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第2章(李中发版)课后习题及详细解答

合集下载

(完整版)电工2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完整版)电工2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精选全文完整版第2章 习题解答(部分)2.3.3 计算图2.13中的电流 I 3。

解: 用电源等值互换法将电流源变换成电压源,将电阻R 2和R 3合并成电阻R 23,其中 V R I U R S S 2125.043,2=⨯=⨯=Ω=参考方向如图2.34所示。

求电路中电流IA R R R U U I S 2.115.012143,211=+++=+++= I 即为原电路中R 1上流过的电流,用分流公式,可求原电路中I 3A I R R R I 6.02.11113223=⨯+=⨯+= 2.4.1 图2.16是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的电路。

已知E 1=230V , R 01=0.5Ω,E 2=226V , R 02=0.3 Ω,负载电阻R L =5.5Ω,试分别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求各支路电流 。

解:(1)用支路电流法: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已画在图2.16中。

列结点电压方程 L I I I =+21列回路电压方程S Ω 图 2.13 习题2.3.3的图U S U 图解 2.34101202图2.16 习题2.4.1的图L L 0222LL 0111R I R I E R I R I E +=+=联立求解上述三各方程式组成的方程组,可得A 40A2021===L I I I验算:按非独立回路方程进行02201121R I R I E E -=-代入数据443.0205.020226230==⨯-⨯=- (正确!)(2)用结点电压法求解:先求端电压U ,有V 2205.513.015.013.02265.02301110201022011=+++=+++=L R R R R E R E U A 405.0220A 205.0220226A 205.022023002220111====-=-==-=-=L L R U I R U E I R U E I 结果与上相同。

2.5.1 试用结点电压法求图2.18所示电路中的各支路电流解:在原图2.18中用O 和O ’标明两个结点,则有A 5.0505025V 505015015015025501005025a O ,O'-=-==++++=I U A 5.0505025A 15050100c b -=-==-=I I 2.6.1 用叠加原理计算图2.19中各支路的电流。

《电工技术(李中发版)》课后习题及详细解答(全面版)

《电工技术(李中发版)》课后习题及详细解答(全面版)

图1.10 习题1.3解答用图
1.4 在图1.11中,已知

。试确定元件 N 中的电流 I3和它两端的电压 U3,
并说明它是电源还是负载。校验整个电路中的功率是否平衡。
分析 电路有2个节点、3条支路和3个回路,欲求元件 N 的电流和电压,必须应用基尔霍
夫定律。
解 设元件 N 上端节点为 a,左边回路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如图1.12所示。对节点 a 列
图1.26 习题1.14解答用图
1.15 在如图1.27所示电路中,已知流过电阻 R 的电流 ,求 US2。
分析 本题运用 KCL 和 KVL 求出左右两条支路的电流后,即可求出 US2。 解 设各电流的参考方向和所选回路的绕行方向如图1.28所示。根据 KCL 得:
由于 ,故得:
根据 KVL,得: 所以:
(2)将10只220V、40W 的灯泡并联作为该发电机的负载,这些灯泡是否能正常工作?为
什么?
分析 本题考查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及其应用。电气设备的额定电流 IN、额定电压 UN 和额
定功率 PN 之间的关系为
。至于电气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则取决于其实际的电
流、电压和功率等是否与额定值相等,若相等,则设备能正常工作,否则设备不能正常工
电烙铁的电阻为:
(Ω)
由于
(Ω) ,R0可忽略不计,因此流过电烙铁的电流为:
电烙铁实际消耗的功率为:
(A)
(W) 因为电烙铁实际消耗的功率与额定功率不相等,所以电烙铁不能正常工作。 1.8 求如图1.15所示电路 a、b 两点之间的电压 Uab。 分析 本题考查基尔霍夫定律的推广运用。在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列方程时,先要在电路 图中标出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和所选回路的绕行方向。KCL 可推广到包围部分电路的任 一假设的闭合面,KVL 可推广到不闭合的电路上。 解 设电流的参考方向和所选回路的绕行方向如图1.16所示。根据 KCL,有:

电工电子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电工电子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2 3Ω
+ 12V 6Ω
2A + 2V 1Ω
-

I
I=(8-2)A/(2+1+3) Ω=1A
2-11 用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
6A 2Ω
-1.5A
6V
3Ω I


I = (6+1.5)×4V/(4+8) Ω = 2.5A
2-12
+
150V
用戴维宁定理求图中电流I。 10Ω 120V
2Ω 1Ω 2Ω

+ -
4V

2A


2-9 用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2A 10Ω4A
-10V +
5Ω 10V 20V
10Ω 5Ω 1A 5V
I=(10-5)V/(5+5+40) Ω=0.1A
+ +
+
40Ω
I
2-10 用等效变换法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 8V 6V 2A 2A 4A
R0=(4+20)//8+3
=9Ω
I=Uab/(R0+3)=1/3A
2-15 用戴维宁定理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
+ 8V 3A 2A 5A
2 4Ω
+ 12V - 2Ω

R0=2//4//4 Uab =1Ω 2Ω I Uab=(5/2)×2 = 5V
I=Uab/ ( R0 +2) =1.67A
2-16 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X、UX、PX。
2a3a5aab5222167a2a216求图示电路中的电流i9a求电路的戴维宁等效电路oc2319237v3126电路可等效为947w423w电源2a1a应用等效变换法2a3a18求s闭合和打开情况下的电流i

电工技术 第2版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技术 第2版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支路电流法 第二节 回路电流法 第三节 节点电压法 第四节 叠加定理 第五节 等效电源定理
第一节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以n个支路电流为未知量, 基本思路是 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与支路电流数目相等的n个独立方 程式,再联立求解出支路电流。
应用支路电流法解题步骤: (1)首先标明各待求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并规定回 路绕行方向; (2)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m-1)个节点电 流方程; (3)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n-(m-1)]个 独立的回路电压方程式; (4)联立这n个方程组求解各支路电流。 (5)根据已求得的支路电流,计算其他电量,比如 元件的电压和功率等。
设方两向, 个,闭根合据回基, 路尔的霍绕夫行电方压向定为律顺(时KV针L), 对回路Ⅰ,有
对回路Ⅱ,有
代入各项数据: 解方程组,得:
根据支路电流和回路电流的关系可得:
[例2-4]如图2-4所示电路,已知Us1=10V,Us2=2V,Is=5A,R1=1 ,R2=R3=R4=2 。用回路电流法求支路电流。
(3)联立方程组,求解回路电流;
(4)依据支路电流与回路电流的关系,求解各支 路电流和其他电量。
[例2-3]如图2-3所示电路为例,已知Us1=20V,Us2=30V, Us3=10V,R1=10 ,R2=20 ,R3=10 ,R4=50 。用回路电 流法求支路电流。 [解]:选取两个网孔作为回路,以顺时针为参考方向,标出回 路电流 Il1 ,Il 2以及各支路电流I1 ,I2 ,I3 。
E1 E2 I1R1 I2 R2
对回路Ⅱ,有
E2 I 2 R2 I3R3
解方程组,得: 1=0.667A,2=1.333A,3=2A
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I12 R1 0.667 2 6 2.7W

