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

合集下载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研究方法是人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思维路径,它是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决定着研究的质量和成果。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是要在考察翻译史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揭示翻译史的真实面貌和规律。

要明确研究目的。

翻译史的研究目的可以是寻找翻译史中的规律和特点,揭示翻译史的演变趋势,或者对特定的翻译事件、翻译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要明确研究内容。

翻译史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包括翻译活动的背景和环境、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等。

研究者应该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例如考证法、对比法、文本分析法等。

要注重对比分析。

翻译史的研究中,常常会涉及到跨文化、跨地区或跨时期的比较。

研究者可以借助对比分析的方法,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翻译现象进行对比,以便揭示翻译史的变化和相似之处。

要注重文本分析。

翻译史研究中,翻译作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可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翻译作品的文字、结构、风格等进行详细分析,以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不仅为翻译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也为翻译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思路和路径。

研究者应该根据研究的具体要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揭示和推进翻译史的发展。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对中国翻译史“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该脉络的再思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胡赢【摘要】本文旨在根据罗新璋对中国翻译史上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发展脉络的评价进行再思,分析中国古代、近代、现当代译论的优点与不足,认为它过于概括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若细化为“案本——信达雅——善译——求信——神似——化境”,则更具体,更合适。

本文为今后的中国翻译史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 发展脉络 优点 不足一、引言纵观我国的翻译史,从古至今,“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既是各自独立,又是相互联系,渐次发展,构成一个整体的;而这个整体,当为我国翻译理论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翻译史长达两千多年,仅仅用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加以概括,是不是太过于简单化了呢?二、中国传统译论中国自古至今,形成了一套传统翻译理论。

1.中国古代译论:“五失本”“三不易”。

“五失本”,“三不易”取自于道安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其中“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为一失本;“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为二失本;三、四、五失本讲的是章法的删繁就简。

“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或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未俗,二不易也”以及“释氏弟子尚且慎重造经,现由凡人传译更难”的三不易。

道安的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2.中国晚清民初译论:“信、达、雅”。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便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 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 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 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翻译史可⼤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的字⾯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的词语⽽注重原⽂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要符合译⽂的语⾔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应完整的再现原⽂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的风格,笔调应与原⽂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应像原⽂⼀样流畅⾃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学翻译法:现代语⾔⽂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语⾔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学派的代表⼈物:英国语⾔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

翻译研究方法介绍

翻译研究方法介绍


12
Contents of Lecture One
1.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 Translation criteria 3.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criticism 4.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6

《中国翻译字典》(1997):翻译批评是指“参照 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 全面的评价。” 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分析原作,着重了解原作者的意图和原作 具有的功能; 2. 分析译者翻译原作的目的、所采取的翻译 方法及其译作针对或可能吸引的读者对象; 3. 从原作与译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字进行 详细的对比研究; 4. 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评价译作,包括译者 采取的技巧与译作的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5. 译价译作在译语文化或科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13
1.What i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expression, style, language and vividness on the background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broader activity, analysis in detail, evaluating old and new translations, assuming that readers know the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复习

翻译理论复习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翻译研究派4

翻译研究派4

3 James Holmes, Andre Lefevere and Raymond van den Broeck 4 5
Ostranenie as the Evaluative Standard
Translation Studies‟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 Only through a historical analysis can the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be understood.
• Miko: expressive features of the text can be best be determined by relating those features of style of a specific text to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used within the literary tradition.
语文本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P11翻译研究与一种新的
模式 ”

也有“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或多元系统研究 (Polysystem Approach) • 也有“操纵学派”之称
(1926–1967)
理论要点
1. 2. 3. 文学翻译重在再创作,比较历史的作诗方法及分析阐明 译者在翻译中的只能和任务是构成这理论的先决条件 文学翻译必须采用“错觉”理论 翻译是一种做决定的过程 (R.Jacohson)
列维是捷克著名文学翻译理论家。在1967年写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出翻 译—包括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逊(R.Jacohson)所区分的“语内翻 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过程是一个决定过程. · 运用语言学理论讨论文学翻译的标准和技巧

