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

通则权衡部分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

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金柱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

古建定额名词解释

房屋修缮工程定额古建名词解释 一《石构件部分》 [台基]砖石砌成之平台,在其上修筑物。 [台明]古建筑台基露出地面的部分。 [月台]高大建筑台基之外,修筑的宽大的高台 [高台建筑]修筑在高台之上的建筑物。 [城台建筑]城坪平区上修建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磉墩]柱顶石之下用砖砌成的独立基础。 [柱顶石]柱下之石。即置于磉墩之上,直接承受柱子的石构件有无鼓径、方、圆鼓径及带莲瓣等。 [鼓径]柱顶石露在地面部分,自下而上逐渐收成的承柱部分。 [土衬石]置于台基陡板部分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围台明外沿一圈,与地面基本相平之石。 [平头土衬石]垂带象眼之下,在台阶砚窩石与台基土衬石之间之石。[埋头]又称台明的角柱石。位于台明转角处阶条石之下的石件。[阶条石]台明四周上面,用于台明边棱的条石。 [陡板石]台明阶条石以下,土衬石以上,左右角柱之间陡置直立的石件。 [踏跺石]由一高度达另一高度之阶级石,是供行人上下之步石。[砚窩石]踏跺之最下一级,较地面略高一至二寸之石件。 [垂带石]踏跺(或礓礤)两边,阶条石至砚窩石之间斜置之石件. [如意踏跺]由正面及左右皆可升降之踏跺。 [礓礤石]不用踏跺而将斜面做成锯齿形之石升降道。 [象眼石]在垂带踏跺两侧垂带石之下的三角形石件。 [角柱石]墙体转角部位立置之石。 [圧砖板]是圧在角柱石之上的条石。 [腰线石]墙体裙肩最上一层,以石代砖,多用于山墙圧砖板之间。[挑檐石]山墙墀头梢子部位,以石代砖,橫着伸出檐外之石。 [门窗旋石]置于门窗口上部拱形的石件。 [旋脸石]拱券石露明者。 [石雕菱花窗]用石料制作雕刻仿木窗的菱花孔状的窗子。 [石墙帽]墙顶部用石制成的带拔檐的墙帽。

古建木作主要施工工艺

4.11木结构整修加固 4.11.1柱子墩接 柱根部糟朽不超过柱高1/3时一般采用刻半墩接的做法,做巴掌榫,墩接时上下口做暗榫相差,防止滑动、移位。墩接长度及铁箍尺寸、数量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及现状情况制作安装,珠子墩接前架设扶住要支撑牢再卸载后墩接,确保安全施工。 4.11.2包柱根 柱根部糟朽深度不超过柱径1/4时,一般采用包柱根的做法,先剔除糟朽部位,包柱根要严实,表皮层做防腐处理后,按设计要求加铁箍做防腐,并要求铁箍而要低于柱表皮的5mm为宜。 4.11.3梁、枋整修加固 1、梁、枋挠度小于长度1/100局部劈裂时,按设计要求进行加固。当挠度大于长度1/100时,出现严重劈裂和槽朽时,方按原规格尺寸更换 2、裂缝深不得超过构件高度和宽度1/4,一般采用加铁箍加固的做法。铁箍为两片V字形扁铁,加螺栓紧固,可单片大V字型扁铁螺栓紧固。 3、梁、枋劈裂、裂缝,通常裂缝清理干净后灌注E-44环氧树脂胶再加铁箍。 4.11.4额枋加固 额枋卯榫部位出现拔榫时,且榫部完好时一般原位归安,并用扁铁拉拢左右额枋头

4.11.5檩整修加固 1、檩拔榫,归安后,加铁扒锯 2、檩下垂,檩下垂挠度小于长度1/100一般在檩上垫木板方可,若挠度大于长1/100时那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3、檩劈裂裂缝超过5mm镶入木条修整,当劈裂长度超过2/3,且深度超过檩径1/3时,采取铁箍加固处理。 4、檩上皮糟朽:檩跨中1/3方位和檩两端各1/3范围糟朽,糟朽深度小于柱径1/5时,可采取剔除糟朽部位,按照原装补钉完成严实。 4.12大木归安 1、大木归安准备工作。 (1)工具戗杆、牮杆、千斤顶、倒链。扎绑绳、垫木、小线、水平尺,线坠等。 (2)搭设相应脚手架支护好戗杆,拆除先关墙体,拆除瓦面及基底泥灰背等。 (3)木构架卯榫处木楔和卡口清除,如有铁箍应拆除 (4)外檐柱要弹中线和升线等控制线。 (5)归安、拨正时设专人观察、测量,确保归安复原位后,并牢固支好戗杆,防止走动、移位。 (6)归安、拨正后,经监理验收确认后,即刻组织恢复相关墙体、瓦面等事宜。 (7)拆除戗杆及相应的脚手架。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 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都是用条石砌筑的。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 如意踏跺 柱顶石 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 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 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 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 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古建筑木作技术

