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18
第二章 个性
(二)五大个性特质(FFM、BF)
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024
自测题
19
第二章 个性
对大五的分析:
大五研究的个性维度跟工作绩效 相关
大五对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意义
1/31/2024
20
第二章 个性
(四)梅耶-布瑞格斯个性类型指标
第二章 个性
第一节 个体行为的概念
一、行为的含义
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 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 动。
人的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行为就是人的活动。
1/31/2024
1
第二章 个性
二、组织行为
1、组织行为定义
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不管 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 为。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 行为。组织成员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 织行为。组织行为必须是组织成员在工作 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因此,准确地说,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 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1/31/2024
8
第二章 个性
四、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 与生产率:正相关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负相关 任职时间(在某项工作持续的时间)
与离职率: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满意度:正相关
1/31/2024
9
第二章 个性
第三节 个性(Personality)(人格)
一、个性的概念
❖ 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 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的总和(决定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共 性和差异性)。
(一)气质论 1、气质内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二)价值观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 础,同时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 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三)价值系统的源泉
遗传。 民族文化。 父母行为。 教师。 朋友。
二、态度
(一)定义 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作出特定感情性反应的内在倾 向。 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从后天的实践中体验、积累而 养成的。
(二)组织行为学的注意力集中在 数量有限的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上。 1、工作满意度 2、工作参与性 3、对组织的承诺
1、工作满意度
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满意 不满意,热爱不热爱。
2、工作参与性
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 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参 与程度高与缺勤率低和流动率低相联系。
(三)知觉的特点
知觉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错觉
三、 学 习
(一)学习的理论 经典的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社会学习理论 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 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进行学习。
(二)学习的定义
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 1、学习包含着变化。 2、这种变化应该是相对持久的。 3、组织行为学认为,只有行为活动出 现了变化,学习的过程才算完成。 4、学习必须包含某种类型的经验。 (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二)个体行为特征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 1、目的性 2、社会性 3、自主性 4、连续性 5、持久性 6、可塑性
(三)个体心理与行为制约
1、知觉与行为 2、动机与行为
(四)个体行为疏导
1、个体行为的预测与控制 2、个体行为的引导 3、个体行为的协调
第二节
个性差异与测量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 第二章动机与激励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二章动机与激励1. 引言动机与激励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概念。
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动机和激励因素对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动机与激励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在组织中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
2.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理解动机理论有助于理解员工为何行为方式不同以及如何激发其工作热情。
本节将介绍几种经典的动机理论。
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经典的动机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有五种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结构排列,只有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在组织中,理解员工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其工作热情。
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有两个因素: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
满足因素包括工资、工作条件、公司政策等等,而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责任感、晋升机会等等。
赫茨伯格认为,满足因素可以避免员工产生不满意,而激励因素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 激励措施实践了解动机理论只是第一步,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是更具挑战性的部分。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激励措施实践,并提供案例分析。
3.1 绩效奖励制度绩效奖励制度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措施,通过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相应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为了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
然而,绩效奖励制度的设计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避免出现奖励不公平和激励失效的问题。
3.2 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员工渴望有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
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追求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组织可以通过培训、岗位轮岗、 Mentoring 等方式来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3.3 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给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
