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解读:早期的农业

合集下载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

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

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 第5讲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019·全国卷Ⅲ(选择)农业经营模式(清代租佃制) 2018·全国卷Ⅰ(选择)土地制度(汉代自耕农经济) 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农业生产(大豆种植) 2017·全国卷Ⅱ(选择)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影响) 2017·全国卷Ⅲ(选择)土地制度(唐代自耕农经济)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Ⅰ(选择)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概况) 2018·全国卷Ⅲ(选择)先秦冶铁业(手工技术) 2017·全国卷Ⅰ(选择)明代玉器制造业(社会影响)商业的发展2019·全国卷Ⅰ(选择)区域贸易2019·全国卷Ⅱ(选择)清代商业发展概况2018·全国卷Ⅰ(选择)明代朝贡贸易(影响)2017·全国卷Ⅱ(选择)春秋战国商业(影响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7·全国卷Ⅱ(选择)西汉重农抑商(农商矛盾) 2017·全国卷Ⅱ(非选择)清代矿业政策(农商矛盾)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饲养猪和狗。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代表出土文物是 ____人__面__鱼__纹__彩__陶__盆_________。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生活地域:____长__江______(河)流域 2.距今时间:__距___今__约__7_0_0_0_年___。 3.生活状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__栏__式__建__筑__。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
B.采集狩猎 D.贫富分化
14.(2017·山东聊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代表当时生 产力最高水平的生产工具是( B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铁农具
D.曲辕犁
15.(2017·广东省)如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B )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2.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A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 ③聚落 ④城市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关于如图所示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概括较为准确的 是( C )
A.聚族而居 C.原始农业
姆渡原始居民相符的是( B )
①生活在黄河流域 ②种植水稻 ③住干栏式房子 ④挖井饮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仔细观察右图:农业出现后,人们开始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正确的是( B )
①图 1 属于半坡人居住房屋,图 2 属于河姆渡人居住房屋。
②图 1 房屋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图 2 房屋主要位于黄河流域。
A.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史料解读:传统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的发展1.垄作法〔材料一〕大田①多稼,既种既戒②,既备乃事。

以我覃③耜,载④南亩,播厥⑤百谷。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二〕信⑥彼南山,维禹甸⑦之。

⑧原隰⑨,曾孙田之。

我疆⑩我理,南东其亩。

──《诗经·小雅·信南山》〔材料三〕上田弃亩,下田弃畎。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任地》【解读】垄作法是我国古代先进的耕作方法。

1.西周时垄作法就出现了。

垄是田地中高出地面的畦畴,也就是亩。

2.材料中所说“俶载南亩”、“南东其亩”,即农民把庄稼种在垄上。

南亩,泛指农田。

《诗经》中还有“有略其耜,俶载南亩”、“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等。

实行垄作,可以加深耕土层,提高地温,便于条播,增加通风透光,利于中耕除草,增加抗旱防涝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随着垄作法广泛采用,亩逐渐趋向规格化,一般以宽六尺,长六百尺为为一亩。

春秋战国时,在垄作法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完备的“畎亩法”。

畎是沟,亩是垄,即将田地耕翻成一条条沟垄,根据土地状况,因地制宜进行耕种。

材料三所说“上田弃亩,下田弃畎”就是这种耕作法。

这句话的的意思是,在地势高的田里将农作物种在畎内,有利于抗旱保墒;在地势低洼的田地里要将农作物种在田垄上,有利于排水防涝。

材料三还指出精耕细作的方法,即播种之前耕五次,播种之后锄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细彻底。

耕种的深度,以见到湿土为限,这样,杂草不生,又无害虫,今年种谷子,明年种麦子,定能获得丰收。

【注释】①大田:即公田、井田。

②戒:农具。

③覃:锋利。

④俶载:开始。

⑤厥:其。

⑥信通“伸”,伸展。

此句形容南山原野远又长。

⑦禹:夏禹。

甸:治理。

⑧畇畇:平坦整齐。

形容已开垦的土地。

⑨原隰:广平低湿之地。

⑩疆:划分界限。

上田:地势高的田地。

弃亩:不要把庄稼种在亩上。

亩,高的田垄。

下田:地势低洼的田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第(6)题
解析:由材料“水车”可知是一种灌溉工具,又由“唤取阿香推雷车” 可知它依靠人力,故A项错误;由“荦荦确确蜕骨蛇”可推断这种水车 是龙骨水车,即翻车,翻车属于简易的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农业始 终无法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翻车作为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抗 旱的能力,故选B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 of 22
比较学习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关系
即自给自足的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其生产的目的不是 交换,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即为满足生 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自 然 经

