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超强精品教案――生产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超强精品教案――生产【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和第四课。
第三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本课就先介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基础知识是企业及作用,以及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公司,围绕公司我们重点掌握股份制,然后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是起着支柱的作用。
最后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
从备考的角度我们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这两个角度来掌握。
第四课是整个经济常识部分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在出题的形式上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题型。
主观题材料以图表、数字,政策为主。
考查的重点是农业问题。
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以下知识点: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做法: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4.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知识网络】市含义、作用场法人、法人代表股份有限公司最一种重要形式:公司(含义、种类)重地位、作用有限责任公司要国有大中型领导体制的企业搞好的意义主搞好的途径: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管理体关键因素国企经营者的地位应具备的素质企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开展正当竞争业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微观)含义、与利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中心问题:重要性构经济效益提高经主要途径:科技、管理济效益其他:经营者的素质、产品生产方向及质量、途径信誉形象、发展道路(增长方式)、生产规模、企业兼并破产联合、市场开发等成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GDP、GNP)农业三大乡镇企业分类、地位、作用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政策、出路联系产第三产业:层次划分、加快发展的意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业基本权利扩大就业:意义、途径(宏观)地位:构成基本义务统一主人翁体现劳动者劳动合同制度(我国)合法权益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考点扫描】1.企业是市场最重要的主体原理内容: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Lesson plan for the first round review of politi cal and economic life in 2020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
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4、优秀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但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不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一)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全方位盘点文化的作用1.文化的作用具有二重性2.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1)对国家、社会(2)对个人3.从各种具体文化角度看文化的作用(1)民族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都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中华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7)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文化作用示意图有关“文化的作用”的命题设问模式(1)结合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2)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创建良好文化环境的意义。
(3)分析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的原因。
答题要素(1)文化的社会作用。
提示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提示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1)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哲学及其内在结构1.全面认识哲学(1)总体来看,要全面认识哲学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方面的问题。
(2)具体来看:①对什么是哲学,要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哲学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②对于哲学的基本派别,首先要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其次,除了要深刻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还要掌握它们各自包括的几种具体形态的特点。
③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伟大意义;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全面把握《生活与哲学》的内在结构(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哲学可分成四大部分内容,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与唯物史观。
唯物论介绍的是世界的本质或本原问题,辩证法说的是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认识论则主要介绍认识的发展问题,唯物史观研究的是社会的基本问题。
(2)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哲学的基本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二者又可以再分,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分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辩证法的观点,主要有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而根本观点是坚持矛盾的观点。
(4)唯物论和辩证法侧重介绍的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则主要是在认识论中加以阐述。
认识论主要研究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5)唯物史观主要研究人类社会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如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生价值等。
这些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子课题。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4)(1)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Array1.什么是和平发展道路?(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为什么走和平发展道路?(原因)(1)中国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要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的合作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平崛起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综合国力。
(3)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中国和平发展充分彰显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和平发展,根本上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5)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
3.和平道路怎么走?(措施、途径)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命题模式设问模式(1)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xxx”?(2)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怎么做“xxx”?答题要素(1)为什么?提示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
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怎么做?提示①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7.doc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7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考点解读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6、聚焦文化竞争力二、考点讲解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讲解: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在实际运用中的多义性:①“大文化”(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含义相近);②“中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文明”);③“小文化”(狭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2)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物质活动、物质载体:书籍、艺术品、历史文物、人们的社会行为等)。
注意: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文化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的实质)②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超强精品教案――经济学基本理论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超强精品教案――经济学基本理论【单元特征】本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历年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由命题选用“情境”的特点来看,大多数都以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创设,少数题是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
从命题立意看,近年来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在2020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1.扎实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
如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等。
凡属涉及商品质量问题的,应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思考;凡属涉及商品价格问题的可以联系商品的价值思考;涉及当前的货币政策可联系货币问题思考。
2.要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是要结合当前重大的时事热点问题。
如:运用商品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分析说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3.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运用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价格的变动问题,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问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与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要用价值规律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知识网络】商品经济理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理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定义使用价值(质)商品关基本属性表现形式:交换价值(等价物)系价值(量)货币表现:价格(本质属性)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小:价值量决定因素商品生产含义、本质商品经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职能)商品交换媒介货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经济形态)币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含义、成因纸币发行规律表现、危害通货紧缩解决措施基本内容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表现形式、运行三要素(价格、供求、竞争)作用积极作用:“棒子、筛子、鞭子”消极作用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考点扫描】1.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原理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础。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1)(2)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盘点1.基础、基本(1)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3)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4)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5)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6)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7)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2.途径(1)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2)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