组织可以通过授权、设立自主决策小组等方式来赋予员工更大的自主权。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第二章 人格理论 《组织行为学》
第二章人格理论←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需要掌握人格的定义,了解影响人格的因素以及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能够解释4中不同的人格特质理论;了解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关注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第一节人格理论概述←一、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备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征。
←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个性即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倾向性四个基本特征。
影响人格的因素人格遗传环境←二、人格、气质与性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异。
←(一)气质及其类型←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气质是由神经系统的先天特征所决定的,因而具有先天的遗传性,但是气质也具有可塑性。
某剧院的演出正式开始了五分钟后,剧院门口来了四个迟到的观众,工作人员按照惯例,禁止他们入场。
先到的A面红耳赤地与守门员争执起来,他争辩说,戏院地时钟块了,打算推开工作人员径直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并说他不会影响任何人,结果与工作人员闹得不可开交。
迟一点到来的B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让他进入剧场里去的,但楼上还有个检票口,他认为从那里进入或许便当一些,就跑到楼上去了。
差不多同时到达的C看到不让进入正厅,就想:“第一场大概不太精彩,我还是暂且去小卖部转转,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吧。
最后到来的D说:“我真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我来猜一猜:四个人的心里活动都涂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
A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容易激动,心境变化剧烈;而B则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
他们两人的性格都具有外向性。
C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D则孤僻、自卑、行动迟缓,多愁善感。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关系认知偏差
一、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一)外表 西格尔(H.Sigall)等人通过实验揭示,漂亮的女 性比不好看的女性更能影响男性的交往行为。
(二)能力 阿伦森(E.Aro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 犯错误效应„„人们更加喜欢犯错误的有能力的人。 (三)人格特质 人们人都喜欢那些具有真诚、诚实、热情、友好等 特质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具有古怪、友好、自私、贪婪 等特质的人。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冯文娜
心 理 现 象
心 理 过 程
认知: 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源自想 象等。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 格
需要和动机 能力、气质和性格
本章主要内容
感觉与知觉 社会知觉
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
感觉 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的直接反映。 知觉 在感觉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 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 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A· 鲍达列夫的实验 实验者把同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大学生看, 但看照片前对两组大学生的指导语不同。指导语 告诉第一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 的罪犯;告诉第二组大学生,照片上的人是一个 著名学者。然后主试出示照片,要求每组学生口 头描述照片上的肖像。结果发现,两组大学生对 同样的照片做了极为悬殊的描述。 第一组大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隐露出凶狠 的神色,一副向外翘出下巴显示了他在干罪恶勾 当时“死不回头”的决心。 第二组大学生认为这双“深陷的双眼”流露出深 邃的思想,而“向外翘出的下巴”显示了他在探 求真知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等。
积消人 极极对 、、客 能被观 动动事 的的物 认,的 识而知 过是觉 程一不 。种是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内控者绩效佳 外控者绩效佳
内控者绩效佳
工作并不需要极大的努力,也没有及时 奖励,通过合同决定小时报酬率
外控者至少和内控者绩效一致
人格特质在管理上的应用
人格是较稳定和难以改变的 组织要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工作的分配 不能企图通过培训改变员工的性格
人格与工作匹配
❖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提出的人格-工 作适应性理论(personality-job fit theory),他指出,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 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 境的匹配程度。他划分了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职业兴趣的类型
机械型
调研型
常规型
艺术型
企业型
社会型
类型
偏好
人格特点
机械型
害羞、真诚、持久、稳定、偏好需要技能、力量、
顺从、实际
协调性的体力活动
调研型
分析、创造、好奇、独立
偏好需要思考、组织和 理论的活动
社会型 常规型
社会、友好、合作、理解
顺从、高效、实际、缺乏 想象力、缺乏灵活性
偏好能够帮助和提高别 人的活动
霍氏六种职业兴趣类型
机械性兴趣(Realistic) 调研性兴趣 (Investigative) 艺术性兴趣 (Artistic) 社会性兴趣 (Social) 企业性兴趣 (Enterprising) 常规性兴趣 (Conventional) 兴趣与人以往经验有关,可以培养
归因
❖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认为我们对 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 种意义。
❖ 归因过程:人们理解他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的方式。
知觉者的内部因素:信息、信念、动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课件
研究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团队合作、领导力等,旨在提供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 理策略。
个体行为
个体行为的定义
个体在组织中展现出的行动和 决策,受到个体心理学和生理 学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学和生理 学影响个体行为
认知、情绪、动机、人格特质、 生理需求等因素对个体行为产 生重要影响。
个体行为的类型和应 用
决策制定
1
决策制定所需的信息
2
决策者需要获取和分析各种信息,包括
内部数据、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情报。
3
决策制定的基本步骤
问题识别、信息收集、评估选择、方案 实施和后续评估等是决策制定的基本步 骤。
决策制定的评估和修正
为了不断提高决策质量,决策者需要对 决策结果进行评估和修正。
领导与管理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PPT课件
介绍《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的PPT课件,包括组织行为学的概述、个体行为、 组织与环境、组织模型、决策制定、领导与管理等内容。
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研究员工个体和集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绩效和组织效果的学科。
为什么学习组织行为学?