电工技术第2章习题答案

电工技术第2章习题答案

2.1.1 选择题(1)在图2-73所示电路中,发出功率的元件是__A___。

(A)仅是5V的电源(B)仅是2V的电源(C)仅是电流源(D)电压源和电流源都发出功率(E)条件不足图2-73题2.1.1(1)图图2-74题2.1.1(2)图(2)在图2-74所示电路中,当增大时,恒流源两端的电压U__B___。

(A)不变(B)升高(C)降低(3)在图2-75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P点的电位__B___。

(A)不变(B)升高(C)为零(4)在图2-76所示电路中,对负载电阻R而言,点画线框中的电路可用一个等效电源代替,该等效电源是__C___。

(A)理想电压源(B)理想电流源(C)不能确定图2-75题2.1.1(3)图图2-76题2.1.1(4)图(5) 实验测的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10V,当外接3Ω的电阻时,其端电压为6V,则该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压的参数为(C)。

(a)U S=6V,R0=3Ω (b)U S=8V,R0=3Ω (c)U S=10V,R0=2Ω(6) 实验测得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6V,短路电流为3A。

当外接电阻为4Ω时,流过该电阻的电流I为( A )。

(a)1A(b)2A(c)3A(7) 在图2-77所示电路中,已知U S1=4V,U S2=4V,当U S2单独作用时,电阻R中的电流为1MA,那么当U S1单独作用时,电压U AB是(A)(A)1V (B)3V (C)-3V图2-77题2.1.1(7)图(8)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其独立的KVL方程为(B)a)(n-1)个 b)(b-n+1)个(9)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流,最少要测量(B)a)(n-1)次 b)(b-n+1)次(10)一个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压,最少要测量(A)a)(n-1)次 b)(b-n+1)次(11)电阻并联时,电阻值越大的电阻:(A)a)消耗功率越小; b)消耗功率越大。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电工与电子技术第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22-1 在题图2-1中,已知112S U V =,28S U V =,12R =Ω,23R =Ω,36R =Ω。

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电流。

Us 2Us题图2-1解: 3,2b n == KCL 方程:123I I I += KVL 方程:11331S I R I R U += 22332S I R I R U += 解得:1235213,,399I A I A I A ==-= 2-2 在题图2-2中,已知110S U V =, 1S I A =,12R =Ω,23R =Ω,用支路电流法计算1I 和2I 。

IsUs题图2解:3,2b n == KCL 方程:12s I I I += KVL 方程:1122S I R I R U += 解得:12712,55I A I A ==2 -3用节点电压法求2-1各支路电流。

解:121212312882623611111133236s S abU U R R U V R R R ++===+=++++ 11126125323s abU U I A R --=== 2222682339S abU U I A R --===- 332613369ab U I A R ===2-4用节点电压法求2-2的电流1I 和2I 。

解:112101627.211115236sS abU I R U V R R ++====++111107.21.42s ab U U I A R --=== 227.2 2.43ab U I A R ===或211 1.41 2.4S I I I A =+=+= 2-5 在题图2-5中,已知110s U V =, 26S U V =, 2S I A =,12R =Ω,23R =Ω,36R =Ω,1S R =Ω,用节点电压法求电流1I 和2I 和3I 。

sR U题图2-5解:设上面的节点为a ,下面的节点为b 则12121231262236111111236s S S abU U I R R U V R R R +-+-===++++11112632S ab U U I A R --=== 2226603S ab U U I A R --===33616ab U I A R === 2-6在题图2-6中,已知10S U V =, 2S I A =,14R =Ω,22R =Ω,38R =Ω。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李中发-50848308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部分习题参考答案-李中发-50848308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 (1)5ab =U V ;(2)5ab =U V ;(3)2-=I A ;(4)2=I A1.2 (a )-10W ;(b )-48W ,30W ;(c )-50W ,25W1.3 (3)5601-=P W ,5402-=P W ,6003=P W ,3204=P W ,1805=P W1.4 23-=I mA 。

