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情绪管理共15页文档
忧思情绪黄帝内经治疗喜胜悲的小故事
忧思情绪黄帝内经治疗喜胜悲的小故事(原创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引言2.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3.喜胜悲的治疗方法4.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忧思情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认为忧思情绪可以通过药物和治疗方法得到缓解。
今天我们将探讨黄帝内经中的忧思情绪治疗方法——喜胜悲。
二、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忧思情绪源于人的内心,长时间处于忧思状态会使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黄帝内经提出了一些治疗忧思情绪的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喜胜悲。
三、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喜胜悲是黄帝内经中治疗忧思情绪的一种方法,它是指通过使人感到快乐、喜悦来战胜忧思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来使人感到愉悦、放松,从而缓解忧思情绪。
结论黄帝内经中的喜胜悲治疗方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使人感到快乐、喜悦来战胜忧思情绪。
目录(篇2)1.引言2.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3.喜胜悲的治疗方法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忧思情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常常伴随着抑郁、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
而《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对于忧思情绪有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结合《黄帝内经》探讨忧思情绪的调节方法。
二、忧思情绪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认为,忧思情绪的产生与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有关。
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身体不适和情绪低落。
因此,调节忧思情绪的关键在于促进气血的运行。
三、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喜胜悲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即通过使患者快乐的方式来克服悲伤的情绪。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让患者参加一些愉悦的活动,如听音乐、欣赏艺术品等来缓解他们的悲伤情绪。
此外,中医还可以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节患者的情绪。
四、结论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提出的忧思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促进气血的运行和采用喜胜悲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忧思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静与躁
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即神宜静,而不宜燥。
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静神养生的方法包括少静则神藏,燥则消亡”出自《黄帝内经》,即神宜静,而不宜燥。
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研究表明,人在入静后,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脑电波状态,衰老暂时得到“逆转”。
生活小窍门抑目静耳健康养生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人的精神主宰和调剂。
目清耳静则是说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
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线人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
《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
目之所致,心亦至焉。
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要害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
凝神敛思《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
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竭。
当然,这种凝神敛思、维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予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餍饫终日、无所专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
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
凝神敛思是维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
生活小窍门多练静功推荐导读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表现是怎样的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
其中的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
故枟黄帝内经枠中说:呼吸了精气,独力守神。
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
黄帝内经中关于情志病的阐述《黄帝内经》这部古老的书,真是个宝藏,里面讲的情志病可是一针见血!你想啊,古人早就知道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简直就像给你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想想吧,心情不好的时候,身体也跟着掉链子,真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生气了,胃疼;伤心了,脸色暗淡;快乐过头,嘿,结果也未必好。
情志病,听着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琐事对身体的“伤害”。
真是个小事,比如说,上班路上碰上堵车,心里那个火啊,恨不得立马变成火箭。
结果,气得满脸通红,回来一测,血压蹭蹭往上升,心里还在琢磨着司机是不是故意的,真是欲哭无泪。
情绪这东西,像是个调皮的孩子,不受控制的时候,谁都不敢惹。
再比如说,失恋的那段日子,感觉全世界都在和你作对,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结果体重一下子掉了,连朋友见面都不敢正眼相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里讲,五脏六腑都是有情绪的,心脏跟喜怒哀乐有关系,肝脏和情绪波动紧紧相连。
你说这不是神奇吗?所以说,抑郁、焦虑啥的,不仅仅是心理问题,搞不好也和脏器有密切关系。
就像有个老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这不仅仅是调侃,还是种智慧。
快乐能让你气色好,心情舒畅,身体也跟着跟着轻松。
可想而知,如果每天都带着负能量出门,那简直是给自己挖坑。
你要是天天看着天花板想着烦心事,结果也只能是“心力交瘁”,身体越来越差,朋友都不愿意接你。
再说说压力,现代社会里压力山大,工作、生活一堆事,压力一来,心情瞬间掉进谷底。
古人说“身心相依”,这是个真理,心情差了,身体自然跟着受罪。
所以,生活中多找乐子,别让负能量充斥。
再来谈谈“和谐”这个词。
无论古今中外,和谐的关系都是最重要的。
家庭、朋友,互相支持,给个拥抱,说句好听的,都是在给彼此加油。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难免会忽略了身边的人,忙忙碌碌却忘了身边的温暖。
倾诉心声、互相理解,是治疗情志病的良药。
想象一下,和朋友一起喝茶聊天,人生的烦恼似乎都能轻松化解。
