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选修《祭十二郎文》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品味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了解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上课的学生是高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整体文言基础比较扎实,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合作意识较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分析出蕴含在情感后的文人失意之悲。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一声凄切的悲号“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喊出了多少的悔恨与无奈,韩愈因何人何事如此肝肠寸断?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活动2【活动】梳理概括课文内容
各小组代表展示预习任务,即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对文章有整体认知。
活动3【活动】感悟文章,体会情感
请各小组的同学挑出自己小组最喜欢的也是文本最感人的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时间5分钟。
活动4【活动】教师小结
通过整理,大家发现这篇文章的情感有:
1.家世之悲。
2.仕途之悲。
3.痛悔之悲。
4.无常之悲。
5.失侄之悲。
全文围绕一个“悲”字,形成文章“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活动5【活动】衔接拓展,了解规律
在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这样的语气词的使用,大家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各组句子表达了什么语气,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举例: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对比分析原文语句,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活动6【活动】教师总结
语气助词在平时看来无关紧要,它不太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可是对于情感抒发,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活动7【活动】教师小结
所谓“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读完整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韩愈在用他的生命,用他全部的情感写就了这篇千年绝调。
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再次感受韩愈的真情。
请大家一起诵读第11段。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言文怎么教?我一直很困惑。
去年在市里的研讨会上我上了一节《祭十二郎文》和《项脊轩志》的对比阅读,重点是将两篇文章的情感进行梳理,对比分析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悲伤,由这两位大家的文章看出中国文人的一种怜己悲人的情怀,解读文人身上的仕途失意之悲。
授课效果比较理想,上课的模式突破了我们文言文课堂上逐字逐句翻
译的只重“言”而忽略“文”的模式。
这次我教授的是《祭十二郎文》,我试图抓住两点。
一是紧扣单元目标,即了解“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以文章的“悲”情作为线索,串起全文。
二是紧扣文章课后的“探究”和“相关链接”,抓住语气助词对文言学习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的关注。
上完这节课,回头再来反思,我认为有几点遗憾:
一.情感分析不是太透。
其实这篇文章特别打动人的便是韩愈浓郁的悲情,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分析。
例如在分析到嫂子抚汝指吾的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时,只是简单的谈谈,并没有联系实际,让学生好好体味那份悔恨,如果补充一下生活中的例子,相信学生对于韩愈的悲伤就更有体会。
在这堂课上,对于韩愈在悲痛欲绝时说的孩提还能希望他成立的不合情理的语言,没有分析到,也是一个遗憾,不过,教学也确实做不到面面俱到。
二.诵读还应加强。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要在诵读中品味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本节课有学生的个人展示,有教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集体诵读。
基本上完成了通过诵读理解作者情感的目标。
可是,在集体诵读这个环节,我的点评没有及时到位,让诵读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是太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个方面一定要加强。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改革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怎么才能做到?我以为教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说的就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效果。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上,这篇文章的情感他们已经能达到同情和理解的层面。
这个时候我想教师只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去解读文本,说出他们的看法,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教师适时点拨即可。
所以,遗憾便是一种动力,在课改的路上,我会更加勤勉,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阅读认知和情感体验,去完成更精彩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