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思想之异同.docx

合集下载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分析孔子与孟子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区别。

本文将对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究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一、敬重天命的态度孔子和孟子都是虔诚地敬重天命的。

他们认为,人类存在于天地之间,应该尊重天地的规律,并追求道德、真理和智慧。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天命,从而遵循道德。

他主张“天命之谓性”,即天生的本性是与道德相合的。

孔子认为,人性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和学习来加以培养和发扬。

孟子则主张“天下之大,唯人为贵”,认为人类是自然之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他强调,人性本善,应该通过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来培育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人性观点的差异在人性观点方面,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性包含了善恶两个方面。

他提倡儒家思想中“仁”,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他人的品质。

孔子认为,当一个人追求“仁”的品质时,他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孟子则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本能的道德感,因此应当对他人施加照顾、仁爱和尊重,从而体现出人性中的善良。

孟子认为,要抑制人们邪恶的倾向,就应该培育人们良好的习惯、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关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孔子和孟子在对于君臣、民众的道德责任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君臣有道德责任,应该为了百姓的幸福而努力工作;而百姓应该忠实服务君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

孔子强调了“仁治”的思想,即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孟子则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贵族应该注意自己的义务,而百姓则应该关注自己的权利。

孟子主张“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根本由人民组成。

他提出了“王道”思想,即君王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关于个人修行的渠道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在个人修行的渠道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修行应该从自身开始。

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学习,追求属于个人的完善。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

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摘要: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体系,仁分为成德之仁和为政之仁两个方面:成德之仁要求个人在爱的基础之上,遵守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实施以忠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以塑造个人的完美人格;为政之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以周礼为落脚点、通过正名恢复周礼。

成德之仁是出发点,为政之仁是目的。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仁学思想是在继承孔子仁学的核心的基础之上,通过先验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得出仁政,要求执政者“保民而王”:贵民思想是核心,以德配君和制民之产是对贵民思想的落实。

两人由于是继承关系,必然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在人生而有之的真实情感上,以个人为出发点,要求以人为本,最终实现对社会秩两人由于是继承序价值的追求。

但二人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所以在思想的立足点上存在差异。

孔孟二人虽然距今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思潮和经济形态来说存在缺陷,但也不无助益,而且助益是主要的。

关键词: 孔孟;仁;仁政The idea of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of Confucius benevolence Abstract: Confucius i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thought system, its core is benevolence, drove in benevolence into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nd Good political behavior two aspects: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asked individuals in love, abide by a series of foundation of moral norms, implementation as well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will be in perfect shape personal personality, The kernel is the moral politics as political basis, zhou foothold, through the rectification for restoration of zhou.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benevole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kernel is independent, objective. Mencius w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onfucianism, his benevolence is in succession ofConfucian benevolence, through the core based on the "all men have a priori obtained of" giving "protecting the leadership,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the king" : your people thought is the core of morality,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production of your people thought is carried out. They are due to inherit relationships, there must be of the same: all is in life and true feelings, based on individual as a starting point, people-oriented, finally realize social rank two due to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sequence is inherited. But two people of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cause in the standpoint of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Although it has two Confucius thought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form, but also defects, and helpful.key: Confucius ;Mencius ;benevolence ;benevolent governance孔孟仁学思想之异同比较任浩(甘肃天水师范学院 2006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741001)孔子是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孟子处于战国初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儒,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

孔孟仁政思想的差异

孔孟仁政思想的差异

孔孟仁政思想的差异在儒家学说中,孟子向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对孔子的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在治道观上也是如此。

治道即治理之道,为政之道。

在治道观上,孔子主张施行德政;孟子主张施行仁政。

孔子德政与孟子仁政的异同。

相同点: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

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

《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

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是每个人, 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 离开这五种伦理关系都不能生存, 更谈不上发展。

因此, 社会伦理秩序的建建设和维护一直是自孔孟以来儒家治理的根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内涵,因此二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 “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 只能制约民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值观, 人们不违背规范, 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惩罚, 并不认为违背规范是可耻的,“道之以德”, 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行的感召, 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 在内在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

“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范功能, 使社会推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内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 “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他认为“以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 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积聚不满情绪, 一旦有机会, 就会爆发为反抗行为, 破坏社会秩序。

“以德服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无论力之大小强弱, 都会自觉自愿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 遵循社会伦理规范。

孔孟一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能靠外在强制, 只有在人们内心道德意识的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是最可靠的, 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引言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比较孔子和孟子的异同点,包括思想观点、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

思想观点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可以使人自我完善,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也具备良知。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良知,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2. 教育观•孔子:注重教育培养,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礼仪、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并倡导“君子”教育模式。

