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的有效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生产安全事故风险的有效措施
【摘要】简要分析了造成事故风险因素的分类,探讨具体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措施;控制;隐患
1.前言
安全是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事故致因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事故外,任何生产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是必须将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纳入“预防为主”的轨道。下面就如何采取措施,控制事故风险做进一步的探讨。
2.控制事故风险的原理
事故:是人(个人或集体)在实现某种意图而进行的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的事件。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就是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事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质,即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在一起事故发生之前,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这使得事故预防成为非常困难。
事情的形成也不是一促即发的,是由于事故隐患的存在并不断积累,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状态,一旦这种不安全状态达到不可控制时,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隐患是指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管理上的缺陷。
控制事故风险就是要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管理上消除事故隐患。
3.造成事故隐患的分类
利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分析,造成事故隐患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类,即“人”的隐患,“机”或者说是装置设备的隐患,“环境”的隐患。事故隐患的发展正是随着这三种隐患的发展而发展。只要“人、机、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交叉、并存时,就有着发生事故的风险。
3.1 “人”——指参与生产作业活动的直接作业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及周围的其他人员等。
3.2 “机”——指机器设备、信息系统、施工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其它产品。
3.3 “环境”——指施工生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正确认识事故隐患并准确地分析,查找其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及早发现隐患,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
4.事故风险控制措施
4.1 控制“人”的隐患
对于事故统计数据表明,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误操作造成的。人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控制者,在生产过程中即使“装置设备”、“环境”的条件都很完善,但若是人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就能直接形成事故隐患,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还会直接造成“装置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为另一些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提供了酿成事故的先决条件——隐患,当另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与这些已经先期存在的“装置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事故便由此产生了。所以“人”是事故隐患产生的主要方面。
针对“人”的多种不安全行为,为了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4.1.1 采取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除常规的岗前教育方式外,可以搞一些新的形式。
(1)建立部分岗位员工与其管理干部实行安全生产互相监督的机制;
(2)通过让事故责任者和负事故领导责任者讲述酿成事故前的想法和发生事故后的亲身感受来教育当事人和他人;
(3)让部分岗位职工轮流当一天安全员,以切身体会事故隐患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等等。
4.1.2 必须在班前班中注意观察员工的思想情绪变化,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困难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思想不集中,从而形成事故隐患。这就需要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并改变其工作岗位。
4.1.3 坚持做到“三不伤害”,即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也就能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了。
4.1.4 培育好的安全文化,建立企业主要负责人、员工安全承诺,员工之间签订联保互保协议,共同担当事故风险和责任。
4.1.5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与各类经济指标挂钩,以强化各级领导,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逐渐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人”的隐患。
4.2 控制“机”即装置设备的隐患
“装置设备”的隐患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设施方面的不安全性能的本质性隐患,也就是设备、设施使用生命周期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一般“装置设备”的隐患存在的原因有:
(1)先天性工程设计缺陷。一些设备、设施的设计,使人在识别、判断和习惯性动作等方面产生误操作。
(2)使用劣质产品。
(3)缺少必要有效的维护保养,保持装置设备的完好性能。
任何一个生产和操作场所,“机”始终是人的劳动工具,服从于人,执行人的意志。“人”与“机”的关系是否协调,要看“机”本身是否具备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定。
针对“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要控制“机”的隐患,就必须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而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设备、设施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隐患评估的方法,对照隐患评估项目,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从而想方设法予以整改消除。
(2)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从而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对新购设备结合工厂自身特点研究安全对策,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
(4)杜绝采用劣质产品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