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
络学说的应用
到上一节为止,我们把经络学说的重点,十二经脉讲完了,就是经脉系统的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定义、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和每一条经脉大致的循行路线。

经脉系统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脉,我们这一节讲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第一个问题,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讲奇经八脉的概念。

这个定义我们从两个要素来定义它:(1)从它循行的特征来定,它的性质,就是性质定义;(2)从它的组成来定,叫做结构定义。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奇经八脉的概念。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记住别道奇行,就是与十二经脉循行不一样,叫别道奇行,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其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为什么在这里讲生理特点,而在十二经脉不讲呢?因为它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在生理上,这八条经脉有着与十二经脉不同的特征,就是它不同的属性,我们把它抽象出来,归结为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大家看这个表,我们从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两个方面,来说明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说明它的生理特点。

首先看循行分布。

第一、分布在人体内的分布区域。

我们前面讲了,十二经脉遍布全身,而奇经八脉,注意,上肢没有,上肢没有奇经八脉,这是一。

看循行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个规律,它沿着内、外、上、下、左、右循行的规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十二经脉走向交接的规律,讲了循行的规律,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比,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鲜明的规律性。

那它怎么走行的呢?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带脉像腰带一样绕身一周,这是第一。

第一个特点,上肢无奇经。

其二、与正经相比,就是与十二经相比不甚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其三、与脏腑的联系。

从络属脏腑看,十二经脉它是直接属腑络脏,或者属脏络腑,而奇经八脉没有特定的络属关系,这是第三点与十二经脉不同的。

其四、十二经脉有明确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我们以三条经脉为一组,分为手足三阴三阳,构成了它们阴阳表里的关系,而奇经八脉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这是从循行分布来看奇经八脉,(1)分布,上肢无奇脉。

(2)循行,不规律,多为上下走行,带脉除外。

(3)与脏腑无特定络属关系。

(4)更无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上述几点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注意,这是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的。

其次,就生理功能而言,两者也有区别。

十二经脉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

而奇经八脉,它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起个调节作用,这就是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

要求同学牢牢记住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从循行分布到生理功能,从两个方面记住它们的特点,这个特点一定要与十二经脉相比较而言,强调奇经八脉在生理上的属性与十
二经脉有什么区别,称之为它的特性、特点,要相比较而言来记忆。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第二个问题,我们讲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

要求同学们仅仅掌握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这四条经脉,要求掌握它们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大致的循行部位和生理功能。

一、看看督脉。

(一)督脉的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会阴部分叫胞中,出于会阴,这是第二点,沿脊柱后面上行。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至项后,络脑,然后沿头部的正中线,行于面部正中线,到鼻,止于上唇的唇系带,止于上唇。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上行,由项络脑,这个督脉和脑相络属,沿着头颅的中线,经过项、顶、面部的正中线到鼻尖,止于上唇的唇系带。

就是它从后面出来,沿着脊柱,沿着人体的脊柱正中线,往前走,绕行到前面,沿面部的正中线到上唇的唇系带终止。

循行,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二、它的生理功能。

(一)注意,它能调节阳经的气血,督脉和任脉相比较而言,督脉行于背部,背部属阳,属于阳经,行于背部,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就是总督一身之阳,所以称督脉为阳脉之海。

这是第一、它的生理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

(二)由于督脉在循行过程中进入脊柱,到达腰,与肾相连,同学们看书,具体循行路线,分支里面属肾,它还属肾,而且还络脑。

注意,前面我们讲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没有明确的属脏络腑的规律,但是它和脏腑发生关系,它和肾发生关系,脑发生关系,和脊髓发生关系,所以督脉与脑、肾、脊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和肾有关。

从经络学说来说,
不叫补肾,叫补督脉,调节督脉,把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统一起来,中医的文献传统叫补肾督。

同学们将来学习中药学的时候,有一些中药归经常常提到入肾,入督脉。

(三)与人的生殖功能有关。

为什么呢?因为督脉络肾,肾主生殖,所以与督脉有关,人的生殖功能与督脉有关,因此,从针灸学来说,调整人的性与生殖功能,调节督脉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要求同学们一一记住,它们的功能和它们的意义。

这是一、督脉。

二、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然后绕唇一周,和督脉相交。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到下唇,绕唇一周,与督脉相交。