刀耕火种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
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
一张图学透 早期的农业生产的出现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三组题讲透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目录
一张图学透
早期农业 生产的出现
石犁
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1
但仍以木、石农具为主。
石斧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最早培植水稻和粟。距今七八 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 们经常迁徙。
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传统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 模式,是两千多年中 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
一张图学透 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
铁农具
小农经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初中历史+】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初中历史+】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四、大汶口文化 1.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_黄__河__下__游__和淮河中下游地区。 2.距今时间:约_5_9_0_0_-_4_4_0_0_年。 3.手工业: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_陶__器__。 4.特征: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_贫__富__分__化__。
【易错易混】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代表有北京人、山顶洞 人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代表有河姆渡人、 半坡人等。 2.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但不是最早的水稻栽培遗存。
答:判断:同意。说明:河姆渡人使用磨制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工具。河姆渡 人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思考 饲养家畜,原始农业发展;北京人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河姆渡人会挖掘水井, 认识 北京人不会。河姆渡人会制作简单的陶器、玉器和乐器。所以,我认为:河姆 渡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比北京人进步。(任选其中三点即可) (4)通过学习和仿绘活动,你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国家人文历史》 根据材料,归纳原始农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史料实证]下表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C )
文化遗址
生产生活状况
湖南玉蟾岩遗址
人工栽培稻种
浙江上山遗址 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
【重点图片】
河姆渡人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磨制工具,处于新石器时代。 【思维构建】半坡人与河姆渡人的源自同。学习方法技巧指导
示例
歌谣记忆法:将繁杂、枯 编写历史歌谣,首先要概括历史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
_鱼鸟纹陶瓶,泥质红陶,主题画面为鱼鸟共融。《山海经》中载炎帝后人“人面而鱼身”,黄帝之子“人面鸟身”
展厅三 【华夏之花】
_花卉纹陶盆,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泥质红陶,肩腹部饰一周蔷薇科抽象花卉纹
_花瓣纹陶钵,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泥质黄褐陶,口沿及腹部饰黑褐色五瓣花纹,以圆点做花心
_人头形器口陶瓶,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细泥红陶,瓶身通体饰黑彩抽象花卉纹图案
【答案】特点:彩陶纹饰由鱼纹、鸟纹逐渐交融为鱼鸟纹,说明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2分)关系:传说难免有神秘的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从远古时代存留下来的先民活动遗址和文物,可以用来印证并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信息。(4分)
(3)根据展厅三材料,指出三件文物的共同之处及其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4分)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兴起(1)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2.意义: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拓展: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原始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
(5)重要遗址:半坡遗址(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①距今时间:约6 000年。
②居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防风保暖)③种植作物:粟、黍。④生产工具:制作精美的______石器;使用弓箭、渔叉等。⑤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狗等家畜。⑥原始手工业: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7.七年级的同学们开展彩陶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18分)
展厅一 【探源溯流】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史料实证
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 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 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 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原始农业出现,人们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于炊事和取暖。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
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
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干栏式建筑。
长江流域气候潮湿,这类建筑有利于防潮。
(2)材料二中的黄河流域原始居民和长江流域原始 居民分别住的什么样式的房屋?他们所居住的房屋 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红陶罐 年代:距今1.4万年 尺寸: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 材质:陶 出土地: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收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 这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 活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仰韶文化早期代表:半坡遗址
原 始 农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黍 饲养猪、狗 磨制石器 烧制彩陶 业 与 史 前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饲养猪、狗 农具:骨耜 制作陶器 社 会
稻作农业代表:河姆渡遗址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水稻在我国 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1. (南京校级期中)在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在江西万年 县的仙人洞、湖南道县的玉蟾岩等地发现了1万多年前的 栽培稻,在湖南澧县的一处遗址又发现了八九千年前的
史前社会与原始农业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卷二十《形势解》