古建木作技术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

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 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 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夹脚榫腰子榫卯; (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这就是仿建的

古建筑名词解释

一、 1、材:材是一座殿堂的斗拱中用来做拱的标准断面的木材,按建筑物的大小和 等第决定用材的等第。除做拱外,昂、枋、襻间等也用同样的材。唐代以前的相当时期内,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各个构件当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比例关系。衡量的单位就是斗拱中一个拱子的高度称为一材。拱高又称材高,拱宽又称材宽,两层栱子相垒时其中间空档的高度又称为栔高,材高加栔高称为足材。宋《营造法式》规定以材高为计算斗栱、梁枋各种构件尺度的单位。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衡量构件的单位更简化为“斗口”,即用材宽为计算单位。不仅斗栱梁枋用斗口计算,平面中开间也用斗口计算,设计更趋简化。宋代用材高宽比为15:10,足材高21;清代为14:10,足材高为20。 宋清两代用材的比例虽相差不多,但用材的实际大小则不同。栔高的变化,宋清两代规定都是6分,但实际测量中发现唐辽金元各代的栔高多大于此规定。明清多与规定相符。 2、铺作: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成组的斗栱称为铺作,并按其位置不同分为柱头 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二是指在一组斗栱之内,每一层或一跳的栱或昂和其上的枓称为一铺作。 二、栱 1、唐代栱子的式样都是直栱,元代以前正心栱多隐刻,明清时期已不多见。早 期的“翼形栱”,明清时已经发展成为形式固定的“三幅云”。清代许多地方建筑常喜用雕花栱。栱头分瓣,唐代仍有内ao。宋《营造法式》规定除令栱为五瓣外,其余各栱一律四瓣。清代规定瓜子栱泥道栱为四瓣,慢栱三瓣,令栱仍为五瓣。元代以前转角铺作中常用鸳鸯交首栱,明代尚有,清代已不见使用。明代以前常用的小栱头于明末清初已改为用昂,不再使用。 栱子的长度,宋清两代规定相同,泥道栱与瓜子栱等长为62分,令栱长72分,慢栱最长为92分。辽金建筑多不遵此制。辽代建筑中一般是泥道栱比瓜子栱稍长,令栱与瓜子栱相近。金代出现三者等长的例子。金代晚期始与《营造法式》一致。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古建筑名词解释 二画 1、丁头栱位于梁下的半截栱。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2、八架椽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八架椽即八椽之深。清代则以檩数称呼,“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九踩斗栱清式斗栱按出挑数称呼。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栱,出两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最多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 1、叉手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膞,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2、上昂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得名。 3、门屋指宫殿、庙宇、宅邸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等,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4、山花蕉叶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装饰纹样 5、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 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来历。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鎶”, 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四画 1、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唐宋时常作为一种简洁的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板上或木构架的补间铺作上。唐时还常用人字形撑木,上加一斗作补间,今人称人字栱。 2、五土五谷五土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土;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 3、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4、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个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为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吧院”,而正对方城之墙为“月牙城”。 5、五音姓利唐宋间流行的一种风水术。将天下所有姓氏归属宫商角徵羽五音,行事凶吉,都依其所定之法为据。 6、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此式始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清式古建筑木作名词 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 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 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 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

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 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 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 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古建筑之名词解释

古建筑之名词解释 对大家做古建筑时候应该比较有帮助。呵呵。 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 1 通则 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 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 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 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 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 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 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 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 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 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 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 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 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 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 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 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

古建施工工艺

第三章、主要施工方法 九、石作工程 (一)、石活制作 制作石活石料的品种、质量、加工标准、规格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石料的纹理走向应符合受力要求,加工表面无裂纹、无缺棱掉角、平整整洁;台明石、阶条石、垂带石、柱顶石表面剁斧斧印基本一致。(二)、石台阶的安装 1、以柱为中心线作为台阶放线的标准,上平按室内地平,下平按室外地平。 2、根据上、下平之间的垂直高度,分出每层台阶的高度。先定出砚窝石的标准位置,稳好第一步。 3、第二步安装时,要稳抬稳放,不要震动已安好的阶石。 4、从第三级以上,每阶均须按设计加打大底(即找出规格厚度)逐级做好接头,顶层还要打好拼缝。 5、安象眼石、平头土衬石。 6、灌浆:先用稀浆充灌,后用稠浆灌,使浆充满空隙,捣固,待凝固后砌垂带。 7、台阶与台帮安装时,要注意预留“泛水”,泛水的坡度不得小于1%,例如30厘米宽的台阶,需要有4毫米~5毫米泛水。同时还应按设计要求做好“样口”。 8、质量要求:安装好的构件整体要稳,头、缝顺直,大面平整,拼缝整齐,缝宽均匀一致。在石料体积较大或较重,人工搬动

