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要点

合集下载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症状及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症状及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症状及治疗
1.常见原因
手臂(和其他身体部位一样)血管损伤可能引发血栓(血块)的形成。

当血栓在深静脉形成时,这种病症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血栓可从血管壁脱离流动到肺部或脑部,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死亡。

2.识别方法
如果运动员出现隐约的肩膀或颈部不适、肢体肿胀而且可能有轻微的发烧,就必须考虑深静脉血栓形成。

如果怀疑是这种情况,运动员必须立即就医。

3.治疗方法
取决于基本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需要进行抗凝治疗至少3~6个月的时间。

通常情况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运动员在初期要使用抗凝药物,比如肝素(静脉注射)或低分子量肝素(LMW),每日皮下注射1次或2次。

然后改为服用华法令阻凝剂(香豆素)。

在服用华法令阻凝剂期间监测运动员血液情况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药物在血液中的水平可能会波动,需要调整剂量。

在达到适当的抗凝效果之前(通常是开始治疗后的3~7天),运动员不应使用患肢。

4.重返体育运动
运动员在完成抗凝治疗之前不应重返接触类体育运动。

在治疗期间,碰撞有导致大出血的风险。

只要运动员的血液完全抗凝(通常在
开始治疗后的3~7天)且恢复了无痛全范围活动,应该可以重返非接触类体育运动(比如跑步)。

在达到适当的抗凝效果之前,运动员不应使用患肢,以降低血块脱落循环至肺部或大脑的风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解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解读

4 治疗(―)DVT的早期治疗
▪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 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抗凝药物 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后者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 剂、Xa因子抑制剂,它们具有抗凝效果稳定、药效不受食物影响、药物之间相 互作用很小、半衰期较短、用药剂量固定、服药期间 无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特点。
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 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 血栓诊断的准确率高(>90%),对周闱型小腿静脉丛 血栓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 床特征评 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3)。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 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 断,而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作血管造影等影像 学检查。
▪ (1)普通肝素: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注射,之后以10~ 20U.kg_l.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 小时根据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再做调整,使其延长至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 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常于应用肝素5天后出现,在使用的第 3~10天复查血小板计数,如血小板计数较应用前下降 >30%~50%,或应用肝素5天后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至(8~10)x109/L以下,应高度怀疑,此时可行相关抗体 的实验室检测进行 确诊,HIT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停用,改为非肝素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治疗。
▪ (2)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选择:维生素K拮 抗剂(如华法林)、Xa因子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对 预防DVT复发有效。华法林低强度(INR 1.5~1.9)的治疗效果有限,而 且未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高强 度(INR 3.1~4.0)的治疗并不能提供更好的抗血栓治疗效果,相反出血的风险增加。中等强度 (INK2.0~3.0)的抗凝治疗是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患者,前3个月的抗凝治 疗,推荐新型口服抗凝药 物(如利伐沙班等)或维生素K拮抗剂。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前3个月的 抗凝治疗,推荐低分子肝素。3个月以后,需要延长 抗凝治疗的下肢DVT或PE,无需更换抗凝药物。如 患者情况发生改变或不能继续服用此类药物,可换用其他抗凝药物,如维生素K 拮抗剂等。不推荐用阿 司匹林替代抗凝药物。无诱因的近端DVT或PE患者,决定停用或已停用抗凝治疗、且没有阿司匹林禁忌 时, 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复发。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0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预防措施
机械预防措施
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弹力袜 、足底泵等机械装置,以改善 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
栓形成。
药物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凝药物、 血小板抑制剂、抗炎药物等,以 降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 成。
其他预防措施
如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多活动 下肢,改善生活习惯等。
溶栓方法
包括全身性溶栓和导管溶栓,全身性溶栓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导管溶栓 则是将导管插入血栓部位后注入溶栓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对于部分患者,如出现股青肿、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等,需要 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包括Fogarty导管取栓术、静脉血栓切除术等,手术治疗风险较高,需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慎重选择。
2
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措施的落实, 如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多活动下肢,改善 生活习惯等。
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THANK YOU.
预防意识的培养
医护人员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知识培训,提高其ຫໍສະໝຸດ 深 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患者教育
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知识教育,提高患者对深静脉 血栓形成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让患者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
患者教育
1
告知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和症状,让患 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
皮肤温度和颜色变化
患肢的皮肤温度会升高,颜色可能 变红或变紫,这是由于血液淤积和 炎症反应导致。
诊断方法
1 2
临床诊断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二、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DVT,特制定本指南。

