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常用方剂
蒲公英、野菊花 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临床运用
• 1.局部红肿热痛 • 2.外科急性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 • 3.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肺炎等
现代研究
• 抗菌、抗病毒作用 • 增强免疫功能
三、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 攻下剂、润下剂、逐水剂
大承气汤
薄荷、生姜,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力 •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 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月 经不调
• 乳腺小叶增生
附方
方名Βιβλιοθήκη 组成丹栀逍遥散逍遥散 +
丹皮、栀子
功用
主治特点
疏肝健脾 肝郁血虚发热 和血调经
黑逍遥散
逍遥散 +
生地/熟地
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
肝郁+血虚
八、理血剂
•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调血或止血 作用的方剂
• 症状:血虚、血热、血瘀、出血 • 分类:活血——失笑散、血府逐瘀汤
止血——小蓟饮子、十灰散
血府逐瘀汤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 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 功用:活血祛瘀,行齐止痛 • 主治:胸中瘀血
方解
• 君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 臣药:赤芍、川芎、牛膝,化瘀止痛 • 佐药:生地、当归,养血,防止功伐太过
• 促消化:增加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胰酶分泌 • 保肝利胆
十、止咳化痰平喘剂
• 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 止咳平喘作用的方剂
• 症状:咳喘 • 分类: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
清化热痰——清气化痰丸 燥湿化痰——二陈汤
二陈汤
常用中药方剂 excel
常用中药方剂 Excel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一份常用中药方剂的 Excel 表格,包含了方剂名称、组成药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来源出处、禁忌人群、适用人群和药理作用等九个方面。
1. 方剂名称方剂名称是中药方剂的标识符,用于描述方剂的主要组成和功效。
每个方剂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通常由多个中药材名称组合而成。
2. 组成药材组成药材是中药方剂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
每个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每一种药材的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
3. 功效主治功效主治是中药方剂的主要治疗方向和作用机理。
不同的方剂具有不同的功效,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也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4.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是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法和用药量。
中药方剂的用药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敷等。
5.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是指在服用中药方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禁忌,包括孕妇禁用、过敏体质慎用等。
6. 来源出处来源出处是指中药方剂的来源和出处,包括古代医书、现代医学文献等。
了解来源出处有助于了解中药方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7. 禁忌人群禁忌人群是指不宜使用该中药方剂的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
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禁忌人群,需要注意用药安全。
8. 适用人群适用人群是指适合使用该中药方剂的人群,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用药前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症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方剂。
9.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包括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了解药理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治疗原理和使用方法。
例如,某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药理作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于一些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中药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8.黄芪汤(《千金要方》)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12.八珍汤(《丹溪心法》)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15.右归饮(《景岳全书》)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六一散(《伤寒直格》)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24.四逆散(《伤寒论》)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30.良附丸(《良方集腋》)31.六磨汤(《证治准绳》)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33.四磨汤(《济生方》)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39.