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
[2014东城二模](一)阅读《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
一生最大的勇敢都来自母亲
余秋雨
一
①九旬老母病情突然危重,我立即从北京返回上海。
②妈妈已经失去意识。
我俯下身去叫她,她的眉毛轻轻一抖,没有其他反应。
保姆说曾问她想吃什么,她回答:“红烧虾。
”医生再问,她回答:“橘红糕。
”说完,她突然觉得不好意思,咧嘴大笑起来,之后就再也不说话了。
橘红糕是家乡的一种食物,妈妈儿时吃过。
③生命的终点和起点,在这一刻重合。
④在我牙牙学语的那些年,妈妈在乡下办识字班、记账、读信、写信,包括后来全村的会计工作,都由她包办。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总是带着我。
至今我仍记得,妈妈坐在床沿上,告诉我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
她不喜欢现代文言文,说那是在好好的头上扣了一个老式瓜皮帽。
妈妈在文化上实在太孤独,所以把我当成了谈心对象。
我7岁那年,她又把扫盲、记账、读信、写信这些事全都交给了我。
⑤我到上海考中学,妈妈心情有点儿紧张,害怕因独自在乡下的“育儿试验”失败而对不起爸爸。
我很快让他们宽了心,但他们都只是轻轻一笑,没有时间想原因。
只有我知道,获得上海市作文比赛第一名,是因为已经替乡亲写了几百封信;数学竞赛获大奖,是因为已经为乡亲记了太多的账。
二
⑥医生问,妈妈一旦出现结束生命的信号,要不要切开器官来抢救,包括电击?妻子问:“抢救之后能恢复意识吗?”医生说:“那不可能了,只能延续一两个星期。
”我们决定:让妈妈走得体面和干净。
⑦我们知道,妈妈太要求体面了,即便在最艰难的那些日子,服装永远干净,表情永远优雅,语言永远平和。
到晚年,她走出来还是个“漂亮老太”。
为了体面,她宁可少活几年,哪里会在乎一两个星期?
⑧一位与妈妈住在同一社区的退休教授很想邀我参加他们的一次研讨会,三次上门未果,就异想天开地转邀我妈妈到场。
妈妈真的就换衣梳发,准备出门,幸好被保姆阻止。
妈妈去的理由是,人家满头白发来了三次,叫我做什么都应该答应。
妈妈内心的体面,与单纯有关。
⑨妈妈如果去开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她是明白人,知道自己只是来替儿子还一个人情,只能微笑,不该说话,除了“谢谢”。
研讨会总会出现不少满口空话的人,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
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
三
⑩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弟弟完全是在妈妈的手臂上死而复生的。
年轻的妈妈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一遍遍在路边哭泣、求人。
我和大弟弟都无数次命悬一线。
由于一直只在乎生命的底线,妈妈对后来各种人为的人生灾难都不屑一顾。
⑪我从小就知道生命离不开灾难,因此从未害怕灾难。
我历险4万公里被国际媒体评为“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文教授”,追根溯源,就与妈妈有关。
妈妈,那4万公里的每一步,都有您的足迹。
⑫妈妈,这次您真的要走了吗?乡下有些小路,只有您和我两人走过,您不在了,小路也湮灭了;童年的有些故事,只有您和我两人记得,您不在了,童年也破碎了;我的一笔一画,都是您亲手所教,您不在了,我的文字也就断流了。
⑬我和妻子在普陀山普济寺门口供养了一棵大树,愿它能够庇荫这位善良而非凡的老人,即便远行,也宁谧而安详。
(有删改)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14.作者认为母亲是“善良而非凡”的。
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15.作者是如何做到把对母亲的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的?试举例分析。
(不超过150
字)(7分)
参考答案:
13.示例:承接上文母亲病重,引起下文对母亲年轻时的回忆。
(共4分)
14.示例:母亲在别人再三登门请求的情况下,尽管自己不是专业人员,仍然要去参加研讨会,体现了母亲的善良。
母亲在年老时,仍然优雅、平和,能从容体面地老去,表现出面对老去和死亡的非凡勇气。