不便时,应用吊链吊装,以免因撬动使已安好的石料走迹。 9、起吊石料时,须要有足够的安全措施,以防发生意外伤人。 10、当石料稳到本位时,在用砂浆填补后,正式镶铺,先在水泥砂浆结合层上浇一层水灰比为0.5的素水泥浆,用浆壶浇均匀,再铺板块,安放时四角同时往下落,用橡皮锤轻击木垫板,根据控制线铺好,然后依次铺设完备。 (三)、石地坪或方砖地坪 1、铺贴 根据设计图纸及现场定位轴线,标高线、拉出纵横控制线,并做好标志块,为防止空鼓,随时调整表面水平度及标高,采用干铺法。在素混凝土上用水泥和砂以1:3比例拌成灰铺地面。刮平后将石板放在干灰上,用橡皮锤轻击板面,随时增减干灰,直至板面水平度标高均合要求。这时用真空吸盘取出石板,检查粘结是否整密实,在干稳准确均匀地浇一遍。用橡皮锤轻击板块之与结合层紧密结合,最后从中心向两边铺贴。铺贴过程中随时用水平尺查,以便随时校正。铺贴切中应特别注意浆砂的密实度及浇浆的均一性以防空鼓。 2、勾缝 铺设完毕后,清理板面水泥残浆,封闭养护7天后用水泥浆擦缝。十、木作工程 (1)、木柱制作两头规圆,大小头之9/10按柱高计算。 (2)、梁架制作均按传统建筑榫柳组合进行施工,具体施工质量

古建名词解释

古建知识之建筑名称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作者:吕延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的一些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 “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 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 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研究 前言 北京故宫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的最重要的古代文化承载地,在古代筑城方式、建筑建造技艺等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现实教科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笔者有幸参与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官式古建筑培训班,有机会对故宫官式古建筑木构保护与木作营造技艺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对其文化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1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在我国建筑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及研究意义故宫官式古建筑木作技艺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所谓官式建筑即朝廷工部主持营造或派员督造的官方建筑。“伐木丁丁,构木为巢”,与西方石头筑城有所区别,以木头为原材料是我国古代建筑最本质的特点。故宫则是目前全世界最伟大的木构建筑宫殿群。故宫中官式古建筑木作保存较完整、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对其研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明清时期建筑木作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官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的文化传承。 2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故宫官式建筑的木作及营造技艺 2.1文化多样性理念的溯源

文化多样性理念是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观的主要基础。最早认识到多元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重要性的,是1994年在“与世界遗产公约相关的奈良真实性会议”上起草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该文件肯定了文化及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存在的普遍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确定了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核心地位,文件表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 2.2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中的文化多样性体现 木作作为故宫官式建筑“八大作”中最重要的一类,不仅在故宫建造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携带的历史信息较多;另一方面木作分类繁多,内涵极为丰富。从大木作的建筑举架,到小木作的门窗雕饰,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人认为故宫古建筑木作的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从历史变更的角度,故宫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承载着显著的朝代特征据相关史料记载,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明永乐年间初建紫禁城。明朝是汉族从元朝少数民族手里重夺的国家政权,其总体格局以元大都为基础,建筑上吸取了明初南京都城的经验,总体上秉承“弃元扬宋、克己复礼”的思想。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至今经历过多次大型修缮和改造。因此,目前保存的故宫古建筑木作以明、清建筑为主,但也体现了宋、元、明、清及民国等各时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朝代特征在多处木作中可以体现。宋代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建筑工程的官方论著。对宋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官式建筑的营造

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及条目 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 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 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 4, 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

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 )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 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 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 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 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 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 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依托课程思政_建设课堂新态——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新态——以古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为例 依托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新态 ——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课程思政建设围绕“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展开,一个中心主要是指无论是教师课程教学,仍是辅导员日常工作都要突出爱党爱国这个中心;一条主线主要是指将专业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明确育人价值,每门课程都围绕育人价值开发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每门课程都要设计课程思政内容落地途径。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校2018年新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一批专业的古建筑保护与修缮人才。“精益求精、尊重原貌、诚信为本”是这个专业的价值理念。这个新专业有着年轻的活力,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更有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期责任感。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共同努力,掌握新知识、拓展新技能。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专业课教师指导和带班辅导员的督促下,古建专业踏实奋进,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感悟专业的责任感,培育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案例综述 近一年的学习中,古建专业以申请立项的《中国古建筑史》等一系列课程为突破口,努力打造示范课程,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了古建筑的分类年代和形制等入门理论知识。 将课堂搬到古建筑修缮的施工现场,实现了校内理论教学与校外考察、实践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实时互动,以实物观摩、真实操作

