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最震撼的十大药品问题事件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近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1
.
• 2006年4月发生齐二药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查为 假药”,事发广东中山大学附属三院,一名医生查房 发现多名重症肝病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肾衰11例,4人 死亡,6人透析。经核实该厂使用工业用溶剂“二甘 醇”假冒药用溶剂“丙二醇”投料生产造成以上事件, 最终导致齐二药100多种药品批准被吊销和企业停产。
6
.
• 2008年10月19日,卫生部紧急通报了陕西省 延安市志丹县医院因使用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 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批号为071001)后, 有4名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出生9天 新生儿于10月11日死亡。卫生部要求各地立 即停止该批号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使用。
7
.
2009年1月17日和19日,新疆喀什地区两名糖 尿病患者服用标识为“广西平南制药厂”的 “糖脂宁胶囊”(批号081101)后死亡。经广西 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核查,广西平南制 药厂未生产过批号为081101的“糖脂宁胶 囊”,致人死亡的药品为假冒产品,其致命成 份主要为“格列本脲”。
11
.
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 5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药 监局”)发布通知,进一步收紧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的 临床使用,明确禁止12岁以下儿童退热使用。
– 尼美舒利是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 作用,1997年在我国上市,目前我国有36家企业 获准生产尼美舒利原料药及口服制剂。
8
.
蜀中制药用苹果皮造假板蓝根 警惕“药价虚低”危害
– 2011年4月,四川省药监局对蜀中制药广汉生产基 地进行了日常检查,同时,国家药监局相关高层人 士也对该厂进行了飞行检查。就是此次检查中,发 现该企业中药生产存在违反药品GMP相关规定的 情况,已被责令停产整顿,四川省药监局目前已收 回了该企业的 中药GMP证书。
2008年十大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加工与安全 杨延迅 学号:122012324040747
L/O/G/O
2009年03月01日,由食品商务网发起,食品商务网、农博网、大食品网 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食情聚焦——2008年度食品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评 选结果揭晓。经过各主办单位统一计票,决出2008年度具有影响力的食 品行业十大事件。本次评选总得票数92050,十大事件得票数57709,占 总得票数的62.69%。 排名
第十大事件:水产出口企业受益匪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部分商品清单:
0201300090其他鲜或冷藏的去骨牛肉、 0304291000冻罗非鱼片〔不论是否绞碎〕 0304990090其他冻鱼肉〔不论是否绞碎〕
0304990090其他冻鱼肉〔不论是否绞碎〕 0305490000其他熏鱼及鱼片 0306199000其他冻甲壳动物 0307490000其他冻、干、盐制的墨鱼、鱿鱼 0307590000其他冻、干、盐制的章鱼。
第三大事件: 科技奥运绿色食品——中国食企借助奥运提升品牌价值
2008年8月8日-2008年8月 24日,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 运会,供奥食品在质量控制上 采用高新技术,在奥运食品运 输、物流配送环节,运用GPS 定位系统、RFID电子标签和温 度传感装置进行实时监控,确 保运输途中食品的安全,合格 率达到100%;做到了食品供应 零中断,餐饮运行零投诉,食 品安全零事故。 伊利、金龙鱼、长城葡萄酒等一大批 中国食企在保证供奥食品安全的同时, 首次借助奥运营销自己。中国食企在 品牌形象、市场销售、团队锻炼等方 面都获得很大收益。越来越多的数据 表明,奥运效应拉动下的国内企业, 已开始迅速崛起成为可以与可口可乐、
近年药害事件
近年药害事件1. “齐二药”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用工业原料二甘醇替代药用辅料丙二醇生产“亮菌甲素注射液”国家局调查结果表明:“齐二药”生产和质量管理混乱,检验环节失控,检验人员将二甘醇判为丙二醇投料生产,造成假药案件的发生结局:5种假药现身市场,11名病人被夺去生命,《药品生产许可证》被吊销,企业被关闭,职工失业2.“欣弗”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由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
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相关样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
由于使用它造成的上百例严重不良反应,其中8人不幸死亡 8月3日卫生部叫停“欣弗”,安徽华源药厂全面停产,近两千多名员工停工回家停产后,其母公司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开盘后跌停,公司损失了1.967亿元市值3. 广东佰易“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非法购进血浆原料、不能提供有效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套用正常生产批号上市销售,涉案药品市场流通量大于批生产记录产量,即实际销售量大于生产量。
