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如下: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贤,通“甚”,超过)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词义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听说)以:以养父母(用来)卒:泯然众人矣(最终)古今异义古: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重点词语解释令:让,使;愿,希望;令作诗;写。

奇: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乞:向人求讨或乞求。

重点句子的翻译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父亲把邻近人家年龄相与的及稍微大些的子女全部招来,让他们拜拜我仲永,让他作诗,并给我仲永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⑦泯然众人矣!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⑧得为众人而已耶?译:能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应该结尾啊!⑨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可晒而因得众人也。

译:那么他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只不过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八下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大全

八下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大全

八下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大全八下语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与朱元思书》1.文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字音】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鸢飞(yuān)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4)百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直视无碍(副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词类活用】(1)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2)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3)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4)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5)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6)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7)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特殊句式】省略句(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倒装句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4.重点问题(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一居停留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居住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在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二、可大约高可二黍许《核舟记》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可以(能够) 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珠可粒粒数也三极极点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穷尽此乐何极《岳阳楼记》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四、于1、介词,比。

苛政猛于虎也2、介词,在。

<其一犬坐于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负箧曳徙行(于)深山巨谷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3、介词,为。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 介词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太守与客来饮于此5、介词,从。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四)之1、代词,指人、事、物均可,他(们),它(们)。

/或置酒而招之(指人)/属予作文以记之(指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走送之/具答之/心乐之/乃记之而去/名之者谁><代词,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弗之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水陆草木之花/花之隐逸(富贵、君子)者也/黔娄之妻有言/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山之僧智仙也/山间之四时也/宴酣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己亥之二月也/余之游将自此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与朱元思书》1、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与”:给予。

“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筹划、治理。

(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3、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语文课大家都是一样的看注释听老师讲古文,但大家有没有真正的听懂或看懂古文里表达的内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霜林菊影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

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八下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重点》1.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重点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重点段落:记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

2. 《醉翁亭记》 - 欧阳修- 重点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重点段落:描绘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闲适生活。

3. 《滕王阁序》 - 王勃- 重点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重点段落:通过滕王阁的建筑和周围景色,表达作者的豪情壮志。

4. 《赤壁赋》 - 苏轼- 重点句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重点段落: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出师表》 - 诸葛亮- 重点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重点段落: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大事的担忧。

6. 《桃花源记》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重点段落: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人们生活安宁的理想世界。

7. 《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 重点句子: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重点段落: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8. 《离骚》 - 屈原- 重点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重点段落:屈原通过自己的遭遇,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对理想的追求。

9. 《诗经》选段- 重点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重点段落:《诗经》中的名篇,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重点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重点段落:以明月为引,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些古诗词及文言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背诵这些作品,更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魅力。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与朱元思书》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我的补充:《送东阳马生序》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2、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3、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慕:仰慕道:学说,学问4、俟其欣悦俟:等待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衾:被子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我的补充:《五柳先生传》1、造饮辄尽造:往,到辄:就2、箪瓢屡空,晏如也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3、兹若人之俦乎俦:辈、同类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处所6、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7、亲旧知其如此亲:亲戚旧:朋友《马说》1、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2、执策而临之策:鞭子临:面对3、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4、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餐或:有时6、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这样虽:即使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一样,等同9、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出来10、故虽有名马故:所以,因此虽:即使11、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我的补充:《小石潭记》1. 水尤清冽尤:格外。

冽:凉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为:成为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重点复习一、重点句子翻译: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闲静少言,不慕荣利: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0、造饮辄尽,期在必醉:1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12、好读书,不求甚解:13、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14、不以千里称也:1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6、食之不能尽其材: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9、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0、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1、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2、色愈恭,礼愈至:2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5、俯身倾耳以请:2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27、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二、古诗文默写: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名句是: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6、《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7、《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10、《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13、《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1、《与朱元思书》文中总说的句子是:;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1篇与朱元思书一、文学(文体)常识《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通“啭”,鸟叫声。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使动用法,使……停息。

)(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7)负势竞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生长。

)(8)皆生寒.树(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3.古今异义(1)猛浪若奔.。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

)(2)蝉则千转不穷.。

(古义:停止。

今义:贫穷。

)(3)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

今义:罪过。

)(4)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治理国家的才能。

)(5)窥.谷忘反。

(古义:看,观察,侦探。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4.一词多义(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②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①负势竞上.(向上。

