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史料解读

合集下载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玉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

该图可以用来说明,长江下游地区A.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B.玉器制作进入了萌芽和发展期C.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区域D.已出现了疆域较大的早期国家Z.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五铢钱的铸造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3.《新唐书·杨炎传》记载规定“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宋政府将全国版图内的州县民籍划分为五等,规定“天下闰年造五等版籍,有五等丁口籍,此五等户皆为主户”,“或以税钱贯百,或以地之顷亩,或以家之积财,或以田之受种”。

这体现了A.土地兼并问题得以缓解B.人口瞒报现象的改善C.征赋方式发生重大调整D.户籍管理的日趋科学4.南浔镇是湖丝的主要集散地,兴起于南宋,到明代中后期日趋兴旺,成为“烟火万家”“舟航辐镂”的巨镇。

每当新丝上市,“商贾骈集,贸丝者群趋”,既有“乡农卖丝争赴市”,也有“客商大贾来行商”,“一日贸易数万金……”。

这可用于说明A.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商帮的兴起和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经济型市镇的繁荣5.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

“西学中源”说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6.《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高二历史必修下册1-9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下册1-9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下册1-9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一扇窗口。

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必修下册的1-9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1. 秦汉的政治制度变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和封建制,同时实行中央集权和重农抑商政策。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在对待商业和农业上有所调整,开创了农田水利的新纪元,并推行科举制度。

2. 秦汉文化的特点与发展秦汉时期的文化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与发展。

首先是儒家思想的兴盛,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深入人心。

同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也有所发展。

汉武帝时期,文化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史记》等。

3. 西汉时期的科技发展在西汉时期,科技发展成果丰硕。

农业方面,汉武帝推行农田水利政策,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方面,铸造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制作了大量的铜器和铁制品。

此外,航海、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4. 东汉演变与三国时代的形成东汉时期,由于宦官干政、地方豪强割据等原因,国家逐渐衰落。

同时,外族入侵与民变也使得东汉政权岌岌可危。

最终,在王莽的篡位后,三国时代的形成,为中国历史带来了重大的转折。

5. 三国鼎立与政治文化变迁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

政治上,这三国各自形成了一套鲜明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特点。

其中,曹魏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刘备的蜀汉推行了仁义的政策,孙权的吴国注重发展海上经济。

6.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南朝和北朝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分别是刘宋、斛律光的南齐、陈等和高欢的北魏、北齐等。

此时期,文化交流与融合显著,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

7. 隋唐的政治、经济与军事隋唐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与军事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政治上,隋朝实行了殷墟制度,重视地方行政。

九年级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记录了过去的种种事物,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变迁。

九年级历史课程囊括了课本上的九个重要章节,我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历史一到九课的知识要点。

首先,第一课《权力的游戏——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这一课程介绍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中世纪的欧洲,君主通过分封的方式将土地授予贵族,贵族则提供军队、税收和政治支持给君主。

这种封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人民的权力。

第二课《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这一课程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思想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航海时代则是欧洲进行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的时期,开拓了新天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

接下来,第三课《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

这节课讲述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和工业革命的背景。

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强调理性和人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工业革命则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第四课《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血与火》。

这一节课介绍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宣布了人权和平等的理念。

拿破仑则在改革法国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鸦片战争》。

这一课程讲述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课《晚清中国的政治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课程介绍了晚清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太平天国运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纷繁复杂,涌现出许多新的政治思潮。

太平天国运动则是中国近代运动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它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实现平等、公正的社会。

第七课《中国近代化的奋斗与战争年代》。

高中历史命题技术与规范+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中历史命题技术与规范+课件--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示例二:普通人的历史瞬间
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 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 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
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的 工人,照片上的孩子们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 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地 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 温度。
姓名 刘陵 法雄 刘平 童恢
任职地
事迹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 ,民皆还之。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
南郡(今属湖北)
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
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 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 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
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 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 史中的“他”。
成人选,宋教仁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
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
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

高一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一到九课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演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高一历史课程是在历史学科中的起步阶段,主要包括了一到九课的内容。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课的知识点。

第一课:《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农民起义》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同时也是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发生的时期。

学生应该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帝国分裂、地方割据等现象,并研究农民起义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二课:《唐朝政治与文化的特点》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政治与文化都达到了巅峰。

学生需要了解唐朝的政治体制、科举制度、外交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并研究唐朝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第三课:《宋朝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生需要了解宋朝政治制度、科举改革、货币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并研究宋朝经济的特点和对世界的影响。

第四课:《元朝政治制度与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受到了外来民族的影响。

学生应该了解元朝政治制度、蒙古族统治、文化交流等内容,并研究元朝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第五课:《明朝政治制度与外交关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政治制度和外交关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明朝的政治制度、皇帝统治、外交关系等知识,并研究明朝的变革和对世界的影响。