英语语言研究方法论试题

英语语言研究方法论试题

英语语言研究方法论试题一、词汇题(每题3分,共30分)1. “Syntax”这个单词的读音是什么?答案:[ˈsɪntæks]。

解析:按照英语发音规则,“y”在这个单词中发[ɪ],“x”发[ks]。

2. “Syntax”的出处是哪里?答案:来源于希腊语。

解析:很多英语的学术词汇都来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Syntax”是其中之一。

3. 解释“Syntax”的意思。

答案:语法;句法;句子结构规则。

解析:在英语语言研究中,“Syntax”主要涉及句子的结构组成等方面的规则。

4. 用“Syntax”造个句子。

答案:Good syntax is essential for writing clear and effective sentences.解析:这个句子表达了良好的句法对于写出清晰有效句子的重要性。

5. “Syntax”的近义词是什么?答案:Grammar。

解析:Grammar含义更广,但也包含了Syntax的部分意思。

6. “Syntax”的反义词是什么?答案:没有确切的反义词。

解析:因为它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

7. “Semantics”的读音是什么?答案:[sɪˈmæntɪks]。

解析:根据英语音标发音。

8. “Semantics”的出处是哪里?答案:同样来源于希腊语。

解析:许多语言学术语都有希腊语的根源。

9. 解释“Semantics”的意思。

答案:语义学;语义。

解析: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

10. 用“Semantics”造个句子。

答案:Semantics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words in different contexts.解析:这个句子体现了语义学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英语语言研究中句法分析的重要性。

答案:句法分析有助于理解句子的结构,从而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句子结构所表达的不同语义关系,对英语教学、翻译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点评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点评

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有感2012级研究生班冯丽艳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纵深发展,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也成为翻译界进来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是笔者在学习《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这本专著的一个粗略感想。

笔者认为,要做好翻译研究,首先就得对翻译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双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以便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找到一个闪光点,一个问题。

再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来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自己将要做出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的思考、构思。

然后就是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来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进行一个很有层次性,逻辑性的,清楚的表达。

首先,在《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们介绍了十二个领域,其中有文本分析翻译的研究,多媒体翻译研究,翻译和现代科技结合的研究,对翻译史的研究,对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翻译的术语和词汇表的研究,对口译的研究,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以及对译者培养和翻译职业的研究。

在此书中,作者不仅列出了上面十二大类领域,在没一个领域下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研究步骤或者范围,这一点,对与初入门的翻译研究者非常有用。

例如,在谈到翻译历史研究的时候,作者就提出了几点研究必须的要素,那就是:“who, what, why,how”。

再比如提到不同类型的翻译的时候,作者分析了戏剧翻译,诗歌翻译,散文,小说的翻译以及宗教文本的翻译,同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话题,以便读者参考,找到自己立项的落笔点。

此外,坐着在翻译评估这一节中,还介绍了翻译评估的三种不同方式,分别为source-oriented, target-oriented 和translation effects。

这样,就为翻译研究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翻译评估方式,来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评估。

在了解翻译研究领域之后,在广泛阅读调研的前提下,通常会产生一些熊取点,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些启发,通常,这些兴趣点,或者是有争议的地方正式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名家各论之间的交叉,选择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通常能够推陈出新。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

中西翻译简史思考题十三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2.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3.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4.近现代翻译的发展5.西方翻译简史6.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7.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8.翻译质量与标准9.翻译教育的发展10.翻译与文化交流11.翻译与语言学习12.翻译与国际关系13.翻译事业的未来展望正文一、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翻译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翻译的发展脉络,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古代中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当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翻译主要用于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到了汉朝,由于汉武帝对西域文化的向往,开始大规模翻译佛经,为中国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的影响佛经翻译是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汉朝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佛经翻译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现代翻译的发展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翻译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翻译家如严复、林纾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翻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圣经翻译成为西方翻译史上的重要事件。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大量古希腊、拉丁文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