故意造假,套用正常产品的批号生产并上市销售,妄图逃避监管,把非法产品合法化,把违法行为隐秘化佰易药业生产的药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导致部分患者检验出丙肝抗体呈阳性结局:收回“药品GMP”证书,停止生产和销售产品4. “刺五加注射液”事件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在被雨水浸泡药品的部分样品中检出多种细菌。
此外,完达山药业公司包装标签管理存在严重缺陷。
完达山药业公司管理人员质量意识淡薄,包装标签管理不严,提供包装标签说明书给销售人员在厂外重新贴签包装。
导致云南省红河州3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的严重后果。
结局:责令全面停产,收回药品GMP证书,对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罚,直至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
药物不良反应的11大国际著名药害事件X药物五光十色确很美丽,危害人类也可五花八门导读:药物是一种双刃箭,使用得当能治疗疾病,使用不得当就害命。
本文介绍国外11大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以警示之。
药物是人们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
欧美国家较早走了合成药物的道路,使大批量的药物生产成为可能。
以阿司匹林为例,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4.5万吨,仅德国拜耳公司1996年的销售量就高达110亿片。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害”事件,其涉及面会很广,危害就很大。
100年以来,全球曾发生重大的“药害”事件有40余起,使人们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加深了认识。
其中比较突出的事件如下:1.含汞化学药物的危害国外应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阿拉伯国家许多人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斑疹伤寒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水银又成为了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不仅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而且也广泛应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剂。
1890年以后有许多人特别是儿童患肢端疼痛病,约20个病人中有1个人死亡。
后来经过长期调查才证实汞和汞化合物是引起这些病人患肢端疼痛病的原因。
在1939-1948年间,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就有585名儿童死亡。
2.非那西丁引起严重的肾脏损害在国外,非那西丁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3年以后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瑞士、当时的西德和捷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忽然发现肾脏病人大量增加。
经过亢进证实这种增加主要是由于服用非那西丁所致。
这种病例欧洲报告了2000例,美国报告了100例,加拿大报告了45例,有几百人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自从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以后,这类肾脏病人的数目就明显下降。
但是也有证据表明,有的病人即使停用非那西丁长达8年以后,还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制药企业十大药害事件
十大药害事件最近十年来,各大药害(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屡见于报端。
笔者以一名药学工作者的视角,从其中遴选出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十起事件,尽量以简练的文字构画出每起事件的脉络,系统、客观地展现整个事件的面目,以供关心药政事业的同仁们共同思考。
一、“梅花K”事件(一)事件简介:2001年8月24日,湖南省株洲市药监局接到群众举报:该市多人服用“梅花K”黄柏胶囊中毒住院。
株洲市局感到事态严重,迅速派人赶到市一医进行调查,发现患者服用的问题“梅花K”,均标示“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后更名为“广西金健制药厂”,以下简称“广西半宙”)生产。
据患者反映,该产品在当地媒体大作宣传,声称能通淋排毒、解毒疗疮,治疗多种女性炎症(夸大宣传)。
许多女性经不住广告诱惑,纷纷到市内药店购买,但服用几天后出现了胃痛、呕吐、浑身乏力等不良症状。
经株洲市药检所抽样检验,检出非法添加的四环素成分,初步认定该“梅花K”系假药。
几日后湖南省在全省范围内封杀“梅花K”黄柏胶囊。
8月31日,国家药监局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立即暂停销售、使用“梅花K”黄柏胶囊。
通知强调,对凡标为“广西半宙”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一律暂控,批批抽验,除按标准检验外,加做四环素成分的检验。
发现问题药品,立即追查来源和流向。
“梅花K”事件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就此事作了重要批示。
经过药监、公安等部门的调查,事件的内幕水落石出。
2000年9月,陕西省咸阳市杰事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书群和“广西半宙”副厂长方党礼洽谈生产、销售药品黄柏胶囊,为加大药效,双方商定在黄柏胶囊中掺加已经变质过期的盐酸四环素。
2001年1月和4月,由“广西半宙”生产了掺有盐酸四环素的“梅花K”牌黄柏胶囊两箱共18.8万余板,经程书群在这批胶囊说明书上扩大药品功效和适应症、组织外包装后,向湖南等省市销售,致使发生群体性的中毒事件。