第六课:《清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应该了解清朝政治制度、满族统治、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并研究清朝的衰落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七课:《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潮兴起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生需要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思潮兴起等内容,并研究近代中国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第八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抗战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9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9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9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第9课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这一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门课的知识点,深度挖掘其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儒家思想。

在这门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和他的学说。

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的一些名言警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尽管孔子自己并没有成就什么大的政治事业,但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

他的弟子们编纂的《论语》也成为后世士人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文献。

而在道家思想方面,我们学习到了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不过分干涉事物的发展。

他强调了道的无形无名,却又无所不在,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的追求有所不同。

道教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和社会伦理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除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我们还学习到了法家、墨家和兵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观点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观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肃与公正。

墨家则关注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提倡兼爱和反对战争。

而兵家思想注重战争的策略和技巧,强调军事训练和组织。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样性。

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和特点,却都致力于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的统治者和学者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仅如此,这些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们对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的法律、道德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国家主义色彩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

道教则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7 8 9 课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7 8 9 课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述1. 本文将对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点。

2. 为了更好地组织知识点,我们将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逐个进行介绍,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3. 历史九年级上册主要包括了我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现代史的内容,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广泛历史知识。

4.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领悟历史的规律和教训,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5. 掌握历史知识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一、我国古代史1.1 夏、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古代史上,夏、商、西周时期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三个朝代,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最早形态。

1.1.1 夏朝:夏朝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者为“大禹”,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开端。

1.1.2 商朝:商朝是我国史书中的第一个世袭制国家,商代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世袭制,商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是我国最早应用青铜冶炼技术的时期。

1.1.3 西周:周朝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朝代,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实行世袭制,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封建王朝之一,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先河。

1.2 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百家争鸣1.2.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出现,此时期内诞生了华夏文化的华丽历史。

1.2.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这个时期内战乱不断,但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家学派大放异彩。

1.3 秦朝与西汉时期:统一与繁华1.3.1 秦朝: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和郡县制,统一的文字是小篆,统一的货币是钱币。

高一历史1-9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1-9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1-9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高一历史1-9课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些知识点,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第一课是《古代中国的历史起源》,主要探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为后来的尧舜禹时期和夏、商、周等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我们学习了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到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皇帝、贵族、士人、平民和奴隶等。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构成和运作方式。

第三课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着重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范文正公、孔子、老子、孙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在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还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课是《世界文明与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探讨了中国古代与外国的交流和影响。

我们学习了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到中国古代与西域、印度、中亚等地的交流和贸易。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西方传入中国的文化、宗教和科技。

这些互动和交流对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彼此的认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课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变迁》,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变迁。

我们了解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影响。

不同政治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我们还学到了中央集权和封建制度的变革,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变革的原因。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同步培优第四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同步培优第四单元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战争 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 战争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最大 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时间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 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意义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2.战争形势的转折:(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德国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德军投降,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3)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1.重要会议: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时间1945年2月1945年7月参加国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内容(1)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2)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3)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1)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2)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3)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2.战争结束:(1)德国投降:1945年 5 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知识点:初三历史文献解读历史文献解读是指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历史文献,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知识。

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可以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文献的分类1.原始文献:指古代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记录,如《史记》、《汉书》等。

2.二手文献:指后世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解读,如《资治通鉴》等。

3.考古文献:指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如古钱币、器物、建筑遗址等。

二、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1.识读:了解文献的出处、作者、成书时间等信息,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概括:提炼文献的主要内容,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分析:深入探究历史文献中的观点、论述,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历史。

4.批判:对历史文献中的错误、偏见进行辨析和批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注意事项1.结合教材:将历史文献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历史素养。

2.注重实证:以考古文献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空谈。

3.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文献,不偏不倚地解读历史。

4.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推荐历史文献1.《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3.《明史》:清代官修史书,记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历史。

4.《三国志》:陈寿所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的解读,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史记》的作者及其地位。

方法:通过识读《史记》的相关内容,了解其作者司马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地位。

答案:《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一历史第9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9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9课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历史第9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的演变,本文将对此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我们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大特点。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们会给出对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特点,其中包括孝道、礼仪、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首先,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孝道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这体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的连续性。

其次,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包括了行为举止、仪态等方面的规范,体现了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最后,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倡导以仁爱为核心,尊重他人和自我修养,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统价值观的演变与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演变。

传统的尊长崇敬逐渐被个人独立的意识所取代,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

家庭观念和亲情的变化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明显特点。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

这种价值观的演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家族责任得到了削弱,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的削弱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对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淡化,社会关系的疏离以及个人主义等。

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议鉴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一些建议。