不过,调整情绪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点技巧。
《黄帝内经》:好心态是健康的首要条件
《黄帝内经》:好心态是健康的首要条件“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而不危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正如内经所说,古代的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志闲而少欲”,意志非常安闲,很少有欲望,那便是“恬淡虚无”的一种心态。
“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心情安定,没有恐惧,即使经历体力了劳动但精神却不会疲倦,十分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就能“真气从之”,“气从以顺”,正气从而得以调顺。
“各从所欲,皆得所愿”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那么,就连吃的觉得很美,穿的也觉得很随意得体,乐于习俗,没有地位高低,也不在乎羡慕嫉妒。
“其民故曰朴”人们的生活都非常朴素、诚实。
“美其食,任其服,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这真的是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生活形态呢。
诚然,连黄帝老人家都十分向往的这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更别说如今这社会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了。
年轻如“三十而立”的我们大部分都在“被动啃老”,再如“四十不惑”的很多人如今确实是单位中不可缺少的“顶梁柱”,更是家里的。
试问谁不是找了一个又一个的理由,让自己变着法儿的去为生活打拼?所以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老人家像是预料到一样告诉我们:“不能让不正当的嗜好扰乱我们的视听,不能让淫乱邪说诱惑我们的心,让我们误入歧途。
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聪明,愚笨,或者不自律的。
”在这儿黄帝老爷子讲的是一种非常宽容的心态:芸芸众生,都能不惧于外物,也就说没有恐惧心态,就都是“合于道”的。
俗话说得好:“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嘛。
反过来我们好多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压力大,频率快的节奏中。
黄帝内经中的五感调理与心理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五感调理与心理健康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关于五感调理与心理健康的内容,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五感调理的角度,探讨黄帝内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视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心者,主神明之官,开窍于目。
”这句话表明了心与视觉之间的密切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视觉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保护好眼睛,调整好视觉环境,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保护眼睛健康。
现代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等,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和视力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适当休息,每隔一段时间远离电子屏幕,进行眼部放松运动,如闭眼深呼吸、眼球转动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一个物体或者在强光下用眼。
其次,调整好视觉环境。
黄帝内经中提到:“色入于目,音入于耳,香入于鼻,味入于口,物入于形。
”这句话强调了外界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舒适、美好的视觉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明亮、色彩搭配协调等。
此外,也可以通过欣赏美丽的风景、观看喜欢的电影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听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耳者,主听之官,开窍于耳。
”这句话表明了耳与听觉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听觉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好听力,调整好听觉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保护听力健康。
现代生活中,噪音污染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下降和心理压力增加。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同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使用过大音量的耳机。
其次,调整好听觉环境。
黄帝内经中提到:“音入于耳。
”这句话强调了音乐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此外,也可以通过听一些舒缓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海浪声等,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三、嗅觉调理黄帝内经中提到:“鼻者,主气之官,开窍于鼻。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
《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强调健康的四要素包括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和精神安宁。
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气血调和则保证了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
脏腑协调是指内脏功能的协调配合,而精神安宁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四要素的平衡和和谐对于保持健康至关重要。
《黄帝内经》对于中医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醒人们注重调养身体、保持精神健康。
传统中医养生理念的传承与发扬,能够帮助维护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黄帝内经》的健康四要素不仅重要,更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和实用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健康四要素、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精神安宁、传统中医养生、价值、重要性1. 引言1.1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源头。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该书在古代就被奉为医学圣典,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同一”的理念。
该书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气血”、“脏腑”、“精神”四要素对健康的重要性,并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有效地调理身体,保持健康。
《黄帝内经》被视为中医养生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传统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2 健康四要素概述《黄帝内经》是中医传统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源头。
其中提到了健康的四个要素,分别是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和精神安宁。