十灰散(《十药神书》)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地榆丸(《证治准绳》)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43.黄土汤(《金匮要略》)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清营汤(《温病条辨》)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3.白头翁汤(《伤寒论》)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56.玉女煎(《景岳全书》)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黄芩汤(《伤寒论》)59.乌梅丸(《伤寒论》)60.三仁汤(《温病条辨》)61.胃苓汤(《证治准绳》)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三妙丸(《医学正传》)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67.理中丸(《伤寒论》)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0.四逆汤(《伤寒论》)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78.麻子仁丸(《伤寒论》)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81.济川煎(《景岳全书》)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83.大承气汤(《伤寒论》)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五神汤(《辨证录》)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98.消风散(《外科正宗》)99.增液汤(《温病条辨》)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16.大青龙汤(《伤寒论》)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二妙丸(《丹溪心法》)25.二至丸(《证治准绳》)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7.茯苓饮(《外台秘要》)28.桂枝汤(《伤寒论》)29.葛根汤(《伤寒论》)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43.理中汤(《伤寒论》)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49.麻黄汤(《伤寒论》)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清骨散(《证治准绳》)58.清营汤(《温病条辨》)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60.清骨散(《证治准绳》)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66.四逆散(《伤寒论》)67.四逆汤(《伤寒论》)68.透脓散.(《外科正宗》)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74.温胆汤(《千金方》)75.温经汤(《金匮要略》)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2.消风散(《外科正宗》)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85.小柴胡汤(《伤寒论》)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89.益胃汤(《温病条辨》)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92.茵陈蒿汤(《伤寒论》)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94.银翘散(《温病条辨》)95.越婢汤(《金匮要略》)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97.猪苓汤(《伤寒论》)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100.真武汤(《伤寒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中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中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瞿麦木通扁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大黄炙甘草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3.白头翁汤(《伤寒论》)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组成: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组成: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用:养血健脾,疏肝清热。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7.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主治:食积。
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等。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骞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消食理气。
主治:1.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咣白,答辩稀溏,脉大而虚软。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中医医院外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柳洲医话》)方药: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3、二妙丸(《丹溪心法》)方药:苍术、黄柏功用:燥湿清热。
主治:湿疹,阴部湿痒。
4、二至丸(《证治准绳》)方药:女贞子、旱墨莲功用: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主治: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5、二仙汤(经验方)方药: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功用: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主治:主治妇女月经将绝未绝。
6、八珍汤(《正体类要》)方药: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7、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功用:清热泻火。
主治:湿热淋证。