603=U V1.5 50=P W1.6 26ac =U V ,7bd =U V1.7 11ab =U V ,32-=I A ,23=I A ,5.53=R Ω1.8 -18W ,-18W ,4W1.9 0ab =U V ,0=I A1.10 75.8S2=U V1.11 (a )8.2Ω;(b )12.5Ω;(c )2Ω1.12 4=U V1.13 5.2=I A ,7ab =U V1.14 1=I A1.15 1ab =U V1.16 31=I A ,82=I A ,113=I A1.17 11-=I A ,12=I A1.18 21=I A ,22-=I A ,4.03=I A1.19 71=I A ,5.112-=I A ,5.33=I A ,14-=I A1.20 (a )7OC =U V ,60=R Ω;(b )100OC =U V ,150=R Ω1.20 (a )5.1=I A ;(b )2=I A1.22 4=I A1.23 2=I A1.24 (a )14OC =U V ,20=R Ω(b )60OC =U V ,60=R Ω(c )14OC =U V ,100=R Ω1.25 (a )4OC =U V ,80=R Ω;(b )3OC =U V ,340=R Ω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2 1.26 1=I A1.27 25.0=I A1.28 5.0=I A第2章2.2 (1))45100sin(210︒+=t i πA ;(2)90°,102A2.4 1366.14j B A +=+,366.2j B A +-=-,︒∠=1.83100AB ,︒∠=1.231/B A2.7 A )34.21314sin(8.1221︒+=+t i i ,A )67.98314sin(8.1221︒+=-t i i 2.8 )4510sin(210006︒+=t u s V2.9 )45sin(707.0︒+=t i A ,)45sin(07.7C ︒-=t u V2.10 )752sin(20︒+=t i A2.11 5A ,1A ,7A2.12 (a )7.07V ;(b )7.07V2.13 0.065H2.14 (a )︒-∠4522Ω;(b )︒∠452Ω;(c )︒-∠4522Ω2.15 (1))4510sin(23︒-=t i A ,)4510sin(203R ︒-=t u V ,)4510sin(403L ︒+=t u V ,)13510sin(203C ︒-=t u V ;(2)6.112=f H ,t i 310sin 22=A ,t u 3R 10sin 220=V , )9010sin(403L ︒+=t u V ,)9010sin(403C ︒-=t u V 2.16 )4510sin(225.04︒+=t i A ,t i 4R 10sin 25.0=A ,)9010sin(25.04L ︒-=t i A ,)9010sin(5.04C ︒+=t i A2.17 ︒∠=45101I A ,︒∠=902102I A ,︒-∠=45103I A ,︒-∠=1.8100SU V 2.18 ︒∠=4525.01I A ,︒∠=9012I A ,︒-∠=4525.03I A 1.19 880=P W ,660=Q Var ,1100=S VA ,︒∠=9.3644Z2.20 200=r Ω,12.3=L H2.21 (1)2528=P W ,766.040cos =︒;(2)60=C μF2.22 55.0cos =ϕ,6=R Ω,22.9=X Ω2.23 350=R Ω,5=L mH2.24 ︒∠=6.2636.22UV ,150=P W ,50-=Q Var ,158=S VA ,95.0=λ 2.25 100=R Ω,3.57=L mH ,6.17=C μF2.26 120C =X Ω2.27 4010=ωrad/s ,2=I A ,8000L =U V ,160=Q2.28 19=L mH ,05.0=C μF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2.30 44P =I A ,44L =I A ,0N =I2.31 18.4L =I A ,18.4YP =I A ,42.2P =∆I A2.32 2.46j 5.61+=Z Ω2.33 8687W ,26061W第3章3.1 4)0(C =+u V ,1)0(1=+i A ,1)0(C =+i A ,0)0(2=+i A3.2 3)0(L =+u V ,3)0(L =+i A ,5.1)0(1=+i A ,5.1)0(2=+i A3.3 6)0(C =+u V ,6)0(L =+u V ,0)0(L =+i A ,0)0(C =+i A ,0)0(=+i A3.4 0)0(C =+u V ,0)0(L =+u V ,3)0(L =+i A ,0)0(C =+i A ,3)0(=+i A3.5 )e 1(2C t u -+=V ,t i --=e 2C A3.6 t i 5L e 1--=A ,t u 5L e 5-=V3.7 )e 1(44000C t u -+=V3.8 t u 2000C e 48--=V3.9 t u 1000C e 20-=V3.10 )e 1(425.0C t u -+=V 3.11 )e 1(4592000C t u --=V ,t i 92000C e 30-=mA , t i 920001e 5.225.7-+=mA ,)e 1(5.7920002t i --=mA3.12 t u 5.0C e 32-+=V3.13 t i 5.1L e -=A ,t u 5.1L e 5.1--=V 3.14 t i 34L e 82-+=A ,t u 34L e 332--=V 3.15 t i 2L e 35--=A ,t u 2L e 6-=V ,t i 21e 2--=A ,t i 22e 23--= A 3.16 t i 34L e 21--= A第4章4.2 33盏;25.21=I A ,75.132=I A4.3 10=k ,78.0=P W4.4 1.7=k ;51=U V ,71.02=U V ;5.121=I mA ,892=I mA ,63=P mW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4 4.5 (1)10001=N 匝,1642=N 匝;(2)197.01=I A ,2.12=I A4.6 (1)362=U V ,243=U V ;(2)69.11=I A ,52=I A ,83=I A ;(3)130Ω4.8 230V ,133V ;133V ,133V4.9 10;310;10;3/104.10 (1)77.51N =I A ,3.144N 2=I A ;(2)1000盏;(3)500盏4.11 500匝,7.221=I A ,202=I A4.13 (1)280A ;(2)4.375A第5章5.4 2=p ,转速为0时1=s ,转速为1440 r/min 时04.0=s5.5 3=p5.6 04.0N =s ,22=f Hz5.15 (1)04.0N =s ,6.11N =I A ,5.36N =T N ·m ;(2)2.81=st I A ,2.80max =T N ·m ,2.80=st T N ·m ,43.61=P kW5.18 (1)3.131N =T N ·m ; (2)89.0cos = ;(3)7.106Yst =I A ,9.56Yst =T N ·m ;(4)不能起动第7章7.4 (1)1V ,0.5%;(2)0.5级7.5 5%;2.5%7.6 电流量程为0.5A 时:0.125W/div ,0.25W/div ,0.5W/div ,1W/div ; 电流量程为1A 时:0.25W/div ,0.5W/div ,1W/div ,1W/div ;7.7 41Ω,959Ω7.8 249.975k Ω,2250 k Ω第8章8.1 (a )0.7V ;(b )1.5V ;(c )4.3V8.5 (a )放大,7V ;(b )饱和,0.3V ;(c )截止,5V8.8 (1)50B =I μA ,2C =I mA ,6CE =U V8.9 3CE =U V 时:160B =R k Ω,75B =I μA ,3C =I mA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55.1C =I mA 时:320B =R k Ω,5.37B =I μA ,5.7CE =U V8.10 50B =I μA ,4C =I mA ,3.0CE =U V ,三极管饱和8.11 5.2C =R k Ω,200B =R k Ω8.13 (a )50B =I μA ,2C =I mA ,6CE =U V(b )33B =I μA ,33.1C =I mA ,8CE =U V8.14 空载时:180u -=A ;接上负载时:90u -=A8.15 (1)16B =I μA ,8.0C =I mA ,2.7CE =U V(3)76.1i =r k Ω,3o =r k Ω(4)5.37u -=A ,24us -=A8.16 (1)12BQ =I μA ,2.1CQ =I mA ,6CEQ =U V(3)3.2i =r k Ω,3o =r k Ω(4)6.6u -=A ,3.6us -=A8.17 (1)25B =I μA ,5.1C =I mA ,5.4CE =U V(3)92i =r k Ω,3o =r k Ω(4)73.0u -=A8.18 (1)25B =I μA ,5.2C =I mA ,7CE =U V(3)85i =r k Ω,13o =r Ω(4)99.0u =A8.19 (1)34B2B1==I I μA ,7.1C2C1==I I mA ,2.5CE2CE1==U U V(3)30u1-=A ,50u2-=A ,1500u =A8.20 (1)20B1=I μA ,1C1=I mA ,4CE1=U V40B2=I μA ,2C2=I mA ,6CE2=U V(3)116u1-=A ,98.0u2=A ,114u -=A8.21 (1)10B1=I μA ,5.0C1=I mA ,5.10CE1=U V20B2=I μA ,1C2=I mA ,8.5CE2=U V(3)95.0u1=A ,153u2-=A ,146u -=A第9章9.1 6~0o -=u V9.2 12~6o =u V9.3 50μA9.4 (1)o x 5.0Ru R =;(2)10=R k Ω 9.5 Ru i i o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6 9.6 Ru i i o =9.7 R U i =o 9.8 i F3F2F1F2F11o 1u R R R R R R u ⎪⎪⎭⎫ ⎝⎛++-= 9.9 )(i2i1o u u u +-= 9.10 )(2i1i2o u u u -=9.11 i o 30u u = 9.12 i 12o 1u R R u ⎪⎪⎭⎫ ⎝⎛+= 9.13 )(4i2i1o u u u +-=9.14 )(5.0i2i1o u u u +=9.15 )(4i1i2o u u u -=9.16 i3i2i1o 436u u u u -+=9.18 1=t s 时6o =u V ,2=t s 时12o =u V ,3=t s 时12o =u V9.19 2500=A ,01.0=F9.20 100f =A ,%1.0d ff =A A 9.26 16=f kHz ,40F ≥R k Ω第10章10.2 562=U V ,1782=I mA ;80D =I mA ,79RM =U V10.3 (1)13.75mA ;(2)19.44mA ;(3)244V10.4 (1)9V ,90mA ;(2)4.5V ,45mA ;(3)短路;(4)12V 10.6 (1)24V ;(2)20V10.9 二极管:75D =I mA ,3.35RM =U V ;电容:250=C μF ,耐压大于35.3V 10.11 (1)9.4omin =U V ,3.21omax =U V ;(2)P 21R R R == 10.12 (2)5.15=k ,250D =I mA ,20RM =U V ,100021==C C μF第11章11.1 100000011011,81B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711.2 5,25711.3 16102)37()55()110111(==,16102)D 4()77()1001101(== 11.4 111001101100,0011 0110 1001 001011.5 2345,92911.7 (1)011、101、110、111;(2)011、100、101;(3)001、010、100、111;(4)000、001、010、100 11.9 (1)C A AB F +=;(2)1=F ;(3)D AC CD A BC AB F +++=;(4)D B A F +=;(5)B F =;(6)B A F =;(7)0=F ;(8)B A F += 11.10 (1)ABC F =1,C B A F ++=211.11 (a )AB F =;(b )B A F += 11.12 AB F =1,B A F +=2,B A F ⊕=3,AB F =4,B A F +=5,B A F ⊕=6 11.13 C AB F +=1,B AC F +=2,C B B A F ⊕⊕⊕=3,CA BC AB F ++=4 11.14 (a )BC C A AB F ++=;(b )D BC D C C B A AB +++ 11.15 (a )C A B A AB F ++=;(b )BCD B A F +=11.16 (a )B A AB F +=;(b )D C B A F ⊕+⊕=11.17 (a )D C B A F ⊕⊕⊕=;(b )C B A F ⊕⊕=1,CA BC AB F ++=2 11.18 (a )D C B A F ⊕⊕⊕=(b )33B F =,232B B F ⊕=,121B B F ⊕=,010B B F ⊕= (c )M B F ⊕=22,M B F ⊕=11,M B F ⊕=00 11.19 C B C A F +=1,ABC C B A C B A B A F +++=2,CA BC AB F ++=3 A C BC B A F ++=411.20(1)BCD ACD ABD ABC Y +++=(2)D C B A Y ⊕⊕⊕=(3)D C B A Y ⊕⊕⊕=(4)ABCD D C B A Y +=11.21 (1)0B Y =(2)0123012301230123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B Y +++=(3)02123B B B B B Y ++= (4)02123B B B B B Y ++= 11.22 D C B A Y ⊕⊕⊕=11.23 红灯AB Y =1,黄灯AC Y =2,白灯B A Y =311.24 红灯A C C B B A Y 1++=,黄灯C AB C B A BC A C B A Y +++= 2, 绿灯ABC Y =3 11.25 ACD ABC ABD BCD D C B D C A D B A C B A X +++++++= CD BD BC AD AC AB Y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8 第12章12.12 2位二进制同步可逆计数器12.13 五进制同步计数器12.14 六进制异步计数器12.17 (a )8421码8进制计数器;(b )5421码6进制计数器;(c )8421码7进制计数器12.18 (a )10进制计数器;(b )11进制计数器 12.19 (a )50进制计数器;(b )137进制计数器 12.20 (1)2Q CR =,02Q Q LD =;(2)045Q Q Q CR =,145Q Q Q LD =;(3)0156Q Q Q Q CR =,256Q Q Q LD =;(4)367Q Q Q CR =,01267Q Q Q Q Q LD = 12.21 (1)030B 0A Q Q R R ==;(2)02450B 0A Q Q Q Q R R ==;(3)460B 0A Q Q R R ==;(4)34560B 0A Q Q Q Q R R ==12.24 11s12.26 0.05V12.27 -4.5625V12.28 -4.98V ,-3.75V ,-0.0195V12.29 -3.75V。

