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切身感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比较这门课我上了大概一个学期了,在老师的积极教学与耐心指导下我对中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课程学习当中我不仅深刻地明白了文化间的博大精深,而且还进一步地认识到了文化交流也会带来的社会影响。中国和日本,隔海遥遥相望,在现代交通日益发展的今天,简直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啊。但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和日本开始见交的历史,应该也算是源远流长。

一般的朋友都认为两国的见交开始于唐代,但是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发现,实际上两国的见交远远早于唐代。很多朋友都学过历史:日本的文字来源于中国,时间是唐朝,大多数朋友认为中日交流起源于唐代。但是,据中日两国学者研究发现,比这个时间实际上还要早。从汉朝时期开始,中日之间就有了相互借鉴的经验。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日本进一步开始了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他们不仅用中国文字造出了日语假名,而且在行政、建筑上有很多借鉴了唐朝,甚至行事习惯上也有所影响。众所周知,除了文字以外,日本的都道府县制就是仿造唐朝的“道州郡县”制;日本的饮食上也有诸多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演变的地方建筑风格上,日本的京都等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唐朝的风格。不仅文化上,思想上也有相互借鉴的影子,中国的首都自南向北逐渐迁移,而日本也是由东向西,最后定都东京;而且于中国的北京、上海一样,日本也是一个政治中心东京、一个商业中心大阪。

总而言之,中日交流有着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正因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深深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我们才能够更清楚的发现,在我们身边方方面面都闪现着文化融合的痕迹。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曾把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形成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比喻为做豆腐时加卤水。至今在日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还处处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烙印。近年来,双方在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之一。近年来,中日两国举办了众多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更是促进了两国的交流。

虽然没有真正去过日本,但从电视剧,纪录片中我都能发现中日文化的相似之处,这也算是我对中日文化的切身感受了。

首先是语言文字方面,电视剧中,看着日本大街上一个个似曾相识的字体,我还曾对盆友说过我会日语,但现在看来,日本文字的形成应该是当时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据了解,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现在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有46个,

排列成“五十音图”(字母表)。日本人引入中国汉字时模仿该字汉语发音的读法。由于中国汉字进入日本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不同朝代的“普通话”有所差异,这在日语汉字的读音上也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因此,在现代日语中一个汉字的普通读音通常有两种,称为“吴音”和“汉音”

其次是建筑,在我的印象当中,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的古代建筑总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日本在南北朝时主要以朝鲜半岛为中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公元588年日本建法兴寺,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东传日本,以后,随着日本佛寺的大量兴建,中国建筑体系也不断传入日本。日本于公元593年建的四天王寺,公元607年建的法隆寺,都是经朝鲜传入的中国南北朝末年式样。公元794年,日本迁都平安京后,唐文化虽仍继续传入,但日本文化(包括建筑)在融合唐文化后,已逐渐走上自已发展的道路,创出自己的风格。

最后是文学方面,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在日本奈良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记》(为神话与史实参半的史书)、720年的《日本书纪》(以编年体写成,为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万叶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