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方药:人参、肉桂、川芎、干熟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功用: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9、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黄芪、当归、桂心、甘草、橘皮、白术、人参白芍药、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
10、三妙丸(《医学正传》)方药:黄柏、苍术、川牛膝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1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药:熟地黄、龟板、黄柏、知母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
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方药:大黄、牡丹、桃仁、冬瓜仁、芒硝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3、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方药: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14、大承气汤(《伤寒论》)方药: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中医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中医经典方剂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2)午时茶【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中医100首常用方剂 中药学
1、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宜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君----麻黄,臣---桂枝,佐---杏仁,使---甘草【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2、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组成:君—桂枝,臣—芍药,佐---生姜,大枣;使-----甘草【方歌】桂枝汤肢太阳凤,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组成:君---羌活,臣—防风,苍术佐---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苓使---甘草4、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痰主治:外寒内饮证组成:君---麻黄,桂枝臣---干姜,细辛佐---五味子,芍药,半夏使---炙甘草【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5、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百毒主治温病初起组成:君---金银花,连翘臣---荆芥穗,淡豆臌;薄荷牛蒡子佐---竹叶,芦根,桔梗使---甘草【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鼓薄荷,柑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6、桑菊饮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组成:君---桑叶,臣---杏仁,菊花,桔梗佐---连翘。
薄荷,芦根使---甘草【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组成:君—麻黄,石膏臣---杏仁佐使----甘草【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面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8、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组成:君—羌活,独活臣---川芎,柴胡佐---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生姜,薄荷使—甘草【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右气功。
9、大承气汤功效:峻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用中药方剂组成
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常用中药方剂组成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甘杞子川楝子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炙)3.二妙散(《丹溪心法》)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白芥子苏子莱菔子6.三仁汤(《温病条辨》)杏仁白滑石白通草白寇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大黄干姜巴豆(去皮心熬外研如脂)8.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桂枝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石膏生姜大枣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蜀椒(炒去汗)干姜人参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酒洗)厚朴(去皮、炙)枳实芒硝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洗)枳实(炙)大黄生姜大枣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桃仁冬瓜子芒硝13.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半夏(洗)五味子14.小建中汤(《伤寒论》)芍药(酒炒)桂枝(去皮)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15.小陷胸汤(《伤寒论》)黄连半夏(洗)瓜蒌实16.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洗)甘草(炙)生姜(切)大枣17.小蓟饮子(《济生方》)生地黄(洗)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山栀子炙甘草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20.五苓散(《伤寒论》)猪苓(去皮)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去皮)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赤茯苓当归甘草(生用)赤芍山栀22.