(共4分。
每点2分)
15.示例:作者运用想像、议论等手法将对母亲感情写得真挚深切,十分感人。
第○9段,通过想像妈妈如果真的去参加研讨会时将有的得体表现,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善良的理解。
又以“相比之下,这个沉默而微笑的老人并不丢人。
在妈妈眼里,职位、专业、学历、名气都可有可无,因此她穿行无羁”的议论,深情赞美了母亲敢于超越世俗偏见的勇气。
(共7分。
分析5分,语言2分)
[2014西城二模](一)阅读《我记忆中的父亲》,完成第13-15题。
(共16分)
我记忆中的父亲
许燕吉
①父亲只活了49岁,我今年已57岁了,50年前,父亲和我们在一起的一些情景,我仍感到清晰如昨。
②父亲非常爱孩子,还爱和孩子们玩,那时候他已四十开外,混在孩子群中,谁都不觉得拘束。
家里来往的客人较多,有时小客人也跟着来几个,我们便成了伙,玩藏猫,玩捉贼,父亲总是自告奋勇当捉人的,我们藏得严严实实的,大气都不敢出。
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
那种又紧张又快乐的情绪,至今还能令我激动。
父亲总能和孩子们玩到一起,有时我们跟父亲到他朋友家去,大人们在一起谈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知道父亲总会抽出身来跟我们玩上一阵的。
③父亲又很诙谐,还常常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捉住“小俘虏”后要亲吻个够,由于他留胡须,很扎脸,我们都捂着腮帮子抵御。
④父亲喜爱大自然,假日里常和朋友们去郊游,野餐,有时也带上哥哥和我去。
我常会在半路上就赖在地下说走不动了,知道父亲一定会来驮我,父亲总是把我驮在他的肩上,两
手还抓住我的腿怕我摔下来,我又不费力,又看得远,高兴地一路唱呀笑呀的,父亲也不嫌我重,一直驮我到达目的地。
有一次,父亲还带回来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儿,给他洗干净后,送他到一个收养学校读书去了。
那个学校,父亲带我去过,孩子很多,都穿着一样的蓝色衣裳。
他们看见我们来,欢呼着一拥而上,围了个水泄不通。
看来,父亲是他们的老朋友了。
暑假时父亲总是住到山林寺院里写文章,我们有时去看看他,发现他身边又吸引了几个小和尚,小和尚们只有七八岁,父亲对他们很友好,总是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
⑤父亲的故事最多。
夏天乘凉,他睡在躺椅上,我们坐在小板凳上给他捶腿,一面听故事。
他讲的故事包括天文地理、神话现实、古今中外,无奇不有,有好些故事可能就是他随口现编的。
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
可惜,晚上8点上床睡觉是铁的纪律,不然,必定能够从父亲处得到更多的教诲。
50年过去了,这期间战争、动乱、风风雨雨,等我有机会读父亲的作品时,我已是人过中年了。
我意外地发现,父亲在故事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能让我完全地接受,他笔下的一些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与我是那样地融通相契。
我想这必是夏夜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⑥父亲还会“演戏”。
冬天的晚上,大家在床上盘腿围上一圈,支起照相的三角架,蒙上床单,就好像在马戏帐篷里。
“演员”就是父亲的两个大拇指,虽然只能“点头”和摇摆“身躯”,但“配音”很出色。
记得“拇指戏”的常演剧目有《武松打虎》《岳母刺字》《乌盆记》等等。
我第一次看京剧《乌盆记》时,已是在此二十多年以后了,觉得非常熟悉,就像曾经看过,仔细一想,恍然大悟,原来是父亲的大拇指演过。
父亲还会表演哑剧小品,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在“合一堂”开联欢会,父亲表演小脚老太婆打高尔夫球,博得满堂叫好,笑得大家前仰后合。
⑦父亲去世太早,太仓促。
他的学术成果,许多都没来得及写出来,只积累了上万张的
资料卡片。
父亲热心写儿童故事,译孩子爱读的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给孩子们写歌词,被孩子们占用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父亲爱孩子们,他是孩子们心中的“落花生”①,而且不因岁月久远而被遗忘。