记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

生理功能,任脉的生理功能。

(一)它能够调节阴经的气血。

任脉和督脉,督脉行于背,任脉行于腹,督脉属阳,任脉属阴,督脉能调节全身阳经的气血,而任脉就能调节全身阴经的气血,因此与督脉相对,称任脉为阴脉之海。

(二)第二个功能,任脉能调节女性的月经,调节女性的月经与生殖功能有关,所以叫任主胞胎,用任主胞胎来概括女性调节月经的功能。

就是经气宜泄,因时而下,男女交媾,胎孕乃成。

胎儿在体内的发育,我们在讲胞宫的时候提到,和冲脉和任脉有关,任主胞胎,和女性的月经、生殖、孕、育有关,这是任主胞胎。

三、冲脉。

在奇经八脉,督、任、冲、带当中,冲脉为重点。

循行部位,它与任脉、督脉同起于胞中,根据这样一个三条经脉的循行
特点,在经络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原理,或者叫判断,叫做一源三歧,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这是一源;三歧,分别循行于体表、体内不同部位,就是循行不同,起点相同。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和我们前面讲的,任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督脉也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所以说三者一源而三歧。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着下肢内侧,就是腹股沟部有个气街,往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它俩并行,特点是夹脐而行,它是对称走的,所以叫夹脐而行。

简单地记,就是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向上,到达咽喉,环绕口唇,终止于眶下。

把这个叫做冲脉的上行支。

简单地记,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从下肢内侧,气街起,向上行,于足少阴经相并,通过胸,到达咽喉、口唇、眶下。

把咽喉、口唇都去掉,记住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胸间,到达口唇、眶下,就可以了。

这叫上行支,这是主要的循行。

分支,它的分支分为一个下行支,一个上行支。

它的下行支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

它的上行支,从胞中经会阴出,进入后背,行于督脉之内,就是与督脉一起,沿着脊柱循行。

这就是冲脉,一个上行支,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下肢内侧腹股沟的气街上行,沿着腹面上行,与足少阴肾经并行,经咽,到达口唇、眶下,这是上行支。

下行支两条,一条沿着下肢走,从气街出,沿下肢内侧,经腘窝下行至足,下行支之一。

下行支,从胞中出来,经会阴部,起于胞中,下出会阴,那么经过会阴,沿着督脉的循行,与督脉相通,循行于脊柱内,这就是冲脉,它的循行。

要求同学们,第一、记住它的主要循行路线,在此基础上记住它
还有两个分支,下行支一前一后,前行于下肢内侧,后与督脉相通,进入脊柱。

冲脉的生理功能。

(一)它能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有要冲、要道的意思。

经络学说认为,冲脉从循行看,腹面、背面,背面进入督脉,腹面进入任脉,它夹脊上行,督脉调节阳经气血,任脉调节阴经气血。

冲脉主要循行路线,上行支,就与督脉和任脉发生关系,就这个意义讲,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因此得出结论,冲脉为十二经气血之海,或者叫十二经脉之海,也叫五脏六腑之海。

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旨在说明冲脉有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

(二)主生殖功能。

我们在讲肝为血海,女性以肝为先天的时候已经讲到冲脉与肝、与女性的月经的关系,所以称之冲为血海,它有调节女性月经的作用,因此冲脉与女性的生殖功能有关。

除了和女性有关之外,在中医的文献上,在经络学说的著作中,也提到男性也有冲脉,冲脉与男性的生殖功能也有密切关系,把它称之为太冲脉,对男性来说。

男性无论是先天后天,冲脉受损,或者冲脉不足,都会影响男性的生殖功能。

这是从经络学说来说,这里面重点讲它调节月经的功能,实际应该把它改为调节生殖功能。

冲为血海,强调女性,应该是包括调节精,男性的精,女性的月经,但是历代文献,在中医理论当中强调是冲脉和女性之间的关系。

四、带脉。

带脉循行部位叫起于季胁,绕腰一周。

这样记可以了。

我们系的腰带,腰带是和躯干它关系是一个横断面,而这个带脉的循行却是一个斜行的,斜行面,所以,起于季胁,斜向下行,绕腰一周,
是一个斜面。

带脉的生理功能:(一)约束诸经。

在躯干部通过带脉绕行一周,将纵行的所有经脉联系起来,就这个意义讲,它有约束诸脉的作用。

(二)主司女性的带下。

就经络学说而言,女性的正常的阴道分泌物,带,它的生理病理与带脉的功能有关,所以称带脉具有主司女性带下的功能。

1.约束诸经,2.和女性特殊生理带下有关。

至于跷脉和维脉,不作要求,同学们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讲了经络学说的主体,经脉系统,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作用较大的督、任、冲、带,它们的循行、它们的生理功能、它们在人体当中的作用给同学们大致作了介绍,其中重点是十二经脉。