这四个要素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首先是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宇宙、自然界和人体的两个对立但统一的方面。
保持阴阳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次是气血调和,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是气的载体。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怒伤肝,忧伤肺的句子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宝典,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深刻的探讨和总结。
其中有一句话是“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提示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以免导致脏腑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1. 怒伤肝从中医的角度看,怒伤肝是指情绪失控、愤怒暴躁对肝脏的不良影响。
在《黄帝内经》中,肝主疏泄,主痛,喜条达,主怒,主志。
肝脏在中医理论中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过度的愤怒和暴躁会导致肝气郁结,使得肝脏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如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
2. 忧伤肺另外《黄帝内经》中也指出了忧伤肺的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主悲,喜清宁。
人们在长期的忧愁、悲伤、忧虑的情绪下,会使肺脏受到损害,导致肺气凝滞,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疾病。
3. 情志与脏腑关系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情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绪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这样有助于维护脏腑的正常功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4. 调理情志的方法针对“怒伤肝,忧伤肺”的问题,中医认为调理情志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保持情绪的稳定:(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2)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等有助于舒缓情绪;(3)学会放松自己,如听音乐、阅读书籍、与好友交流等;(4)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通过冥想、呼吸调节等方式来平复情绪。
《黄帝内经》中的“怒伤肝,忧伤肺”这句话,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5. 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关注心理健康,积极调整情绪,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不仅涵盖了许多治疗疾病的医学知识,也提供了丰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一、心理治疗理论1.情志理论:情志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因二志之失而病形生”即因为情志失衡会导致身体产生疾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也指出“喜则舒,怒则躁,悲则消,恐则惊,这五志不当,则为五脏所伤”。
2.心理咨询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医之上,必先明心”,意思是心理问题是治疗身体疾病的前提,医生应该先了解患者内心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治疗。
3.自我调节理论:《灵枢·本脏》中提到“病在脏中,治在身外”。
意思是身体疾病的治疗要依靠身体的自我调节,人的身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创造好的治疗环境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
4.音乐疗法:《灵枢·九宫八风》中提到,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五行相对应,在医治疾病时可以用音乐来调节身体的气血,促进治疗。
1.催眠:《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夫五政调于心,则五脏和;和则病消,不和则病生”。
这就是利用心理暗示的原理,通过催眠来使情志平和,从而调节身体气血,促进治疗。
2.颜色疗法:《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到“黄色者,所以太阳方至也,黄色者,所以安宗筋骨也”。
意思是黄色能够调节脏腑经络,促进治疗。
不同的颜色还有不同的功效,应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颜色。
3.针灸:《素问·九卫别传论》中提到“五脏六腑,不和,则灸之足少阴肾,使其和也”。
意思是针灸能够调节身体气血,促进治疗。
在针灸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问题,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4.运动疗法:《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五脏失常,则无以生气;六腑虚弱,则无以藏精”。
意思是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方面关于情志调节的书
中医方面关于情志调节的书中医方面关于情志调节的书籍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本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在《黄帝内经》中,情志调节被视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帝内经》强调情志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它认为情志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情绪的七个基本方面。
这些情绪的变化,如果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情志调节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情志应该保持平衡,既不过于激动,也不过于消沉。
当情志出现失调时,中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以达到恢复情志平衡、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情志调节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针灸、按摩、草药等。
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调节情志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情绪状态。
按摩也是一种常见的情志调节方法,通过按摩特定的部位,可以缓解紧张情绪、舒缓情绪压力。
草药在中医中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草药可以用来调节情绪,如柴胡、丹参等。
除了通过具体的治疗方法外,中医还强调个人的自我调节。
中医认为,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活习惯、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情志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志调节在中医中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预防保健的重要手段。
中医强调情志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消沉或过度激动的情绪。
中医方面关于情志调节的书籍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情志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情志调节的重要性。