⑧安葬父亲那天,港大礼堂内四面挂满了长幅的挽联,层层叠叠的,上面的字大大小小的。
当时我太小,都不大懂。
却有两副挽联触动了我的心灵:一副是“赤子②之心”。
一副是“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
这两副挽联和我对父亲的认识是如此一致,它们将和我对父亲的记忆融在一起,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版之上,永远清新。
(有删改)
①“落花生”是作者父亲许地山的笔名,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著有散文名作《落花生》。
②“赤子”,初生的婴儿。
13.阅读第②段至第⑥段,依次概括作者回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
(每件事不超过8个字)(4分)
(1)(2)驮着我去郊游(3)
(4)(5)给我们讲故事(6)
14.结合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说说第⑧段“赤子之心”“若有人喊救救孩子,就请你去问问先生”这两副挽联,为什么能够“触动”作者的心灵。
(5分)
15.本文描写精彩,请结合第②段或第⑤段语句,从父亲和孩子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超过150个字)(7分)
参考答案:
13.(1)和我们玩藏猫捉贼(3)关心流浪儿童(4)和小和尚友好相处(6)给我们“演戏”
(4分。
每空1分)
14.本文的“父亲”是一个非常爱孩子、富有童心、热心帮助孩子的人,这两副挽联反映的正是“父亲”的这些特点,和作者对“父亲”的认识是一致的,引发了作者的共鸣,所以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5分。
“父亲”形象特点2分,结合挽联和作者认识2分,语言1分)15.示例一:第②段作者描述了父亲喜欢孩子的特点。
“一会儿,父亲来了,故意转上两圈,然后冷不防地把我们其中的一个捉出来,‘小俘虏’被举得高高的,其余的孩子也都跑出来,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
”作者用“故意”“冷不防”“捉住”等词语,生动地写出父亲和孩子们游戏的情景,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喜爱和充满童心的性格特点。
用孩子们“围着父亲又喊又叫又哈哈大笑”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示例二:第⑤段作者描写了父亲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
“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到紧张、恐怖处,我们就会紧紧地抱住他的腿,听到开心处,我们不禁会拍手顿足。
”作者用“津津有味”写出了孩子们在听故事的时候,认真、投入的样子;“紧张、恐怖”“拍手顿足”,既写出了孩子们被父亲讲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以及听故事过程中的感受,也从侧面写出了父亲讲的故事,生动、传神。
(7分。
父亲3分,孩子3分,每个3分包括“精彩描写原文”“描绘对象”“描绘效果赏
析”三个要点,取自某一段或两段均可,语言1分)
[2014海淀二模](一)阅读《春雪•梅花》,完成第14-16题。
(共14分)
春雪•梅花
①客居纽约,寒冬渐远,春已归来。
没想气温骤降,我虽畏寒,却恋雪成痴。
听说大风雪将至,反
而欣喜异常。
守着窗儿,热切盼望大雪降临,喃喃地念起家乡的谚语来:“雨带雪,落到明年二三月。
”此时,我格外怀念故乡与台北下雪天的情景,怀念雪中的梅。
②的故乡虽是温带的南方,春天却常常下雪。
雪一下,院子里的那株梅花绽放的梅树上就缀满了雪。
因为冷,便没有别的娱乐,与外公一起赏梅与看庙戏,就成了我儿时最最开心的事情。
外公带我去看戏,他套上高筒钉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灯笼,叫我紧紧捏着他大棉袄的下摆,踩着他的钉鞋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只要喊:“好冷啊!”外公就说:“怎么会冷?越走越暖和的。
”红灯笼的光影,晃晃荡荡地映在雪地上,真的就暖和起来了。
外公年纪虽大,走在雪地中,却稳稳健健的,如同院中的那株老梅,枝节劲拔。