来增强学生的专业理念和专业认同感,成为了古建专业打破传统教学、积极寻找课程思政落地新途径的亮眼特色。 2018年11月22日,学生们到绿瓦大楼的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的实践考察。在专业负责人施洪威、专业老师俞思民和当场的项目经理的带领下,古建专业学生参观了整个工地现场,现场专业的项目经理人带领参观介绍,使得学生在长期理论学习中的第一次上脚手架亲身接触到工程做法。 2019年4月3日,学生们来到了宝山寺。除了参观学习2005年得到了鲁班奖的宝山寺新寺,还有幸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看到了被保护起来尚未修缮的宝山寺旧址。 2019年4月19日,学生们来到了古建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上海秦森集团旗下的燊榕古建保护中心木工作坊,进行为期三天的古建筑木作构造与修缮课程的实操训练。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思路与理念 四川石刻被修复成“地主家的胖儿子”,最美野长城被水泥磨平,故宫修缮请来了“农民工”被前院长单霁翔紧急叫停......近年来,类似“修缮变损毁”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例子背后,体现了修缮工匠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相比文物修复,古建筑修缮的情况更为险峻。近年来屡屡呈现的“修缮变损毁”的背后是专业性缺失,国内大部分的古建修缮工人都是从现代建筑行业转型而来,缺乏文物法规、古建保护材料、技术等专业知识。在施工过程由于不专业、野蛮施工,反而破坏了建筑首要的历史信息,造成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而咱们正是承接这一交接棒的不可推卸的一辈人,也正是这一信念支撑古建筑学子不断向前的动力。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解析

清式古建筑木作工程名词 通则权衡部分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

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 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金柱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

古建筑名词解释

1.分心槽(分心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空间划分四种方式之一。即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如天津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辽)。 2.月梁 天花下面的明栿。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代称为虹梁,宋代称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建筑中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与之相对的称直梁。 3.天宫楼阁 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木制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所,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 4.勾阑 木制,石制的栏杆,宋称勾阑。 5.乌头门 两门柱上架一横木,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可透视门内外。柱顶套瓦筒,染墨,故称乌头门。横木上长安日月板。次门用于官邸及寺庙,陵墓之前。 6.平坐 高台或楼层用斗栱,坊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 7.四阿屋顶 四面坡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或五脊殿。 8.生起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与檐口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此形式。 9.平棋 唐宋时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后代沿用较多。 10.当心间 建筑物中间的一间。 11.华栱 宋代斗栱上外跳之栱。 12.抄 宋代斗栱出一跳华栱称为‘一抄’或‘一卷头’。或写作‘杪’。 13.刹 佛塔顶上所立之柱及相轮,宝盖等附属物。原为佛祖墓顶的伞盖,示尊崇之意,至中国则安于塔顶。佛寺,佛塔也可别称为刹。 14.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5.明栿 与草栿相对而言,指天花下的梁。宋代明栿长做月梁式,以增加美感。 16.抱厦(龟头屋)

古建筑设计院排名推荐

中华民族是有着博大久远古老文明的优良民族,而这种文明持续了5000 年而不曾中断。中华文明古国在这片热土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艺坛巨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物质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景观。它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截止2014年6月,我国已有47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其中与古建筑关系比较大的文化遗产33项(其中文化景观4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 然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现今古建筑的现状确也是令人担忧,5000年的建筑精髓文化岌岌可危,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已是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先知先觉的古建筑文化保护者已走前列,为古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们是机构或是研究院亦或是公司,只是采取的方式不同罢了。在此,让我们记住它们的名字,向它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在能力所及之处为古建文化与传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远景设计研究院 成立于1993年,在打造古建筑旅游综合体特色,营造文化景观环境等多领域都有着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实践。专业古建筑设计二十年,专注商业、农用、宗教和旅游等领域的(仿)古建筑设计以及古镇打造。在历代仿古建筑设计及近现代文物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各地区古镇打造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及实践经验。通过创意的环境设计整合区域性特色和顶级的专业技术,提出性价比高、功能性强、激发灵感的人性化古建筑设计方案,打造出完美的(仿)古建筑。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初创于1980年3月,成立最早的、实力最雄厚的古建筑专业设计研究单位之一,具有文物古建筑保护修缮设计甲级资质和建筑设计乙级资质。自成立以来已完成建筑设计项目600余项。始终坚持古建筑传统技术及理论研究,由本所专家撰写的专业学术技术著作《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等。拥有国内一流的古建筑技术专家,在古建筑研究、设计、教学、办刊、编制规范、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学术观点和主张在行业内有重要影响,是古建园林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