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原则,能够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满意 度。
包括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 工作压力等,用于评估和提高 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幸福感。
组织与环境
1
组织对环境的依赖
组织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中的资源、支持和市场机会,才能生存和发展。
2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战略、结构和绩效。
3
如何优化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第2章
三、能力 1、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能力 ⑴定义:
指一种心理素质,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能力与知识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能力 不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动态上。
⑶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 且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一般能力的综合也称为智力。 特殊能力: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6、能力与组织管理
⑴在招聘人员时,注意制定能力的适宜标准。 ⑵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能力进行全 方面了解,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⑶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 ⑷在人员培训时,处理好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的关系。 ⑸建立有效的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竞争选拔机 制。
性别无影响作用。
3、婚姻状况
对生产率:无影响作用。 缺勤率: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缺勤率低。 离职率: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离职率低。 满意度:已婚员工比未婚员工满意度高。 有关研究对已婚和单身以外的情况并未涉及。
4、任职时间
与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与缺勤率关系呈负相关。 与离职率呈负相关。 与满意度正相关。
本章思考题:
1、说明传记特点与组织行为学因变量的关系? 2、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理论主要有哪三种?简单介绍一 下。 3、行为塑造的方法主要有那些?请举例说明。强化的程 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4、举例说明学习理论在组织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 5、什么是能力 ?能力的种类有哪几种?能力的理论主要 有那些? 6、请说出几个能力测验量表的名称。 7、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8、在组织管理中应该如何运用能力相关的知识?请举例 说明。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群体行为
工商管理硕士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及其特征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绩效 团队管理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定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group)是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 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 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 集合。
其它群体行为特征
盲目遵从(blind obedience):由于压 力或长期的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对指令 不做价值判断而予以无条件执行的现象 旁观者冷漠(by-stander apathy):在 紧急情况发生时,由于其它人的在场而 不提供任何帮助的现象
第三节 群体绩效
群体规范 群体结构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规模
跨职能团队
跨职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把 各种工作领域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员 工组合起来识别和解决共同的问题。跨 职能团队的成员通常来自几个部门,任 务是解决需各个部门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的问题。跨职能团队可能会设计与实施 质量改进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技术、提 高作业效率或把各个职能联系起来以增 加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跨职能型
问题解决团队
问题解决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 致力解决责任范围内的某一特殊问题, 成员的任务是提出解决方案,但采取行 动的权力有限。问题解决团队最经常讨 论的问题是质量或成本问题。成员通常 是某一具体部门的员工,他们每周至少 开一两次会,每次一小时左右。团队有 权执行自己的方案,但执行时不能有涉 及其他部门的重大变化。
第四节 团队管理
什么是团队 团队的特点 团队的类型 团队的创建 高效团队的管理对策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能力与人格解析
不同情境中,一个人的人格会表现出不同 侧面;
不同的情境类型对于人格的具体影响不同;
14
二、人格特质 personality traits
特质 论
特质论主张人 格可以通过有 限的几个特质 加以描述;
特质论推崇量 的分析与连续 的维度;
类型 论 而类型论则认为人格可以
划分为互不相容的几种类 型,如外向,内向;头生 子后生子等。
根源特质: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17
个性特 征
A B C E F G H I L M N O Q1 Q2 Q3 Q4
根源特 质
乐群性 聪慧性 稳定性 恃强性 兴奋性 有恒性 敢为性 敏感性 怀疑性 幻想性 世故性 忧虑性 实验性 独立性 自律性 紧张性
表面特性
Reserved------------------------------------Outgoing Less intelligent------------------- More intelligent Affected by feelings--------------Emotionally stable Submissive--------------------------------- Dominant Serious--------------------------------Happy-go-lucky Expedient-------------------------------Conscientious Timid-------------------------------------Venturesome Tough-minded--------------------------------Sensitive Trusting-----------------------------------Suspicious Practical---------------------------------Imaginative Forthright-------------------------------------Shrewd Self-assured-----------------------------Apprehensive Conservative----------------------------Experimenting Group-dependent-----------------------Self-sufficient Uncontrolled-------------------------------Controlled Relaxed-----------------------------------------Tense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我们在作决策和评价自己或别人时往往会错误,有时 是因为存在着偏见,有时是凭直觉。因此,经常会出现 错误的判断。下列50个问题就是检验你对人的行为的认 知与归因,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句子,并填上“T”(正确) 或“F”(错误)。 1. 大学毕业成绩位于前三名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挣的钱一般 比普通毕业生高。 2. 天才和愚蠢紧密相联。 3. 如果你是破产企业的领导者,你会认为在众多导致破产 的因素中,环境一个成功的企业,其最高领导者的智商 和情商都高于一般人。 4. 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5. 足智者体弱身虚。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曲线正方形
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 吗?其实它们的边线 都是笔直而彼此平行 的。
比尔·切斯塞尔创作。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扭曲的圆
韦德螺旋:这真是一个螺 旋吗?