他说:“要记住,在风雪中走,就要像院中的梅树一样,风雪越大,就越精神!”我记住了外公的话。
长大以后,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
③“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父亲的好友刘伯伯常念这句诗。
他是个诗人,喜欢喝酒、写字、画梅花。
故乡春雪飘飞的日子,梅花开了,刘伯伯就会来我家小住。
他边喝酒边眯起眼睛,对着雪中的那株绿梅凝望。
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梅蕊幽香缕缕,看来他就要吟诗作画了。
我磨了墨,摊开纸,刘伯伯说:“慢着,慢着,画梅以前先要写字。
”他又念起他那套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要学画梅必须勤练书法。
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似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
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画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就高了。
”我那时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
但我记住了这些雅词,并在
心里暗暗思量、向往。
④刘伯伯写完一张大字,才开始画梅花。
他随画随扔。
我问他为何不留起来,他说:“要画出梅花的神韵,真是太难了。
画梅难,写咏梅也难。
林和靖的‘暗香疏影’传诵千古,是因为他有‘梅妻鹤子’的韵事。
”我问他:“那刘伯伯的咏梅诗呢?”他大笑说:“我的咏梅诗还在肚子里呢。
”父亲随口笑吟道:“雪梅已是十分春,却笑晨翁诗未成。
”刘伯伯马上接口道:“高格孤芳难着墨,无如诗酒两忘情。
”话音刚落,他们的笑声一起飞起,再次举杯畅饮。
刘伯伯所说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是在杭州孤山隐居。
那是个清静的地方,依山傍水,绕屋倚栏,尽是梅花……受长辈影响,长大后,我也偏爱梅花。
读着梅诗,感悟着梅品,即便在阴霾的日子里,我也觉得心清志明。
⑤抗战中,杭州沦陷。
抗战胜利后,重回旧地,在断壁残垣中,在飘飞的雪花里,喜见旧宅庭院中的那株绿梅,依然兀立。
那屈曲嶙峋的枝干如同虬龙,星星点点的淡绿色的花苞,静静待放,仿佛在冷风中孕育着一个不屈的重生之梦。
春雪初霁,好友来舍间小坐。
她看见窗外绿梅,一时兴起,展纸濡墨,画起那株劫后梅花。
我写词应和:“相逢互诉相思,年年常伴开时。
惜取娉婷标格,好春却在高枝。
”历经家国忧患,再见此景,心中感慨,难以言说。
⑥后来我从大陆到了台北,匆匆又近三十年。
春雪飘飞的闲暇之日,我静坐家中,细细品读壁上挂着的那几幅梅花图。
其中有我老师任心叔先生画的墨梅图,上面题着:“画梅如画松,貌同势不同。
爱此岁寒骨,不受秦王封。
”这是他一身傲骨的写照。
一遍遍凝望这些宝贵的纪念品,梅事,人事,国事就一点一点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出来。
⑦台湾气候,不易多植梅花,不能到处赏梅,但因梅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移精神的象征,所以民众依然爱梅花,也能体认“梅花霜雪更精神”的意义。
⑧客居纽约,我发现美国人更喜爱春的姹紫嫣红。
这个没有经历过太多苦难的年轻国家,
怎么也不懂得中国人爱梅的情怀。
所以这里虽然有雪,却没有把酒品梅的知己。
⑨雪后初晴,春寒陡峭,我又神驰于杭州的梅花。
数十年过去了,它们定当傲岸如故吧。
(取材于琦君的同名散文)14.文章第②—⑥段围绕梅花,回忆了四个令人难忘的情景。
请参照所给的示例,概括另外两个情景。
(4分)
情景一:在故乡外公教导我要学寒梅傲雪
情景二:
情景三:残垣断壁中我与友人赏劫后梅花
情景四:
15.文中多次出现对春雪的叙写,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分)
16.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所说的“中国人爱梅的情怀”的理解。
(不超过150
字)(7分)
参考答案:
14.答案示例:情景二:在杭州刘伯伯赏梅吟诗作画情景四:在台北我品读梅花图
(共4分。
共4小题,每空2分)