•孟子:强调以爱心去教育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提出“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

3. 家庭观•孔子:强调家庭伦理,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治理好家庭和国家。

•孟子:注重父子关系,主张“亲亲、尊尊”,认为父母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子女,并倡导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观。

政治主张1. 统一思想•孔子:主张通过君主的德行来统一民众的思想,使人们都能够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统治国家,通过行善和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

2. 治理原则•孔子:提出了“仁政”、“君子政治”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倡导了“民贵君轻”的政治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的需求,并以公平正义的原则来处理政务。

影响与传承1. 影响范围•孔子: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育体系•孔子:创办私塾,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并将自己的思想传授给后人。

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理念,强调普及教育。

•孟子:在教育方面,孟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倡导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

结论综上所述,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观、教育观、家庭观以及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一些异同点。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两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在一些核心思想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探讨他们在道德观念、人性论和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异同。

一、道德观念比较孔子主张“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和遵守社会规范可以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他认为“仁者爱人”,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准则。

孔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对他人的关怀。

相比之下,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良知”的存在,每个人都具备了解和追求善的能力。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仁爱”和“义”的实践,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福祉。

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挥良知的作用。

二、人性论比较孔子对人性的看法相对较为保守。

他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有限的,人们需要通过修身来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他特别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来调节人性的缺陷。

相比之下,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更加积极。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天生具备良知,能够辨别是非善恶。

他主张通过追求“仁”和“义”来发扬人性的本善,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的天赋和主体性,强调个人应当积极主动地追求善与公正。

三、政治理论比较孔子的政治理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和社会的治理上。

他主张通过道德的典范来领导社会,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贤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德才并重的人才能担任政治领导职位。

他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对立观念,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小人则以权力和私欲来驱动。

孟子的政治理论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公正。

他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君主应该为人民谋幸福。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异同点)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异同点)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教育功能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

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

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

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

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

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

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

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

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

他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

孟子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

孔孟的异同点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

一、异点1.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变得不好。

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学习来修身养性,使自己变得更加善良。

而孟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完善来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对仁爱的理解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认为仁爱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括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

而孟子则认为仁爱应该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应该包括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

3. 对政治的看法不同孔子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核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的品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而孟子则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核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但是也应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同点1. 倡导修身养性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2. 倡导仁爱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 倡导民本思想孔子和孟子都认为政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民众,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着一些明显的异同点,但是他们都倡导修身养性、仁爱和民本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的异同【范本模板】

孔孟思想的异同【范本模板】

孔孟思想的比较与继承“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孔子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一、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的,也才能又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的,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4、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兴学堂去愚昧等诸多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继承孔子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1、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孟子·离娄下》)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二、孔孟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人性问题孔子主张“仁”为根本,而孟子主张“义”为首要。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V1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V1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V1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政治思想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异同。

一、政治观点方面:1. 政治目标孔子的政治观点最终目标是推动“仁政”,即通过实施仁政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和谐。

而孟子认为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太平”,即使所有的人都可以安享福利。

2. 政治原则孔子强调纲常,认为在实行政治活动时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强调以仁德治国,推崇“以德为先”。

而孟子则更加强调政治实践,他认为在实践中才能够体现真正的德行。

他持中庸之道,认为应该让天赋人权成为一种平衡。

3. 政治立场孔子重视传统和尊重靠前人给出的坚实思想。

他主张实行封建制度,强调君主应该对人民负责。

而孟子则主张打破成规,干预国家事务,强调在忠诚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制度,并通过对这些制度的维护来实现“天下太平”。

二、实践观点方面:1. 社会阶级孔子认为社会阶级应该有严格的层次,贵族应该担任治理角色,而平民应该负责生产和交税。

而孟子则认为社会阶级应该是不固定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服务来确定社会地位。

2. 战争观念孔子认为战争应该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是用来解决争端和问题的。

而孟子则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准备和谨慎应对,才能真正的实现“天下太平”。

3. 国际关系孔子认为,国家应该尊重邻国,遵守道义规范,避免用武力来打破现有的和平。

而孟子则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太平”,国家应该在军事上保持某些水平,以便在必要时保卫自己的利益。

总之,孔子和孟子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在某些方面略有差异,但他们都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孔子与孟子的文艺思想比较-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与孟子的文艺思想比较-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孔子与孟子的文艺思想比较-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孔子和孟子,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思想大家。

但是,无论是孟子本人或后世的名人学者,都认为孟子的许多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譬如韩愈就认为存在着一个从尧舜到孔孟的道统,朱熹对此大致认同。