英国视觉科学家、艺术家 尼古拉斯·韦德向我们展示 了他的弗雷泽螺旋幻觉的 变体形式。虽然图形看起 来像螺旋,但实际上它是 一系列同心圆。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16. 学习之后,最初几个小时忘却的东西比未来几天忘却 的东西多。
17. 少量饮酒有助于学习。 18. 夜间开车好的司机一般白天开车都差。 19. “左撇子”比一般人更聪明。 20. 在企业中,女性员工的直觉比男性员工的直觉好。 21. 抽烟比不抽烟者发病率更高。 22. 50岁的人比20岁的人更聪明。 23. 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大都是高个子战胜矮个子。 24. 若要谴责某人的过失,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发之后即进
%。 33. 盲人强闻。 34. 高内聚力群体有高劳动生产率。 35. 一般的员工都会承认,挣钱是他们工作的基本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二章 组织行为的科学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学科特征、发展历史、基础理论、结构体系、主要内容、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等内容。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与学科特征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涵义(一)涵义表述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研究组织化的人和人的组织化的行为现象,以认识并反映组织行为的运行规律,进而运用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指导组织行为的运行实践、提高组织行为的管理效能、促进组织行为的目标实现的应用型社会科学。
(二)涵义分析1.学科属性组织行为学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型学科,它是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认识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指导组织行为的管理实践的学科理论。
2.研究对象1)客观对象——组织行为的普遍现象,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客观基础。
其中组织化的人的行为现象是指微观层次的组织行为,即组织的具体行为;人的组织化的行为现象是指宏观层次的组织行为,即组织的整体行为。
2)目标对象——组织行为的客观规律,这是组织行为学的价值目标。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运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从而反映组织行为运行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这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社会功能和科学价值的本质体现。
3.主要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概括地说就是运用反映组织行为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和组织行为的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反映组织行为的规律:运用相关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系统研究组织行为的普遍现象,从而反映组织行为的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一层目标。
2)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把反映客观规律的普遍经验升华成系统的理论思想,进而指导组织行为的实践,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二层目标。
3)加强组织行为的管理: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指导组织行为的管理,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组织管理的科学性,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层目标4)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目标是组织行为的导向和动力,不断形成并有效实现先进的组织目标是组织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最终目的。
组织行为学第2章
p 力量类:动力力量、躯干力量、静态力量和爆发力, p 灵活性类:广度灵活性、动力灵活性, p 其他类:躯体协调性、平衡性、耐力。
2.1.3 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p 仅仅关心员工的能力或者仅仅关心工作本身对能力的要求都是不够的,重 要的是,员工能力与工作是否匹配。换言之,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工作。
2.3.2 学习理论
p 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是指,在条件刺激(铃声) 与无条件刺激(食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当有吸引力的刺激物 (食物)与中性刺激物(铃声)多次互相匹配时,中性刺激物就会变 成条件刺激物,因而具有无条件刺激物的性质。
p 任何能够诱发自然反应的刺激,都叫无条件刺激(UCS)。由无条件 刺激诱发的行为,叫无条件反应(UCR)。
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的应用
p 解释人的情绪和偏好
ü 涉及强烈恐惧时,条件作用在中性刺激与条件反应仅仅匹配一次后就会见效。 ü 小阿尔伯特实验
p 牧场管理,化疗饮食 p 了解药物成瘾的原因 p 提高人体的免疫反应
2.3.2 学习理论(续)
p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 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
p 重视榜样的作用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榜样对个体的作用包括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复制过程和强化过程四个步骤。
p 注意过程:只有当人们认识并注意到榜样的重要特点时,才会向榜样 学习。
p 保持过程:当榜样不再出现时,个体仍记得榜样所示范的行为。 p 动力复制过程:个体从“看”转为模仿去“做”的过程。 p 强化过程:如果提供积极的诱因或奖励,将会激发个体从事榜样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降低或消除挫折感的措施