15.答案示例:交代写梅记事的时令背景,衬托梅花凌寒傲雪精神,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共3分)
16.答案示例:外公的教导、抗战后犹见绿梅兀立绽放的画面,以及任老师所画梅花图,写出了中国人心中梅花的象征意义:小而言之,她是不畏艰难的奋斗勇气;大而言之,她是历经忧患而傲然独立、坚贞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
刘伯伯、父亲对梅花欣赏与推崇,表明了中国人对高洁、雅致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共7分。
象征意义,4分;结合内容,2分;语言表达,1分)
[2014朝阳二模](一)阅读《赛什腾的月亮》,完成第14-16题。
(共15分)
赛什腾的月亮
肖复兴
①又到中秋节了,不知道柴达木赛什腾山上的月亮,今年和往年是不是一样的圆。
②赛什腾山应该算是昆仑山的余脉,那时候,在青海石油局的冷湖四号老基地,从哪个井队的位置上都可以望到它。
望着它,觉得很近,却是望山跑死马,跑到山脚下,至少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③那时候,是1968年。
这一年,北京的一批中学生来到冷湖,成为了石油工人。
这一年,他还不到十八岁。
就在那一年的中秋节,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上午就从四号老基地出发,往那座已经望了大半年的赛什腾山走去。
那座每天都会映入眼帘的赛什腾山,在柴达木明亮得有些刺眼的阳光照射下,有时候会如海市蜃楼一般缥缈,让他对它充满无数的想象。
他喜
欢幻想,喜欢独自一人望着天空或树林遐想联翩。
大概和他喜欢读文学的书籍有关,那些书让他常常禁不住心旌摇荡,天马行空。
④否则,他不会和同学约好向那座秃山走去。
去之前,师傅就说:那山上什么也没有,从来就没有人爬上去过,你去那儿干啥?他还是执意去了,累了一身的大汗,走了整整一个上午,下午一点多的时候才走到山脚边,吃了点东西继续爬,下午四点多的时候,终于爬到了山顶。
山上除了有些芨芨草和星星点点的黄色的野花,都是一些裸露的灰色石头,仿佛月球的表面,显得那样的荒寂。
⑤但是,他很兴奋,他管这些小黄花叫做赛什腾花,就像老一辈石油人找到了石油把山下那一片井架林立的地方命名为冷湖一样。
青春年少能够燃烧激情和幻想,让平凡琐碎的日子焕发出光彩。
中秋节的天气在柴达木盆地已经冷了,天黑的也早了。
没有多久,天色就渐渐暗了下来,秋风一吹,有些萧瑟沁凉如水的感觉,同学们都说天再黑下来,下山的路就不好找了。
他却坚持要等到月亮出来。
“好不容易来一趟赛什腾山,又赶上中秋节,没看到月亮怎么行?”
⑥那是他第一次在赛什腾山看到月亮。
那赛什腾的月亮,令他一生难忘。
他说不清楚赛什腾的月亮和北京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只觉得天远地阔,四周一片荒凉,月亮却和照在北京城里一样,那样浑圆明亮地照在这里没有一点生命气息的石头和萋萋野草还有他刚刚命名的赛什腾花上。
他觉得月亮真的非常伟大,对世界万物无论尊卑贵贱无论远近大小,都是一视同仁的那样平等。
⑦后来,他从青海一路游玩回京,那一天晚上,他住在我家,我们秉烛夜谈,聊了很多, 他对我说起爬赛什腾山看月亮时的想法。
他说那番话时,像一个文艺青年。
如今,“文艺青年”像一个贬义词了,其实,真正成为一个文艺青年并不容易,除了具有文艺气质之外,更需要一颗对生活和对文学的真正的赤子之心。
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生的追求。
⑧更难得的是他并不只是在十八岁那一年心血来潮爬了一次赛什腾山,看了一次中秋节的月亮。
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中秋节他都会爬一次赛什腾山,看一次赛什腾的月亮。
再后来,他调到冷湖石油局中学当老师。
他开始带着班上的学生,每年中秋节爬赛什腾山,看赛什腾的月亮。
那些生在柴达木长在柴达木从未出过柴达木的孩子们,从来没有特别注意过中秋节的月亮,更没有爬上赛什腾山看月亮的习惯。
他当了他们的老师之后,赛什腾的月亮,成为了他们日记和作文中的内容,成为了他们学生时代最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他让这些孩子们看到了虽旷远荒寂却属于柴达木自己独特的美。
⑨如今,他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他教过的第一批由他带领爬赛什腾山看月亮的学生已经四十多岁了,他们的孩子也到了读中学的年龄,不知道还会有哪一位老师带他们爬赛什腾山看中秋的月亮?