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蒸)白前(蒸)甘草(炒)陈皮(去白)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干葛(细锉) 芍药甘草(锉、炙)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瓜蒌花粉茯苓橘红桔梗25.丹参饮(《时方歌括》)丹参檀香砂仁26.乌梅汤(《伤寒论》)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炮去皮)蜀椒(炒香)桂枝人参黄柏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去皮)甘草陈皮半夏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去皮)丹皮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30.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防风黄芪白术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半夏(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34.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酒炒)黄芩(炒) 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生甘草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37.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38.四逆汤(《伤寒论》)附子(生用、去皮)干姜甘草39.四磨汤(《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天台乌药40.归脾汤(《济生方》)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炙甘草当归远志木香。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1.二陈汤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2.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3。
人参乌梅汤人参乌梅汤木瓜,山药莲肉炙草加,气阴两伤儿泄泻,酸甘敛阴健脾佳。
4.人参五味子汤:麻杏石甘汤加细茶人参白术五味子茯芩麦冬5.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 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汤,苏芥莱菔方。
6.大补阴丸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生姜大枣9.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10.己椒苈黄丸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芩术甘草比。
己椒苈黄水饮攻,前后分消二便通。
12.五皮散(五皮饮):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13.五苓散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猪茯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5.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16.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由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组成。
19.乌药汤香附木香乌药汤,当归甘草共煎尝。
21.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22.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23.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右归饮:肾气丸去三泻(茯,泽,丹)加杜仲,枸杞,甘草。
右归丸:肾气丸去三泻(茯,泽,丹)加杜仲,枸杞,菟丝子,鹿胶。
24.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左归丸:左归丸菟枸牛鹿,龟胶六味三泻除。
1. 即六味去“三泻”加枸杞、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胶。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20款常用的基础方剂,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医
20款常⽤的基础⽅剂,让你更好的了解中医前⼈留传下来的成⽅,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个基本⽅剂,必须熟悉。
现在择要说明,以见⼀斑。
1.四君⼦汤⼈参、⽩术、茯苓、⽢草。
为补⽓主⽅,⽤于脾胃薄弱,⾷少,泄泻等症。
⽓不运者,可以加陈⽪,名异功散;胃寒者,可以加⽊⾹、砂仁,名⾹砂六君⼦汤。
2.四物汤⽣地、当归、⽩芍、川芎。
为养⾎主⽅,⽤于肝⾎虚滞,妇⼈经⽔不调。
⽓⾎俱虚,可与四君⼦汤同⽤,名⼋珍汤;除去⽣地、⽩芍,名佛⼿散,能⾏⾎活⾎。
3.六味地黄丸熟地、⼭萸、⼭药、茯苓、丹⽪、泽泻。
为养阴主⽅,⽤于肾⽔亏乏,腰痛遗精等症。
虚寒者可以加附⼦、⾁桂,名桂附⼋味丸;内热者,可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味丸;单加⾁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归元;加五味⼦,名七味都⽓丸,能治痨嗽。
4.四逆汤附⼦、⼲姜、炙⽢草。
为回阳主⽅,⽤于寒盛阳微,四肢厥冷,⽔泻不⽌。
寒伤⾎分,脉细欲绝,可加当归、⽊通,名当归四逆汤;风湿相搏,⾝体烦疼,可加⽩术、⼤枣,名术附汤。
5.桂枝汤桂枝、⽩芍、炙⽢草、⽣姜、⼤枣。
为调和荣卫主⽅,亦治伤风。
汗不⽌者可加附⼦,名桂枝加附⼦汤;精关不固,可加龙⾻、牡蛎,名桂枝加龙⾻牡蛎汤;倍⽩芍,加饴糖,名⼩建中汤;再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治中⽓虚寒腹痛。
6.⿇黄汤⿇黄、桂枝、杏仁、炙⽢草。
为发散风寒主⽅,⽤于寒热⽆汗,脉象浮紧。
挟外湿者,可加⽩术,名⿇黄加术汤;去桂枝,加⽯膏,名⿇杏⽯⽢汤,治表邪内陷,肺热⽓喘。
7.银翘散银花、连翘、⾖豉、荆芥、薄荷、⽜蒡、桔梗、⽢草、⽵叶、芦根。
为风温初起主⽅,⽤于发热、⼝渴、脉象浮数。
咳嗽者可加杏仁、象贝,宣肺化痰;热重者,可加⼭栀、黄芩清⽓。
8.六⼀散滑⽯、⽢草。
为清暑主⽅,⽤于⾝热烦渴,⼩便短⾚。
清⼼可加⾠砂,名益元散;散风可加薄荷,名鸡苏散。
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炙⽢草、⽣姜、⼤枣。
为化湿主⽅,⽤于满闷、呕恶、⾆苔⽩腻。
痰多者可与⼆陈汤同⽤,名平陈汤;泄泻溲少,可与五苓散同⽤,名胃苓汤。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4.59g)(原书未著用量)【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