湖南省药检所检测表明:由于厂家添加了过期的四环素,其含有的降解产物远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特别是差向脱水四环素,服用后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临床上表现为多发性肾小管功能障碍综合症。
历史上的药害事件
世界历史上的药害事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是不合理用药的两种最常见表现。
药物在给予人们健康与生存希望的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如影随形,极端体现为药害事件的发生。
经百年来世界上致死、致残的药害事件屡屡发生,我国近年来药害事件的频发也令人担忧。
以下列举了历史上的部分药害事件。
(一)甘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引发肢端疼痛病。
国外用汞和汞化合物作为药物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阿拉伯国家应用含汞的软膏治疗慢性皮肤病、麻风等。
哥伦布远航归来后,欧洲流行梅毒,汞剂成为治疗梅毒的唯一有效药物。
在英联邦,婴儿用的牙粉、尿布漂洗粉中含有汞和汞化合物,并曾经广泛用甘汞(氯化亚汞)作为幼儿的轻泻药和驱虫药。
1890年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其它国家不断发现一些儿童发生肢端疼痛病,同时还有口腔发炎、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临床症状和体征。
经过长期的流行病学调查,证明许多病人是由于使用含汞药物所致。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在1939~1948年间死于含汞药物中毒的儿童就有585人,其中多数是3岁以下的儿童。
(二)氨基比林致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过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调查证明二者有因果关系。
最终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1940年以后,该国这种病人迅速减少。
在丹麦,从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在1951~1957年间调查时,没有再发生由氨基比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
(三)磺胺酏剂致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
一些经典不良反应事件
一、黑龙江齐齐哈尔药业的“齐二药”事件,是我们制药界典型的案例!该药厂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漏洞。
在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工业用二甘醇,导致多名患者死亡!震惊全国!那么为什么使用了二甘醇呢?事实上,此药的辅料是丙二醇,物控部门在采购的时候,为了图便宜,就买了私人倒卖的丙二醇。
注意,此丙二醇非药用丙二醇,而是工业用的二甘醇,两者的分子式一样!但即使是这样,这个二甘醇也不会被投料。
这就出现第二个更严重的问题了。
药厂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来检测物料,绝不会出现差错。
但是质检部并没有检测,直接发合格报告单,导致二甘醇被投入使用,导致了悲剧!二、四环素牙四环素牙是由于牙齿发育阶段,牙齿表面釉质受到四环素药物的损害造成的,属于不可逆的损坏,因此四环素牙只能修复和改善,而无法完全复原。
由于四环素牙的牙质通常较脆,重度四环素牙通常会造成牙齿表面矿化而发黑或发灰,牙齿表面暗哑无光泽,由于保护牙本质的釉质受损,很容易出现牙齿脆化和牙本质过敏的症状。
三、沙立度胺引起的反应停事件背景:1959年,德国各地出生过手脚异常的畸形婴儿。
科学家对这种怪胎进行了调查,于1961年发表了“畸形的原因是催眠剂反应停”,使人们大为震惊。
反应停是怀孕的母亲为治疗阻止女性怀孕早期的呕吐服用的一种药物,它就是造成畸形婴儿的原因。
在怀孕一二个月之间,服用了反应停的母亲便生出这样的畸形儿。
这种婴儿手脚比正常人短,甚至根本没有手脚。
截至1963年在世界各地,如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由于服用该药物而诞生了12000多名这种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婴儿。
经过调查证实,母亲从停止月经算起,34~54天之内,服用此药后,迟早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基因上的生命密码在正常情况下,手脚的长度,以用5个手指等等都应当按照指令有规律地形成。
可是反应停药物能使这种指令在某一部位受到障碍,其结果就产生畸形儿。
沙立度胺最早由德国的一家制药厂开发, 1957年首次被用作处方药。
近十年来的药品企业的事故
药厂爆炸那些事--近些年药厂爆炸全景回顾回顾了历年的事故,收集汇总一下咱药厂方面的爆炸事故,为给大家一个警醒,再次分享给大家,提高这方面的警惕,防患于未然。
2007年8月15日,江西一药厂爆炸,造成3人失踪、1人重伤,另有11人轻伤8日15时20分,江西省新干县一家位于赣江边的药厂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江西淦辉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共有100多名员工。
新干县消防大队有关负责人说,爆炸是生产车间进行机械检修时引发的,导致整个车间坍塌并引起火灾。
2009年12月15日,安徽一制药公司爆炸,导致致1死4伤安徽太和县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制药公司制粒车间的烘箱爆炸。
发生爆炸的车间一楼的玻璃几乎全部粉碎,车间内的墙板等设施被炸落。
2010年7月5日,深圳三顺制药厂发生爆炸,未导致人员伤亡。
下午2时许,位于罗湖区东晓街道独树社区的三顺制药厂突然发生爆炸,4楼窗户全部变形,由于发生爆炸的楼层为一个独立的车间,气体的冲击波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初步怀疑是现场烘烤药材的炉箱压力过大,导致爆炸,现场没有起火。
2010年12月23日,乌鲁木齐市头区工业园的一制药公司车间内干燥箱爆炸,致3名工作人员受伤。
