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渡王氏源流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渡王氏源流概述

自我菩萨渡王氏始祖王公讳观于明洪武23年入川,随后定居菩萨渡,至今已十个甲子六百余年二十余代。由于战乱和匪祸,祖先们未能安居乐业,据称曾有的老谱失散。

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祠族决议记载我王氏祖先们入川后,曾四次修谱,即崇祯三年(1630,距始祖王观入川的1390年240年)庚午三月初九草录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三月本、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本和光绪七年(1881)辛已岁总合本。除崇祯三年草录本没有找到文字(也可能只是记录一至十世祖世系,并排定“昌朝玉思”四辈,没有更多的文字),乾隆、道光本尚存,只是过于简单:谱序+世系。光绪本又增加了“宗谱十则”、“家训十法”、“守业训”、“家庙荐祭略”、“附县志考略”外,没有其他内容,也过于简要。有文字记载的还有道光二十九年合族公立的一世祖王观墓志和民国三十七年戊辰三月之祠族决议。其中墓志的部分内容已字迹不清。

从以上资料,已无法查证我菩萨渡王氏的族源。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以尚存的这些简谱中“青箱裕后、文学千古”、“青箱之世业克继,科甲蝉联;内相之芳躅堪追,功名鹭序”、“太原著籍”、“江左世系”、“南京世族”、“南京应天府兴化县”、“冠江南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自洪武七年设法以至十七年止居兴化县”、“摄法充军”、“于二十三年奉命补镇,初入建南居于左所,身膺户侯之职”等文字为依据,以及泸定王宗和的父亲(已故)的考证记录,寻找并查阅了《宋史》、《明史》、《明朝档案汇总》(兵部档案)、《洪武御制全书》、《国朝献征录》、《徐本明史列传》、《明代传记丛刊》、《明清史料八种》、《南京人物志》、《扬州府志》、《苏州府志》、《兴化县志》、《祥符县志》、《冕宁县志》、《越西厅志》、《会理府志》、《宁远府志》等志书以及《建昌五卫考》、《明代苏州知府治苏研究》、《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迁》、《西昌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冕宁县地名录》、《西昌县地名录》等专题文章和档案资料,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基于其中的证据,用合理推想的形式——选年联事的方法进行钻探调查,表达家族的历史,得出如下结论:

1、我菩萨渡王氏系琅琊王氏支系。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胡乱中华”,当时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导、王旷(王羲之之父)倡导并组织士族豪门随琅琊王司马睿“衣冠南渡”。王导因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有功,担任丞相等要职。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其从兄王敦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朝中官员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于是,出现了“王与司马共天下”的局面。这就为侨居南京及周边地区的琅琊王氏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自此王氏一姓,兴盛于江左,为天下第一名门望族,在东晋和五代十国频繁的改朝换代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开创了琅琊王氏的鼎盛时代,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并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史称“南京世族”,即琅琊王氏之“江左世系”。

2、“王氏青箱学”。

江左王氏的家传官学。即王姓历代官员研究朝廷典章制度,寻求如何入仕做官的家学。《宋史·王准之传》载:准之“曾祖彪之,尚书令。祖临之,父讷(音

ne)之,并御使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当时,王家精通此学者,并不限于王准之父祖这几人,而是包括整个琅琊王氏家族。“青箱家学”世代相传,形成了“江左王氏”的三大优势:“宰相多(东晋至唐86位)、入仕早(家传身教的影响,二十岁左右入仕为官)、才能卓著(六百多人记入史册)”,所以说,“王氏青箱学”是琅琊王氏的家传官学文章,影响家族数百年。琅琊王氏之所以长盛不衰,从历史学来看她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也与家族的青箱学家教密不可分,形成了独特的家教门风。

3、迁太原,建“右槐堂”。

南朝末年,几乎全部依靠入仕以获取俸禄收入生存的“江左王氏”家境如当时的朝廷一样每况愈下,势力大衰。《南史》载“观夫晋氏以来,王氏冠冕不替,及于陈亡之年,曩(nang,从前、过去)时人物扫地尽矣”。作为“门阀士族”的江左琅琊王氏无疑是“灭了”,而其子孙却瓜瓞绵绵,枝叶纷披。在之后“江左世系”王氏众多的迁移之中,就有一支移居晋阳。晋阳,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会之一,从春秋战国的赵国到北汉,不是国都,就是郡治。故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公元979年,宋太宗以“盛则后服,衰则先叛”将晋阳火烧水淹,彻底摧毁。城毁人存,三年后在原址以北的唐明镇重建称“太原”。明初,在晋阳故址西南建“太原县”。故称“晋阳”为“太原故郡”。“右槐堂”为晋阳“江左世系”王氏的一个堂号,具体情况现无从考证。

4、南迁祥符,再回迁太原“右槐堂”。

祥符,在今河南开封县,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始称“祥符县”,民国21年(1932年)改称“开封县”。北宋时期,迁居太原的我王氏祖先已发展成为“名宦世家”,有宗族千余户,百余人任职于朝廷和地方官府。北宋末年惨遭金兵屠杀,死者十之八九。幸存者逃往他乡异地求生,有定居于祥符县者。若干年后,我远祖王仲珍、王仲瑀兄弟二人自祥符县返回原籍太原“右槐堂”相业,以农牧为生。后仲瑀“被摧夭折”,“唯有仲珍繁衍,历经金、元,相传八代,时有兴废”。

5、迁“应天府兴化县”。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兴化县:南兴化县位于进福建省,设立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历经宋元明三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撤销,历时四百七十年。菩萨渡邓姓新谱就将“南京应天府兴化县”考证为南兴化县。北兴化县于十国吴武义二年(920年),明属先属泰州府,后扬州府,而县名一直延续到1987年12月撤县改为“兴化市”。“应天府南京”也有两个:一是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将宋州(今河南商丘)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为陪都,称为南京,下辖宁陵、下邑、宋城、谷熟、虞城、楚丘六县,治下没有兴化县;二是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今南京),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改集庆为“应天”,确定为首都并下设应天等府,1378年改为京师(朝廷直辖,治下有应天府、扬州府等),1 421年明成祖北迁,以北京为京师,将应天更名南京(即南直隶,治下包括扬州府兴化县),作为留都。清初顺治二年(1645),改南京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历史上,虽兴化县从不隶属应天府,但属于南京,即南直隶治下,而南京城区又和应天府同属一地,有上下级关系,所以数百年后修谱将兴化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