[1]198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即孔孟思想的共同点在何处、差异点在何处、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共同和差异。

对此一系列的问题,前贤圣哲都做了一系列的探索,成果蔚然。

但是毋庸讳言,许多学者还是停留在对孔孟思想本身的阐述上,对其中的差异和差异的原因还探索甚少。

[2]本文打算通过对孔孟两者在文艺领域的思想的异同及其原因做一些探索。

一、孔子的文艺思想要了解孔孟文艺思想的异同就必须了解他们各自关于文艺的论述。

其中,孔子对于文艺观点的表述主要见于《论语》一书,其主要的有11 条。

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也有许多论述,但本文主要针对的是《论语》,因为《论语》流行千年,影响甚大。

《论语》的11 条如下: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5.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8.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9.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

论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1)孔子和孟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塑造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石。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人们所推崇和尊重。

然而,孔子和孟子政治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一、人性观点的不同孔子强调,人生而好善,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性中的“仁”是天赋的,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可以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被发掘和提高。

相比之下,孟子提出了“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认为人性的本质是中性的,只有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才能让人性趋向于善。

二、政治观点的不同孔子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政治的首要职责是教化君子,以德治天下。

他认为君子必须是行善者,才能维持天下的太平和安定。

相比之下,孟子认为君主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承担起为人民造福的重任。

同时,他强调贤能的重要性,认为政治领袖应该由德才兼备的人执掌。

三、治理方法的不同孔子提出“五常”理论,即仁、义、礼、智、信,强调以礼治国,使各级官员遵循这些道德规范行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孟子认为道德感是人性的核心,而从管治的角度看,他鼓励间接的管治方法,强调将问题留给地方官员处理,而不是干预每个小细节。

四、国家理念的不同孔子认为,国家最终的目标是追求和平、安宁和人民的福祉。

他强调以仁德治国,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持下,国家能够获得长治久安之道。

孟子则认为,国家应该遵循持久,保持谨慎和增强自我责任的思想,一旦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就有必要采取决断的行动,而不是保持平衡和稳定。

结论:总之,虽然孔子和孟子在一些思想中有所不同,但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在个人和国家层面上的“德治。

”他们认为一个具有经验,标准高的领导人将会是好执政者,可以制定坚定的原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它们,从而为人民提供和谐安宁,因此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

孔孟思想的异同及对当代的作用孔孟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孟思想的异同之处,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作用。

一、孔孟思想的异同1. 个人修养与道德孔子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有能力影响和引导他人。

孔子提倡“仁”,即以仁义和道德原则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本善,主张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善良,扩大其善性。

2. 君子与政治孔子和孟子在政治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孔子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而孟子则更注重君主的责任和义务,他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众的幸福为出发点,实行仁政,保障民众的利益。

3. 社会秩序和等级孔子与孟子在社会秩序和等级观念上也有所不同。

孔子倡导的社会秩序是有等级的,建立在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以及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的基础上。

孟子则更加注重平等,他主张人人平等,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二、孔孟思想对当代的作用1. 培养个人品德孔孟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这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道德匮乏、人际关系紊乱、利益至上的问题十分突出。

通过倡导孔孟思想中的“仁”的理念,能够提醒人们关注他人,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孔孟思想中关于政治的思考和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

这对于当代政治体制的完善,尤其是在加强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公正执政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推动社会进步与公平孟子的思想中强调人人平等,关注人的尊严和平等的价值。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公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现象普遍存在。

通过孟子思想中的平等观念,可以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

历史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比较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在一些核心观念和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性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区别。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够达到完善的状态。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教学相长”,即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行和品德。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但易变,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恶两种倾向,而人的善恶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行为。

他提倡的教育理念是“性善论”,即通过道德规范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二、教育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的品德,他主张通过学习经书和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他提出了“六艺”的概念,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和知识都是他认为每个有修养的人都应该掌握的。

孟子则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觉悟,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善良本性。

他强调“以心行道”,即通过内心的感悟和理解来实现道德行为。

三、仁政思想孔子和孟子都十分关注政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他认为政治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通过激励人民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善良行为,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谦逊的品质,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感召人民。

孟子则更加注重人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性,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关心人民的利益,并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人际关系观点孔子和孟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以礼相待,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

他提倡的是一种正面的道德互动和关爱之道。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总结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下面将从人性、道德伦理、育人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首先是人性观。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他相信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良善的本性,但随着成长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恶之心会有所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应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性的善良,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的完美。

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天性容易偏向于自私和欲望,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行来约束和改善。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贪婪和好斗的,而且没有道德限制时,人们会陷入混乱和动乱之中。