近现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翻译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六、当代翻译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翻译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从最初的手工翻译,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再到人工智能翻译,翻译技术不断创新,为翻译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一、简介翻译简史考试是一项评估翻译能力的考试,旨在测试翻译者对于翻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本文以翻译简史考试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全面整理其考试要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进行知识复习。

二、考试内容1. 翻译史概述翻译史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考生需要熟悉翻译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a) 古代翻译:重要翻译活动和成就,如《译庄》、《出使史》等;b) 现代翻译:关键翻译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如信源理论、文本学等。

2. 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考生需要了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理论。

重点内容包括:a)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南尼斯等人提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等价;b) 文化翻译理论:由鬼才斯大林斯基等人提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c) 办公性翻译理论:由久留米大学教授大野晓等人提出,强调职业翻译的特点和规范。

3. 翻译实践范式翻译实践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了解翻译实践的不同范式和具体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a) 直译和意译:考生需要掌握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和适用场景;b) 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考生需要了解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c) 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考生需要熟悉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4. 翻译技巧与实战成功的翻译实践离不开合理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经验。

考生需要了解常用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策略。

重点内容包括:a) 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的技巧;b) 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考生需要学会处理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的方法;c) 翻译评估和修改:考生需要掌握翻译评估和修改的技巧和要求。

三、备考建议1. 熟悉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掌握翻译史、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翻译实践的积累和技巧应用。

3. 学习与交流互动:参加翻译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翻译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翻译研究方法初探——兼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

翻译研究方法初探——兼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

翻译研究方法初探——兼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陈岷婕;周淑珍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在翻译理论和实践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对翻译实践和理论方法的研究也被提上了日程.JENNY WILLIAMS&ANDREW CHESTERMAN所著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正是这个领域入门的一本好书,它对翻译研究的方法论作出了提纲挈领讲解,而本文作者将自己作翻译研究的经验和阅读<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的感想结合起来,对翻译研究领域,资料收集,研究报告的撰写,修改以及陈述作了一个小结,并对<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作了个简略的点评.
【总页数】2页(P225-226)
【作者】陈岷婕;周淑珍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口译研究刍议——以《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为蓝本 [J], 邹姗姗
2.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兼评王晓元博士《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 [J], 修文乔
3.翻译中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评"严复、奈达、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一致性"中的研究方法 [J], 赵俊玲
4.翻译研究方法初探——兼评《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 [J], 陈岷婕;周淑珍
5.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深化与创新——评王晓元《翻译话语与意识形态:中国1895—1911年文学翻译研究》 [J], 修文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研究方法论

翻译研究方法论

prof.liao
30
• 3)就翻译学的表述方式和成果的形式来 看,是着眼于普遍性的概括和说明,还是 对人的经验作具体的、甚至是同情的叙述?
prof.liao
31
三、方法的多样性
1. 理论、视角、模式与方法的模糊性: 方法是一整套规则、步骤和过程。方法是 科学群体共同遵守的原则、惯例和制度, 是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语言。科学方法是由 阐述清晰明确的规则、步骤和过程所构成 的体系,以此评价知识和发现、鉴别其真 伪,鉴定其优劣。(严辰松:14)
prof.liao 4
一、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1. 方法论 翻译研究方法论是翻译学的反思性前提, 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表明这一学科对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 序、自己的研究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 社会功能,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prof.liao
5
方法论是探索、学习人类知识与经验的工 具,是一套合情、合理及合乎法度( rule guided)的研究逻辑,帮助我们逐渐揭露万 物的秘密。
翻译研究方法论 概说
翻译研究所 廖七一
prof.liao 1
Contents
1 2
方法论与科学研究
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
3
翻译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4
翻译研究方法的层次
5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prof.liao 2
几点共识:
1. 翻译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理论,而是翻 译现象和翻译问题;
2. 理论是人为的话语叙述; 3. 理论都有盲区(可证伪,V = d /a); 4. 理论不可通约(矛盾与互补);
prof.liao
22
3、人文学—呈现意义 • 哈贝马斯曾将“人文学科”定义为“为 人的生活提供意义”。如“人活着有什 么意义?” 人文学的功能、目的或宗旨, 就是“呈现意义”。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