电工技术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习题解答

电工技术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习题解答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本章以电阻电路为例,依据电路的基本定律,主要讨论了支路电流法、弥尔曼定理等电路的分析方法以及线性电路的两个基本定理: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

1.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等。

(1)支路电流法: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列出所需的方程组,从中求解各支路电流,进而求解各元件的电压及功率。

适用于支路较少的电路计算。

(2)结点电压法:在电路中任选一个结点作参考结点,其它结点与参考结点之间的电压称为结点电压。

以结点电压作为未知量,列写结点电压的方程,求解结点电压,然后用欧姆定理求出支路电流。

本章只讨论电路中仅有两个结点的情况,此时的结点电压法称为弥尔曼定理。

2 .线性电路的基本定理包括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是分析线性电路的重要定理,也适用于交流电路。

(1)叠加定理:在由多个电源共同作用的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电压(或电流)等于各个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上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的叠加(代数和)。

①“除源”方法(a)电压源不作用:电压源短路即可。

(b)电流源不作用:电流源开路即可。

②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电压、电流的叠加,对功率不满足。

(2)等效电源定理包括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它们将一个复杂的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形式或电流源形式的简单电路。

在分析复杂电路某一支路时有重要意义。

①戴维宁定理: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的二端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代替,其中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电阻等于该二端网络中全部独立电源置零以后的等效电阻。

②诺顿定理:任何一个线性含源的二端网络,对外电路来说,可以用一个理想电流源和一个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

此理想电流源的电流等于含源二端网络的短路电流,电阻等于该二端网络中全部独立电源置零以后的等效电阻。

3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对含有受控源的电路,根据受控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电工技术第2章习题答案

电工技术第2章习题答案

2.1.1 选择题(1)在图2-73所示电路中,发出功率的元件是A。

(A)仅是5V的电源(B)仅是2V的电源(C)仅是电流源(D)电压源和电流源都发出功率(E)条件不足图2-73题2.1.1(1)图图2-74题2.1.1(2)图(2)在图2-74所示电路中,当增大时,恒流源两端的电压U。

(A)不变(B)升高(C)降低(3)在图2-75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闭合后,P点的电位。

