热邪很容易伤阴,出现口干嘴唇干,那就加点芦根补充下津液吧。
我们看时方的组方,就不像经方那样严谨,大家多看就能慢慢明白差异了。
5、那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用银翘散呢?温病学派在针对风热外感的两首方子,一首是桑菊饮,另一首时银翘散。
这2首方子分别怎么用呢?简单一点来说,风热初期、轻证用桑菊饮。
到了风热后期,出现了热毒用连翘散。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