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摘要: 如何发展和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应确立“指导前移,服务毕业”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理念。要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实现国家、高校、社会的广义一体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要建立标准化与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衔接和传导机制。要突破时空界限,抓住各种时机,强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作用;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信息传递机制,减少效率损失。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完善
自从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双向选择”就业政策指导下,实行自主择业后,政府和高校纷纷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管理机构。高校在引进国外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国特色的科学规划、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和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1,2],帮助毕业生就业。
我国研究生相对本科生而言,一直具有就业竞争的优势,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就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1)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就业指导态度冷淡,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上座率低。2)研究生在毕业前面对学位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和就业求职的双重压力,一般都选择先完成学位论文再考虑就业的问题。3)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就业期望仍然偏高。4)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求职简历造假,虚报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业绩。5)研究生就业违约现象不断增多,甚至有部分研究生拿到就业报到证后还不到用人单位履约,“悬浮”自己,继续寻找工作。6)研究生实际就业过程中遇到就业困难后容易焦虑,就业咨询普遍寻求辅导员、导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以外的力量进行援助。
这些行为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不适应实际情况的体现。发展和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是本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生就业行为选择的经济学分析
研究生整体年龄处于成年阶段,生活阅历丰富,心理耐压力强,具备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思想上突出表现为:1)独立自主性。经过本科阶段学习生活的塑造,有的还经过社会工作的锻炼,研究生心智已经成熟,独立生活能力强,对任何事情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而且研究生的学习特点是以自学为主,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强。2)现实性。研究生教育仍然被视为我国精英教育。研究生的社会期望值高,特别是家庭的期望很大,随着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研究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偏好于现实利益。
1.经济人假设与研究生的就业行为选择
从上述研究生思想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也称理性人假设)。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3]。换而言之,也就是说经济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1)就业期望偏高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研究生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研究生是理性的经济人,且大部分研究生是一直从本科读书到研究生毕业,没有经过工作的磨炼,对未来的工作没有明晰的图像。随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研究生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恐惧感,是职业风险的规避者。研究生读书的机会成本大,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表现出“骑驴找马”[4]的心态,这正是研究生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的结果。在求职过程中,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彼此的交流机会,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给研究生有了“放宽”约束的机会,也容易使得研究生选择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所以就业期望偏高是在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大学生为了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主动选择的结果,有着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5]。
(2)研究生就业取向受现实利益驱动
由于研究生的读书机会成本大,加上现在社会上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深度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生就业取向趋于“功利化”[6,7]。从目前的研究生对“薪酬”的追求偏好于对“理想”的追求和“条件和待遇”明显优于“专业合适及发展”等情况看,研究生就业取向明显受到现实利益的驱动。
(3)研究生就业心理不稳定,易波动
研究生接受的教育一直是精英教育,其自我定位较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同时,研究生存在自负、焦虑的就业心理误区[8]。实际求职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的才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在经过多次求职不顺后,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恐慌心理。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研究生在思想上比较成熟,现实性很强。他们普遍认为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不太重视。据了解,研究生尤其是将要毕业的研究生更愿意将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实验和写作论文上,而不太愿意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讲座。同时作者发现毕业研究生轻视标准化、统一化的就业指导,偏好就业服务。
2.不对称信息下的研究生就业行为选择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拥有不同信息状况的决策者行为的。因为其理论的不完全、非对称分布的信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尤其当信息优势被有策略地利用起来后会产生对他人不利的行动。比如,道德风险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活动现象。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
利于他人的行动[9],或者是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占有信息多的一方就存在一种不当获利的机会,即凭借自己占有信息的优势来误导、欺骗另一方,使自己获利而使他人受损。这种占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于是造成大量不该有的经济后果——效率损失[10]。
在就业过程中,企业的招聘、面试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有限。部分研究生为了证明自己具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较好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简历和面试过程中虚报自己专业技能水平和学术成果,夸大、编造甚至伪造学生干部经历和社会实践工作,造成道德风险。当然也有用人单位开出不能兑现的待遇和条件吸引研究生,也同样造成了道德风险。
特别是随着就业选择的多样化,就业市场的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研究生就业道德风险不断增多:1)已经签约的研究生继续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更好的工作,一经发现后,非常“果断”地与原用人单位解约,这种“骑驴找马”的行为,目前相当普遍;2)已经签约的研究生不及时将与用人单位签约的协议书拿回学校办理鉴证手续,而是将协议书紧攒在个人手中,直到无法寻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到学校办理手续;3)甚至有部分研究生拿到就业报到证后仍然不到用人单位履约,而是“悬浮”自己,继续寻找更好的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是寻求辅导员、导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以外的力量(如熟人、师兄师姐等)进行就业咨询援助。这其实也是不对称信息下的行为选择问题,一方面,是辅导员老师、导师、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在“就业率”的指标下,一旦了解研究生有了就业意向,往往格外“关注”其签约行为,所以研究生不愿意过早地将就业信息透露给老师等人。另一方面,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多方咨询获取统一的意见, 以便指导其签约过程中利益的争取。本文前面谈的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中的第四、五、六问题正是不对称信息下研究生就业行为选择的道德风险问题,只要市场经济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无法避免。
二、当前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现状分析
从前面谈的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对象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1.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与实际过程管理有冲突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良好就业。就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具有连续性、长效性及全员性的特点。但是因人力、时间、精力的限制,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大多数停留在毕业研究生的应付性、援助性就业指导和过程管理层面,就业指导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常常处在被动应付和“临阵磨枪”的局面[ 1];形成了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全员性与就业工作的阶段性、时效性的矛盾[11]。而真正从研究生一年级就开设并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校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