七上历史同步过关练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七上历史同步过关练习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七千年前的奇迹》
解读:史料主要反映出距今约 7 0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原 始居民,已能够建造木结构房屋的情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 式建筑,他们在建筑上部的空间用柱和梁做成构架,来承托树木枝干 结成的方格网状檩架的屋面,然后铺设茅草或树皮完成屋顶防雨遮阳 的工程。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 重要影响。
种植作物 大量人工栽培 水稻
生活
使用最早的木结构水井;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作陶器、 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进行象牙雕刻和使用 天然漆
知识点 3 半坡居民的生活 时间 距今约 6 000 年 地点 黄河 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屋 半地穴 式圆形房屋
生产工具 磨制 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 种植作物 主要种植 粟
5.“北方地区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 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
御野兽的侵袭。”材料描述的最可能是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居住状况
(D)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 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 )
生活
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捕猎捕鱼、采集野果;生活用具主要是 陶器,最具特色的为 彩陶 ;还会制作装饰品和少量乐器, 如 陶埙 ;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2.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起源地。
02 史料解读
史料:(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结构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 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桩、架梁、敷椽、盖顶。
①种植粟、黍和稻 ②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使用磨制石器 ④原

24-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4-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透过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

透过甲骨文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早期发展

禾字甲骨文
物的生长规律
长期粮食需要的目的
除了出土了谷物等直接证据外
业发达也可佐证粮食生产的情况
家字甲骨文图示
兴隆洼文化人猪合葬居室墓
家是会意字,上面是“宀”,表示与人的居所
下面是“豕”,即猪。

直译就是在人生活的屋子里养猪。

有学者对此做进一步解释:
,一般建起“庙”以便经常祭祀
“庙”的,往往在屋檐下摆“豕
耒字金文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
江西新干大墓出土耜字篆文
的商代青铜耒
河姆渡遗址河南辉县商代遗址
出土的骨耜出土的铜耜
从字形看,耒字初文上有曲柄,下有犁头
义是犁杖,引申表示耕地农具。

耜字是形声字
表示是锸、锹一类挖土的农具
协字甲骨文协字甲骨文图示
耦字篆文耦耕模拟示意图
协是会意字,从劦从十。

表示众人合力耕田
从字形看,它由三个耒构成
井字甲骨文图示田字甲骨文图示
井字是象形字,用四木交搭像井口围栏。

[8]田字亦是象形字,既像田猎战阵之形,又像井田之形。

[9]
邦字甲骨文
商周时期国字的内涵有别于今天邦指代早期国家形态的政治实体。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2020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学案:1.1发达的古代农业(解析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预习】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问题思考1材料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样的耕作方式?出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什么时期?答案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时期。

2.商周农业(1)概况(2)影响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问题思考2曲辕犁创制于唐朝,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非常缓慢。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

【史料及解析】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汉朝的农田水利灌溉汉朝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采纳大司农郑当时建议,“数万人穿漕渠”,“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

历经三年,漕渠成,“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

随后,又采纳其后河东守番系建议,发卒数万人,“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后因为黄河移徙,功亏一篑。

其后,又采纳庄熊罴建议,“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

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井渠之生自此始”。

此渠称龙首渠。

龙首渠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由于发明了“井渠”法(即后世之坎儿井),仍有重大意义。

太始二年(前95年),汉武帝又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复奏穿渠。

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

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锸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白渠修成后,白渠与郑国渠成为郑白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使泾水资源的分配与用水方式发生了变化。

建白渠前,泾水自谷口入郑国渠;建白渠后,泾水自谷口分入郑国渠与白渠。

建白渠前,主要是引洪淤灌(漫灌),以肥田压碱为主要目的;建白渠后,主要是引水灌溉禾、黍等农作物。

汉朝提水工具主要仍是桔槔。

但已出现新的提水工具──辘轳。

辘轳的出现未见于文献记载,但汉代不少遗址已出土有辘轳的模型或画像,说明汉代已开始使用辘轳。

不过汉代辘轳的构造还很简单,还未见手摇的曲柄,直接用手拉。

东汉末,毕岚“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翻车为机械提水工具,渴乌以气引水,当系虹吸管一类工具。

时翻车、渴乌用于喷洒道路,还未见用于灌溉。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史料及解析】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

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

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

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的农业1.神农氏与农业的出现〔材料一〕神农氏作,斫①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②之利,以教天下。

