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高一(下)期
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商代的农作物有黍、稷、麦、稻、蚕桑等,商人的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
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其他的植物名来替代。

这反映出当时()
A. 稻米成为主要食物
B. 耕织结合模式出现
C. 小农经济基本形成
D. 黍成为主要农作物
2.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经济的
发展、国家的安定统一、文化兴旺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1977年,在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发掘出
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

这一发现反映了当时()
A. 铜铁合炼技术高
B. 冶铁技术已出现
C. 铁器使用较普遍
D. 秦国军事力量强
4.如图为2019年1月故宫展出的一件龙纹残罐,罐颈有“宣
德(1425~1435)年制”四个字样。

由此推之,该残罐可
能产自于()
A. 汉代长安
B. 唐代越窑
C. 宋代汝窑
D. 明代景德镇
5.如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

据此可知,宋代()
时间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232165%123835%(997)
宋熙宁十年(1077)216230%491170%
A. 农民的负担减轻
B. 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
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6.(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
不遂。

”据此可知,汉代统治者的传统观念是()
A. 农商并重
B. 重农抑商
C. 闭关自守
D. 民本主义
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
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A. 维护统一
B. 重农抑商
C. 思想专制
D. 闭关锁国
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然而,许久
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游历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西方国家的侵略
B. 农耕经济的落后
C. 人口压力的沉重
D. 封建制度的束缚
9.在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首次航行中,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了四艘帆船,
西班牙国王给哥伦布提供了三艘帆船和100万金币,给麦哲伦提供了五艘帆船。

这说明西、葡两国能成为新航路开辟先锋的重要原因是()
A. 地理位置优越
B. 注重人才的培养
C. 统治者的支持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10.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
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 新航路开辟后
B. 早期殖民扩张期间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1.从16世纪到18世纪,在这两个多的世纪里,英国不断汲取财富,综合国力逐渐增
强,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开展
D. 世界市场形成
12.马克思说,大工业必须掌握着它的最特别的生产资料……要这样,它方才有它适当
的技术基础,有它自身的立足点。

”马克思说的“最特别的生产资料”是指()
A. 工场
B. 珍妮纺纱机
C. 蒸汽机
D. 水力织布机
13.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
1881年的10.4%;工业所占比重在1770~1881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
服务业所占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这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国民收入的增长
B. 激化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C. 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D. 利于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14.如图的图片所代表的发明及其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由此进入()
A. 蒸汽时代
B. 电气时代
C. 铁路时代
D. 信息时代
1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各种垄断组织。

如德国的卡特尔、
美国的托拉斯、日本的康采恩,他们的共性是生产资本高度集中,以便开拓新型市场实施技术创新,形成垄断。

垄断组织的出现说明()
A. 资本主义国家间互相借鉴发展经验
B. 资本主义国家已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C. 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幅度降低
D. 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16.如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简表,据此
可知这一时期()
其中农产品
年份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
值所占比例% 18731484493860 2.6
18931817132842315.6
19033339618949626.8
191059333723195739.1
A.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
B.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C. 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有所改变
D.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完全瓦解
17.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旗手,十分重视军工企业的发展。

1865年,李鸿章在收买
美商旗记铁厂的基础上创建了近代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并带动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厂在中国的兴起。

这一“企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福州船政局
C. 上海轮船招商局
D. 湖北织布局
18.如图是1895~1911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的统计情况。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
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民族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D.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9.1911-1913年,我国民族资本注册的新厂数有72个,平均每年24个;而1914-1918
年,注册新厂数增加到183个,平均每年近37个。

由此可推知,阻碍我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 政府政策
B. 列强侵略
C. 群众运动
D. 封建意识
20.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达到控制与垄断工业生产的目的,采取了没收和接办北
洋政府企业、建立国家资本工业、扶植民营企业并制订工业生产的有关法规等措施。

这些措施()
A. 大幅度提升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B. 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C. 对民族工业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D. 为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截止1944年,冶金、机器、五金等重工业部门已占后方民营工厂总数的32.14%,
占全部资本数的24.88%。

而作为工业化核心的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更明显,占全部厂数的20.26%和全部资本的10.24%,特别是化学工业发展迅速,已居各业之首。

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 顺应了战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C. 抑制了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势头
D. 反映了国民经济布局的合理
22.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的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
A. 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C. 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23.20世纪初(特指1900年至1910年),在婚姻的礼节、服饰、婚龄以及在婚姻自主
权利上都出现了某些变化讲求学习西方的文明婚姻反对早婚,提倡自由结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西方文明对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崇洋媚外风气十分盛行
C. 社会文明开化已经蔚然成风
D. 自由民主思想普遍传播
24.2019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总经理正式确认:中国高铁里程超过3万公里,
总里程占了全球2/3.回首中国铁路的历程中国政府最早修筑的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宝成铁路
D. 青藏铁路
25.洋务运动时期举办的一系列洋务企业,多用电报互相商议有关局务发展的各项事情。

李鸿章曾说:“商民之转输贸易者亦藉电报速达,利益更广。

”这说明电报的传入()
A. 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B.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C. 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D. 导致了商业资本的高度繁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对于政府的税收和社会的安定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1684年,康煕皇帝下令准许人民出海贸易,随后又在福建厦门、广东广州、浙江宁波及江南松江先后设立海关,负责管理与外国通商事宜。

