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浙江省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六大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标号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你打开一本书,等待你的是各种邂逅.(hòu)、不期而遇,让你直上云宵或遁入幽暝。②每一页书上也许还蕴含着各种心境情绪,让你时而唏嘘不已、痛哭流涕,时而又情不自禁.(jìn)、破涕为笑。③你打开一本书,又好似开启了一条可以随意穿梭.(shuō)的时空邃道,瞬间拥有了一双可以御风的翅膀。④每一页书中还可能隐含着一场涤.(dí)荡一切的头脑风暴、一场迫在眉睫的革命。A.①B.②C.③D.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虚拟现实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蝶变

..、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B.司机李师傅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儿童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C.涵养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切实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需要人人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拧紧头

脑中的“安全阀

...”。

D.在子女使用手机的问题上,父母不应该仅仅讲道理,更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榜样,因为从

某种意义上说,身教重于言教

......。

3.下列选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苏轼游钟山后,诗句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王安石读罢,谦称“老夫平生所作诗,无此二句”。

B.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C.数字化是指将信息以数字编码形式进行储存、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途径。(文

字、图片、信号等)

D.一个丢了碗的人,在世间如何行走呢? 碗是一种差事、一种奉献、一种责任。

4.下面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温柔多姿的莫干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享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景区修竹绿荫如海,山泉清澈不竭,风光四季各异。

A.比喻借代拟人B.比喻拟人反复

C.拟人比喻排比D.夸张借代排比

5.对下面新闻中标号的四句话是否有语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京时间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公布和通报了首张黑洞真容。

②这一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左右,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有望证实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③这人类第一次凝视曾经只存在于理论的天体———黑洞。④有点像甜甜圈的黑洞,距离地球5500 万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倍。

A.第①句没有语病。

B.第②句重复赘余,“历时10余年左右”应改为“历时10余年”,

C.第③句成分残缺,“这”后面应加上“是”。

D.第④句没有语病。

6.下面是写关羽的一幅对联,根据三国人物关系和对联的相关要求,填入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兄玄徳弟翼德德德

下联:师友龙师龙友

A.弟兄卧龙子龙B.兄弟卧龙子龙

C.兄弟子龙卧龙D.弟兄子龙卧龙

7.与下面这段文字意旨最接近的一项是( )

每一次流水的冲刷,虽微不足道,经久不息,终成沃野千里,鱼米之乡;每一缕微风的吹拂,虽了无痕迹,经久不息,铸就石林山海,造化奇观。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8.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喜欢你

喜欢这座城

喜欢这座城有你

喜欢有你的这座城

A.一个动词、两个意象,反复地组合,每一句都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中心却只有一个:因为喜欢你而喜欢这座城。

B.诗歌最后两句,虽然只是词序不同,表达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前句是果,后句是因;前句情感深沉,后句内心喜悦。

C.除了文字的内涵和韵律外,诗句排列的形式也值得玩味。本诗的三角形构图,犹如一座城堡,与标题“城”辉映成趣,相得益彰。

D.诗歌内涵的丰富,既取决于作者的创意,也取决于读者的感悟。诗中的“你”或许是一个人、一道景、一段情,也或许是一份事业、一次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