(A)不变(B)升高(C)为零(4)在图2-76所示电路中,对负载电阻R 而言,点画线框中的电路可用一个等效电源代替,该等效电源是。

(A)理想电压源(B)理想电流源(C)不能确定图2-75题2.1.1(3)图图2-76题2.1.1(4)图(5) 实验测的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10V,当外接3Ω的电阻时,其端电压为6V,则该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压的参数为(C)。

(a)6V,R0=3Ω (b)8V,R0=3Ω (c)10V,R0=2Ω(6) 实验测得某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开路电压为6V,短路电流为3A。

当外接电阻为4Ω时,流过该电阻的电流I为( A )。

(a)1A (b)2A (c)3A(7) 在图2-77所示电路中,已知1=4V,2=4V,当2单独作用时,电阻R中的电流为1,那么当1单独作用时,电压是(A)(A)1V (B)3V (C)-3V图2-77题2.1.1(7)图(8)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其独立的方程为(B)a)(1)个 b)(1)个(9)一个具有几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流,最少要测量(B)a)(1)次 b)(1)次(10)一个具有n个结点,b条支路的电路,要确定全部支路电压,最少要测量(A)a)(1)次 b)(1)次(11)电阻并联时,电阻值越大的电阻:(A)a)消耗功率越小; b)消耗功率越大。

(12)两个电阻并联时,电阻值,越小的电阻(B)a)该支路分得的电流愈小; b)该支路分得的电流愈大。

《电工技术》课后习题

《电工技术》课后习题

第1章 习题与解答1.1 在图1.8.1中,四个元件代表电源或负载。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如图1.8.1(a )所示,通过实验测量得知I 1 =—2A I 2=2A I 3=4A U 1=10 V U 2= 70 V U 3=―70 V U 4=―80 V (1) 试标出各电流的实际方向和各电压的实际极性(可另画一图); (2) 判断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是负载? (3) 计算各元件的功率,电源发出的功率和负载取用的功率是否平衡?图1.8.1(a )习题1.1电路的参考方向解:(1)根据图1.8.1(a )中各元件上的已知条件,如果已知数值为正,说明它的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则图中的方向不变;否则两者方向则相反,则实际方向与原图中的参考方向应相反。

故得到它们的实际方向,如图1.8.1(b )所示。

图1.8.1(b ) 习题1.1电路的实际方向(2) 根据图1.8.1(a )各元件上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元件功率的正负值加以判断。

元件1:1I 和U 1为关联方向,则P 1= U 1I 1= —2×10=—20W<0,故它是电源。

元件2:2I 和U 2为关联方向,则P 2= U 2I 2=2×70=140W>0,故它是负载。

元件3: 3I 和U 3为关联方向,则P 3= U 3I 3= —70×4= —280W<0,故它是电源。

元件4:4I 和U 4为关联方向,则P 4= U 4I 1=(—2)×(—80)=160W>0,故它是负载。

(3) 电源发出功率 P E =P 1+P 3=1U 1I +3U 3I = —20—280= —300W负载取用功率 P R = P 2+P 4=2U 2I +4U 1I =70⨯2+(-80)⨯(-2)=300W ,则P E =P R ,所以电路中的功率平衡。

1.4 在图1.8.3电路中,试求出A 点的电位。

电工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电工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习题参考答案1.用支路电流法求I1、I2、I3, U1、U2、U3。

图2-12 习题1的电路解:根据KCL 列方程组:123112312134 I A I AI A =--=-=-==--=-根据KVL列方程组123642628426 U V U V U V =-==+==+=所以得:I1=-2A、I2=2A、I3=-4A, U1=2V、U2=8V、U3=6V 2.求图2-13所示电路中的I S和U 。

图2-13 习题2的电路解:如图所示设流过2Ω电流为I 1,流过5Ω电流为I 2,得:()12126323*361515356155*615ABS AB AC I A U V I A I I I AU U U V===+===∴=+==-=--=-则3.电路如图2-14所示,已知E 1=8V ,E 2=4V ,E 3=6V ,R 1=2Ω,R 2=4Ω,R 3=1Ω,求各支路电流。

图2-14 习题3的电路解:根据KCL,KVL 列方程组 11222133311321R I E R I E E R I I E I I I +-=++=+=把已知条件代入,解方程组得:I 1=1.429A, I 2=2.286A, I 3=-0.857A4.电路如图2-15所示,用叠加原理求各支路电流。

(I 1=0.2A, I 2=1.2A)图2-15 习题4的电路解:原图可以等效为以下两个电路的叠加:则有:''12200.81015I I A ===+ 及 ''''12''''1210151I I I I =-+=得''''120.6,0.4I A I A =-= '''111'''2220.21.2I I I AI I I A ∴=+==+=5. 如图2-16所示电路,已知U S1=U S2=U S3=1V ,R 1=R 2=R 3=1Ω,用叠加定理求流过R1的电流。

电工第二章习题答案PPT课件

电工第二章习题答案PPT课件
返返回回 上上页页 下下页页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例2.1 图2.1所示的电路中,已知R1=20Ω, R2=5Ω,R3=6Ω,US1=140V,US2=90V。求各 支路电流和电源的功率。
解: 联立一个独立节点
电流方程和两个独立的 回路电压方程。
I1
R1 c
US1
a
I2
I3
R2
R3
d
U S2
I1 I2 I3
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电流之和。
返返回回 上上页页 下下页页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叠加原理
在具有多个独立电源同时作用的线性电路 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都可以看成是每 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产生的电流或 电压的代数和。
(1)Us单独作用I1 时R产1 生a 的I2 电流
I1
US R1 R2
图 2.1 支路电流法
I
回路adbca:
2
R2
I3 R3
US2
0
I1R1 I2 R2 US2 US1 0
这三个方程是 同解的
返返回回 上上页页 下下页页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对于三个回路的电路,只能列两个独立回 路电压方程。
当电路有l条支路、n个节点时,独立的
回路电压方程只有l-(n-1)个。对于平面电路,
IS
US U
R2
I 2
US R1 R2
b
(a) 完整电路
返返回回 上上页页 下下页页
I1'
R1
a
I
' 2
US
R2
b
(b)电压源单独作用
图 2.3 叠加原理示意图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电工技术第2章