──《易·系辞下》〔材料二〕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④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材料三〕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东汉〕班固《白虎通》卷一【解读】我国的农业起源很早。

在古文献中,多将我国农业的起源,托之于神农氏等传说人物。

以上三条材料是有关神农氏与农业起源的传说。

《易》亦称《周易》或《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可能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又采阴阳五行之说,并入儒、墨、法、名等家,一般认为是杂家著作。

《白虎通》亦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东汉班固等编撰记录汉章帝时在白虎观讨论经学的结果。

该书将谶纬学说与今文经学混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神学化。

这三条材料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神农氏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民农耕,种植五谷;神农氏还教人民辨别土地好坏,品尝百草滋味、水泉甘苦,解决了人民的生活问题。

关于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表明,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先发明了农业,而不是由外界传入的、学来的。

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我国早期农业的情况。

【注释】①斫:砍削。

②耨:除草。

③蠃蠬:蠃通“螺”,蠬通“蚌”。

④墝同“硗”,土地坚硬而瘠薄。

2.黄帝、后稷与农业的出现〔材料一〕(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化①鸟兽虫蛾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材料二〕周后稷,名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

其游戏,好种树麻、菽③,麻、菽美。

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④焉,民皆法则之。

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⑤百谷。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解读】《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史书。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农业的发明,时代最早的是神农氏,还有黄帝和后稷等人。

这两条材料显示了黄帝和后稷也与农业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的出现,是长期人类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果,并非神农一人之功。

【注释】①淳化:驯养。

②虫蛾:指蚕。

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帛。

③菽:豆类。

④稼穑:种植和收获。

种植称稼,收获称穑。

⑤播时:播种,种植。

时,通“莳”,栽种。

3.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我国早期农业〔材料一〕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材料二〕(大何庄)有一座墓的随葬陶罐中,还保存着少许的粟粒皮壳……这里的石刀、石铲、粟粒以及家畜遗骨等的发现,也反映齐家文化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粟粒的发现,说明了它已经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主要粮食。

──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3期〔材料三〕稻穗纹陶盆……外壁刻有对称的稻穗纹和猪纹(残)图像。

1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另外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

旁边刻有1只猪纹……这一图像,反映了猪与农业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解读】考古发掘中,在不少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早期农业的证据。

1.这三个文化遗址的地点分别是:河南、甘肃、浙江,说明我国从北到南,远古居民的经济生活均以农业为主。

2.北方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粟;而南方则主要是稻。

经鉴定,河姆渡发现的稻谷是人工培植的籼稻,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

3.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兴起。

在与裴李岗文化遗址年代相当的磁山文化遗址,第一文化层发现的157个长方形灰坑中,其中有62个发现有粮食堆积;在第二文化层发现的188个长方形灰坑中,其中18个有粮食堆积,出土时部分颗粒清晰可见,不久即风化成灰。

堆积的厚度一般在0.3—2米不等。

有10个窖穴的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

经灰像鉴定,这些窖穴中贮存的粮食是粟,其总储量约13万余斤。

可见当时粮食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可观。

4.商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骨器为主〔材料一〕(1957年在河北邯郸龟台早商遗址)出土的石器非常丰富,仅灰坑66、67、81,就出土115件,其中铲和镰占65%以上,是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

铲以长形为多,也有不少肩石铲,其中一部分可能为锄。

石镰有的较窄,有的较宽而直刃。

──北京大学、河北省文化局邯郸考古发掘队《1957年邯郸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材料二〕(1960年在河南陕县七里岗商代遗址出土)石器──完整者77件,其中以刀、斧、镰、铲最多,锛、镞次之。

各种石器多为磨制的,但仍有少数只经打制的。

蚌器──发现亦有一定数量,但多为碎片,在郑州商代遗址亦有少量发现。

蚌器自龙山文化开始盛行,到了商代继续使用,尤其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出土的蚌器的种类似乎比晚期要多,表现在生产工具方面颇为明显。

蚌刀多于蚌镰。

骨器──骨铲、骨锥、骨针、骨镞……等共74件。

制作有的比较精细,式样也较多。

──黄河水库考古队河南分队《河南陕县七里岗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第1期〔材料三〕(1955~1957年在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出土)石制生产工具,有砍伐用的斧、锛,挖土用的铲,收割谷物用的刀、镰,石斧大都是砾石打制成的,只在刃部略加修磨。

