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亚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的东亚关系

——从中外关系视角的透视

主讲人:万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导

2008年4月24日

一、引言

(一)东亚的概念

“明代的东亚关系”这个题目说起来有点大,不过在这里我准备从中外关系史这个视角来讨论。首先,我们对“东亚”的概念要有一个界定,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本次的讲题有一个界定。

1.时间定位

在时间上,我们是从明代的初年开始讲,也就是从十四世纪后半叶到十五世纪前半叶这大约一个世纪的历史。这个时间段可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知道有明一代将近有三百年的漫长历史,而其与东亚各国的关系都是在这一个时间段开始奠定的。所以我们首先从明朝初年的这一个世纪讲起。

2.空间定位

第二就是空间上的定位。我首先要说明的就是,这里讲的“东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范围包括今天所谓的东北亚和东南亚。这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历史上看,在明朝初年,人们的观念里所认为的“东洋”,实际上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地理概念上的东南亚和东北亚这样两个大的地区,那么我们所说的明代的东亚关系,也就主要是指当时的明朝和日本群岛、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如果我们从现实的角度解释的话,就指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盟“10+3”的关系,即在历史上这样一个范围在这样的一个区域内的国际互动的关系。

(二)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第二个部分我想谈一下这个领域学术史的简单回顾。今天我们研究现实问题的学者经常谈到东亚区域的一体化,东亚合作及其特点等等,其实我想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有必要去追本溯源,看一下历史上这个区域的国际关系。

以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个地区,即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的关系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多的论文、专著。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主要的成果大多都集中在朝贡体制或者称之为朝贡体系的研究上。上个世纪的60年代,以美国的费正清和邓嗣禹为代表的学者提出“西方冲击——中国反应论”,他们把东亚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称为朝贡体系,并作为与近代国际的“条约体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提出。我们都知道这个理论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不过后来这种提法受到了中外许多学者的

批评。他们认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一个观点。用“朝贡体系论”来概括近代以前东亚的国际关系,概括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实际上是中外史学界是一种很普遍很流行的观点。因为有不少学者提出朝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实,那么由此就有人提出“朝贡体系和近代亚洲贸易圈” 论(滨下武志),以及从文化上来论述朝贡体系的 “天朝礼治体系” 论(黄枝连)。然而我想由于自然地理关系将东亚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从历史上东亚独特的区域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事实上,在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东亚的国际权威、国际秩序和结构获得了一个重组。一个建立在国际互动关系上、经过重新整合的东亚区域的国际秩序开始建立起来。那么经过整合的东亚国际关系的这个结构是以东亚各个国家官方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模式。各国间寻求官方贸易的条件也由此具备。按照地理位置的划分,东亚由此建立了一种整合机制,同时建立起来的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域之一。从此经济、文化开始迅速的发展、融合,彼此的交流也开始走向了正轨,并且达到了历史上新的高潮期。

二、明代东亚国际关系大环境的概述

(一)明朝初期人们认识的“世界”

明朝是代元而立的,其建立之初就面临了一个新的时代大变局。横跨亚欧的蒙元大帝国瓦解之后,国际格局实际上就出现了许多的真空。明朝在建立之后,就一反蒙元帝国时代一味追求武力扩张的姿态。它是海陆并举、遣使四出、建立邦交,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又一个对外交往极为繁荣的时期。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朱元璋派人专门绘制了《大明混一图》,原件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长3.86米,宽4.75米,彩绘,绢本,其所绘的地理范围:东至日本、朝鲜,南面到爪哇,西至非洲的东西海岸,上面包括一部分的西欧,即西班牙一带,北边到达了贝加尔湖以南。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明朝人所了解的世界的概况。这个《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年代最久远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幅古代世界地图。

