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4、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5、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6、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7、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8、审美理想:在创作过程中自觉遵守的各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求。追求艺术真实性、社会价值、形式完美。

9、艺术真实性:在文学作品中客观地反映生活实际,充分表情达意,从而给人合情、合理、合意之感的审美追求。包括历史真实、情感真实、细节真实。

10、文学创作主体:已经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离开创作过程则不是。

1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

1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13、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

14、文学接受:指审美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15、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

1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前理解”的心理状态。

17、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受作品基本特质激发而产生的特殊情绪。“前审美”心理。

18、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1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2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

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文学理论以人类的文学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其本质属性,是人们对文学的性质、特征、规律的系统把握。

文学学——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一经产生之后,其发展和变化既要收到经济基础的最终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有规律和内在逻辑,是他律因素和自律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文学的真实性——通常是指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文学的倾向性——是积淀于作家头脑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因素,在与特定的文学表现对象发生双向交流之后产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通过艺术形象流露或显示出来。

文学的人民性——是指文学作品以进步的审美理想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的属性。人民性实质上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它也是文学倾向性的表现之一。

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表现一定阶级立场、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属性。

艺术形象——是作家、艺术家的一种创造。是指构成作品的具体生动可感、体现作家和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或情景。在文学理论中也称文学形象或简称形象。

文学的审美性——是指文学作品适应人的审美本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

艺术独创——包括作家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艺术上的独特体现。两者是综合体现的。艺术传达——指作家运用语言、结构、体裁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评判。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客观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而这种统一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