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和病因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其主要病因包括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

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长期卧床、手术、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等。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DVT 的症状和体征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严重程度而异。

常见的表现包括患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浅静脉扩张等。

如果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如果血栓累及髂股静脉,症状往往较为严重,甚至可能出现下肢青肿、股白肿。

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危险因素、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特点等,并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肢的肿胀程度、压痛、皮肤温度和色泽等。

2、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检测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但特异性不高。

如果 D二聚体正常,通常可以排除 DVT;如果升高,则需要进一步检查。

3、影像学检查(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DVT 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便捷、准确等优点,可以检测静脉管腔内有无血栓、血流情况等。

(2)静脉造影:是诊断 DVT 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需要介入治疗时使用。

(3)CT 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也可用于诊断 DVT,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静脉造影准确。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避免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2、抗凝治疗是 DVT 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抑制血栓的蔓延和复发,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深静脉血栓指南ACCP指南解读

深静脉血栓指南ACCP指南解读

深静脉血栓指南 ACCP指南解读1. 前言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形成血栓,常见于腿部。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DVT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ACCP)发布了深静脉血栓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抗凝治疗部分的ACCP指南进行解读。

2. ACCP指南解读2.1 抗凝治疗适应症ACCP指南建议对以下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急性DVT患者•慢性DVT患者•肺栓塞患者•易栓症患者•抗凝治疗预防复发性DVT患者2.2 抗凝药物选择ACCP指南推荐使用以下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凝血酶抑制剂(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2.3 抗凝治疗剂量ACCP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具体剂量请参考相关药物说明书或专业指南。

2.4 抗凝治疗时长ACCP指南建议:•急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3-6个月•复发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6个月其他•预防复发性DVT患者抗凝治疗时长为6个月其他,根据患者情况可延长至12个月或更长时间2.5 抗凝治疗监测ACCP指南建议:•定期监测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无需常规监测•凝血酶抑制剂患者需根据药物特点进行监测3. 总结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治疗是DVT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ACCP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关于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治疗时长和监测等方面的建议。

遵循指南,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文为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内容仅供参考。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 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在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 enous thromboembolism)。

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

为了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因素(见表1)。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二)DVT的临床表现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皮温高于正常肢体。

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阳性: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Neuhof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DVT的辅助检查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快速地诊断DVT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首先,临床症状和体征是DV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压痛、皮肤发红等症状,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区域的压痛和肌力减退。

这些临床表现提示可能存在DVT,但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其次,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可在DVT发生时升高。

因此,D-二聚体检测成为DVT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一般情况下,当D-二聚体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应高度怀疑DVT的存在。

然而,D-二聚体检测并不具备特异性,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肿瘤、感染和外伤等。

超声多普勒检查是目前诊断DVT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为可靠的金标准。

该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深静脉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并能够确定血栓的部位、长度和程度。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通过不同模式(如B超、彩色多普勒和血流图)来评估血栓的特征和形态。

此外,超声多普勒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下肢肿胀和疼痛的原因,如肌肉损伤、浅静脉血栓等。

除了超声多普勒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诊DVT。

例如,放射性核素扫描(radionuclide scan)可以评估深静脉系统的通畅性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该检查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追踪物质来观察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DVT。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其中,超声多普勒检查是最为可靠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形成,并确定其位置和程度。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引第三版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要点(2017)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deep venous thrombosis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

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塞(PE),它可显著影的表现形式。

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

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DVT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表1抗心磷脂/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凝血酶缺乏Ⅷ、Ⅸ、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纤溶酶原缺) /活化蛋白C抵抗/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Ⅺ因子增高/蛋白/Ⅻ因子缺乏蛋白S/乏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表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性危险因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人工狼疮抗凝物//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重症感染/VTE病史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二、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以后进30d;发病30d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DVT入慢性期;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急性下肢DVT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们需要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包括长时间坐着或站着、手术后、严重创伤、癌症、荷尔蒙替代疗法等。