首先,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激发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电影和互联网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

最后,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七年级历史1至9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至9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1至9课知识点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需要学习1至9课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课程重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和文化。

1. 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华夏文化、商周文明和秦汉文化等。

学生需要了解它们在艺术、科技、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

2. 第2课:世界古代文明本课程将介绍世界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在建筑、哲学、法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3. 第3课: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一战争这一课程将深入挖掘秦始皇和汉武帝两位伟大的统治者。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他们如何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中国,并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4. 第4课:西域文化和汉朝的外交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汉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和外交关系。

学生需要了解汉朝如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了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5. 第5课:三国时期的乱世本课程将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这段时期内所经历的战争、政治和文化变革,并掌握相应的知识。

6. 第6课:炎黄子孙和民族励精图治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民族的发展历史和励精图治的精神。

学习此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国情感和亲民情怀。

7. 第7课: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本课程将介绍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文化和历史事件。

学生将了解到这段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化,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

8. 第8课:宋明理学和全球化思维这一课程将探讨宋明哲学和全球化思维。

学生将深入了解孔子家学和程朱理学的思想,以及中国对全球化进程的贡献。

9. 第9课:现代史和伟大复兴本课程将从辛亥革命到现代中国的发展历史展开。

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在这段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并感受到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

总之,七年级历史1至9课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古代文明、历史人物和事件、文化和艺术、哲学和政治、经济和全球化等方面的知识。

高一历史9到十三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9到十三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9到十三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无比广阔深沉的学科,它记录着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而高中历史作为全人文科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在高一历史课上,我们所学的第9到十三课的知识点涉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外来文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概述这些知识点。

首先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第九课讲述了长期历史时期,介绍了先秦时期到秦汉的社会制度的演变,尤其强调了封建主义的出现和官僚制度的建立。

这一课程揭示了中国社会从部落制度到封建制度的道路。

随后的第十课和第十一课也进一步探讨了封建制度内部的变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等级的形成。

其次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第十二课和第十三课分别讲述了中华文明的渊源和传播。

第十二课介绍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中国特色文化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内容。

这一课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长期延续的特点。

第十三课则重点讲述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特别强调了“一带一路”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这些内容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动的认识。

第三,外来文明的影响。

在上述的知识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外来文明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第十三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不仅是物质交流的结果,也是文化融合的体现。

此外,在第九课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外来文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比如秦朝对外战争的结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

这些外来文明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多元而丰富的形态。

综上所述,高一历史9到十三课的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以及外来文明的交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等级的形成,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长期延续的特点,以及外来文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历史素养,还能够培养我们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逐课讲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逐课讲解

一、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逐课讲解在历史学习中,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是一本重要的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等时期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逐课讲解这本教材,深度探讨其中的知识和观点,并共享个人的理解和观点。

1. 《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中,探讨了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时期,众多的诸侯国相互争霸,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而且这一时期也是众多思想家思想盛行的时期。

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

2. 秦朝的统一《史记》记载:“始皇帝,高祖父也。

………………及惠文后,年余,高祖病,全霍奴图彊弑高祖……。

”在教材中,详细介绍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

这一时期对我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也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3. 两汉的兴衰“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下,天子烽,拜属长梁,权为中山王宗悦所杀。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详细介绍了两汉的兴衰,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况。

4. 隋唐的繁荣“郁夷甫等并议立六宫坠天章称:唐天宝十四年,赐Name王堇奸生……”在教材中,探讨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 民族融合与统一在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还探讨了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民族融合与统一的问题。

我国古代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历史上多次出现了统一的局面。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的历史,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李鸿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李鸿章

课文注释:李鸿章
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

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白银之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荣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2课文注释:荣禄

课文注释:荣禄
1834—1903,清末大臣。

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

慈禧亲信。

光绪初,他任内务大臣兼兵部统领,后升任工部尚书,1895年后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推荐袁世凯训练新军。

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

他极力反对,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

后来,授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积极策划政变,建议整理保甲、加强练兵,并增兵天津和京郊长辛店,准备镇压维新运动。

获袁世凯告密后,他立即由天津驰赴北京报告慈禧,密谋政变,屠杀维新人士。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全解析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全解析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全解析古代中国的初级社会古代中国的初级社会是指距今约8000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的时期,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生产的方式。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距今约8000年前至公元前3000年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磨制工具和陶器。

最早的农业活动也出现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耕种作物和养殖牲畜。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距今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工具和武器。

青铜时代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文化和政治中心,如夏、商、周等朝代。

中国古代的中级社会中国古代的中级社会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的时期,主要包括秦、汉、唐、宋、明等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统治者是秦始皇。

秦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秦朝还修建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万里长城。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汉朝还开展了对外的丝绸之路贸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盛世”。