从明代初期对外交往的大环境来看,按照明朝人的划分,他们的对外交往主要在以下的三大地区展开:第一就是西域,在概念上指的是汉代以来张骞所开辟的陆地上通往西方的交往通道,传统上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这是古代中世纪时期连结亚欧大陆主要文明地区的陆上交通要道,明代初期这条古老的陆上文明通道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两个就是东洋和西洋。

我们总是说“郑和下西洋”,那么“东洋”是哪里呢?很多人总是以明后期人们认识的文莱作为东、西洋的划界,但这个实际上不是明初人的概念。其实明朝初期,东洋和西洋是从在海上的划分,这个划分是非常清楚的。根据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记载:当时是以南浡里国为东、西洋的分界,它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剌岛。在岛的西北有一个很小的帽山,帽山以西被认为是西洋,即今天的印度洋才被称之为西洋,当年它叫做“那没黎洋”,按照这样一个划定,帽山以东就应该是东洋了。不过到后来,我

们说在明朝的永乐年间,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深远,以至于西洋这个名词很快就开始逐渐具有了指代海外,指代外国这样一种更广泛的涵义。但是我们今天这里所讲的明代东亚的关系,仍然应该采用明朝初年人们认识中的概念,即现在的东亚和东南亚这样一个整体的区域。

(二)东亚国际政治格局的大变动

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是讲明朝初期的国际环境到底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整体上来看,我们说一个令人瞩目的、极为重要的状态就是当时东亚的国际格局发生了几个大的重要的变动。即在横跨欧亚的蒙元帝国崩溃之后,从14世纪后半叶发展到15世纪前期的东亚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一个新的特点就是东亚的一些新的国家,或者说是新的王朝兴起,而另外的一些原有的王朝仍然在维持着,而这时的东亚的新格局主要表现在统一国家政权的建立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的东亚主要国家政权的情景大致如下:中国建立了明王朝。朝鲜半岛上发生了高丽王朝与朝鲜李氏王朝之间的交替(1392年后者替代了前者)。中南半岛上的安南陈朝,后来发展成为胡朝,再后来又为黎朝所取代。同时在中南半岛上除了安南还有占城国,这个占城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另外在中南半岛上还有真腊(即今天的柬埔寨)吴哥王朝、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缅甸的阿瓦王朝等等,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存在着爪哇国满者伯夷王朝,在菲律宾群岛上还有苏禄国,马来亚群岛上的满剌加王国(十五世纪初期兴起的),还有当时日本的室町幕府……这一些政权基本上都是和明朝同时存在的国家或王朝。

概括来说,明朝初期东亚国家关系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被李氏王朝所取代,从此与明朝结好,成为与明朝最亲密的近邻藩国。在中南半岛上安南与占城国两国的冲突不断,明太祖曾经多次调解这两个国家的纠纷。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在元朝曾经进攻日本失败后,就一直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同时存在着不断骚扰中国沿海和高丽的海盗问题,实际上终元一世,中国和日本没有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并没有中断。而且海盗的侵扰问题在元代也始终没有能够解决,成为一大历史遗留问题。而日本一直到足利义满时期才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开始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贸易也走上了正轨。

东南亚的海上国家中,还有一个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这个王朝在哈奄·武禄王时期处于黄金时代,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其疆域除了印度尼西亚群岛之外,还包括马来亚半岛的南部,而且这个帝国曾经要求对遍及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和印度尼西亚的广大的属国都拥有权力。具体的就是要求上述的广大地区的各个国家向其朝贡。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这个几乎占有了整个东南太平洋广大的地区的海岛帝国,它的领土是很广大的,但是也是很分散的。所以实际上这个广大地区是由国际贸易所连结起来的。

另一个在东南亚具有比较强大的力量的就是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他的势力达到了湄公河中上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在15世纪初期,他的新国王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吴哥方面,也就是朝着今天的柬埔寨。那么这个周围的大环境处于蒙元帝国崩溃之后震荡之中的时候,明朝建立了,于是明太祖他就开始了在西洋、东洋、西域这三个地区的全方位的外交,致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