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功用】益气补血。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
皮肤瘙痒是常见的疾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中医治疗皮肤瘙痒常用的一些方剂:
1. 龙胆泻肝汤
【主治症状】热毒引起的皮肤瘙痒,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等症状。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连翘、赤芍、柴胡、芒硝。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2. 清热解毒汤
【主治症状】风热、湿毒所致皮肤湿疹、红肿瘙痒等症状。
【组成】金银花、银花、连翘、野菊花、桃花片、赤芍、黄芩、栀子。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3. 五子衍宗丸
【主治症状】虚实夹杂型皮肤瘙痒,伴有全身乏力、盗汗等症状。
【组成】黄柏、白术、茯苓、甘草、枳实。
【服法用量】每次6-9克,一日2次。
4. 赤芍知母汤
【主治症状】因湿热所致皮肤瘙痒,伴有烦渴口干、纳呆等症状。
【组成】赤芍、知母、黄连、黄芩、干姜、甘草、泽泻。
【服法用量】每剂煎服。
以上是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的常用方剂,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避免滥用。
如果持续出现瘙痒症状,需及时就医。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并对其功效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1. 温胆汤:温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胆虚寒症状,如胆囊寒痛、胆汁淤滞等。
该方剂由黄连、半夏等药物组成,具有温胆祛寒、理气开郁的功效。
2. 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是治疗寒湿痹证的经典方剂,由茵陈、蒿子、生姜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湿痹痛、腰腿冷痛等症状。
3. 四逆散: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证,如寒疟、寒冷等。
该方剂由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驱寒止痛的功效。
4.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不足的经典方剂,由黄耆、白术、党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中气不足导致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5.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中医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养气血的作用,适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6.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阳气不足的方剂,由附子、干姜、人参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阳散寒、益气固表的作用,适用于阳气不足导致的畏寒、乏力等症状。
7. 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导致的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8. 四妙丸:四妙丸是中医常用的消炎止痛方剂,由黄连、黄芩、苦参、半夏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痈肿等症状。
9. 温经汤:温经汤是中医治疗寒凝症状的方剂,由艾叶、独活、川芎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寒凝引起的痛经、闭经等症状。
10. 走湿散:走湿散是中医常用的祛湿方剂,由荆芥、石膏、白附子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祛湿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湿邪困阻引起的感冒、咳嗽等症状。
中医院常用方剂
运行1号:当归15 川芎10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羌10 大活10 白芷10 伸筋草15 狗脊10 杜仲15 枸杞30 海风藤10 乌梢蛇10莪术10 骨碎补10 木香 6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 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 黄芩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车前子12(包)川楝子12 元胡12 川芎10 白芷15 细辛 3 白芍21 甘草 6肺肾固本汤:生地18熟地18 黄芪15 党参12 枸杞12 五味子9山芋肉9丹参12当归12 桔梗12半夏9 川贝9炙紫苑9炙冬花9苏子9白术12 厚朴24鹅管石24 莱菔子12 云苓12甘草6安眠3号:当归12 白芍12 柴胡12 制首乌20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菖蒲12 远志10 寸冬30 茯苓30 五味子12安眠4号:白术12 人参12 黄芪30 当归12 白芍12 炙甘草10 茯苓30 远志10 菖蒲12寸冬30 五味子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开心饮:柴胡24 前胡15元胡20丹参30党参24 栝楼30 降香8 炙甘草61号洗药:伸筋草20透骨草20花椒10海桐皮20 桂枝10 生艾叶15 木香10 当归15 红花10 灵仙15 川芎10 白芷10 牛膝12 苏木15 五加皮15 松节15 乳香10没药10 (水煎外洗)2号洗药:双花20 公英20 地丁15 菊花10 黄柏10 黄芩10赤芍15连翘15 苦参15 土茯苓15 丹皮10 生大黄10黄芪20陈皮10甘草6(水煎外洗)骨元汤:生熟地各3肉苁蓉9补骨脂9 红参9(包)川断12 淫羊霍9当归9 制鳖甲9(包)制龟甲9(包)丹参30 独活9海桐皮15 海风藤15 全蝎 6 甘草 6腰康宁:桑寄生15 独活9 当归15川芎9桂枝9 丹参15牛膝9葛根15 白芍15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灵仙15 木瓜9元胡9狗脊15 川断15 杜仲9 黄芪20 党参15 白术15 甘草6利咽汤:双花24 连翘15黄芩15板蓝根21牛子15蝉衣9薄荷9 射干12玄参20 山豆根9 苡仁30 甘草6肺康宁:党参24 黄芪18 炒白术12云苓15 麦冬20 蛇舌草30半支莲30 苡仁10 贯众15 水蛭6(研冲)女贞子24 浙贝15 夏枯草18 蜈蚣2条(研冲)甘草6排石1号: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砂15(包)鸡内金12 郁金12 川牛膝15脾肾安1号:双花12 石苇30 木蝴蝶6 党参15 山药15 苡米30 白扁豆30 枸杞15 