3.区分、辨别(1)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
强调个别领导干部依法受到惩处、普通民众利益得到维护等,一般体现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公民依法维权、必须做什么,这彰显的是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若强调个人权益服从国家利益则属于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2)公民通过听证会、网络、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参与政治生活。
若是就自身生活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积极参与国家机关征询意见活动,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若是对国家机关决策的执行、权力的行使、人事任免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批评,则属于公民参与民主监督。
4.以公民为核心的知识整合公民方面的知识以第一单元为主,以其他单元知识为补充。
具体如下:(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
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
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与自由,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政治性义务。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课时4 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时2把握思维的奥妙最新考纲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3.×[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4.×[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核心考点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考点梳理]1.物质决定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重难突破]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醒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是第二性的。
命题角度一物质决定意识[预测题型:选择题]【典例1】(2014·北京卷,26)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关注考点(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考点解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包括传统风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3452020-02-06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关注考点(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考点解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包括传统风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3452020-02-06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关注考点(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考点解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单元综合提升(2)(必修3)
单元综合提升1.《文化生活》内综合(1)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结合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在文化生活中的选择。
(4)结合文化创新,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文化竞争力。
2.与《经济生活》的综合(1)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说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重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运用文化传播的途径,说明发展对外贸易的文化意义。
(4)运用文化交流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与《政治生活》的综合(1)结合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以及外交政策。
(2)结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以及世界的多极化。
(3)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分析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4)运用文化的多样性,说明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4.与《生活与哲学》的综合(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结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4)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文化交流、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5)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题模板5“认识”类主观题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
“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2012·广东高考)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
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
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 经济生活 教案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教案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备课日期上课日期教学目的:(见考点导航)重点;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基本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难点: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汇率教法:教具:一、考点导航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2.理解货币的产生与本质3.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4.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5.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6.了解外汇与汇率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知识网络(板书设计):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产生、含义货币的本质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揭开货币的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神秘面纱其他职能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纸币的含义神奇的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信用卡信用卡的含义信用工具使用信用卡的优点支票的含义转帐支票信用工具和支票支票的种类外汇现金支票外汇的含义外汇汇率(汇价)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及意义三、考点疏理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②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③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
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2.货币的产生、含义与本质(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产生。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一轮复习,帮助学生全面复习高三政治课程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高考政治科目的顺利通过做好准备。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政治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2. 强化学生对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政治理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政治教材。
2. 复习资料:政治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政治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
2. 提出一个与政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知识点复习(30分钟)1. 根据教材内容,按照模块进行知识点复习。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提供一些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习题训练(30分钟)1. 提供一些高考政治题目,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
2. 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3.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五、复习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复习总结,概括重点知识和难点。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布置政治复习作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2)(1)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续表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1.文化发展(1)从纵、横两个方向把握文化的发展。
①从纵向看,文化具有继承性,必然要求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②从横向看,文化具有多样性,必然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传播,实现不同文化的借鉴与融合,从而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文化。
(2)在静、动比较中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①从静态上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技和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从动态上看,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文化创新(理解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四对关系)(1)文化创新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同文化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竞争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4)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命题模式设问模式(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承“×××”?(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3)结合材料,对待“×××”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答题要素提示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5
2020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教案5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考点解读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尊重文化多样性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的特点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考点讲解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含义: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民族节日的文化魅力: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意:a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b世界遗产分为三类:①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长城);②自然遗产(在审美、科学、保存形态上特别具有世界价值的地形或生物,包括景观在内的地域等)(如:九寨沟);③双重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如:黄山)。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4)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哲理阐释1.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制定决策要做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4)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生价值观(1)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一、有关“社会历史观”的命题设问模式(1)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对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3)运用社会历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所采取举措的哲学依据。
2020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与单元测试):分配
2020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分配【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五课和第六课。
第五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两大利器,我们要重点关注。
关于分配,我们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入手。