那么,奇经八脉特殊,在教材里既要讲它的循行,还要讲它的生理功能,因为它别道奇行,有别于十二经,所以把它的生理功能单独在这一节里面讲,而十二经脉的时候没有去讲它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从经络系统而言,从整体作为一节来讲它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下面讲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通过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那么具体是发挥哪些作用呢?(一)联系作用。

包括哪些联系?怎样能把人体联系成有机整体呢?不仅联系脏腑,还联系形体、官窍,还联系经脉,与脏腑经脉。

(1)联系脏腑与肢节。

我们前面讲形体的时候讲过,形体和脏腑是一个统一整体,我们在前面讲藏象学说的
时候是着重于脏腑的整体性,①分属于五脏系统。

②它们在生理功能上有联系。

就这个意义讲,它们是一个整体。

而经络学说,是从经脉的循行这个角度,属脏络腑,在循行过程中,和四肢百骸,和肢节联系起来,就是每一经的循行路线,既属腑络脏,联系脏腑,又能够和形体、肢节在循行过程中将两者联系起来。

教科书里面提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同学们在阅读每一条循行路线的时候,对这个概念进一步来体会。

从总体说,中医学叫做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是把形体与内脏,形体与脏腑统一起来。

通过什么呢?通过经络统一起来。

(2)脏腑与官窍。

那么经络行于体内,属脏络腑和属腑络脏,在循行过程中到达头面部,通过循行将脏腑和官窍统一起来。

我们讲过,舌、耳、鼻、目、口都有经络分布在这个地方,那么经络在这地方把这些官窍和某一经络,和脏腑之间的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

前面讲脏腑的时候说目为肝之窍,肝开窍于目,我们前面从生理上来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经络,足厥阴肝经在循行过程中与目相联系,用经络学说解释内脏的肝和目之间的关系。

(3)连接脏腑与脏腑之间,我们在讲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的时候,讲到脏为阴,腑为阳,脏腑的阴阳表里的关系是通过经络络属来完成的。

(4)连接经脉与经脉之间。

我们从总体讲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交接意味着联系,连接起来。

我们讲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从一条经脉一条经脉逐一地连结,从总体到局部,从三条经脉一组,到每一条经脉,从不同的角度讲它们之间的连接,通过这些在循行过程中把经脉和经脉之间联系起来,我们这是着重讲十二经。

在讲络脉的定义的时候,络脉有网络的意思,
补充十二经的不足,又通过络脉的作用将十二经脉纵横交贯,形成一个网络系统。

这个表,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表,旨在说明通过经脉,脏腑与官窍、形体发生了联系,供同学们参考。

二、感传(作用)。

感传是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也就是说,从经络学说,现代经络研究一些现象,概括出来这样一个概念。

感传就是感应,传导。

具体说来是指,大家注意,在经络学说当中感传的含义,现代经络学说,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和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就是传递、通导,是指经络系统对刺激的通导和感传。

规范的表达,现在这样来表达它,就是在经络系统中,感传是指经络系统对针刺和其他刺激的感觉传导和通导作用。

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概念。

那么,感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感传的物质基础是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的气。

有同学问了,前面讲经络定义的时候说,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的功能是运输气血,这为什么说它的物质基础又是气了呢?这个气是从人体之气的总体而言的,实际上它代表着生命物质系统的气血精津液,那不讲血,也不讲精,不讲液,是从物质系统这个最大的概念,人体之气最大的概念——气而言的。

气分布于脏腑叫脏腑之气,分布于经络叫经络之气。

所以说经气是分布于经络的经脉之气,那么叫做经气。

经气是感传的物质基础。

同学们将来学针刺的时候,那要问患者有感觉没有感觉,用咱们中医经络学说的术语叫得气没得气。

得气就是判定针灸疗效一个重要指标。

做按摩,按照循经按摩,按着穴位,同样是要问患者有什么感觉没有,有感觉用经络学说解释叫做得气。

三、濡养作用。

所谓濡养作用,是指经脉所运行的气血,运行的生命物质,为全身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就这个意义而言,它有运送物资的作用,它能运送这些气血,使气血发挥对机体的濡养作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四、具有调节作用。