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探讨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翻译史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翻译史研究者可以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文字资料,来了解过去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于古代翻译活动的研究,比如中国古代的经典翻译、西方古代的圣经翻译等。

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者可以获得大量的历史资料,了解翻译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从而对翻译史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考古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在翻译史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翻译史研究者可以通过考古学的手段,比如挖掘翻译的遗迹、翻译的工具、甚至翻译者的墓葬,来了解古代翻译活动的实际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真实的、直观的、全面的翻译史资料,有助于还原古代翻译的全貌和细节。

三、考证研究法考证研究法是翻译史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考证研究,研究者可以对历史上的翻译现象进行溯源、考据和比较,从而揭示翻译的真相和规律。

这种方法注重对历史文献的详细比对和分析,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考证研究法在翻译史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翻译史材料。

四、口述史研究法口述史研究法是翻译史研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

翻译史研究者可以通过访谈、座谈等方式,采集和记录从事翻译活动的人员的口述资料,了解他们的经验、见解和情感。

这种方法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翻译活动的实际情况和内在规律。

口述史研究法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为翻译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材料。

五、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翻译对象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翻译的异同、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

这种方法注重对翻译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和多层次分析,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翻译史资料和认识。

六、理论探讨法理论探讨法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理论探讨,研究者可以对翻译的基本问题和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提出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精品]中西翻译史

[精品]中西翻译史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

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

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

(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译者不再进行讲习研究,单独进行翻译,译场规模较前一阶段小了;译场分工完善,对于译者能力极为挑剔。

佛经翻译之巨星玄奘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024年《蒙古族翻译史研究》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2024年《蒙古族翻译史研究》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蒙古族翻译史研究》汉英翻译实践报告》篇一一、引言蒙古族翻译史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文化研究项目,旨在探究蒙古族在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环境中翻译工作的历史与演变。

此报告主要讨论该主题的汉英翻译实践过程,并从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任务的主要内容是《蒙古族翻译史研究》一书的重要章节。

目标语言为英语,主要任务是将原书的内容准确地、生动地翻译成英文,使国外读者也能理解和欣赏这一重要研究主题。

三、翻译过程1. 预处理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主题、内容和语言特点。

同时,也要收集相关背景信息,如蒙古族的历史、文化、语言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

2. 翻译阶段: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概念,我们尽可能地查找并引用权威的英文资料进行解释。

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

3. 校对与审稿阶段:在完成初稿后,我们进行了多次的校对和审稿工作。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检查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及是否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

四、翻译策略与技巧1. 翻译策略: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准确性。

对于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色彩。

2. 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

例如,对于长句的翻译,我们采用了断句和重组的方法,使其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对于一些具有比喻和象征意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则采用了注解的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五、案例分析以一例来说明我们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例如,“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长调’”这一表达方式,在英文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the long melody in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lture”,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注解,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文化背景。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

翻译史研究的一部新力作——《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评介易经【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4【总页数】5页(P183-187)【作者】易经【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1.引言近年来,国内学者日益重视翻译史的探讨,相关研究所涉维度更多,对问题的洞悉更深刻。

相关的代表成果有:马祖毅的《中国翻译简史》(1984)和《中国翻译通史》(2006),孙致礼的《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1996),方华文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2005),王克非的《翻译文化史论》(1997),李伟的《中国近代翻译史》(2005),李亚舒、黎难秋的《中国科学翻译史》(2000),黎难秋的《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1993)和《中国科学翻译史料》(1996),陈玉刚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1989),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1998),热扎克·买提尼牙孜的《西域翻译史》(1994),陈世明的《新疆现代翻译史》(1999),陈福康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和《中国译学史》(2011),臧克伦的《中国翻译史话》(1991),谢天振的《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穆雷的《通天塔的建设者——当代中国中青年翻译家研究》(1997)以及查明建的《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2007),等等。

