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诊断及治疗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禁忌症: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明显出血倾向或潜在性出血疾病;近期有咯血、 呕血或黑便,脑出血等;术后短期巨大出血创面 未完全止血;严重肝病;
抗凝的药物 --低分子肝素:每日50U/Kg,皮下,每日 两次 --抗凝血酶制剂 --活化蛋白C治疗 --水蛭素 --抗血小板制剂 --硫酸皮肤素
成分血液制品 --新鲜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血小板悬液 当患者血小板<5万/uL,
就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复合物
(4)抗纤溶治疗
抗纤溶药物在DIC时应用的参考指标
--DIC早期(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 以微血栓形 成为主,无明显继发性纤溶亢进者,不论是否已 用肝素或其他抗凝治疗,均不宜应用抗纤溶类药 物
微血管病性溶血
--多数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如 寒战、发热,腰痛和黄疸等;
--部分病例出现不能用原发病及出血程度来 解释的进行性贫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 降,可能是提示DIC溶血反应的唯一证据;
--由于微血管病是DIC溶血的主要原因,所以 患者红细胞破坏证据较为明显,在血片中 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胞,以呈 三角形,盔形、棘状等异形红细胞。
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 血小板计数低于10万或呈进行性下降;
②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 超过4g/L;
③ 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2聚体水平升 高(阳性);
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成动态性变化 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⑤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以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 VIII:C以及凝血,纤溶、血小板分子标记物测定
(3)补充成分血液制品
适应症 --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之
确切证据;已行清除病因(包括去除诱因) 及抗凝治疗,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近来 有学者认为某些原发病易于迅速消除的DIC 患者,如病理产科及外伤等,或不宜使用 肝素等抗凝治疗之患者,可在积极处理原 发病的前提下,通过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 子亦可使DIC得到有效控制。
五、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后减少的主要检查 项目有:
--血小板计数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纤维蛋白原定量减少; --抗凝血酶III(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 --血浆因子VIII;C活性降低;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及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的测得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诊 断及治疗
一、概 述
DIC的定义: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 塞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综合征。在临床上出 现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多脏器功能障 碍(或衰竭)以及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DIC的病理生理特征:体内凝血与抗凝血过 程病理性的失衡,凝血酶生成,血小板聚 集和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继发性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性的纤 溶亢进。
DIC病理生理仍划分为三个时期 --高凝血期 --消耗性低凝血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病理学检查特征是: --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多发性出血 --休克
四、临床表现
DIC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 --出血倾向 --低血压或休克 --栓塞 --微血管病性溶血
出血倾向
--出血多突然发生,常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当时 的病状来解释,且过去多无出血史。 --出血部位广泛,呈多发性,往往有2个以上的部 位出血。 --出血者多伴有DIC其他的临床症状,如低血压或 休克,皮肤栓塞坏死及脏器功能不全等; --单纯补充凝血因子而不辅以抗凝治疗,有时不仅 不能纠正出血,甚至加重病情;而适当的抗凝治疗 辅以补充血因子、血小板,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
七、与DIC鉴别的疾病
重症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 FDP正常
原发性纤溶:少见,无血小板骤减和 大量凝血因子消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联症; 形成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红胞、 PT、纤维蛋白原正常
八、治 疗
DIC的治疗原则应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 动态性的,主要包括 --生命支持治疗 --原发基础疾病的处理和去除诱发因素 --抗凝治疗 --凝血因子补充 --抗纤溶疗法 --溶栓治疗 --必要的对症治疗等
二、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在DCI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炎性因子(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和促
炎抑制剂)诱发DIC。 感染性DIC的发病机制
三、病 因
感染性疾病:如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暴发 型肝炎,金葡菌感染等
恶性肿瘤 :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癌组织 破坏等
病理产科; 手术及创伤;如组织损伤、脂肪栓塞等 其他因素;如中暑、烧伤等
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DIC所致休克的特点有: --起病突然,早期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常伴有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但与出血表 现不对称; --常早期出现生命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甚 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多甚顽固,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 佳
微血管栓塞
--因若广泛的脏器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则后果严重,抢救成功机会大减 --肺微血栓表现呼吸浅快,低氧血症;肾微 血栓表现为少尿;脑组织受累表现为神志 模糊、嗜睡与昏迷等
(1)原发病治疗
在DIC时治疗原发病包括去除诱因的重要性 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
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至少将减弱凝血障 碍的病理过程以致使抗凝治疗有效。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 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应用抗凝治疗的
适应症: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及 血浆凝血因子急剧或进行性下降, 迅速出现紫 癜、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倾向;明显多发性栓塞 现象;顽固性休克伴其它循环衰竭症象,常规抗 休克治疗无效。