同时要特别注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能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后一个重点是财政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
2020年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同比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对有关民生方面的投资反而是同比有很大幅度增长。
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税收也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题就对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进行了考查,同时各地试题对于税收的种类和作用都有涉及。
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六课的主要内容是央行的作用、电子货币、股票和债券的区别等知识点。
我们要注意将本课知识同第五课、第二课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而贯穿这些知识之间的线索就是宏观调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在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中,金融和债券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对这些知识高度关注。
【知识网络】企业和产业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经济意义扩大再生产按最终积累(长远利益)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关系、分用途消费(眼前利益)社会物资储备如何正确处理配分类、影响因素国的国家收入含义财政收入民分按财预内容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收类主政财政支出:用途、地位入体作用算构成企业收入结果:决算个人收入:分配基本原则增加的途径财政最稳定可靠税基本特征最主要形式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通通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收增强纳税人义务意识(依法纳税是基本义务的原因)的意识权利意识过过主要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分类:中央、商业、政策性银行性质、职能狭义(即存款储蓄):形式、原则、作用吸收存款存款存款储蓄银基储蓄广购买债券:种类、特点投资原则本义商业保险:类型、作用机构行业手持现金(监管体系)务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支票、汇票、信用卡等信用工具作用:“蓄水池、寒暑表、调节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含义、原因、如何建设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考点扫描】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教案:单元复习课(1)(3)
单元复习课——特色讲座续表与价格有关的知识盘点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
与价值居于同一地位的词语还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本”等。
(2)供求影响价格。
在这里,“供”指供应,也可以理解为生产;“求”指需求,也可以理解为消费。
(3)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国家定价。
某些商品是由国家定价的。
2.价格变动的影响(1)价格影响消费量。
一般而言,价格上涨则消费量下降,价格下跌则消费量上升。
但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价格上涨则可能消费量上升;在通货紧缩条件下,价格下跌则可能消费量下降。
(2)价格影响生产经营。
价格上涨,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价格下跌,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3)价格影响生活消费。
物价上涨会降低居民的购买力,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
3.价格与货币、纸币(1)价格与货币。
用货币表现出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2)价格与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影响价格。
4.价格与利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消费,降低物价;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扩大消费,提高物价。
5.价格与财政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消费,降低物价;当发生通货紧缩时,国家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扩大消费,提高物价。
6.价格与市场调节(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市场在传递价格信号方面,存在滞后性。
7.价格与宏观调控(1)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2)稳定物价,应该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8.价格曲线注:P代表价格,Q代表数量。
有关“价格变动与稳定物价”的命题设问模式(1)分析×××价格不断上涨(下降)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he first round of reviewing the lesson plans for the 2020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2020届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江苏省南京六中XX年高考政治复习教学讲义(学案+测试)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关注考点(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③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⑤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二、考点解读考点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包括传统风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考点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考点三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华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是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是文化的发展。
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在发展中,传统文化才能够与时俱进,得到发扬,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考点四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外在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2.内在因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2)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3.教育因素(1)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知识体系四、典型例题XX年8月16日,首届“中华伉俪节”新闻发布会暨全国首站——伊春爱之旅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此次活动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婚姻文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
据此回答1~3题。
1.举办“中华伉俪节”,这属于对我国传统文化中() 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文艺的继承d.传统思想的继承2.之所以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a.传统文化都能顺应社会发展的变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b.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传统文化都是财富,我们应全面继承3.下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有()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XX年10月9日,由军队和地方一些艺术家精心编排的大型原创舞剧《孔子》在曲阜市杏坛剧场隆重上演,济宁学院组织1200余名师生观看了演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智慧不仅陶冶了中国人的情操,也得到千千万万外国人的赞许,孔子给许多外国人留下了“哲人”、“完人”、“智者”的形象。
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b.文化竞争是文化创新的基础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5、澳大利亚产业、科教和人才合作机遇推介会于XX年8月11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
由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赵晓江率领的南京代表团全程参加了此次活动。
赵晓江在致辞中表示,南京与澳大利亚的合作有“三个黄金结合点”:一是绿色产业;二是教育合作;三是人才交流。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南京与澳大利亚的合作为什么以教育合作、人才交流为“黄金结合点”?答案:(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材料中南京市与澳大利亚强调教育合作、人才交流,有利于两国文化的传播和相互了解,有利于文化创新。
(2)教育合作、人才交流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条件,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4)发展教育合作,开展人才交流,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传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收获节”、“欢乐节”、“感恩节”。
XX年4月16日,海南黎族苗族大型歌会“放歌三月三”在海南省琼中广场举行,以表达黎苗人民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大自然和对社会的感恩,寄托对未来的希望,表达和海南各族人民一起建设美好和谐家园的愿望。
这说明()①传统文化仍存在于现实中②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④认识错误,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答案:a2.XX年4月1日至6月30日,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推出“孝行天下,慈惠中原”慈孝感恩百日行动。
活动以“慈、孝”为主题,在全省18家地市同时开展“万家慈孝人,幸福和谐家”慈孝家庭评选、“孝心慈意大调查”活动、慈孝家庭联谊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a.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c.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解析:a、b说法是错误的,c不为材料所反映。
答案:d3.XX年4月8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吸纳各种有益文化资源,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依据主要是()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步增强d.传统文化需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题干强调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d符合题意。
a、b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因,不选。
c观点错误。
答案:d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河北、海南等地已经相继出现了“孔子馆”、“孔子学府”、“讲经堂”、“孟母堂”等,广泛向人们宣传、讲授传统文化。
据此回答4~5题。
4.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应()a.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b.沿袭古代成熟的教学模式c.把经典名著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d.大力弘扬孔孟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解析:b、c、d的做法均不正确。
答案:a5.针对有人主张小学生重读四书五经,我国国学大师文怀沙认为,在中小学课本中选录优秀的四书五经文章是好事,但没有选择地让孩子学四书五经是开历史倒车,其中所隐含的奴性文化,只能使人的思想僵化麻木。
这告诉我们()①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②传统文化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③对待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④要防止传统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四书五经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存在糟粕,对其要批判地继承,故选c。
答案:c6.XX年4月15日,上海世博局举办中国XX年上海世博会文化演艺活动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批亮相的重点演出剧目,“茶圣”陆羽的传说变成多媒体杂技剧《cha》;少林功夫融合现代舞蹈,演绎“达摩面壁”的佛教传说。
这主要说明()①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②中华传统文化借世博舞台接轨世界③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④有了文化交流,就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材料不能体现,④观点错误。
答案:c7.清明节自唐宋成为民俗节日之后,在节俗内容不断扩张的同时,节俗的根本性质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较早地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
这种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的习俗变成了郊游的野餐。
这一现象说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干预④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节俗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体现了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体现了②。
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a8.XX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