山芋肉6车前子5(单包)脾肾安3号:大黄12(后入)寸云18石苇30当归15黄芪12 党参15 山药15 枸杞15山芋肉6鸡血藤20砂仁6枳实9消痹0号:双花20蚤休20板蓝根20 知母15 丹皮20石斛12羌活15 川芎12 络石藤20 毕澄茄12消痹1号:苍术12黄柏12 独活20 防己15 车前草20 川牛膝20赤芍20 王不留15消痹2号:黄芪20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 桂枝12川牛膝20 制川乌6消痹3号:葛根30双花20红藤20独活20 川断2 0狗脊20赤白芍各20水蛭6双花10川牛膝20消痹4号: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猫眼草15土茯苓20川牛膝20 消痹5号:双花20黄柏12独活30川牛膝20桃仁12红花10板蓝根20猫爪草20补发饮:熟地21 首乌21 山芋肉15 茯苓15 泽泻9当归9川芎9丹参21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9 枸杞9侧柏叶12关节通利散:水蛭 3 赤白芍各9 当归9 黄柏9 川膝9 苍术9双花30 苡米30 萆解15 地龙12 五加皮9 车前子9(包)陈皮9莪术9甘草6关节洗药:当归9 防风15 灵仙15 透骨草15海桐皮15 苏木9川楝子9 桑皮9 姜黄9花粉 6 秦艽15 五加皮15 制川乌6制草乌 6 红花9蔓荆子15 白芷9羌活15骨康宁:熟地15 黄芪20 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 牛膝9鸡血藤15钩藤15白芥子9 全蝎9地龙9山甲9骨碎补15葛根15白芍15元胡9狗脊15补骨脂15淫羊霍15党参15白术15甘草61号强直汤:桑寄生15独活9当归15川芎9桂枝9葛根15补骨脂15地龙9老鹤草15全蝎9清风藤15 络石藤15 千年健9元胡9灵仙15狗脊15川断15白芍12杜仲9黄芪20牛膝9党参15白术15甘草62号强直汤:红花20 公英15 黄柏9丹皮9当归15川芎9桑皮15葛根15白芍12清风藤15千年健9老鹤草15络石藤15灵仙15秦艽9全蝎9地龙9元胡9狗脊15杜仲9补骨脂15牛膝9甘草6党参15炒白术15镇痛汤:石决明30白蒺藜12 炒栀子12 龙胆草12当归12川芎20羌活12 防风12 细辛10 白芷12 薄荷12 菊花12狼疮1号方:双花20 连翘20 蛇舌草20 丹皮20 紫草20 生地榆20 石斛12 赤芍20 何首乌20枸杞子15狼疮2号方:黄芪30双花20蚤休20 山芋肉12五味子10 茯苓20 猪苓20菟丝子20 覆盆子20活血消肿汤: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牛膝9土元6地龙9全蝎9 桃仁9红花9 黄芪20 云苓15 泽泻9元胡9灵仙15甘草3 (水煎服)补气活血饮:黄芪30 首乌24桃仁15川芎15鸡血藤30葛根30土元6生山楂24 水蛭3补气饮:黄芪30 党参24 麦冬30 丹参30檀香10砂仁6葛根24 菖蒲24 枣仁30炙甘草 6补阴饮:生地30 山芋肉10 山药15泽泻24 云苓24 丹皮15 柴胡24 枣仁30 焦炙子12凉血消风汤:双花21 土茯苓21 蛇舌草21 半枝莲21 山豆根15 苦参10 紫草12 茜草12槐米15 旱莲草12 乌梢蛇10 白鲜皮21 蝉蜕10 甘草10化痰消风汤:双花21土茯苓21 蛇舌草21桃仁10半枝莲21蝉蜕10紫草12茜草12旱莲草12槐米15乌梢蛇10 白鲜皮21甘草10山豆根15红花10三棱12 莪术12哮喘1号:炙麻黄9桂枝6干姜 6 细辛9半夏9五味子6 白芍24 冬花9紫苑9 徐长卿24 射干12 蚤休9 炒地龙15黄芩15 炒杏仁10 党参24甘草 6哮喘2号:炙麻黄9炒杏仁12生石膏21双花21黄芩21连翘12炙桑皮15射干12炒地龙12炒苏子15炙杷叶15 前胡12 浙贝15 苡仁30 徐长卿24 甘草6黄芪一号方:黄芪30麦冬15 五味子9元胡30 川芎15 葛根30水蛭 6 生甘草9 三七粉3(冲)冰片(冲)黄芪二号方:黄芪30麦冬30五味子9元胡20黄连12青蒿30常山9苦参30 生甘草15 三七粉3(冲)祛湿方:车前子15(包) 栀子12 赤芍12 黄柏12 川牛膝12云苓30泽泻12 丹皮12茵陈15祛痛Ⅰ号:桃仁12 川芎12 当归12 赤白芍各12 甘草 6 红花10 炙香附12祛痛Ⅱ号:黄芪30 桂枝12 白芍12 寄生12 当归12川芎12 羌活12 独活12治痿汤:人参12黄芪30 炙甘草10当归12 陈皮12 寸冬30 五味子12 黄柏8葛根20 苍术12升麻12 泽泻12 白术12组方1:桂枝9茯苓18 桃仁12赤芍15 丹皮12 黄芪30 牛膝15 乌药12组方2:双花30 土茯苓30野菊花30 生艾叶15川椒6黄柏15 芥穗9冰片3(化)组方3:丹参30 连翘24 双花30 元胡15 制乳香9 炙没药9 川芎9 车前子9(包)香附12组方4:浙贝30 牡蛎30元参12 鳖甲12 桃仁12 丹参30 川芎9组方5:太子参30 坤草30 黄芪30 茜草15 柴胡9 升麻6生龙骨30 生牡蛎30组方6:苍术9 半夏9 陈皮12 茯苓18 香附12 胆南星9当归15 川芎9组方7:熟地30 山药30 山芋肉鹿角胶12(烊化) 菟丝子24杜仲9肉桂6 附子6 组方8:山药30 川牛膝12 熟地30 山芋肉12 枸杞15 15 菟丝子24 鹿角胶12(烊化)丹皮12组方9:太子参30 当归15 熟地30白芍18 黄芪30白术15 川芎9香附12心痛宁: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 当归15 黄连9 郁金15 川芎15 陆路通20 羌活12 海风藤30 柏子仁15 炒枣仁30 三七粉3(冲)清眩方1-5号:钩藤30 炒黄芩12 菊花15 牛膝15 生熟地各20 炒地龙 6 生龙骨30 枸杞12舒胸1-5号:丹参30 赤芍12 黄芪30 寄生15 枸杞12 炒枣仁30 元胡12 甘草6心胃丹1-5号:党参12 苍术9 茯苓12 炒栀子9 杭芍18 砂仁9 元胡12 甘草 6养心方1-5号:当归15 川芎12 茯苓神各12 党参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黄精12 砂仁9甘草 6肠炎汤:党参30 白术12 云苓15 陈皮12 白芍15 防风10黄连9 木香10 甘草6调肝方:柴胡12 云苓30 当归12白术12白芍12 郁金12调更方:仙灵脾15 仙茅9巴戟天12当归12知母12黄柏10八味平喘汤:板蓝根30 贯众30 公英30 桑皮30 苏子15葶苈子15丹参30 川芎9 安肺方:柴胡15黄芩9生石膏30 桃仁9 红花9六味方:黄芪30 防风9白术15 女贞子30枸杞子15 补骨脂15化积方:生黄芪30 炒白术15云苓20 清半夏12蛇舌草30蜈蚣2条猫爪草12补骨脂15砂仁10炒三仙各10 黄连12 党参20 陈皮12 甘草6止血散:生地20 丹皮30仙鹤草45 藕节45 女贞子20 旱莲草30 白茅根30 茜草15三七粉3(冲)益血方:菟丝子30 枸杞子30 鸡血藤20 当归12 阿胶(烊化)清肝散:丹皮12栀子12当归9 白芍15 柴胡9白术9云苓9薄荷6青皮12香附9 生麦芽60 甘草6清心安神汤:黄连9 枳实12 竹茹12陈皮9半夏9云苓30 炙甘草6祛风方(外用):仙灵脾30 巴戟天12补骨脂30 鹿含草30 生艾叶15 川椒15祛毒方(外用):苦参30黄柏12赤芍12土茯苓30 白头翁30冰片(包)地肤子15白鲜皮15 枯矾12促卵泡Ⅰ号:生地15 地骨皮15白芍15女贞子15旱莲草15 山芋肉18砂仁9麦冬15甘草6清润止咳汤:桑叶12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北沙参15山栀12淡豆豉9知母12炙百部12炙杷叶12苏梗15砂仁12甘草6解毒利咽汤:双花30 连翘15 淡豆豉10 芥穗9牛子10薄荷9(后入)桔梗10 芦根15 黄芩12 公英30 板蓝根20 山栀12 炒麦芽15 川芎6甘草6生津养肺汤:北沙参15 麦冬15玉竹12花粉15炒扁豆30 