--纤溶酶原减少及活性降低;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增 多;
--血浆血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乙醇胶试验阳性; --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等。
六、DIC诊断标准:(2005年制定)
临床表现
a、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病; b、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④抗凝治疗有效
抗凝的药物 --低分子肝素:每日50U/Kg,皮下,每日 两次 --抗凝血酶制剂 --活化蛋白C治疗 --水蛭素 --抗血小板制剂 --硫酸皮肤素
成分血液制品 --新鲜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血小板悬液 当患者血小板<5万/uL,
就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冷沉淀或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复合物
(4)抗纤溶治疗
抗纤溶药物在DIC时应用的参考指标
--DIC早期(弥散性微血栓形成期) 以微血栓形 成为主,无明显继发性纤溶亢进者,不论是否已 用肝素或其他抗凝治疗,均不宜应用抗纤溶类药 物
微血管病性溶血
--多数缺乏典型急性血管内溶血的表现,如 寒战、发热,腰痛和黄疸等;
--部分病例出现不能用原发病及出血程度来 解释的进行性贫血,或血红蛋白进行性下 降,可能是提示DIC溶血反应的唯一证据;
--由于微血管病是DIC溶血的主要原因,所以 患者红细胞破坏证据较为明显,在血片中 可见大量红细胞碎片和破碎红细胞,以呈 三角形,盔形、棘状等异形红细胞。
实验室检查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 血小板计数低于10万或呈进行性下降;
②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 超过4g/L;
③ 3P实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2聚体水平升 高(阳性);
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成动态性变化 或APTT延长10秒以上;
⑤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以考虑行抗凝血酶、因子 VIII:C以及凝血,纤溶、血小板分子标记物测定
(3)补充成分血液制品
适应症 --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之
确切证据;已行清除病因(包括去除诱因) 及抗凝治疗,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近来 有学者认为某些原发病易于迅速消除的DIC 患者,如病理产科及外伤等,或不宜使用 肝素等抗凝治疗之患者,可在积极处理原 发病的前提下,通过补充血小板或凝血因 子亦可使DIC得到有效控制。
五、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后减少的主要检查 项目有:
--血小板计数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纤维蛋白原定量减少; --抗凝血酶III(AT-III)含量及活性降低。 --血浆因子VIII;C活性降低;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及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的测得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的诊 断及治疗
一、概 述
DIC的定义: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 塞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综合征。在临床上出 现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多脏器功能障 碍(或衰竭)以及溶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DIC的病理生理特征:体内凝血与抗凝血过 程病理性的失衡,凝血酶生成,血小板聚 集和纤维蛋白在微血管内沉积,继发性凝 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性的纤 溶亢进。
DIC病理生理仍划分为三个时期 --高凝血期 --消耗性低凝血期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DIC病理学检查特征是: --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多发性出血 --休克
四、临床表现
DIC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 --出血倾向 --低血压或休克 --栓塞 --微血管病性溶血
出血倾向
--出血多突然发生,常不易用原发病或原发病当时 的病状来解释,且过去多无出血史。 --出血部位广泛,呈多发性,往往有2个以上的部 位出血。 --出血者多伴有DIC其他的临床症状,如低血压或 休克,皮肤栓塞坏死及脏器功能不全等; --单纯补充凝血因子而不辅以抗凝治疗,有时不仅 不能纠正出血,甚至加重病情;而适当的抗凝治疗 辅以补充血因子、血小板,往往可取得良好效果
七、与DIC鉴别的疾病
重症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 FDP正常
原发性纤溶:少见,无血小板骤减和 大量凝血因子消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联症; 形成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红胞、 PT、纤维蛋白原正常
八、治 疗
DIC的治疗原则应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 动态性的,主要包括 --生命支持治疗 --原发基础疾病的处理和去除诱发因素 --抗凝治疗 --凝血因子补充 --抗纤溶疗法 --溶栓治疗 --必要的对症治疗等
二、发病机制
组织因子在DCI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炎性因子(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和促
炎抑制剂)诱发DIC。 感染性DIC的发病机制
三、病 因
感染性疾病:如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暴发 型肝炎,金葡菌感染等
恶性肿瘤 :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癌组织 破坏等
病理产科; 手术及创伤;如组织损伤、脂肪栓塞等 其他因素;如中暑、烧伤等
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DIC所致休克的特点有: --起病突然,早期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常伴有全身多部位出血倾向,但与出血表 现不对称; --常早期出现生命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甚 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多甚顽固,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 佳
微血管栓塞
--因若广泛的脏器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 竭则后果严重,抢救成功机会大减 --肺微血栓表现呼吸浅快,低氧血症;肾微 血栓表现为少尿;脑组织受累表现为神志 模糊、嗜睡与昏迷等
(1)原发病治疗
在DIC时治疗原发病包括去除诱因的重要性 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
原发病和诱因的治疗,至少将减弱凝血障 碍的病理过程以致使抗凝治疗有效。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 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应用抗凝治疗的
适应症:DIC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及 血浆凝血因子急剧或进行性下降, 迅速出现紫 癜、瘀斑及其它部位出血倾向;明显多发性栓塞 现象;顽固性休克伴其它循环衰竭症象,常规抗 休克治疗无效。
--纤溶酶原减少及活性降低;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增 多;
--血浆血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阳性; --乙醇胶试验阳性; --D一二聚体水平升高等。
六、DIC诊断标准:(2005年制定)
临床表现
a、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病; b、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④抗凝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