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除了享有教育法规定的上述权利外,还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其他权利,主要有政治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等等。作为公民,学生充分享有这些权利。


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学生还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对于中小学生,则要重点加强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知法守法,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为将来参加现代化建设、参加一切社会活动打基础。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的人来对待自古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师道尊严”,老师的权威神圣不可冒犯,学生被摆在了从属的位置上,学习和活动始终受制于老师。现在,我们推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倡导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管理。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和现有教育体制的影响,老师始终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学生看作被动_的管理对象,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入来看待。

实际上,我们倡导的平等,不是角色的平等,而是人格的平等,地位的平等。唯如此,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正常的
人际关系,学生生命个体的主动地位才能体现,主体精神才得以发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特长和缺陷等等。

曾在教育刊物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国内的一名骨干教师,到西方一个发达国家的一所初级中学任教。一天早晨,一个黑人学生正在兴高采烈地向她的同学宣布一个好消息,她怀孕了。这位教师听后感到很吃惊,学生时代出现这种事在国内是很丢人的,怎么可以当众公布呢。所以,她就装作没听见,组织学生开始上课。谁知事后校长找她谈话,说她不尊重学生,弄得她莫名其妙。原来,是那个怀

孕的女生向校长告了状,说自己怀孕了,而老师没有祝贺她将要做母亲。结果,这位老师以道歉了事。虽然国情和观念不同,我认为学生怀孕在哪壁也不会被提倡。但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对自身权利的重视和学校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要充分尊鬟学生的权利除了要做到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一切权利,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基本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在校学生和社会上的未成年人,除了某些政治权利外,他们享受社会成员所拥有的一切正当的权利和权益,包括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和表达权等。

现在,我们的老师往往是打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旗号,剥夺了学生应当享受的正当权利。于是,学生的私入日记被老师随意翻看;一切活动的组织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的个人意见和想法得不到表达和串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什么正当权利可言。所以,在倡导主体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

三、要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往大处说,是培养社会主义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往小处说。是建立民主的班集体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在班级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

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我觉得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其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有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利和权益;

其二,要让学生珍惜自己的权利,恰当地行使和运用自己的权利,不要滥用。文首提到的小女孩想在活动中弃权,是在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权利,所以,我支持了她。而文中提到的想打满分应付学校的学生,是对自己权利的滥用和漠视,极为不可取,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其三,教育学生不要侵犯别人的正当权利。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换句话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去尊重别人。所以,在







学生的权利包括:1、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2、学生的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如《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对学生享有的权利作出了规定。可见,学生的权利是法律规定的,受到国家和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学校应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各项合法权利,任何侵犯学生权利的做法都是违法行为。《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对学生享有的权利做了

如下规定:

1. 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2. 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 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 享有人身权利

学生的人生权可分为生命健康权、姓名和肖像权、名誉和荣誉权、人格尊严权

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公民权利意识普遍提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权利意识被唤醒,其重要标志是自我意识觉醒。然而当前青年学生权利意识状况并非令人乐观。

当代青年学生权利意识,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后继性影响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呈现出以下特点:

1、权利的欲望与权利的认知不协调——盲目从众,权利认知模糊。

现在学生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有强烈的平等权利愿望。然而对自己应该和实际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了解和认知十分模糊,支离破碎,甚至表现出对权利的陌生。权利意识很大程度来自从众心理,人云亦云。他们谈论人权,却不知道人权与自己实际生活的关系如何?他们渴望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有多少?他们要捍卫自己的权利,却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犯?

2、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的不协调——强调权利、价值,忽视义务、责任。

当代青年学生确立了权利观念、价值观念之后,却忽视了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他们强烈要求获得个人的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他们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和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他人的利益,是否对国家、社会、他人造成危害。

3、对权力与权利的价值取向的不协调性——重“权力”轻“权利”。

当代青年学生受传统的法律意识影响,权力观念仍十分深重。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权力事实”极为敏感、向往,甚至不择手段去追求;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权利的轻视,淡漠。一方面对权力者的侵权行为深表不满、痛恨,疾呼权力者的权力要加以制约;另一方面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却又不习惯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而寄希望于某些权力的作用。

4、权利意识呈现出多种层次,权利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从青年学生个体来看,表现为既有推进社会进步的权利观,又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落后的权利观,既有社