桑皮15百合15川贝12炙百部12炙杷叶12桔梗9炒杏仁9佛手15双花30生地15 苏梗15太子参15 射干12 甘草6培土生津汤:党参24 白术15 云苓15 生黄芪20 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9青皮12紫苑12荆芥9砂仁12知母12射干12当归15莱菔子15浙贝12远志6甘草6止咳固表汤: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10紫苑12陈皮10荆芥6细辛3生黄芪12白术10双花30知母15射干12炒杏仁9炒苏子12枳壳12甘草6芪冬益肺汤:生黄芪18白术12 防风6太子参20麦冬15桑皮15桔梗9当归15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 知母12射干12 佛手15苏子梗12 百合15 甘草6公英30清宣平喘汤:口果6炙麻黄6黄芩12清下6桑皮15 冬花12炒苏子15炒杏仁9射干12炒地龙12徐长卿15蝉衣12川浙贝各12桔梗9炒白芥子12双花30 苏梗15甘草6舒脉汤:黄芪30 夏枯草30土元9当归15赤芍15丹参15 桑寄生15元参15海藻15橘核15僵蚕15牡蛎30水蛭9地龙9半夏9活血通脉饮:赤芍60 丹参30 川芎15当归15怀膝15双花30土茯苓60清营消瘀汤:丹皮30双花90 赤芍60 生大黄15(后入)当归30 红花30 甘草15芒硝9(冲)丹参通脉汤:丹参30赤芍30鸡血藤30当归30郁金15 川膝15川芎15黄芪30 桑寄生30荣脉汤:黄芪90 党参30丹参30郁金15怀膝15葛根30生山楂30 海藻15水蛭10地龙12山芋肉12激活1号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淫羊霍9白芷9羌活9独活9桃仁9 鹿角胶9(烊化)红花9 伸筋草9桂枝9木香6甘草6激活2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淫羊霍9羌活9独活9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梢蛇9木香6甘草6川草乌各9健脾利湿汤:苍术15党参21茯苓21白扁豆12白术15 丹参18山药15苡米30砂仁6赤芍15陆路通21甘草9消炎消肿2号:败酱30公英15地丁9双花30连翘12丹参15赤芍12丹皮9猪苓15泽泻12羌活9车前子12(包)独活9白芷9大黄9山甲9(先煎)防己30木香6甘草6牛膝15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桃仁9半夏12川贝9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 厚朴6栝楼30黄芩12芦根18桔梗12 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3康复1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杜仲9枸杞30 骨碎补9 木香6甘草 6康复2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稍蛇9海风藤9 木香6甘草 6消炎消肿1号:当归15川芎15 牛膝15防己30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土元9 黄柏9知母9猪苓15泽泻12 桃仁9红花9羌活9独活9白芷9伸筋草9车前子12(包)木香6甘草 6清毒饮:双花30 公英30 地丁15黄芩9黄柏9 山栀9生地15丹皮15丹参15紫草15皂刺9白芷9双土饮:双花30土茯苓30 炒槐米15生地21丹皮15赤芍21紫草15连翘15板蓝根21蛇舌草21黄芩15消风饮:荆芥9防风9牛子9生地15 丹皮15当归9连翘15苦参9生石膏21大胡麻9地肤子9蝉衣9苍术9甘草6祛风饮:荆芥9防风9当归15生地15白芍15川芎15白蒺藜9黄芪15首乌21蝉衣9僵蚕9地肤子21化斑饮:柴胡15当归9 川芎9赤芍15桃仁9红花9坤草9姜黄9白术9茯苓9香附9僵蚕9桑叶15清肺止咳化痰汤:双花30 连翘15 黄芩12 半夏9 徐长卿9 射干9 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紫苑12 冬花15 炙麻黄9 杏仁9 白果 6 甘草 3 沙参9通肺止喘化痰汤:生麻黄炙麻黄杏仁9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前胡9辛夷9(包)鹅不食草9川芎9 白芷9 丹参12 炙远志9 薄荷6 (后入)甘草6玉竹9乌头1号方:首乌30 当归30 生黄芪30 黑芝麻30 熟地30 川芎15 天麻12 (先煎)羌活12五子益气汤:生黄芪30 菟丝子30 覆盆子15 五味子9 车前子 6 枸杞子24 沙苑子15 益智仁15运行2号:当归尾15 川芎10 牛膝15 赤芍12 防己30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芎10 大活10 白芷10杜仲10 枸杞10 骨碎补10 伸筋草15 木香10 甘草 6白癜饮:熟地15 首乌15沙苑子15 补骨脂10 旱莲草10枸杞子10 白蒺藜15 浮萍10 苍耳子10当归10 川芎10 白芷10 甘草 6 豨签草15退疣饮:麻黄 6 苡米30 大青叶15 板蓝根15 紫草15 马齿苋30蛇舌草20 黄芪20 芥穗10红花15香附15 三棱10 连翘15 双花15 甘草 6 舒郁方:丹皮12 栀子10 柴胡10 当归15 赤芍12 茯苓15 豆豉6 生龙牡各30 炒枣仁30 炙甘草 6心悸1号:黄连9 虎杖20 人参9(包)生地30 当归20 白芍15 知母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 紫石英30 三七粉3(冲)心悸2号: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当归15 黄连9 甘松30 郁金15川芎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三七粉3(冲)心悸3号:柴胡15 枳壳15 香附15郁金15元胡30甘松30人参9(包)黄连9 三七粉3(冲)退热合剂:黄芩15 白芍18 柴胡24 葛根24 生石膏24 肉桂 3 羌活12 白芷15 双花21 连翘15 苡仁30 丹皮15 甘草 6 板蓝根24 玄参20补肾强骨汤:熟地15骨碎补10 鹿含草10 怀牛膝15 淫羊霍10狗脊10杜仲10 川断12 五加皮15保胃汤:葛根15 木香10 藿香10 党参15 白术12 云苓15 甘草 6 平肝化痰汤:天麻15 半夏9 白术15 茯苓30 泽泻30 牡蛎30 僵蚕10浙贝母12葛根30清热化痰汤:双花21连翘15 黄芩15 板蓝根18 炙桑皮15 炙杷叶15前胡15 浙贝15 全瓜蒌21 鱼腥草18 苡仁30 甘草 6天麻方:天麻12 黄芪30 红花15 女贞子15 三七粉3(冲)小儿化湿汤:陈皮 3 苍白术各 6 泽泻 6 云苓9滑石12 炒莱菔子9焦槟榔9鸡内金15 生地 6 丹皮 6 黄芩9四妙活血汤:双花30 地丁30 公英30 元参15 当归15 黄芪15 生地15丹参15 怀膝15 连翘12 漏芦12 防己12 黄芩12 黄柏12 乳香 3 没药 3 贯众15 红花9补肾活血汤:熟地30 当归15 桑寄生30 丹参30 续断15 红花12 鸡血藤15故脂15 川藤15 茯苓15 白术9 陈皮 6 仙灵脾12 狗脊15健脾消痰饮:党参9 柴胡9 清半夏12丹参12炒黄芩9干姜 6 厚朴6连翘9 浙贝9 苍术9 白蔻9公英18 焦栀子9 云苓12 炒枳壳9苏叶 6调律方1—5:童参12 炙甘草12 麦冬15生地20 阿胶(化)炒枣仁30 寄生30 枸杞12滋肾清肝汤:银花21 连翘15 黄柏9知母9 女贞子12 旱莲草12 云参12柴胡9 当归12 黄芩9 陈皮9 云苓12 甘草9湿热方:胆草9 黄芩9 山栀9 柴胡9 生地15 丹皮15当归9 双花30土茯苓30 泽泻9 [甘草6] 车前子15(包)从阴引阳汤:生麻黄9 桂枝15 当归12 