笔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2009)中曾讨论了翻译史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翻译实践史、翻译理论史和翻译专题史是构成翻译史学的三个主要分支。

翻译实践史和翻译理论史研究方面涉及中国翻译史、世界翻译史和区域翻译史,而就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上来讲,这些方面都存在通史和断代史研究。

专题史分支的已有研究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译家研究、译作研究、学科翻译史、翻译史与文化、翻译机构发展史、翻译教学发展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5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7卷第3期May 2010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Vol .17No .3收稿日期:2009-12-18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项目(07JDX M74001)作者简介:蓝红军(1971-),男,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蓝红军(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摘 要:翻译史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因其关涉史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其方法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多层次的特征,既体现一定的哲学基础及史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

对于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的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翻译史研究性质的了解,提高翻译史研究的有效性、规范性、适当性。

从史识观、翻译理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对翻译史研究进行思考。

关键词: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方法论意识Abstract:A s one of the hot t op ics of translati on studies 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hist ory,which involves hist ori ography and translati on studies,is interdisci p linary and multilevel in methodol ogy,reflecting the philos ophical basis and common p rincip les of histori ography and translati on studies .Reflections on the method 2ol ogy of translati on hist ory studies can hel p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and thus to make our study more efficient,nor mative and app r op riat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hist ory from the consci ousness of history,translati on theories,research top ics and methods .Key words:the study of translati on history;methodol ogy;consci ousness of methodol ogy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0)03-0044-05一、翻译史研究的勃兴人类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我们从实践的角度来对翻译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态加以考察时可以看到,翻译活动本身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交流需要,在形式上不断丰富、发展的。

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也会不断变化。

翻译的能力是发展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代对翻译提出新的要求,翻译目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许钧,2003:16)。

翻译的这种历史属性成为翻译史研究的基础。

翻译史研究包括对翻译的文献、翻译组织机构、翻译家、翻译主张、翻译事件、翻译流派等各方面的研究。

杨自俭(1994)、谭载喜(2000)、穆雷(2000)、许钧(2007)、Ber man (1984/1992),Bassnett (2004),W illiam s 和Chester man (2004)等中外译论学者对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性都进行过充分的论述,认为翻译史研究是翻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

翻译史研究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关调查显示,1978-2007年,我国内地已出版71部翻译史方面的专著,国内较具代表性的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载翻译史方面的论文达到412篇,占总数的4.9%。

特别是近十年来,翻译史研究发展迅速,在所有论著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1982年的3.7%上升到2002-2007年的5.9%(许钧、穆雷,2009)。

我国从事翻译研究的博士生也对翻译史研究有着别样的热情,根据笔者的统计(1993-2008),在内地高校284篇翻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翻译史研究论文数量最多,共73篇,占总数的25.7%,其中基于翻译者的研44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究32篇,基于翻译主题/事件的研究20篇,基于翻译作品的研究21篇。

然而,我国翻译史研究的这种蓬勃发展的情况背后却掩藏着不可否认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具体翻译历史事件的梳理和总结,缺少从史学的角度,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深入研究翻译史的力作,更缺乏书写翻译史的系统理论研究(同上)。

研究者偏向介绍某位翻译者的生平与翻译实践经历,罗列其译作,阐释其翻译主张,点评其贡献,而从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审视翻译事件的则为数较少。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翻译史研究的学会或团体,也没有翻译史研究的专门刊物,学科还很不成熟。

相对于一般知识史与观念史的研究,翻译史研究还显得十分稚嫩,人们对于其作为一门(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意识还十分淡薄。

二、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意识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除了需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系统的学科理论之外,还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金立鑫,2007:7)。

从事一门学科的研究必定需要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掌握从事该学科研究的系列方法。

一般说来,我们都不会质疑翻译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也不会怀疑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但如果问及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时,很多人都会语焉不详。

阅读国内现有的翻译史研究方面的学位论文时也不难发现,方法论讨论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笔者和翻译学研究生交流时发现,不少人对于翻译史研究方法论缺乏明确的认识,有人甚至说翻译史研究不需要理论方法的指导,只要进行史实的挖掘和梳理就行了。