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扩张,使中国的影响力拓展到了东南亚、中亚等地区。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宋朝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活字印刷术和火药等。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誉为“千古明君”。

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海外航海和贸易,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明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和艺术繁荣,如紫禁城的建设和文人画的兴盛。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公元1840年至现代的时期,主要包括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时期。

历史九年级九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九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九册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旨在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并且展望未来的学科。

在九年级九册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一系列的知识点,帮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以下是本册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一、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古代中国的礼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学习周代的礼制,了解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通过它建立秩序和权威。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

我们将研究它的起源、发展和衰落,并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王朝的更替。

我们将重点介绍秦、汉、唐、宋等几个重要的王朝,探究它们的兴衰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四、近代中国的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革命。

我们将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等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五、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本册还将介绍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以及战后的冷战时期。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事件对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的影响。

六、当代中国的崛起近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将研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与影响。

七、历史思维与历史文化历史学不仅仅是学习历史事件与人物,也涉及到历史思维与历史文化。

我们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总结起来,九年级九册的历史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礼制、科举制度、王朝更替,近代中国的变革,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当代中国的崛起以及历史思维与历史文化等内容,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带着我们回顾过去、思考现在,并着眼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材料
材料一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我们就必须从起了变化的形势中作出必要的结论: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
——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三 1961年9月1日,25个不结盟国家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宣言。战后初期,国际上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军事集团对峙局面。一些中小国家,尤其是新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1956年7月,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举行会谈,提出不结盟主张,随后又与苏加诺、恩克鲁玛进行磋商,为不结盟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奠定基础。在铁托、纳赛尔、尼赫鲁、苏加诺和恩克鲁玛等人努力下,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由20个国家发起的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议,规定了与会国的五项标准:奉行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至少应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态度;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参加大国军事集团;不同大国缔结双边军事联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解读】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冷战的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材料二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 维克多?雨果
材料四 从古代到近代,欧洲的许多强国曾称雄于世界。但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整个欧洲已是脆弱不堪,支离破碎,昔日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西欧国家纷纷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解读】以上材料主要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原因有:①二战后,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互相支持,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的特点是奉行非集团、不结盟政策。不结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材料五 二战后的西欧,面临来自东方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以及来自西方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政治家清醒地意识到,长此以往,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
【解读】这五则材料主要阐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快速发展,它们感到只有联合才能与美苏抗衡,保障自己的安全,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①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②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③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④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四 从1948年4月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历史?必修一》
——[美]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杜鲁门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
材料四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解读】材料一是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该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此三者实际上是冷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具体表现。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援助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材料二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
——《舒曼计划》(1950)
材料三 “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材料二 在马歇尔主张提供援助后的第二年(1948年)春天,欧洲复兴计划即通常所称的马歇尔计划业已制定。到l951年l2月31日这一计划终止时,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l25亿美元。美国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迅速复原,使欧洲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援助是不分意识形态,向所有国家提供的。然而,莫斯科却把这种提供说成是反共产党的策略,命令曾有意接受援助的捷克人和波兰人予以拒绝。
【解读】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材料一是政府的倾斜政策的推动;材料二是重视教育的作用;材料三注重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迅速崛起还用以下等原因:①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的扶植。③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
四、关于日本崛起的材料
材料一 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倾斜减税”、“倾斜金融”等对策,即在日本政府主导下,将有限的资源向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集中,优先发展能源和重工业。
——党建信息网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虽然受到重创,但还是从1949年毅然宣布实行从小学到初中的九个年级免费教育。日本政府每年用于教育支出都在国家当年预算总支出的20%以上,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英、美、法、德等国而居于世界首位。
1986年9月1日至7日,在哈拉雷举行第八次会议,成员国增至101个。1989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九次会议。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无成文的章程。成员国每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不结盟国家已成为国际社会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国一贯支持不结盟运动,高度评价它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六、不结盟运动的材料
材料一 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的确,一切国家都应当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1955年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材料二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惟一的办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拥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惟一的基础。
【解读】这四则材料围绕着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和实质展开。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援助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西欧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美欧联系,也达到了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材料二和材料四也有相矛盾之处:材料二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美国向所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材料四认为,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外,目的是遏制苏联。
——《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材料三 日本是二战后最典型的技术引进和创新型国家,它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成功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
——《湖南日报》
1979年9月3日至9日,在哈瓦那举行第六次会议,有95个国家参加,铁托出席会议,并作长篇发言。通过《政治宣言》,强调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第七次会议于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新德里举行,100个成员国出席,讨论世界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及不结盟运动面临的任务,通过《新德里文件》、《集体自力更生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等文件。
三、关于两极格局的材料
材料一 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二、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材料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西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