一些人具有遗传倾向,容易患上这种疾病。

我们需要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发红、发热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并发症。

为了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MRI等。

其中,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内的血流情况。

一旦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凝剂和溶栓剂。

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栓扩大,溶栓剂可以帮助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手术治疗包括血栓切除术和导管取栓术等。

这些手术需要在专业医院进行。

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我管理措施来帮助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

例如,保持适当的运动量、穿着舒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有任何相关症状,请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抗凝治疗时机与药物选择
关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药物存在争议,不同指南和专家意见不一。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溶栓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效,但其适应症和禁忌症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的优劣比较
手术取栓和导管溶栓是两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它们的优劣比较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 据支持。
• 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DVT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等。 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静脉造影和D-二聚体检测等。
• 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DVT的治疗原则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常用药物 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以及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
新型技术在深静脉血栓领域应用前景
预防措施
鼓励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对于高危人 群,可采取药物预防或机械性预防措施,如穿弹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等。
02 诊断方法与技巧
临床表现及体征识别
01
02
03
04
疼痛
深静脉血栓常导致局部疼痛, 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肿胀
受累肢体或部位可出现肿胀, 程度因血栓大小和部位而异。
05 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争议
诊断困难原因分析
症状不典型
01
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
02
虽然超声和CT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准确
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缺乏统一诊断标准
03
目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医生和医疗机构之
间可能存在差异。
治疗策略选择争议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DVT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促进早期发现和治 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个大事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小问题,它可是悄悄摸摸的“坏小子”,一不小心就可能让你的腿变得“僵硬”起来。

别慌,跟着我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看看怎么把它给揪出来,然后好好治一治。

咱们得知道,什么是DVT?简单来说,就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里凝固了,像个小石头一样卡住了。

这事儿可不轻,搞不好就得让你“罢工”一段时间,还得担心会不会变成更严重的毛病。

所以啊,一旦觉得不对劲,可得赶紧去医院瞧瞧。

诊断DVT,医生们可是有招儿的。

他们可能会问你的症状,比如是不是感觉脚有点肿、有点痛,或者是走路的时候走得不太稳当。

还有啊,他们会做个检查,比如用个超声波或者X光来看看你的腿有没有问题。

这些检查都是为了找出你体内的那个“小石头”。

当然了,有时候医生可能还得做个磁共振成像(MRI)或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不过别担心,这些检查虽然有点吓人,但都是为了让咱们心里踏实。

诊断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治疗啦!治疗方法可是五花八门,看情况来定。

要是病情不太严重,可能就让你多躺会儿、多喝水、多运动;要是比较严重,那就得动手术了。

手术呢,其实就是把那个“小石头”给拿出来,让它别再碍事了。

说到预防,这可是个大工程!平时得多注意身体,别老站着或者坐着不动。

要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没法避免长时间不动,那就得想办法活动活动,比如每隔一小时就起来走走。

另外,家里也得备好弹力袜、护膝这些东西,这些都能帮咱们预防DVT。

最后再唠叨一句,千万别觉得这事儿离自己很远。

就像那句话说的:“预防胜于治疗。

”所以啊,从现在开始,咱们就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别等到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

好了,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今天就先聊到这儿。

记住啊,健康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得好好对待。

要是有啥疑问或者不舒服的地方,记得及时去医院瞧瞧。

咱们的健康,自己得负责哦!。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 慢性期:发病>30天 本指南所提及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2聚体 多普勒超声:首选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 螺旋CT静脉成像 MRI静脉成像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
评 1 1 1 1 1 1 1 1 1 -2 分
病 肿 瘫痪 近期 沿深 全 与健
史 瘤 或近 卧床 静脉 下 侧相

