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考查赏析、评价一篇文章的能力,要求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这类试题往往是从这几个角度命题:什么是形象,塑造形象的方法,形象在文章的地位和意义;语言的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表达方式、选材剪裁、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所谓“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物象、诗歌的意象等。鉴赏形象是指能够把握形象特征,感受形象意境,体味审美作用。鉴赏时,要考虑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这个形象在文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有什么意义等。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是作者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来的,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包括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小说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表达上多用描写;戏剧的语言,侧重对话的机智、韵味、内涵、幽默等;散文的语言,讲究散而有神,短小生动,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的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方式塑造形象和表达作品内容。从四个角度分析: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②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等);③篇章结构(过渡衔接、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④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
1.是什么——问作品的某一处是什么意思,即对词句篇章的理解,通过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赏析文章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如2004年天津卷《春从心出》的第2题: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从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切入,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从文中可以看出,这句话其实在谈论了书与人生的关系。书与人生有哪些关系呢?第五段的“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集中体现了要解释的语言的含意: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中淘出善本精品。
2.怎么做——问作品的某一处怎么写的,即对写作方法的体会。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4题: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这是从全文结构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赏析。从文章的整体结构看,是按季节变化顺序行文的,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那是去年冬天、春天终于来了,在初夏的太阳下、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等到新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来: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对人生的感悟可以通过对“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都有消亡,要正确平静地对待,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3.为什么——问作者的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如1993年全国卷《青菜》: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这是对文章写作目的的考查,着重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的角度赏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与后文写他们“在菜畦间割草”作对比,用狗尾巴草、灯笼草等反衬青菜的美德。
4.怎么样——问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即对写作效果的赏析评价。如2004年江苏散文阅读《草堂•诗魂》的第3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试题从写作手法上考查了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昔日茅屋与今
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层层深入,主题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这四个层次,“是什么”“怎么做”是基础,偏重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是回答赏析题的基础;“为什么”“怎么样”是对文章的赏析,是在“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分析和鉴赏。“是什么”是基础,“怎么样”是思考“是什么”的具体方法;“为什么”指某种写法要为表现“是什么”服务;“怎么样”指是否很好地表现出“是什么”。弄清楚这些内容,答题的指向性就会明确,答题到位的程度也会大加改善。
1.形象
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设题角度有:
①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③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如2004年辽宁卷小说《“认识自我”》阅读题“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是从对形象的塑造角度设题的,回答思路也应该从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
2.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表现载体,无论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
赏析语言一般从下列5个方面思考:
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如2004年重庆卷《山峦》的第3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的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这个题就是考查对语言的赏析和评价,要求从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文章结构和语言作用回答。
3.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人称使用等。
从2004年15套试卷和上海、全国春季卷看,注重了文学作品阅读表达技巧的考查,题目类型不仅有传统的客观题,主观题的分量也在增大。
二、详释考点外延
记叙:倒叙、顺序、插叙、补叙等
按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和侧面描写
按笔法繁简分:白描和细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寓情于理(借理抒情)
表现手法:想像、联想、铺垫、衬托、类比、象征、幽默讽刺、欲扬先抑等
布局谋篇:起承转合、过渡照应、衔接、详略、繁简、主次、线索、顺序、点面结合、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