⑩赛什腾的月亮!
(有删改)
13.第②-⑥段写了“他”登山望月的经历和感受。
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行文思路。
(4分)
①→花费一天时间,终于爬上山顶→命名赛什腾花,心中无比兴奋→②
14.文中第⑨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5.作者写道“他说那番话时,像一个文艺青年”。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文中的“他”是文艺青年吗?请简要陈述理由。
(不超过150字)(7分)
参考答案:
13.要点:①遥望赛什腾山,充满无数想象。
②看赛什腾之月,生发无限感慨。
(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14.要点:①对“他”的怀念与赞美。
②对现状的担忧,期盼有更多像“他”一样的老师。
(共4分。
每个要点2分)
15.示例:“他”是文艺青年。
“他”喜欢读文学书籍,喜欢幻想,具有文学气质;身在旷远荒寂的柴达木,“他”充满激情,年年爬赛什腾山,看赛什腾中秋的月亮,让平凡琐碎的日子焕发光彩“他”一生怀揣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带领学生发现柴达木独特的美,为他们留下最美好而难忘的回忆,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共7分。
判断1分,结合内容陈述理由4分,语言2分)
[2014丰台二模](一)阅读《梦里不知身是客》,完成第13-15题。
(共15分)
梦里不知身是客
①离家十载光景,时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回到久别的草原小住,睡在温暖升腾的土炕上,半梦半醒之间,觉得自己仍睡在京城那二十六层的公寓里;回到京城,洗掉一身疲惫,
把自己裹在细软柔和的鸭绒被里安睡,晨钟鸣响的一刻,忽然感觉闻到了故乡老屋灶台飘出的微熏的烟气。
②醒来,总是有同一种疑问跃出心海:我身在何处?
③想起三岁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从秀水江南到塞北草原投奔父亲。
初到那里,一切陌生得近乎恐怖。
小朋友们拒绝和我玩耍,还成群结队在我身后喊:咱这来了个江南佬,说话就像小鸟叫。
我哭着央求母亲带我回江南。
母亲对我说:这里才是我们的家啊!那时我无论如何都不承认,黄沙漫天的小城,会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我执拗地认为,有山有水有莲蓬的江南才是我的故乡。
④人的思想很难经得住时光的推敲。
在草原萨日朗花一季枯一季荣的时光流转里,十五年的光阴在小城的上空如白驹过隙。
十八岁的我,已是地道的塞北小伙。
塞北的生活习惯、塞北的口音、塞北的性格,甚至连容颜都带有塞北粗犷的印痕。
儿时,曾经让我哭喊着要回归的江南,对我来说,变成了一片梦中的美景,再也勾不起我浓烈的怀乡情结。
⑤十八岁那年,背负繁复的行囊,踏上南下的火车,到远方参军求学。
在去小城派出所办理户籍变更时,望着户籍管理员在户口本上按下的鲜红的“迁出”印章,心,蓦然惆怅。
但我想,迁出的是我的身体,留下的是我的灵魂。
⑥十年之后,方才明白,迁出的何止是身体?
⑦去年“十一”长假,我回草原探亲。
清闲时,一个人在小城新修建的“迎宾大道”上徜徉流连,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楼宇,不禁发出了“今夕何夕”的感慨。
正当我沉浸于小城的繁盛景象之中时,一辆捷达车停在了我身旁。
“朋友,请问去工商局怎么走?”小车司机一声友好的询问,让我顿时语塞。
我迅速地在脑海中寻找曾经存在的工商局的具体位置,可它像遁形一样,无影无踪。
我支支吾吾半天,才告诉人家工商局的大概方位。
司机师傅浅笑着对我说:“你也不是这里人吧?”“我……只是路过。
”这几个令人心旌震颤的字还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