扁平的磨光石斧不多。

石刀一般都比较宽厚,穿孔多在刀身中部或接近刀背处。

骨角的生产工具,有铲、凿、锥、针和镞。

西周的骨铲器形很固定,所采用的骨料主要是牛、马等大家畜的肩胛骨和下颌骨,在客省庄的地层中也有发现。

用下颌骨做骨铲是西周时期的特点,其他时代很少发现。

骨角镞数量很多,发现300多件。

蚌制的生产工具很多,种类有刀、镰和铲,形状和石刀等相似。

──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1955~1957年陕西长安沣西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10期【解读】以上三条材料,说明了在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以石器、骨器为主。

在生产工具中,数量较多的是斧、锛、铲和镰等,远古时期的人们用这些工具砍伐森林、挖掘土地,开辟耕地,收获庄稼,是人们劳动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早期的石斧直接用手使用,称为手斧,后来装柄使用,提高了功效。

石锛一般安装在木柄上使用。

石锛既可砍伐树木,也可用来掘土翻地。

斧的功用是劈,锛的功用是斫。

铲是一种直插式的整地农具,与耜是同类工具。

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成弧形的称为铲,而将器身较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

最早的铲是木制的,河姆渡遗址就曾出土过木铲,各地出土较多的是石铲及少量的骨铲。

商周时,出现了用于中耕除草的小型铲。

铲又称钱,《诗经·臣工》:“命我众人,痔乃钱镈。

”镈也是除草工具,《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5.商周的青铜工具〔材料一〕(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出土)残铜刀2件,青铜铸造。

一件,剖面呈楔形,残长7.5厘米,另一件,柄端圆形,两侧铸有2行6个长方形纹,其旁又有许多小圆点饰物,残长7.5厘米。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材料二〕(陕西扶风云塘西周遗址出土)铜刀3件,皆残。

其中两件身短柄长,刀尖上翘。

柄扁平,上有3条凸起的直线,末部有一长方形的孔,残长10.1厘米。

──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第4期【解读】关于商周的青铜器农业工具,目前出土的数量还不多,以上两条材料,从考古发掘角度证明了商周时期已出现了青铜农具。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的青铜农具共有60多件。

有锸、铲、镰、犁铧、耒、耜、铚等。

出土青铜农具的地域分布,有河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

其中以河南、江西最为集中。

河南省有明确出土地点的22件,仅安阳小屯殷墟出土达16件。

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为什么青铜农具数量很少呢?其原因可能是,第一,西周的贵族阶级不从事农业生产,认为农业劳动是下层人的事,农具不是享受器,贵族死后自然不会把农具作为随葬品。

第二,铜器在古代是贵重的“美金”,青铜农具用坏,可以回炉改铸,与石质农具不同,因而墓葬中不见青铜农具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春秋战国时通行的货币有铜铲布、铜刀币,这类货币是从实用的农具互相交换发展而来的,这也可以间接证明西周时期曾盛行过青铜农具。

(参阅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版)6.商周的农业灌溉〔材料一〕汤旱,伊尹①教民田头凿井以溉田。

──《世本》〔材料二〕惟②曰:“若籍田③,既勤敷菑④,惟其陈修⑤,为厥疆畎⑥。

”──《尚书·梓材》〔材料三〕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

专达于川,各载其名。

──《考工记·匠人》〔材料四〕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周礼·地官·遂人》【解读】《世本》是先秦史官编修的宗谱,记载了自黄帝至秦(一说春秋)帝王公侯卿大夫的世袭及事迹,也称“世”或“世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这部书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以及政治论文的选编,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之际齐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是我国古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

《周礼》为战国人总括西周至春秋间周王室及鲁、郑、卫礼制及职官系统,并杂入部分战国制度的礼书。

这几条材料显示了商周农田灌溉的情况。

材料一说的是商代已有凿井灌溉。

材料二说明周代对农田灌溉的重视。

材料三、四反映了周代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农田灌溉系统。

《考工记》和《周礼》均为战国成书,书中的内容未必是西周时期的原始情况,但人们把遂、沟、洫、浍等大小水渠贯通起来,达于川,保证农田灌溉,并在水渠堤岸修筑道路,即畛、涂、道、路,是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