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18-19年真题
山东大学2010-2017中国哲学考研真题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2016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大丈夫
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3独化天地玄冥
4天地帅吾其性
5弓矢从的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
1请论述易传的哲学地位
2请简述王夫之历史哲学
三、论述 (每题30分,共60分)
1简评玄学关于有无的争论
2简?
2、禅宗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 ?
三、论述题
1、老子的道和意义?
2、颜元实学对理学批判是论述?
2014年
一、解释下列范畴或命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2、不遣是非与世俗处
3、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4、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5、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唯识宗八识说的佛教哲学
2、简述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稷下道家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2、试论张载大其心说与《西铭》的哲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2015年
一、名词解释
柔弱胜刚强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神灭论
三表法
理也者,情之不爽也
二、简答题
佛教唯识宗唯识无境
董仲舒的神权政治论
山东大学2011-2017年哲学专业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11年
一、名词解释
克己复礼,天志,事事无碍法界,天下惟气,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二、简答
1、简述韩愈的道统建构及其历史意义
2、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
三、论述题
1、论先秦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以及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山东大学2000-2008中国哲学史真题
2000年
一、名词解释
1、白马非马
2、独化
3、五行有耦
4、通几
5、人之相竞也器
二、简答
1、简述孟子仁政说
2、简述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
3、简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三、论述题
1、试论颜元对理学的批判
2、论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2001年
一、名词解释
1、为仁由己
西哲除了其他的哲学参考书,必须参考谭鑫田教授那本书,因为出题是以谭老师的书为范围划定界限的,深度上和内容上,是可以参考其他书的。
2、禅宗的顿悟成佛理论
三、论述
1、荀子对先秦哲学的批判和总结
2、朱熹的理气关系说
山大哲学出题铁律:
1、每年中哲论述题,必是先秦和宋明各出一题。
2、每年西哲论述题,必是德国古典哲学必出。
3、每年考题,名词解释,必是每个时代各出一题,先秦、宋明、清代定出一题,隋唐、魏晋、两汉,交替性出题。
4、中哲简答,每年佛教和魏晋等交替。
3、六相圆融
4、太素者,质之始也
5、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6、外籀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的齐物论
2、简评僧肇的物不迁论
3、简评谭嗣同的仁学观
三、论述题
1、数论先秦儒家人性论之演变
2、试论宋明时期天理人欲之争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息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源
二、简答题
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
哲学参考书的精确选定:
内容范围划定上:出题标准是以《中哲》的郭奇勇和《西哲》谭鑫田老师为依据的,故而这两本书是必须参考的,因为这两本书有时候有些点是其他书没有的,所以必须买,必须看。
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历年真题(90~11)
1990评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争论朱陆的“无极太极”之争化性起伪形质起伪一物两体天人相分越明教而任自然评荀子的认识论论王阳明的历史观1991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批判总结评王充的社会历史观忠恕之道不真空反者道之动心有征知天人同类童心析评墨子三表法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朱陆之争1992孔孟荀思想的发展看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评董子“物必有合”的天道不变的思维方式评王廷相的理气观析严复经验主义认识论评科学玄学之争言必立仪太虚即气五德终始发明本心离坚白理一分殊比较老子与易传辩证法论王充历史进化论析戴震气化即道1993评庄子的认识论荀子对先秦之总结评张载太虚即气反者道之动理事无碍童心明分使群得意忘象理势合一形质神用发明本心论孟子仁政哲学基础论柳宗元历史发展观论张载辩证法1994评孔孟儒学及现代意义王充的真理观严复的进化论述评王夫之思想克己复礼反者道之动合同异明分使群以无为本形质神用童心俱分进化1995老子之道名教与自然之争颜渊实学及意义天行有常殊气相革得意忘象元气自动,理一分殊,王夫之即民见天1996孟荀之异郭象独化论阳明知行合一宋明理学逻辑进程得意忘象元气自动形神相即俱分进化一物两体发明本心精气说王充论形神关系道统说王夫之知行观朱子理气说致良知1997易传易经佛学对宋明理学影响百代同道越明教任自然天人交相胜韩非对老子道的改进陈亮功利主义熊十力性智与量智异同性善情惑说朱子理本气末心外无物荀子虚一而静王充元气自然观1998三表法董子的天人关系说王夫之的历史观朱陆之争物生有两三玄形质神用理一分殊师夷长技以治夷执两用中天官薄类发明本心以无为本独化论1999尽心知性知天名教与自然之争太虚即气老子易传之异同老子之道王充元气自然论童心说朱陆之争康有为大同思想2000白马非马独化五行有藕通几人之相竞也器孟子仁政说以无为本阳明知行合一颜元对理学的批判孙中山知行说2001为仁由己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得意忘象德行所知不萌于见闻天演荀子自然观慧能凡夫即佛俱分进化论稽下道家对老子的继承发展阳明对陆子的继承发展朱陆之争康有为大同2002形而上者谓之道…以说出故六相圆融齐物论物不迁论先秦儒家人性论演变宋明理学人欲之争礼记谶纬崇本息末习与性成体用一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四法界戴震的理欲关系郭店楚简发现及意义易传关于道的看法阳明与朱子格物说比较2004心斋人副天数独化道统格物三世说庄对老的继承与发挥法界缘起朱陆之争论述天人合一2005三理三张伪法圆实成性质测即藏通几老庄道论异同韩愈对仁义道德新解自然与名教之争程颐对道与阴阳的论述王夫之朱子阳明知行观比较20062007修齐治平理一分殊明分使群一阐提人皆有佛性葛洪丹道理论太虚即气墨子哲学思想朱陆之争2008合同异道通为一民胞物与独化习行刘禹锡的天人关系阐宗顿悟成佛荀子对先秦批判和总结朱子的理气(关系)说2009白马非马民贵君轻元气自动一物两体天下惟器简述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2014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一、解释下列范畴或命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答:“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出自战国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是指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即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
孟子认为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义是人本来就所具有的。
2.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答:“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
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
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
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3.有之所始,以无为本答:“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出自王弼的《老子》是老子关于“有”、“无”的基本论点,即“以无为本”。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形有名的具体存在物产生于“无”。
万物要保全自身,就必须保持其本体“无”。
万有是无的外部表现和作用,所以要“崇本举末”或“崇本息末”。
王弼关于“有”、“无”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
4.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答:“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出自陆九渊的《与李宰书》,是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
“理”是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
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是世界的本源,但它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目录•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
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一、名词解释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
“本始”是指原始,本初。
“材朴”是指资质朴素。
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
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
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
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NEW)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2016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代史)考研真题 2015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4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不含近现代)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2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8年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2年山东大学401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2000年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1997年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5.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 答:“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是清代戴震的伦理学命题。戴震提倡 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即“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 至微,而后理得”。戴震将“理”界定为“情之不爽失”,认为“今以情之不 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存于欲”的命题,与程朱理学的“去
人欲、存天理”相对立,以为“后儒以理杀人”,与“酷吏以法杀人”无本 质区别。他将道德伦理建立在具体的感性欲求之上,在感性欲求之中寻 求中正不失之善,而不是用灭欲的方式来建立伦理学之善。这种思想对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及其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 并具有近代科学的实证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2.王阳明知行关系及地位 答:(1)知行关系 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即“知 行合一”。
① 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这里说的“本体”是本来状态、属性的意思, 即“知行”就其本来状态、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的。阳明“知行本体”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即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 意识和行为是同时并在、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的,更不是一先一后 的关系,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