电工技术第2章

2.R L C串联电路的复阻抗
Z R j( X L XC ) R jX
Z
X XL XC
Z R2 X 2 R2 (X L XC )2
arctan X arctan X L XC
R
R
23
三、相量图
U U R U L U C
.
IR
jXL
+
.
+
U
-
R
+
U
-
L
U
jX C
Z 50 53.1
i 4.4 2 sin(314t 73.1)A
26
例2: 已知:电流表读数 A1 =6A,A2 =8A,
电压读数 U =100V
求:A 的读数。
.
I
A
+
.
U
.
I1
A1
-
R
.
I2
A2
jw L
解:设U 为参考相量,U 1000V
第2章 正弦交流稳态电路
重点:
1. 正弦量的三要素 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 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 4. RLC元件的正弦交流电路、复阻抗 5. 三种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6. 提高功率因数的并联电容器补偿法
1
§2-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一、正弦量的定义
i
按正弦规律变化的量。
Im
例:i(t)=Imsin(wt+i )
i 2I sin (w t i ) Im[ 2Ie ji e jwt ]
实域 正弦时间函数
复域
一一对应
复常数函数
(包含有效值、初相)
i 2I sin (w t i )
I Ieji Ii Ι i

电工技术II练习册答案(带解析)

电工技术II练习册答案(带解析)

电工技术II习题解答习题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1-1 根据图示参考方向,判断各元件是吸收还是发出功率,其功率各为多少?解:元件1吸收10W;元件2吸收10W;元件3发出10W;元件4发出10W;1-2 各元件的条件如图所示。

(1)若元件A吸收功率为10 W,求I a;(2)若元件B产生功率为(-10 W),求U b;(3)若元件C吸收功率为(-10 W),求I c;(4)求元件D吸收的功率。

解:I a=-1A;U b=-10V;I c=-1A;P=-4mW.1-3某直流电源的额定功率为P N=200W,额定电压为U N=50V,内阻R0=0.5Ω,负载电阻R可以调节,如图所示,试求:(1)额定状态下的电流及负载电阻;(2)空载状态下的电压;(3)短路状态下的电流。

解:(1) P N=U N×I N ----> I N=4A;负载电阻R= U N/I N =12.5Ω(2) U=E= U N+ R o×I N = 52V(3)I st=E/R0 =104AE1-4 某有源支路接在U =230V 的电源上,电路如下图所示,支路电阻为R 0=0.5Ω,测得电路中的电流I =10安培。

求: (1)该有源支路的电动势E ;(2)此支路是从电网吸收电能还是向电网输送电能? 解:(1)E= U + R o ×I =235V(2)P =U ×I >0, 输送1-5 (1)求图 (a)电路中受控电压源的端电压和它的功率;(2)求图 (b)电路中受控电流源的电流和它的功率;解:(a )U 1=3×4 =12V ,受控电压源的端电压2U 1=24V ,P 发=3×24 =72W (b )I 2=0.5A ,受控电流源的电流6I 2=3A ,P 吸=5×3 =15W1-6 求图示各电路中的U ab ,设端口a 、b 均为开路。

解:(a )U ab =-2+4=2V (b )U ab =-1+8=7V (c )i =5/20 =0.25 AU ab =3i +10i =3.25V (d )U ab =-3+5×1=2VE习题2——等效电路分析方法2-1 求各电路的等效电阻R ab 。

电工学第2章习题答案精品PPT课件

电工学第2章习题答案精品PPT课件
的螺栓连接。若活塞杆材料的许用应力 为50MPa,螺栓材料的许用应力为 40MPa,试求活塞杆的直径及螺栓的个 数。
解:作用在活塞杆截面的工作应力
FN A
PπD2
4 πd 2
P
D2 d2
4
由强度条件有

D2 P d2
所以
d2
P
D2
1.2 106 50 106
4002
3840mm
即活塞杆的直径 d 62mm
同理,可以计算横截面3-3上的轴力 FN3,由截面3-3左段图(d)的平衡 方程∑Fx=0,得FN3=F(拉)
2-2 试求图2-35所示钢杆各段内横截面上的应 力和杆的总变形。钢的弹性模量E=200GPa。
解 1、内力计算 用截面法分别计算左段和右段的内力并作杆 的轴力图(b)
得 F左 =4kN(拉) F右 =4kN(拉)
由强度条件式得
'
FN nA'
P'πD2 4
nπD'2
'
4
整理得
n
PD2
D'2
'
1.2 106 4002 40 106 18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8
螺栓应至少为16个
2-5 三角形支架ABC如图2-38所示,在C点受到载荷F 的作用。己知,杆AC由两根10号槽钢所组成, [σ]AC=160MPa;杆BC是20a号工字钢所组成,
FA 13.8KN FB 16.2KN
正应力
σ A
FA AA
13.8 103
π
202
106
43.97MPa
4
正应力
σ B
FB AB

电工学第2章习题及答案

电工学第2章习题及答案

2.4.1 图所示电路原 已稳定。在 t = 0 时将开关 S 从 a 端换接到 b 端。试 求换路后的响应 iL 和 uL。24 V

US
R2

uL
iL L
1H
返 回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2.4.2 图所示电路原 已处于稳态。试求 S 闭合 后的 i2 、iL 和 uL,并画出 其变化曲线。
i1
S
IS
R1
24 A
i2
1.5 Ω 3Ω

R3
R2
iL L uL 0.4 H
a
S
b
R1

2.4.3 图所示电路 原已处于稳态。在 t = 0 时将开关 S 从 a 端改合 到 b 端。试求换路后的 iL 和 uL,并说明是什么 响应。
U S1
6V
US2
6V 6Ω

R3
iL L
R2 6 i1 (0) i L ( 0) 3 A 1.8 A R1 R2 46 R1 4 i 2 ( 0) i L ( 0) 3 A 1.2 A R1 R2 46
返 回练习题题集 下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U S 12 uL (0) A 3A R1 4
返 回练习题题集 上一页 上一题 下一题
第2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2.3.3 图所示电路原已稳定,求开关 S 闭合后的响应 uC 和 i1、 i2 ,并画出其变化曲线。
S
R1
i1
20 V
4kΩ
R3 iC
R2
1.6kΩ
US
uC