会主义的权利观,又有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权利观。从青年学生群体来看,权利意识呈现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对公民的权利积极探索和理解,对宪法和法律所确立的一系列法定权利和义务有科学和系统的认知。第二层次,对权利持有积极心理状态,反映出对权利的认知、感觉、情绪和愿望。但缺乏对宪法和法律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的科学和系统的认知,表现出片面强调权利而忽视或贬低义务。第三层次,对权利持消极心理状态,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这些学生对权利表现出淡漠情绪和消极态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学校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要以树立正确的权利观为内容。
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这是权利意识教育的内容要求。

二、要以法律知识教育为基础。

比如开设法学课等

三、要以营造权利意识教育良好氛围为手段。



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青少年学生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分为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自然负责等等。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对自己的品德、做人负责,履行和担负起家庭各种责任,接受和信任他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等。而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但是如今的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那到底又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呢?

第一,家长的过分呵护。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厚望。注重孩子的智力和身体的投资,不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资巨耗。对孩子放任溺爱、百依百顺。衣食住行,一切包揽。有的父母甚至为了让孩子干点家务浩、考个好成绩,就用给钱的方法表示鼓励。结果,学习成了为家长而学,干活也成了为钱而干,孩子全然没有体验到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累着,在孩子做作业或做家务时“参与意识”特强,甘当孩子的“拐棍”,使孩子失去了“主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淡化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第二,学生的负担过重。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观念的问题,学校和家长注重的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现在的学生负担还是过重,学生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

。这种狭隘的、封闭性的教育,使学生无暇关心外面的世界,也没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他们也就不会看到自己在社会、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各种角色责任。相反,考个好成绩、考人好学校却使他们对自我更加关注,以我为主、以我为出发的观点使他们终日将目光停留在个人努力、个人奋斗上。对父母、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要求甚高,甚至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还常常怨气冲天,而至于自己肩负什么责任,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则很少考虑。

第三,受不正常家庭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我们学校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据统计,80—85%的家庭,父母双亲都在外打工,孩子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他们本身的素质较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只知道一味的宠孩子,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养尊处优,散失了责任感;另一方面,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为数不少,不健康的家庭关系,造成了许多孩子畸形的心理,冷漠、孤僻、敌视,责任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四,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人们所生活的精神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也起着巨大的熏陶作用。担现在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目标、内容上缺乏和谐统一。尤其是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等都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还相当严重。这种环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此外,有些父母素质低下,在单位中对工作不负责任,在家里对家人不负责任、对父母不忠不孝等。这种不称职父母的言行举止自然导致孩子胸无大志、光想索取的意念滋长,必将成为不想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平庸之辈。

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

一、榜样激励,培养责任意识。
1、用典型事例、影视、书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人的可贵,令人敬佩,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周总理在上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奋斗一生,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这是一种爱国责任感,这是一种民族大义。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坚守阵地、救死扶伤。把救人当作自己最伟大的责任感。 教师还应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应引导他们理解课外读物和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2、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 。
重视对学生身边榜样力量的挖掘既是很好的行为的导向,又能消除学生认为责任感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偏见。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阶段性的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 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二、通过集体活动,把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不能靠说教,有了责任意识还不行,要通过集体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让学生从小就有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因此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
1、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要教育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健康负责、生活负责、意志品质负责。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做好,要对事情本身负责。要求学生在家写完作业自己整理文具、书桌、书包;早上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穿衣服;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比如低年级可开展整理书包比赛、洗手帕比赛等等,高年级可开展长跑竞赛,爬山比赛等。总之,责任感的培养首先要从孩子自己的事情做起,将责任感落实到责任行为习惯上。培养他们自理、自强,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和品格。
2、培养学生对他人具有责任感。
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比如利用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能亲身体验的最好让学生体验一次,喊一百遍口号不如亲身体验一次。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老师的辛苦,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比如,手拉手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与人友好相处的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
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环境、对人类负责。可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街道,清扫垃圾。植树种草、绿化环境。积极宣传节能减排。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做到在学校在社区表现一个样,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社会公德,热爱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热爱全人类。
三、让学生始终参与,承担响应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要勇于承担责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误时,老师常会大声呵斥,总是通知家长来校处理。我认为,教师在处理学生过失时,应实事求是讲清道理,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态度,明确指出过失和弥补过失的办法,尽量不要通知学生家长,不要大声呵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会主动体会到对方的感觉,考虑到事情所带来的后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