海外贸易在此时得到一定恢复。

但从康煕末年起,海外政策又转向保守,严格限制出海船只的规模和数量,并且对出口商品也有诸多限制,同时还禁止人民侨居外国。

到乾隆年间,清政府对于口岸互市的限制和管理更加严格起来,仅限广州一地通商,并严禁私自交易。

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萎顿,沿海经济日趋萧条,给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后果,以致有用四五千金建造的大船,任其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摘编自刘隽永《明清两朝保守主义的海外贸易政策》材料二:重商主义在英国的良性发展,对当时英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着重体现在为英国和殖民地商业利益而垄断帝国贸易的“航海法”:即硬性规定殖民地输出商品必须先
到英国,殖民地进口商品必须经过英国;进出口货物必须由英国或英属殖民地船只装载。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经过一系列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先后打败了航海和商业上的劲敌荷兰与法国,夺取了它们的大量海外殖民地。

1654年通过《英葡条约》,英国把葡属殖民地置于自己保护之下。

由此,英国确立了对大片地区的殖民统治及商业特权。

18世纪头70年,英国海外贸易的增长势头较大,1700年英国出口量占国民产量的8.4%,1760年上升为14.6%,出口增长占国民产量增长的51%,推动了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

为促进对外贸易,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初确立了自由贸易制度。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贸易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深刻的革命。

由于十九世纪初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开展,急需英国供应各种机器设备,加上英国普遍使用机器,成本迅速降低。

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加强,成为世界市场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

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市场。

经过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大生产排挤了手工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人口大量流向工业区,使城市无论在地理分布、数量、规模、类型等方面,都起了明显的变化。

--摘编自庄解优《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材料二:首先,第一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而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并利用重工业的雄厚力量,确立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统
治地位。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特征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带动下进行的,但这次技术革命主要是在科学革命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最后,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称得上实现工业革命的也只有个别国家,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浪潮从个别国家迅速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也不断向纵深地区发展。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深刻的革命”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工业革命给你带来的启示。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学习西方谋求富强为目的的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设立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通过这些措施,培养了第一批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诱导古老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却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摘编自胡滨《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材料二: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初步发展,但存在许多弱点。

1895~1913年创办的549家厂矿中,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仅17家,资本在十万元以下的小厂却有303家,占总数的55.2%,同时,民族工业大都是投资少的轻工业,重工业缺乏发展的条件,尤其是作为工业基础的机器制造业更难发展。

民族工业的机器厂实际上大都是不能制造机器的修配厂,而进口的机器也很少,产品达不到“价廉物美”的市场需求。

外资在华企业凭借特权,一般获利较高,以此为诱饵,招华商入伙附股,结果往往被兼并或倒闭。

--摘编自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资产阶级因而一度受到鼓舞。

人民群众开展的“提倡国货,抵制日货”活动,在经济上抵制了外国侵略,促使一些海外华侨也竞相回国投资,但随着一战的结束,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再度陷入了发展艰难的“严冬”时期,致使一度振奋人心的“春天”被过早地封杀。

--摘编自唐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短暂兴盛的原因分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馆务话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存在的弱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兴盛”的原因。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办报,开启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先河,报刊大多局限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一带,尤其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打破了以西人办报为主的旧格局,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

同时上海开埠后迅速取代广州的地位,近代中国报刊业中心也随之移到上海,整个近代中国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最多。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到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十余年,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一次形成高潮,尤其以民国初年最为壮观,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刊已为中国人所办,中国内地和北方各省会城市及一些重要城市都相继创办了近代报刊。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大众传揭媒介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传播工具,这决定了其责任也变得丰富多样。

1992年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传媒经营在市场化方面崭露头角,各媒体纷纷展开竞争,争夺受众,最终目的就是争夺广告,由此,受众地位得
到凸显,媒体开始向大众化回归。

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使大众传播有了新的载体。

网络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微博的盛行,让平民都可便捷发布新闻,同时,依托于网络这一平台,中国大众传媒公共领域角色显现,公民可以依靠网络媒介参与公共决策与政治民主建设,针对社会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不同的传播主体进行互动,这大大丰富了大众传媒的角色和功能。

--捕编自玛秀秀《建国以来中国大众传媒角色的变与不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众传媒对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影响大众传媒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商人的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其他的植物名来替代”体现出黍成为主要农作物,故D正确。

ABC表述和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度,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均属于土地私有制,这与材料中“土地国有制度”不符,故B、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它是我国隋唐时期极其重要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可知,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了铜柄铁剑,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铁技术,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铜柄铁剑不属于铜铁合炼技术,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使用较普遍”中的“普遍”表述绝对化,故C项错误;“秦国军事力量”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在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是我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的主
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先进的冶金技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425~1435”正是明朝时期,所以,该残罐可能产自于明代景德镇。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宣德(1425~1435)年制”。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制瓷业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工商业收入增长迅速,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大为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C选项正确;
农业收入只是略有减少,且农业收入的减少与农民负担的减轻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
材料只给出了宋代部分年份工商业收入及工商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没有给出民营工商业收入在工商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能说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没有放弃过,D选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对图示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

认识宋代工商业发展的情况。

本题考查,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掌握和对选项的辨识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图示材料的正确解读分析能力和对选项的辨
6.【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的意思是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民不从事农业而去进行商业活动,所以一生不顺利,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农商并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自守是明清时期的国家政策,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C
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本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一,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根据“…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中体现了清政府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的海禁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海禁政策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其原因、概况、影响等.
“海禁与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消极对外政策,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其客观原因,但是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所起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大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明清兴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壮大,最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和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残酷侵略.
【解析】根据“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游历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可得出其强调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停滞不前,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主要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导致的,D项正确;
AC项都不是根源,排除;
500年前农耕经济并不落后,排除B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考生可结合材料“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游历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旨在考查学生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了四艘帆船,西班牙国王给哥伦布提供了三艘帆船和100万金币,给麦哲伦提供了五艘帆船”可得出王室的支持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C正确;
ABD项都是其原因,但与材料中强调王室的支持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准确解读材料。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0.【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物种实现了交流,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A 正确;
B、C、D与题干信息中的“最早“限定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最早出现”。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