期下 >3 走行 肢 比,

肢石 d或 的局 水 小腿

膏固 近4 部压 肿 周径

定 周内 痛
增大

大手
>3c

m
D凹 V陷 T性 病水 史肿
浅 与下 静肢 脉 DV 侧 T相 枝 近或 循 类似 环 的诊
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 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溶栓治疗方法: 导管接触性溶栓: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
于血栓;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的发生率, 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系统溶栓: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 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 减少PTS发生。
Your company slogan
病因和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原发性因素、继发性因素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表现
患肢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者可减 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 :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 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 :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枝全部被 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 肢体缺血;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 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肺栓塞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湿疹、 静脉曲张、脂性硬皮病、溃疡等。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深静脉血栓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
降低PTS 发生率。
药物包括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维生素K 拮抗剂、
➢直接Ⅱ a 因子抑制剂、
➢Ⅹ a 因子抑制剂等。
*
24
2024/11/12
*(1) 普通肝素:
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 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
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
起始剂量为80 ~ 100U/kg 静脉推注,之后以
素。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Ⅹ a 因子抑
制剂。

高度怀疑DVT 者,如无抗凝治疗禁忌
证,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行抗凝治疗,根
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
素。
30
2024/11/12
*5. 1 早期治疗
➢抗凝
➢狭窄或闭塞的处理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 *
l0 ~ 20U/(kg·h)静脉泵入,以后每4 ~ 6 小时根据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
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1.5 ~ 2.5。
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epa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在使用的第3 ~ 6 天应复查
血小板计数;HIT 诊断一旦成立,应停用普通肝素。
25
2024/11/12
(2)低分子肝素:
出血性不良反应少,HIT 发生率低于普
通肝素,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
功能。临床按体质量给药,每次100U/kg,
每12 小时1 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
慎用。
26
2024/11/12

DVT诊断治疗指南

DVT诊断治疗指南

DVT诊断治疗指南DVT(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DVT是一种血液凝块在深静脉内形成并阻塞血流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下肢深静脉。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DVT可能会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DVT的指南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最常见的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和发红。

医生会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检查下肢体征等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DVT。

然后,医生通常要求进行一些辅助检查来确诊,如超声波检查和血液检查。

超声波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检测出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

如果初步诊断是DVT,医生还可能建议进行其他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血液测试和CT扫描。

一旦诊断出DVT,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的目标是防止血栓扩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防止血栓重复形成。

治疗DVT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主要是使用抗凝药物来阻止血栓扩大和预防血栓重新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

溶栓治疗则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来溶解血栓,通常适用于严重的DVT病例。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机械方法来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患肢固定、患肢抬高、穿着弹力袜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轻疼痛、减少肿胀,并帮助血栓患者更好地康复。

根据患者的情况,治疗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抗凝治疗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溶栓治疗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检测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DVT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旨在防止血栓扩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防止血栓重复形成。

根据患者的情况,治疗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最后,治疗过程中的定期随访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分期
根据病程和严重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急性期、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不同分期临床表现和预后也有所不同。
02 诊断方法
物理检查
观察下肢肿胀程度、 皮肤温度及色泽变化 ,了解疼痛性质和部 位。
检查浅静脉是否扩张 ,是否有压痛。
测量下肢周径,判断 肿胀程度及进展情况 。
实验室检查
血浆D-二聚体测定
患者教育
疾病知识
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 面的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

自我管理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定期 复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观 察下肢情况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 理问题。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概述 • 诊断方法 • 治疗策略 • 预防与康复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 指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结, 导致血管阻塞,从而引发一系列 症状和体征的疾病。
特征
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 皮肤温度升高、皮肤颜色改变等 。
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研发是未来的研究方 向之一,旨在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潜在的 应用前景,可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策略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综合治疗策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的应用,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以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2017)要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主要不良反应是PE和血栓后综合征(PTS),它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严重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等。

表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过多/凝血酶原20210基因变异/Ⅷ、Ⅸ、Ⅺ因子增高/蛋白C缺乏/V因子Leiden突变(活化蛋白C抵抗) /纤溶酶原缺乏/异常纤溶酶原血症/蛋白S缺乏/Ⅻ因子缺乏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损伤/骨折/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高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吸烟/妊娠/产后/Crohn病/肾病综合征/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小板异常/手术与制动/长期使用雌激素/恶性肿瘤尧化疗患者/肥胖/心、肺功能衰竭/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口服避孕药/狼疮抗凝物/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VTE病史/重症感染二、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时间,DVT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是指发病14d以内;亚急性期是指发病15~30d;发病30d以后进入慢性期;早期DVT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急性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青肿,是下肢DVT中最严重的情况。

临床表现为下肢极度肿胀、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提问升高。

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流、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