情志调节在中医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按摩、草药等手段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改善身体健康的目的。
此外,个人的自我调节也非常重要,包括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人们应该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维护身体健康。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完整版
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情绪管理法:五行相生,五情相克《黄帝内经》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又说:“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情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怒就是发怒,喜就是高兴;“悲则气消”,悲是悲伤;“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jiong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论五志:喜伤心(火)→忧伤肺(金)→怒伤肝(木)→思伤脾(土)→恐伤肾(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健康从心开始吗">一、喜克忧: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愉悦的事物(如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演、喜剧电影等)抑制过度悲伤的方法,治疗由过度的悲伤而引起的恸哭、歇斯底里等症状。
二、忧克怒: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悲伤的事物抑制过度愤怒的方法,用于治疗由情绪亢奋引起的眩晕、狂躁、癫痫等症状。
三、怒克思:这是一种利用能够激怒人的事物抑制过度焦虑、恢复心脏和脾脏功能的方法,用于由过度焦虑导致的忧郁症、失眠症。
四、思克恐:这是一种利用使人焦虑的事物抑制恐惧的方法,用于摆脱恐惧情绪。
五、恐克喜:这是一种利用使人恐惧的事物收敛心力、抑制狂喜对心脏造成伤害、恢复心脏功能的方法,经常用于治疗笑病,以及由狂喜导致的情绪紊乱。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主要是根据中医的理论来具体的分析的。
中医上说肝主木,肝的在志为怒,心主火,在志为喜,脾主土,在志为思,肺主金,在志为忧,肾主水,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静心口诀
《黄帝》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
下面是《黄帝内经》静心口诀,一起来看下吧。
《黄帝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
静心养神对于终日劳心用脑或长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闭目养心在日常诸事纷扰、头昏脑胀时,找一清静之地,正襟危坐,双目闭合,眼睑下沉,调匀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则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心静如水,烦恼渐渐消失,进入静谧祥和状态,机体阴阳气血通达顺畅,心理平衡,情绪愉悦,头脑清晰,浑身轻松。
二、闭目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难捺之时,要理智地控制情绪,离开是非之地,闭目思量。
同时用自己的双手食指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搓,到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三、闭目行悦在忧郁悲伤、失望空虚、心烦意乱之时,退避静舍,闭目独坐,尽量默忆,想象以往得意欢愉之事,即会觉得心神平衡,悲伤烦乱之情就会逐渐消失。
四、闭目卧思人有三种思维方式:第一为睁眼思维方式,第二为梦境思维方式,第三即是闭目思维方式。
闭目思维是一种临界思维“现象”,即卧而不寐,闭目臆想联翩。
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大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又处于充血、充氧状态。
如此,可促使大脑细胞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五、闭目消食吃完饭后闭目休息10~30分钟,再去睡午觉、散步或是做别的事情。
这对肝脏的保养,尤其是对有肝病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人们吃完饭,尤其是午饭,因为吃的一般都比较多后,体内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内参与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运动,血液就会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时,流入肝脏的血流量就要减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脏处在供血量不足的情况下,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对肝脏的损害。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法精神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
“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
“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
《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精神调节给予当代人的养生借鉴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提示人要正视现实,将生活、工作目标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不可好高骛远;其次,不要与他人攀比,不可欲望过分强烈,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过度的不良欲望,做到心情舒畅,陶冶情志,静心寡欲,有利于怡养精神。
其次,因为人有欲望不可避免,我们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欲望值,如果欲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目的,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思虑太多,从而伤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
再次,要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乐趣的选择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强迫自己。
情志调节《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
《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疾病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怒、喜、思、忧、悲、恐、惊,即所谓“七情”。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会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刺法论》云: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其气复散也。
《素问·疏五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灵枢·寿夭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
《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
《黄帝内经》认为:某种情绪可以通过另一种情绪来调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
《黄帝内经》这些关于情绪失常导致疾病以及调节情绪治疗疾病的观点对后世运用情绪疗法治疗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名医通过调节情绪治疗疾病,不乏其例。
《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载有华佗以情绪治病的例子:“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瘥,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声而愈。