翻译史研究真的可以淡化方法论吗?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感受深切,从事翻译史研究非但不能淡化或回避方法论,反而应增强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论和具体学科研究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一般研究方法论是指可普遍适用于许多相关研究领域的方法论。

而具体学科方法论是指运用于某一具体学科或领域的方法论。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999:108)曾指出:“一门学科方法论属于该学科的最高层次。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门学科的方法论虽然常常是不完善的,但是,有关方法论的探讨,对于该学科的自我认识而言,或许更有用。

”也就是说,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翻译史研究性质的了解,提高翻译史研究的有效性、规范性、适当性。

翻译史研究关涉史学和翻译学两个学科,其方法论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多层次的特征,既体现一定的哲学基础及史学与翻译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

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意识的增强涉及诸多方面,其中包括史识观、翻译理论、研究问题和史学方法等方面意识的增强。

1 史识观意识“历史”一词有两层基本含义:(1)客观历史,即不以主观为转移的自在的历史;(2)主体化的历史,即历史学或历史知识。

史识包括历史认识和史学认识,历史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历史的认识,而史学认识则既包含历史认识,又包含对历史学自身的反思,即对历史认识的认识。

因而,史识“是一个随时代意识流动的变动体,今之非昨犹后之非今,且见仁见智,我之所是人未必是,人之所非我未必非”(熊笃,1994:74)。

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定位,都有受世界观影响而形成的史学立场和观点,他们对纷纭复杂的史实的解释往往遵从自己的史学观念。

史实的意义并非是历史文本背后不变的客观实在,而是随着解释主体及其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观认定,研究者对史实的价值判断决定着他们对史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方式,并最终决定着史实的图景呈现。

因而,史识观是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所在,增强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意识首先应增强史识观意识,即需要确立和明辨自身的史识观。

史识观和翻译史研究方法论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没有与史识观相脱离的孤立的翻译史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单纯的史识观。

史识观既决定了学者展开研究的程序及对史料的认定和取舍,也决定了表述思想、阐明主张的模式和风格。

史识观的建立常常需要方法论的支持,史识观的变化或者改变又常常带来翻译史研究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的革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有什么样的史识观,就有什么样的翻译史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在秉持科学主义史识观的研究者看来,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无原则性差别。

在这种史识观的54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观照下,研究者只收集和堆砌史实,避免涉及个人观点的介入,史料自己会说话。

人文主义史识观则认为,历史认识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差别,自然科学认识中的主客体是不同的,而人文历史科学的研究者与对象之间存在内在同一性。

自然科学面对的是具有普遍规律的客观存在,史学则研究单个、不可重复的独特对象及其变化。

因而,在研究方法上,自然科学从特殊现象中归纳、抽象出普遍法则,而史学则运用个别、具体描述的方法。

章学诚曾说:“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熊笃,1994:71)史德要求从事史学研究者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不能主观臆断。

而关于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则存在着绝对客观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客观主义三种态度。

绝对主义认为,史学在客观性方面原则上与自然科学并无二致,这种史识观追求的是价值无涉的绝对客观认识。

怀疑主义也是,断言“历史思维之中就有着某种不可简约的主观性的东西”(沃尔什,1991:104)。

相对客观主义认为,历史知识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并存(涂纪亮,2009: 100),价值背景相同的史学研究者内部存在关于选择和解释的共识性标准,在特定理论框架内能够满足客观性要求。

不同的史学观还表现在对历史规律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历史规律是指决定纵向人类历史宏观发展路径的唯一必然法则,二是认为历史规律是社会历史现象横向的普遍、一般联系。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必然导致翻译史研究中对不同历史规律的追求。

有效的翻译史研究离不开明确的史识观,后者凸显的是历史哲学的认识论,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因此,增强翻译史史识意识离不开对史学史、翻译史研究史的了解,离不开对历史认识的性质及独特性、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历史普遍规律性等问题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