因此,荀子强调需要通过政治制度和自律来管理人性的恶,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

其次是道德伦理观。

孔子的道德伦理观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他认为仁者爱人,应以仁爱来治理社会。

孔子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来约束行为,追求道德的完美。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四端”的伦理观念,即仁、义、礼、智。

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尊重他人,负责任地行动,并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

荀子的道德伦理观则强调秩序和等级,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身份来遵守不同的行为规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再次是育人观念。

孔子提出了“以教为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育人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趣,通过榜样示范和启发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孟子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在育人方面提出了“教育养性”、“无是非之心”等观点。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使人具备仁爱、智慧和自律的品质。

荀子则较为强调礼仪和教化的作用,他认为通过教育和礼仪的规范来塑造人的品德和行为,使人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最后是政治观点。

孔子的政治观点主张君主为民服务,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追求社会的和谐和安宁。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克己奉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良好。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孔子和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那孔子与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圣人孔子与亚圣孟子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

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

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

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

孔子伦理思想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差别

孔子伦理思想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差别

孔子伦理思想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差别第一篇范文孔子伦理思想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结构性差别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形而上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但在结构性差别上却呈现出显著的不同。

孔子的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他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义则是行为的标准,是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礼则是社会秩序的体现,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规范。

智则是道德行为的指导,是人们正确行仁、行义、行礼的基础。

孔子的伦理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孔子相比,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更注重个体内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类本性是善良的,人们都有天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将个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孟子还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必然性,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内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必然表现。

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更注重个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完善,追求个体道德的提升和超越。

在结构性差别上,孔子的伦理思想更注重社会层面的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更注重个体层面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强调个体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完善。

孔子的伦理思想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的道德形而上学注重个体的道德提升和超越。

第二篇范文孔子与孟子:伦理与形而上学的水乳交融孔子和孟子,这两位中国古代哲学的巨擘,他们的思想犹如两条主线,贯穿了中国伦理和道德形而上学的长河。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即文化传承与哲学发展的视角来审视他们的思想,将会有全新的发现。

首先,孔子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

他强调“仁”,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社会秩序的重建,一种对于周礼的回归。

他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异同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

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

成材后,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

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

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他都不生气。

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

当他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传统也
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

孔子也愤世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孔子的愤怒是
出世,孟子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

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1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

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他的
礼就是不僭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的乐就是浴乎沂,风乎舞零,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

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他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教化百姓。

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孟子的经济就是教养”二大端,毕竟仓廩实而后知礼节”。

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管理学是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提出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
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贝师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雔”。

孔子的政治管理思想虽然也是民本”的,但没有孟子具体和鲜明。

今人能不能这样认为,当时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第五,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孑L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

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象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孟子、滕文公下》)
第六,孟子的战斗性来源于浩然正气。

孟子善养浩然正气,这也是孔子思
想不曾有的地方。

孟子认为:失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意思是说,内心的志向是义气的主帅;义气是充满浑身的力量。

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才没有妨害,就能充满天地之间。

这种气,要跟义与道相配合。

如果不是这样,就会缺乏力量。

这是积累了正义才产生大力量,不是凭偶然的正义之举所获取的。

看来,孟子养的气,就是正气,就是充满胸间的正义精神和力量。

孔子的气”没有孟子充盈,所以孔子没有孟子的战斗精神强。

孟子用这种浩然正气去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唤醒民众向罪恶的统治作斗争。

孟子的这种浩然正气贯穿他全部行为和言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这些话多么具有力量!后来,一些知识分子将浩然正气”书成巨匾,悬于明堂,激励和鼓励自己。

毫无疑问,孟子这种精神滋养、润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民族的精英。

第七、孟子的人性说。

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论述。

从社会实践行为的角度看,人的幼年或者说人没有具备社会实践的年龄之前,他的人性是善的,不是恶的。

后来的恶,是社会环境使然,包括社会行为教育,社会管理状态等。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
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颖;激
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以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他认为,人性的善良,好比水性向下流一样。

人没有不善良的(本性),水没有不往下的流的。

不过水是这样,拍打它可以溅得很高,高过头顶;用戽斗汲它可以倒流,甚至引上高山。

这哪里是水的本性呢?是情势使它变成这样的,人可以被怂恿干坏事,本性的变化,也是同样的道理。

孟子的认识是,人的本性是不坏的,是善的。

后来在社会行为中变坏了,那是环境的逼迫和使然。

所以,社会生活中的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孟子、告子上》)孟子还深究人之性善之源。

认为,性善来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告子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