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五下教学反思

《什么叫机械》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1课。本课通过对各种工具的分析,从机械有什么基本特点的角度指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机械,将学生引入对机械的探究和认识。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一些不同的机械,对一些机械有某些方面的了解,只是这些认识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有比较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本课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科学认知活动的规律,力求通过“活动——交流——活动——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而又直接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中我要紧紧围绕机械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我向学生展示一些常用但学生不常见的工具,让学生了解这些机械分别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简单机械的信息资料,为分析、对比认识机械的特点、作用做好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讨论归纳出机械的特点、作用,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机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安排了学生使用瓶起子、指甲刀、刀具、钳子,螺丝刀的活动以及通过转球棒、滑轮拔河比赛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在教学充分体现了一个“玩”字。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竞赛中发现、总结机械的作用,化难为易,掌握知识于无形之中。我认为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接触现实,发展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科学学习中快乐地生活是科学教育的追求。在教学中,我努力设置、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习活动充满了乐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其中,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学生自行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研究杠杆的秘密”。难点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通

过实验:在杠杆平衡的情况下,可以看挂的钩码数,如果力点的钩码数少于重点的钩码数,就是省力杠杆,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果两边钩码数相同,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几组数据,我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很快同学们都能发现:左边的钩码数乘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右边这个点到支点的格数。并且通过实验理解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不省力不费力杠杆,能够对一些杠杆应该进行分析。关于实验中钩码的挂法,我主张左右各挂一个孔比较好。学生对杠杆的研究才刚开始,如果出现一边挂两个孔,实验结论就比较难概括了。如果想在实验结论得出后拓展,那可以尝试一边挂两孔的方法。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内容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为了进一步剖析杠杆原理,日常生活中的剪刀、镊子、老虎钳、羊角锤、木棍等等均成了杠杆。这样使科学教学既密切联系了生活,又扩展了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斜坡的启示》教学反思

《斜坡的启示》是五年级下册科学《机械》单元第三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会见到一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如柴油桶的装卸、斧子、盘山公路等,但由于多数学生平时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思维只停留在看到了但不去思考、深究的阶段,进而忽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所包含的科学道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验证斜面省力及斜面角度影响拉力大小。难点是明确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斜坡的启示》一课我是遵照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设计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和记录观察、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学生较好地认识了斜面,了解了斜面。我在新课前创设情景:推着摩托车上台阶很吃力。让同学们帮助想想办法,根据学生对生活了解引入课题。这样学生轻轻松松的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激发学生进取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处理本课的教学难点——发现变形斜面这一环节时,我采取了以玩代讲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让每位学生准备纸制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涂上红色),然后让学生将纸剪成的直角三角形缠绕在笔杆上(沿着直角边卷)进行反复地玩,目的是让学生边玩边思,涂有红色的斜边绕在笔杆上后,变成了螺旋的形状,得出螺旋是斜面的一种变形,这一活动表面上看是在玩,实则是重在发现,意在让学生留心观察它所发生的变化。把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涂成红色,这一做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巧妙之举,因为若无红色的印迹,学生玩多少遍也很难发现这种变化,所以这一细节的处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延伸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教材在应用斜面这一部分为学生展示了三幅图片(推轮椅上公交车、开瓶器、高速公路的引桥),但这三幅图片都是我们这里的学生平

时较难见到,此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平时见过哪些应用斜面的事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马上会举出螺丝钉、斧子、凿子、菜刀、钻头、立交桥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应用斜面的工具,此时教师又提出台阶、楼梯属于什么?学生思考后会明白它们都属于变形斜面,这样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又能把课内外的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善于取舍,不断反思,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拧螺丝钉的学问》教学反思

《拧螺丝钉的学问》一课主要指导学生认识轮轴,体验轮轴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让学生自己完成探究拧螺丝钉的学问,体验轮轴的作用有一定难度,主要有以下几面的原因。首先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没有时间概念。我用拧螺丝钉的操作活动引入课文,讲清什么是轮轴后,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合作制作一个轮轴。尽管全班学生100%完成了操作任务,但这2分钟就能完成的活动,许多学生超过了5分钟才安装完成。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养成。应该说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都知道得很清楚,可事实上并不如此。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随意性较大,同学之间不知道怎么合作,浪费了很多正常的教学时间。

最后,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不够完善。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在本课的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没有考虑好实验计划就动手实验,结果实验不能成功。

另外做轮轴省力实验时绕线确实很困难,会出现滑线或线被卡住的现象,学生在探究使用轮轴提起重物是否省力时,由于材料关系,许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挂重物,所以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部分学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总之,本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50%的学生完成了实验。五(1)班12组学生中7组学生完成实验;五(2)班12组学生中5组学生完成实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的效率。《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教学反思

《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由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向学生展示滑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