iC
C 2.5F
6kΩ

电工学—电工技术课后答案

电工学—电工技术课后答案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P39 习题二 2-1题2-1图题2-1等效图 解:334424144I R R I R I RR I ⋅=⋅+⎪⎪⎭⎫⎝⎛+⋅①33341445I R E I I R R I R ⋅-=⎥⎦⎤⎢⎣⎡++ ② 344443363I I I I =+⎪⎭⎫⎝⎛+,344215I I = 34815I I = ①33444621I I I I -=⎪⎭⎫⎝⎛++,345623I I -= 3410123I I -=,34506015I I -=,A 2930,302933==I I 代入 ①A 2916,293081544=⨯=⨯I I 另外,戴维南等效图A 29549296I 5==回归原图3355I R I R E ⋅=⋅-,所以A 293042954163=⨯-=I2-2答 由并联输出功率400w 所以每个R 获得功率RU P 2,W 1004400==)(484,2201002Ω==R R改串联后:W 25422220P P 222=⨯===总消耗输出R U 2-33R 2R4R5R3I1I5I4IE +- 1R2I 6V+ -Ω1Ω920 5I题2-3等效图Ω=++⨯=++⋅=313212123121112111R R R R R R ,Ω=++⨯=++⨯=13213223121123122R R R R R RΩ=++⨯=++⋅=213213123121123133R R R R R R)(913910312953125225231ab Ω=+=+=+⨯+=R2-4题2-4 △-Y 变换(一)图题2-4 △-Y 变换(二)图题2-4 △-Y 变换(三)图题2-4 等效星型图2-5 解:ab cR 31 R 32 R 32 R 32 R 31 R 31 bcR 92 R 92 R 92 aR 31 R 31 R 31 bacR 95R 95 R 95 b1Ω1Ω2ΩΩ31 Ω21 a12 3+-10V Ω2Ω25A题2-5 (a)图2-6 用两种电源等效互换的方法,求电路中5Ω电阻上消耗的功率。

电工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电工技术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计算各种电阻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

本章基本要求1. 正确理解等效电路的概念,并利用等效变换化简电路。

2. 掌握电阻串、并联等效变换、电阻的Y 形连接与Δ形连接的等效变换、电源的等效变换。

3. 电阻电路的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的应用。

4. 运用支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分析计算电路。

5. 运用叠加定理分析计算电路。

6. 熟练应用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分析计算电路。

7. 应用戴维宁定理或诺顿定理求解电路中负载电阻获得的最大功率。

8. 学会含有受控源电路的分析计算。

9. 了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路如图2-1解 将ADE 、DBF然后将图2-1(a)由图2-1(c)即可得到原电路的Y 形电路和△形电路,分别如图2-1(d)和(e)所示。

图2-1(a) 图2-1(b)BA C 6ΩAB C2-2Ω。

试求支路电流I 1、I 2和I 3。

解 8363661+⨯+由分流公式得A 8936312=+=I I , A 4936613=+=I I2-3 试用电源等效变换法将图2-3所示的各电路化简。

U S 6(a )(b) aAB C 3Ω 3Ω图2-1(c) 图2-1(d) B A C图2-3解 将原电路逐步等效变换,最终化简成为最简电路。

化简过程如图所示。

2-4 电路如图2-4所示,试用电源等效变换法求电流I 。

(c)39VΩI图2-3(d) a bb 6或(d) a a ba b ab2或解 首先利用电源的等效变换求出Ω1电阻以左部分的最简等效电路,逐步等效化简过程如图所示。

2。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各==+00033111I R I R U s代入数据 并整理得:⎪⎩⎪⎨⎧=+-=+=+-906055052003221321I I I I I I I解得: A 16371-=I ,A 432-=I ,A 16253=I 2-6 如图2-6所示,已知电压源U s1=80V ,U s2=30V ,U s3=220V ,电阻 R 1=20Ω,R 2=5Ω,R 3=10Ω,R 4=4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第2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2.1 试求如图2.3所示各电路a 、b 两端的等效电阻。

图2.3 习题2.1的图分析本题考查电阻串联、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为,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为。

解 对图2.3(a )所示电路,6Ω电阻和上面12Ω电阻并联后再与下面12Ω电阻串联,其总电阻为Ω,该16Ω电阻与4Ω电阻并联后再与5Ω电阻串联,因此a 、b 两点之间的总电阻为:(Ω)对图2.3(b )所示电路,左右两边4个10Ω电阻并联后再与中间的10Ω电阻串联,因此a 、b 两点之间的总电阻为:(Ω)对图2.3(c )所示电路,6Ω电阻和12Ω电阻并联后再与下面4Ω电阻串联,其总电阻为Ω,该8Ω电阻再与左边8Ω电阻以及右边4Ω电阻并联,因此a 、b 两点之间的总电阻为:(Ω)2.2 试求如图2.4所示电路中的电压U 。

分析 电阻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计算,一般可先利用电阻串、并联公式求出电路的总电阻,然后根据欧姆定律求出总电流,最后利用欧姆定律或分压公式和分流公式计算各个电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阻的电压或电流。

解 标出总电流和待求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2.5所示。

电路的总电阻为:(Ω)图2.4 习题2.2的图 图2.5 习题2.2解答用图总电流为:(A )待求支路的电流为:(A )待求电压为:(V )2.3 试求如图2.6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和电压U ab 。

分析 本题考查电阻串联、电阻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计算。

由于对外电路而言,恒流源与电阻串联可等效于该恒流源,故本题可先用分流公式计算出两并联电阻支路的电流,然后再计算a 、b 之间的电压。

解 设8Ω电阻与2Ω电阻串联支路的电流为,如图2.7所示。

由分流公式得:(A )(A )a 、b 之间的电压为:(V )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图2.6 习题2.3的图图2.7 习题2.3解答用图2.4 试求如图2.8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分析3Ω电阻和下面6Ω电阻并联后再与上面6Ω电阻串联,然后与2Ω电阻并联接到8V 恒压源上,故待求电流与2Ω电阻是否并联无关。

解3Ω电阻和下面6Ω电阻并联后再与上面6Ω电阻串联,总电阻为:(Ω)待求电流为:(A)2.5 试求如图2.9所示电路中的电压U ab。

图2.8 习题2.4的图图2.9 习题2.5的图分析用分流公式计算出两并联支路的电流后,即可计算出a、b之间的电压。

解1Ω电阻和2Ω电阻串联支路的电流为:(A)两个3Ω电阻串联支路的电流为:(A)两支路电流的方向均向下。

a、b之间的电压为:(V)2.6 在如图2.10所示的电路中,已知V ,V ,Ω,Ω,Ω,试用支路电流法计算各支路电流,并证明电源产生的功率等于所有电阻消耗的总功率。

分析本题电路有2个节点3条支路,需要列3个独立的方程才能解出3个支路电流I1、I2、I3。

2个节点可列出1个方程,另外两个方程可由左右两个回路列出。

解根据KCL对上面节点列电流方程,设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则有:设左边回路的绕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根据KVL,有: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设右边回路的绕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根据KVL ,有:将题设数据代入以上3个方程,得:联立以上3个方程求解,得:A A A3个电阻总共吸收的功率为:(W )两个电源的功率为:(W )可见两个电源均发出功率,共2748W ,3个电阻总共吸收的功率也是2748W ,电路的功率平衡。

2.7 在如图2.11所示电路中,试用支路电流法计算各支路电流。

图2.10 习题2.6的图 图2.11 习题2.7的图分析 本题电路虽有3条支路,但由于恒流源支路的电流已知,故只有两个未知电流I 1、I 2,只需要列2个独立的方程。