怎样理解调节作用?它能调节人体的阴阳。

经络系统有阴经和阳经,它们在循行过程中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样一个循行的方式。

阴阳相贯,循行的结果,发挥作用的结果,达到人体的阴平阳秘,就这个意义说,它能调节人身的阴阳。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针刺的治疗原则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左病治右,右病治左,最早的古书也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就是阳经有病,不治阳经而治健康的阴经,阴经有病,不治阴经而治与之相对应的健康的阳经。

那个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后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交经缪刺。

后面讲的这些内容,是指调节针刺。

通过针刺,通过针灸,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来重新建立人体的阴阳平衡而言的。

这个观点将来同学们在学习针灸学,在讲针灸学说、经络学说在治疗学的应用的时候会进一步讲到。

我们在这里,中医基础理论里面讲,旨在说明经络系统通过运送全身的气血,连接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平阳秘这样一种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我们把阴平阳秘称之为健康。

那么从经络学说来说,这种健康状态是通过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来完成的,通过经络这个网络系统来完成这种调节作用。

这是经络的作用,具体生理作用。

这里面讲的作用着重是讲正经
的生理作用。

奇经八脉的作用,我们在奇经八脉里从生理功能、生理特点进行了论述,从任、督、冲、带又进一步来论述,那么分别来掌握。

第五节经络学说的作用
最后一节,经络学说有什么用途呢?前面讲到它的理论意义,那么它有什么实践意义呢?主要是指病理、诊断、治疗上的作用。

这里仅举几个例子,要求同学们理解了就可以了,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用经络学说来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以后的病理变化。

(1)它是传递病邪的途径。

按经络学说来认识疾病的传变途径,病邪侵入皮毛以后,先作用于最表层的络脉,然后进入经脉。

络有浮络、孙络、别络、络脉,然后进入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进入经脉,最深层的经脉,由经脉再往里走,或者是属脏络腑,或者属腑络脏。

但是按照传递病邪的途径,腑为表,脏为里,所以由经脉到六腑到五脏,这是从外而内。

邪气从外出,祛邪外出的时候,就是从五脏,到六腑,到经脉,到络脉,到皮毛,这样一个途径。

所以说,它是传递病邪的途径。

(2)它又是反映病变的途径。

那么经络在循行过程中,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

那么发生各种的病理变化,必然在经络的循行部位上有所变化,发生异常,就这个意义说,它又是反映病变的途径。

因为在经络的循行过程中,在不同的部位反映出不同的病变,每一条经脉的循行反映的病变,中医学称之为病候。

将来在学习针灸学的时候进一步讲,就这个意义说它是反映病变的途径。

即是病邪进出的途径,又是反映
病理变化的途径。

(二)在诊断学上的应用。

主要是指病位诊断。

前面我们讲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的时候强调同学们掌握那些在头部、躯干、四肢的分布规律。

记住这些,那么看到机体哪一部分有病,我们就联系到这一部分是哪条经脉所循行的,根据这个部位,哪条经脉循行到这里,我们就说这个部位反映出的病变就属于哪经哪络的病变。

前面我们讲太阳头痛,两侧头痛,它属于少阳经的循行部位,因此我们定,从经络辨证来说,就是少阳经病变,我们针刺治疗就可以从少阳经入手。

(三)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1)针灸学和按摩学上。

现在按摩也叫推拿学。

那么针灸按摩治疗重要的依据就是依据经络学说作为自己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将来同学们在针灸学的临床部分和按摩学的临床部分会进一步来学习,这里只要求同学们知道经络学说在治疗学的应用是为针刺疗法、按摩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在中药学上有个归经理论,就是每一味中药都要标明它归于何经。

这个归经理论就是根据经络学说而来的,把每一个药,与其他药相比较而言,专属入于哪经,把这个药物叫引经报使药。

将来同学们在学习中药学的时候要注意学好中药的归经理论,那个归经理论就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的。

到现在为止,我们将经络学说全部讲完了。

这一章的重点在经络的概念,经络的组成,十二正经分布规律、走向交接规律、气血流注次序,奇经八脉重在生理特点,即任、督、冲、带它们的大致循行部位以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从总体上我们讲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
的应用,仅作为同学们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

因为这部分内容将来在经络学说同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一样,将进一步去讲解。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