)②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①直视无.碍(没有。

)②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①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②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①直.视无碍(直接。

)②争高直.指(笔直。

)5.重点词语(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从。

至:到。

)(2)水皆缥碧..(青白色。

)(3)急湍甚..箭(湍:急流。

甚:胜过。

)(4)负.势竞.上(负:凭借。

竞:争着。

)(5)泉水激.石(激:冲击,拍打。

八下语文古诗文言文汇总

八下语文古诗文言文汇总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言文汇总一、古诗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4.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8.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9.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二、文言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剖析

• 16.记之而去 离开
• 二、句子翻译。 • 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
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 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 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营
通“返”,返
• 9.横柯上蔽: 树干回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
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 人了。
•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
之先达执经叩问。
• (我)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
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 请教。
性格?
• 好读书; 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 平和、旷达的性格 •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
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 4.“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高一数学课本下册知识点归纳高一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1复数定义我们把形如a+bi(a,b均为实数)的数称为复数,其中a称为实部,b称为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 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旳刘禹锡,这首七 律诗经过写本身旳坎坷遭遇和无限感叹,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旳乐 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诗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旳千古名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阐明不论朝代旳兴或亡,最苦旳都是老百姓旳诗句是(主旨 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潼关心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 来兵家必争之地旳句子是: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一、解释下列加点旳词语 :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见:出现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波折,又像蛇
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旳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旳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面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旳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
2)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旳心情句是: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体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旳民族气节旳名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旳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体 现了词人怀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旳 情怀作结。
1)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旳过渡排比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答:体现对山水风光旳热爱,对功名利禄旳鄙视,对官场旳厌 恶。(要点)
4)请找出文章里详细描绘富春江旳“异水”“奇山”旳句子 异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下)文言文复习

•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 瞬息可成。 • 有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弊字,立即刻它,用 火烧,一会儿就完成了。
核舟记
明 魏学洢
• 明有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人曰王叔远, 能以(用)径寸之木,为(雕刻)宫室、器 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无、没 有)不因(根据、依据)势象(模拟)形,各具 情态。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副词, 表原因)大苏泛(乘船浮行)赤壁云。
•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 多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 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头),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 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极)类(像)弥勒,袒胸露乳, 矫(举)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ǚ 相关联、相类似)。卧右膝,诎(同“屈”,弯曲, 使……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 臂挂念珠倚(靠)之,珠可历历(清清楚楚 的样子)数也。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 子是 • 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 • ⑶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 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 ⑷《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 • 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_不慕荣 利、安贫乐道_生活情趣。
• 4.简答题 • ①课文开头结尾都运用了类比的手 法,试分析它们有什么作用。 • 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主题,通常陋 室不陋,结尾以古人自比,暗示陋 室不陋
• 5、填空: • ①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 喻指。“千里马”喻指 人才 ;“伯乐”喻 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 喻 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 ②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 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课文 中流露的是 • 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 才的愤懑和控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1、《与朱元思书》.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

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与”,给。

书,信。

一、重点词语: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随着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干二、重点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译: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三、课本内容理解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2、《送东阳马生序》一.出处: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明初散文家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代表作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宋濂的写景散文数量亦不少,且风格近似欧阳修,文笔清新,写景状物生动,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涧修禊诗序》《环翠亭记》等。

他亲自经历了元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故他的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往往在生动的描述中包含着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

二、字音:叱咄[chi duo] 俟[si] 箧[qie] 屣[xi] 皲[jun]裂膡[ying]人衾[qin] 烨[ye]然缊[yun]三、重点词语: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2、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3、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4、俟其欣悦俟:等到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6、主人日再食再:两顿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8、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9、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四、重点句子翻译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了。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五、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3、《小石潭记》一、出处: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

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

二、字音:清冽[lie]卷[quan]石坻[chi]嵁[kan]俶[chu]尔翕[xi]乎悄怆幽邃[qiao chuang you sui](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

)三、重点词语:1. 水尤清冽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

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5. 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

居:停留。

7. 隶而从者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9. 下见小潭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去:离开。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7.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8.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

)2.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

)3.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4.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5.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岳阳楼记》一.出处: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崑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

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

二、字音:浩浩汤汤[shang shang]芷[zhi]三、重点词语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 越明年越:到了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

备:详尽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霪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

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

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小草;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