2个节点可列出1个方程,另外1个方程可由右边回路列出。

注意:列KVL 方程时要尽量避开恒流源支路,否则,因为恒流源两端的电压未知,反而要多列1个方程。

解 根据KCL 对上面节点列电流方程,设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则有:设右边回路的绕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根据KVL ,有:联立以上3个方程求解,得:A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A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相反。

2.8 在如图2.12所示电路中,试用支路电流法计算各支路电流。

分析本题电路虽有4条支路,但也只有3个未知电流I1、I2、I3,只需要列3个独立的方程。

2个节点可列出1个方程,另外2个方程可由右边两个回路列出。

解根据KCL对上面节点列电流方程,设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则有:设右边两个回路的绕行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根据KVL,有:将题设数据代入以上3个方程,得:联立以上3个方程求解,得:AAA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相反。

2.9 在如图2.13所示电路中,已知V ,V ,Ω,Ω,试用节点电压法计算各支路电流。

图2.12 习题2.8的图图2.13 习题2.9的图分析本题电路有2个节点,4条支路,用节点电压法求出两个节点间的电压后,即可求出各支路电流。

解设两节点间电压的参考方向为上正下负,根据弥尔曼公式得: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V)由此可计算出各支路电流分别为:(A)(A)(A)(A)I2和I4为负值,说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相反。

2.10 在如图2.14所示电路中,试用节点电压法计算各支路电流。

分析本题电路有2个节点,4条支路,但只有3个未知电流I1、I2、I3。

用节点电压法求出两个节点间的电压后,即可求出各支路电流。

解设两节点间电压的参考方向为上正下负,根据弥尔曼公式得:(V)由此可计算出各支路电流分别为:(A)(A)(A)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相反。

2.11 在如图2.15所示电路中,试用节点电压法计算各支路电流。

分析本题电路有3个节点,可以假设任意一个节点为参考节点,用KCL列出其余各节点的电流方程,再用KVL或欧姆定律写出各支路电流的表达式,代入各电流方程求解,即可求出其余各节点的电位,进而可求出各支路的电流。

解设下面的节点为参考节点,上面左右两个节点的电位分别为U a、U b。

应用KCL分别对上面左右两个节点列方程,得: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图2.14 习题2.10的图图2.15 习题2.11的图根据欧姆定律或KVL,由图2.15可得各支路电流为:将以上4式代入KCL方程,得:解之,得:VV由此可计算出各支路电流分别为:AAAA说明其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相反。

2.12 将如图2.16所示的两个电路分别化为一个恒压源与一个电阻串联的电路。

分析本题考查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利用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逐步化简,即可将如图2.16所示的两个电路分别化为一个恒压源与一个电阻串联的电路。

在变换过程中,当有多个精品文档恒流源并联时,可等效为一个恒流源,等效后的恒流源的电流等于原来的多个恒流源电流的代数和;当有多个恒压源串联时,可等效为一个恒压源,等效后的恒压源的电压等于原来的多个恒压源电压的代数和。

图2.16 习题2.12的图解对图2.16(a)所示电路,首先将2个电压源等效变换为电流源,然后将2个并联的恒流源等效为一个恒流源,将两个并联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即化为一个电流源,最后将该电流源等效变换为电压源,等效变换过程如图1.17所示。

图2.17 图2.16(a)的变换过程对图2.16(b)所示电路,首先将两个电流源等效变换为电压源,然后将两个串联的恒压源等效为一个恒压源,将两个串联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即化为一个电压源,等效变换过程如图1.18所示。

图2.18 图2.16(b)的变换过程2.13 电路如图2.19所示,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流过2Ω电阻的电流I。

分析本题有2个电压源和1个电流源,在变换过程中需注意电流和电压的方向,变换前后电压源的正极性端与电流源电流流出的一端对应。

解首先将左边两个电压源等效变化为电流源;将上面的电流源等效变化为电压源,并将其做最好的自己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内阻与电路中串联的1Ω电阻合并。

画出变换后的电路,如图2.20所示。

然后将图2.20所示电路根据图2.21的变换次序,最后化简为图2.21(c )所示的电路。

由图2.21(c )可得流过2Ω电阻的电流为:(A )图2.19 习题2.13的图 图2.20 图2.19的等效电路图2.21 图2.20的等效变换过程2.14 写出如图2.22所示电路中输出电压U 2与输入电压U 1的比值。

分析 本题可用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逐步化简后求解,也可用电阻串并联方法求解,还可用戴维南定理求解,这里采用第一种方法。

解 将输入电压U 1看作恒压源,则其与电阻R 串联的支路可等效变换为电流源,再将2个并联的电阻等效为一个电阻,得如图2.23(a )所示电路。

最后将如图2.23(a )所示电路的电流源等效变换为电压源,得如图2.23(b )所示电路。

由图2.23(b )得: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图2.22 习题2.14的图 图2.23 习题2.14解答用图2.15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如图2.24所示各电路中的电流I 。

图2.24 习题2.15的电路分析 图2.24(a )电路有2个电压源,将它们等效变换为电流源后,再将2个电流源等效变换为1个电流源,即可利用分流公式求出待求电流。

图2.24(b )电路有1个电流源和1个电压源,先将电压源等效变换为电流源,然后将2个电流源等效变换为1个电流源,即可利用分流公式求出待求电流。

解 对图2.24(a )所示电路,根据图2.25的变换次序,最后化简为如图2.25(c )所示的电路。

由图2.25(c )得:(A )图2.25 图2.24(a )解答用图对图2.24(b )所示电路,根据图2.26的变换次序,最后化简为如图2.26(c )所示的电路。

由图2.26(c )得:精品文档做最好的自己(A)图2.26 图2.24(b)解答用图2.16 试用叠加定理计算如图2.27所示电路中流过4Ω电阻的电流I。

分析本题有1个10A恒流源和1个10V恒压源。

利用叠加定理求解时,10A恒流源单独作用时10V恒压源短路,这时5Ω电阻也被短路,1Ω电阻和4Ω电阻并联;10V恒压源单独作用时10A恒流源开路,这时1Ω电阻和4Ω电阻串联。

解10A恒流源单独作用时的电路如图2.28(a)所示,由图可得:(A)10V恒压源单独作用时的电路如图2.28(b)所示,由图可得:(A)2个电源共同作用时,根据叠加定理得待求电流为:(A)图2.27 习题2.16的图图2.28 习题2.16解答用图2.17 试用叠加定理计算如图2.29所示电路中流过3Ω电阻的电流I。

分析2A恒流源单独作用时6V恒压源短路,这时3Ω电阻和6Ω电阻并联;6V恒压源单独作用时2A恒流源开路,这时3Ω电阻和6Ω电阻串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