(二)正确对待受挫者
1.结合实际分
析加强情绪管理的重 要性,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 情绪管理能力; 2.学会综合地将个性心理特征的 知识应用于管理 实践。
由于一个极其偶然的原因,鹰蛋和鸡蛋混在了一起, 由一只母鸡来孵化,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小鹰 和小鸡一起长大,因而它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小鸡。起初它 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平静但唧唧喳喳的生活。但是当它逐 渐长大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它想:“我 好像不是一只鸡,因为不仅我发现自己很多地方和别的鸡确 实有些不一样,而且在我心中总是隐隐约约地奔涌着一股渴 望翱翔蓝天的冲动!”每当它把自己的这种想法告诉别的小鸡 时,可以预见,遭到的将会是怎样的嘲讽:“你是不是 任务情境:疯了,竟然认为自己不是一只鸡!”慢慢地,平静 的生活也让它相信,自己就是一只鸡,只不过模样 和鸡有些不同罢了。
(三)折中的适应方式
1.推诿
2.自慰
四、降低或消除挫折感的措施
(一)及时了解并排除 造成挫折的根源
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对职工的情绪应有敏锐 的观察,应把职工的种种不良适应性行为,如说怪 话、发牢骚、吵架等看做存在问题的信号,及时了 解,找出根源,予以解决,防患于未然。组织的 领导者还可以借助职工态度调查,及时发现职工 遇到的挫折。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只老鹰在天空翱翔,小鹰才感觉到自己 的双翼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感觉到有一种勃勃的野心正在猛 烈地敲打着自己的胸膛。“养鸡场不是我呆的地方”,小鹰 再也无法遏制自己内心的冲动了,“我要飞上蓝天,栖息在 山岩之上。”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里有着一种源 于天性的力量。它展开了双翅,飞到了养鸡场的屋顶上。这 下让它兴奋极了,原来自己竟然可以飞得这样高!一鼓作气, 它又飞向了更高的山顶,最后冲上了蓝天„„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特点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意向、个
性及社会关系等作出推
测与判断的过程。
一、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特点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3. 2. 1.
主观推断 受认知对象 社会意义的 影响
认知主体与客 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 明”,是何含义?
课外案 例精讲
请看下面的案例
美国某公司雇用了数十名女打字员,为了方便管理,
公司将她们集中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然而,在最初的三
个月中,打字员们情绪不安,打字错误率高。经研究认 为,严格的管理和室内高80分贝的嗓音导致打字员工作
效率差的重要原因。后来,公司配备了防音、消音设施,
使室内嗓音下降,而打字员的情绪也开始稳定,错误率 降低。
1
员工的情商与管理
2
3
组织内耗与管理
情感抑制与管理 员工压力与管理
4
5
影响员工消极情绪的因素与管理
神七挑选航天员重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能力要求高
知 识
链 接
“神七在挑选航天员的时候会更注重他们的心理相融性。”这是 载人航天系统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因为相对于神六,神七 的任务更重,上天时间更长,还有太空漫步,要承受各个方面的压力, 所以在训练的时候也要更加细致、更加个性化、更加有针对性。上天 后,就更需要两人在相互支撑的情况下,默契配合。 理性的勇敢、果断、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强、聪明、能够清楚地 表达自己、清楚地和旁人沟通等也是神七航天员的必需条件。所谓理 性的勇敢是区别于莽撞的,是为了成功,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在任何 时候都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果断需要航天员在多种冲 突下,分清主次,快速对情况进行判断。对此专家举例说,当年杨利 伟在训练任务最重的时候,妻子得肾炎住院,孩子太小也没有人照顾, 但他在矛盾冲突中果断地作出了抉择,没有让这些事情影响他的训练;
一、情绪与情感
(4)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一般说来,情绪的强度相对 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一般不如情绪强烈,外 部表现也不如情绪强烈。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
一、情绪与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既能以强烈、 1. 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 持久的情操。
神七挑选航天员重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能力要求高
知 识
链 接
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学会去倾听,这些构成了航天 员的必备素质。作为21世纪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用心理学,在 情绪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有声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 情,先跟后带,同步带领,亲和力,教练技巧等,都是我们 倾听的利器,让我们能迅速和人建立亲和及信任关系,达成 融洽有效的沟通。
课堂讨论
1、请分析人的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2、阐述消费者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27岁的张华在一家企业从事基层 管理工作。他能力出众,待人和蔼,乐于助人。可最近一段时间, 他情绪非常低落,还经常向家人和朋友大发脾气,这不符合他的性格。原来 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干部考核中,对自己期望甚高的他没有得到高分,当然也
神七挑选航天员重心理素质:情绪调节能力要求高
知 识
链 接