白芍9 生地15 何首乌30 怀牛膝30乌梢蛇12 制山甲9 炙鳖甲9(先煎)蜈蚣2条蛇衣3莪术12 霜桑叶15 紫草30 银花30土茯苓21甘草9排石2号方: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沙15(包)鸡内金12 郁金15 川牛膝15 穿山甲12 (先煎)皂刺15清热消痤汤:双花21 公英21黄芩15 山栀10 生地15 丹皮15 苡仁30 大贝12 半夏10 夏枯草12 菊花15 赤芍15 枇杷叶12皂刺12 甘草 6咽炎1号方:生地12 丹皮9 玄参30牛子9 薄荷9射干12 黄芩12 桔梗 6 知母9 甘草 3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 桃仁9半夏12 川贝9 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黄芩12芦根18 厚朴6栝楼30 莱菔子12 甘草 3 桔梗12苏子9益气活血通脉汤:黄芪30 黄精15 当归15川芎15 丹参15 陆路通18 地龙10 党参15 怀膝12 桃仁10 陈皮10 夏枯草12 炙甘草10解郁安神汤:柴胡9 枳实12 当归9川芎9 生地15 川牛膝15桃仁12 红花9 桔梗9 赤芍15 甘草 6养阴安神汤:生地20 知母15 百合30 白芍15 黄柏9 泽泻15女贞子15 磁石20 合欢皮30 夜交藤30颈康宁:葛根15 钩藤15 鸡血藤15 当归15 川芎9 桂枝9 丹参15 牛膝9 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元胡9灵仙15 黄芪20 姜黄9桑寄生15 木瓜9 党参15白术15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黄芪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白芷15 元胡12 白芍21 车前子(包)12 川芎10 川楝子12 甘草6细辛 3除癣止痒洗剂:藿香21 生大黄21黄精21明矾21生百部21川椒21 苦参21 白鲜皮21调血方:党参30炙甘草 6 炙黄芪30 炒白术12炙升麻10陈皮12调经方:枸杞子12川牛膝12 杜仲12 肉桂 6 当归12 炙甘草 6 熟地15炙香附12胃炎方:党参15 半夏9 黄连9黄芪10干姜 6 陈皮12 云苓15 枳壳12甘草 6。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子大全集
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子大全集补脾胃阳气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脾胃虚寒,引起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药方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是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药经验和理论提出的。
在治疗补脾胃阳气方面,中药方子的应用颇为广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一些偏方。
一、黄芪四君子汤黄芪四君子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阳气的中药方剂,它由黄芪、白术、陈皮和生姜四味中药组成。
黄芪具有补气养血、益肺健脾的功效。
白术能健脾和胃,除湿止泻。
陈皮可行气化湿。
生姜有温阳除寒、解表散寒、健脾开胃的作用。
黄芪四君子汤制作方法如下:1、黄芪、白术、陈皮、生姜各30克,放入锅中,加水1.5升,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2、最后滤出汤液即可饮用,建议每天喝2次。
注意事项:患有糖尿病、感冒、发热等患者应该慎用。
二、四君子加温脾胃汤四君子加温脾胃汤是一种根据四君子汤改良而成的中药方剂。
它由黄芪、党参、白术和生姜四味中药组成。
黄芪和党参可以同时补益脾胃、与白术合用,可以加强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生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四君子加温脾胃汤的制作方法如下:1、将党参、白术、黄芪放入容器中,加入500ml水,用小火煮熟。
2、放入生姜,继续煮10-15分钟。
3、最后将汤液倒入杯中即可饮用。
注意事项:适合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胃寒性呕吐的人饮用。
不需要长期服用,每天喝一杯即可。
三、鲫鱼豆腐汤鲫鱼豆腐汤是一种方便易制作的偏方。
鲫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B2、钙、磷等,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作用。
豆腐可以健脾益胃,凉血解毒,还可以降低血脂和胆固醇。
鲫鱼豆腐汤的制作方法如下:1、将清洗好的半条鲫鱼鱼尾和豆腐切成块状。
2、锅中加水,待水开后放入鲫鱼和豆腐,煮至豆腐浸透汤为止即可。
注意事项:患有口腔溃疡、肝炎等疾病患者应该慎用。
四、红枣山药排骨汤红枣山药排骨汤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偏方。
红枣和山药分别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
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功效:清胃滋阴降火。
主治胃热阴虚证及肾虚牙痛等症。
16. 芍药汤:芍药(酒炒)、当归身(酒洗)、黄连(姜汁炒)、槟榔(生用)、木香(煨)、甘草(生用)、大黄(煨,醋炒)、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功效: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主治湿热痢疾及泄泻腹痛等症。
17. 龙荟丸: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仁(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
节)、生甘草梢(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8. 当归拈痛汤:白术2钱半,人参2钱半,苦参半两,升麻半两,葛根半两,苍术半两,防风半两,知母1钱,甘草1钱,泽泻1钱,黄芩1钱,羌活1钱半,宣木瓜1钱半,紫草茸1钱半,茵陈蒿1钱半,猪苓1钱半,全蝎2钱,僵蚕2钱,薄荷1钱。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痛。
主治风湿热痹证。
19. 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茯神、锁阳。
功效:滋补肝肾,养血安神。
主治肝肾不足,阳痿早泄等症。
20.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以上便是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它们涵盖了益气、补血、滋阴、壮阳、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等多种功效。
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以灵活加减调整。
中医学认为,辨证论治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