”金代名医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对于用调节情绪的方法治疗疾病颇有发挥。
其所著《儒门事亲·卷三》云:“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儒门事亲·卷五》记载了几个张从正通过调节患者情绪治病的例子: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乃求于戴人。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护理学思想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护理学思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其中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如情志、饮食和生活起居的调养护理等,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本文仅就其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学方面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种情志。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露,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
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上,可引起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三国故事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昏厥吐血即为1例。
“喜则气缓”是指暴喜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则失神狂乱,如范进中举后过喜发狂也是一个典型病例。
因此,《内经》认为,要预防七情致病,就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内经》这句至今为后人所推崇的养生名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调畅情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与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避免癌症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生。
2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在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内经》认为,必须重视情志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
《素问。
汤液醪醴论》中指出:“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认为在实施针刺疗法时,必须得到病人精神与志意的配合才能取效。
否则徒然刺之,病必不愈。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内经》首次提出了重视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给疾病带来的影响这一整体护理观。
在《素问。
疏王过论》中指出:在接诊病人时,必须了解其贵贱富贫的变化。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
《黄帝内经》的心理治疗理论及其方法《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包括了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和疗愈人的心理问题,使人们心理健康,达到身心完美的状态。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心理治疗的内容,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今天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的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精神始生于心,其形始见于意”的观点,强调了心理活动对于人的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中也提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之本”、“心者,喜怒在心,怖患在脏,恐惧在肾,寒温在肝,喜乐在脾”等对心理活动和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些理论对于今天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方法。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针灸疗法。
《灵枢·经脉》中提到了“阳明病者,酌针于阳明”、“太阳病者,酌针于太阳”等针灸疗法的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起到调整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
除了针灸疗法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药疗法、推拿疗法、气功疗法等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调整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调整饮食、调整作息、调整情绪等多种生活方式调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治疗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
在治疗心理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到了心理治疗应“因人而异”,具体来说,治疗要根据人的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进行心理治疗时,要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根据病情的发展规律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灵活地调整治疗方案。
《内经》与抑郁
《内经》与抑郁《内经》与抑郁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使人失去了感知快乐、希望和愉悦的能力,让人绝望,生无可恋。
怎么才能远离可怕的抑郁症呢?学学《黄帝内经》,或许能找到出路。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这段话,如果大家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并实践,应该就会很快乐,不会抑郁。
1《内经》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2原文要点1.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虚邪贼风,也叫虚风、虚邪、贼风。
是和实风相对而言的。
《灵枢·九宫八风》有:“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
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内经》是根据季节和方位来确定风的正常与异常。
比如在夏季,对应的方位是南方,圣人面南而立,从南方来的风是实风;夏季刮南风是正常的,可以长养万物,不会导致人体生病。
冲后,指的是脖子后面,即项部,所指的方位就是北方,风从冲后来,就是从北方来;夏季刮北风,是不正常的风,会伤害万物的生机,导致人体生病。
我们常说的“喝西北风”,就是说如果春天刮西风,夏天刮北风,植物都不能生长,粮食会绝收,没有粮食吃,只能喝西北风了。
又因为,冲后来的风是人看不到的,是偷偷摸摸来的风,所以叫“贼风”。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对于这些可以导致疾病的因素要避免。
像现在一些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就不要去疫区等,避免因为外因而得病,从而保持身体的强壮。
2.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去除多余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心都能够静下来,才能减少对人体真气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