所谓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清楚地和旁人沟通首先要尊重人,在心理 上没有傲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态度,其次要学会去倾听,这样在和人 发生争执时,才能将自己的观点有理有节的表达给别人;情绪的自我 调节能力对于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任务,要求也是不同的,这需要航 天员根据场景来调节自己的心理,比如说航天员在面对媒体的采访时, 就应该表现出自己的活力和自信,从而把一个健康的形象展现给公众。 当谈到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危机应对处理时,专家说:“其实我们 一直在做以人物、角色为主的训练,也就是在模拟器上人为地设置各 种故障,让航天员通过自行判断、分析、然后自行排除故障。虽然是 在训练,但航天员们都非常认真、仔细,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太空中会 有什么样的困难在等着他们。”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问题,紧张是很正 常的,但一定要是适度紧张,而所谓适度紧张就是指把紧张控制在一 定的范围内,不至于失态,也不影响到对问题的判断。
要能正 面影响、管理下属的情绪。
一、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 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 有,而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一、情绪与情感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而情感既 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 绪概括化的结果。
但是看看这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恢
复成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
样在围篱上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 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
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问题:你从“钉子”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任务情境:
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知过程产生的,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倘若它们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未被认 识到,那么即便是关系很密切的事物也不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 但是,情绪又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一 般无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 映,外部表现比较明显。从情绪的作用角度看,情绪一般具有两极性, 即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起着 “推力”作用,消极的情绪可以削弱人的活动能力,起着“阻力”作用。 现代组织管理实践证明,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下,员工的情 任务分析: 感力量完全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促进企业发展。对人的 情绪态度的转变是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一个分水岭。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 自我认知 (四) 角色认知 (三) 人际认知 (二) 他人认知
三、社会认知效应
一.首因效应
四.定型效应
二.近因效应
五.防御效应
三.晕轮效应
六.投射效应
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不相 信天下有贼,为什么?
有一个男孩的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 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 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 慢慢地他每天钉钉子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 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 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 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 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 孩告诉他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任务情境: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 我的好孩子。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下属难免会犯错,也不免会受 到上司的指责。上司对下属过于严厉的责备,往往会引 起下属反感,甚至会让下属产生自卑感。而对于上司来 说,虽然在冷静之后,自己也常常感到后悔,但是,彼 此之间的感情很可能已经因此出现了裂痕。所以要留住
人才,管理者就要善于管理情绪,在面临负面情绪时,
任务分析: 不仅要能冷静处理自己的不满,有效管理自我情绪,还
没有得到提升。为此,张华感到非常气愤和委屈。
任务情境:
问题:请运用挫折理论解释张华的反常行为。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几乎不可能避免挫折。一般情况下, 人们遭受挫折后,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变化,或紧张不安,或引起生理、 心理疾病,或行为反常,或人格分裂,形成消极甚至对抗反应,如不 加以及时引导,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面对挫折,有的人敢于挑战, 愈挫愈勇,而有的人却精神萎靡,甚者行为失常。总之,挫折的承受 能力因人而异。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可能导致职工 受挫的根源;另一方面,职工受挫时应尽量降低挫折所引起的不良影 响。 任务分析: 在上述任务情境中,张华遇到挫折后出现了一些 消极 行为,表现为攻击、退化和妥协。此时,张华采 取的应 对挫折的正确方法应是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 也可 改变情境,或进行适当的精神发泄。
一、情绪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