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

在诊断为下肢DVT的最初2年内,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约20%~55%的患者发展位PTS,其中5%~10%的患者发展位严重的PTS,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诊断对于下肢DVT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以免漏诊和误诊。

(一)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测定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

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

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高(>90%),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3. 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高,联合应用CTV及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VTE的确诊率。

4.核磁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目前仍是诊断下肢DVT的金标准。

目前,临床上已逐步用超声检查来替代静脉造影。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1.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件下肢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3)。

临床可能性:低度≤0;中度1~2分;高度≥3。

2. DVT诊断流程:见图1。

推荐:对于血栓发病因素明显、症状体征典型的患者,首选超声检查。

当患者无明显血栓发生的诱因、症状体征不典型、Wells评分为低度可能时,行D-二聚体检测,阴性排除血栓,阳性者,进一步超声检查。

四、治疗(一)DVT的早期治疗1. 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

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后者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

一般静脉持续给药。

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激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

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常于应用肝素5d后出现,在使用的第3~10天复查血小板计数。

(2)低子肝素(如那曲肝素等):使用时大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临床按体重给药,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是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口服药物,效果评估需监测INR。

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0mg/d,2~3天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小时后停低分子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

(4)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在国内,利伐沙班已经被批准用于DVT的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正常使用。

推荐用法:前三周15mgBid,维持剂量为20mgQD。

(5)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阿加曲班:主要适用于急性期、HIT及存在HIT风险的患者。

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h 后,停用低分子肝素。

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高度怀疑DVT者,如无禁忌,在等待检查结果期间,可先行抗凝治疗,然后根据确诊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抗凝。

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

2.溶栓治疗(1)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

一般首剂为4000U/kg,30min内静脉推注;继以60~120万U/d,持续72~96h,必要时延长至5~7d。

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

新型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rPA)、替奈普酶(TNK-tPA)等,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且半衰期长。

(2)降纤药物:常用巴曲酶,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DVT的安全性高。

(3)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急性近端DVT(髂、股、腘静脉);全身状况好;预期生命>1年和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

(4)溶栓治疗的禁忌证:①溶栓药物过敏;②近期(2~4周)有活动性出血,包括严重的颅内、胃肠、泌尿道出血;③近期接受过大手术、活检、心肺复苏、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④近期有严重的外伤;⑤严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160/110mmHg);⑥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⑦细菌性心内膜炎;⑧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⑨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患者;⑩年龄>75岁和妊娠者慎用。

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优势明显,能显著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PTS的发生率,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为临床首选的溶栓方法。

CDT的入路主要包括顺行入路和逆行入路。

两种给药方式在溶栓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2)肺动脉栓塞:(3)过敏反应(溶栓药物相关):3.手术取栓: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4.机械血栓清除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主要是采用旋转涡轮或流体动力的原理打碎或抽吸血栓,从而达到迅速清除或减少血栓负荷、解除静脉阻塞的作用。

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对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CDT。

如条件允许,可行PMT 与CDT联合清除血栓。

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PMT、CDT 等治疗。

对于病史7d 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用手术取栓。

5.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推荐:成功行CDT 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

6.下腔静脉滤器:推荐:对单纯抗凝治疗的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1)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2)急性DVT拟行CDT、PMT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3)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7.压力治疗: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

(二)DVT的慢性期治疗DVT患者需长期抗凝等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和/或血栓复发。

1.抗凝治疗:推荐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拮抗剂。

其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复发的VTE患者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

推荐二:伴有肿瘤的下肢DVT 或PE,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3个月后袁建议延长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

2. 其他治疗:3.物理治疗:推荐:对于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活性药物,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

五、血栓后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血栓后综合征的治疗:(1)压力治疗:是PTS的基础治疗,有助于减轻或改善PTS症状。

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ECSs)和间歇气压治疗。

(2)运动训练:能够减轻PTS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药物治疗:静脉活性药如黄酮或七叶皂苷类,可以在短期内改善PTS的症状,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评估。

(4)血管腔内治疗:现有的方法只能改善症状,无法恢复深静脉已被破坏的结构,而且缺乏大样本10年以上远期疗效结果,所以对于年龄较小预期寿命较长、Villata评分为轻度和中度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