2010年12月30日昆明全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发生爆炸,导致5人遇难,8人受伤上午10点10分左右,在昆明金马寺官渡二中后面一生物化学制品厂发生爆炸。
厂内一楼房从4层楼窜出几十米高的火苗、浓烟。
爆炸发生后,附近居民看到有许多人从该楼的3楼跳下逃生。
大门内有两幢四层楼,发生爆炸的是四楼的生产车间。
2011年10月12日,广州市汉普医药有限公司爆炸,导致1人遇难,4人受伤发生爆炸的是广州市汉普医药有限公司一栋两层厂房的一楼生产车间,上午10时50分许,当44名工人正在车间内紧张忙碌时,位于车间中部的一个大型调制药品的加压容器内,疑原料混合后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容器突然起火并发生爆炸。
2012年3月27日,武汉市绿源生物制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人遇难,26人受伤。
重大药害事件
• 1990年的《中国药典》,卫生部干脆把龙胆泻肝丸组方中的其他类木通 全部枪毙,关木通成了“木通族”惟一合法的身份。悲剧进一步深化!
关木通
白木通(不含马兜铃酸)
• 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 ), 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 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kidney failure)。
2003年4月1日,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的通知》,决定 取消关木通的药用标准,龙胆泻肝丸等“关木通制剂”必须凭医师处方购 买;责令该类制剂的生产限期用木通科木通替换关木通。 后来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不再收载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品种 (均含马兜铃酸)。
评论与反思
1990版《中国药典》将古方龙胆泻肝丸中的木通以关木通替换, 虽然存在历史沿袭的因素,当时卫生部领导下的药典委员会也 难辞其咎。更叹息后来的药监在药品注册中过之而无不及。
主治 功能
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 湿6克,一日2次
• 龙胆泻肝丸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方,原配方的药味中有“木通”,主要指 木通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这两类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
• 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逐渐占领了市 场。到了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于是白木通退出市场,难以寻觅。
北京市2003年受理的马兜铃酸肾病索赔案不下7起。 2004年2月,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致病的吴淑敏等28人,集体起诉拥有335年 历史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但大部分的索赔诉求,最后均以碰壁或者 败诉告终。
(同仁堂认为自己不该是起诉的主体,因为“在龙胆泻肝丸事件上为消费者尽到了法 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生产的龙胆泻肝丸是严格按照《中国药典》配方的。)
药品质量事故案例大全
药品质量事故案例大全药品质量事故是指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中,由于药品本身质量问题或者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各种意外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药品质量事故的案例,以便引起大家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1. 2008年中国婴儿液体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中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婴儿液体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
因为一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奶粉的蛋白含量,向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导致大量婴儿中毒,甚至有婴儿因此丧生。
这次事件震惊了全国,也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2. 2012年印度药厂生产的药品质量不合格事件。
2012年,印度一家药厂生产的药品被检测出质量不合格,其中包括抗生素等常用药品。
这些药品流入市场后,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对药品质量的质疑。
3. 2015年美国爱达药业公司销售不合格药品事件。
2015年,美国爱达药业公司因销售不合格的药品而被曝光。
这些药品包括降压药和抗癌药等,质量不达标,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该事件引起了美国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提醒了人们对药品质量的关注。
4. 2019年印度生产的血压药含致癌物质事件。
2019年,印度一批生产的血压药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
这些药品已经流入市场并被患者使用,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此事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印度药品质量的质疑和关注。
5. 2020年中国一批阿司匹林片质量不合格事件。
2020年,中国某药企生产的阿司匹林片被检测出质量不合格,其中含有过多的杂质。
这些药品已经流入市场并被患者使用,可能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药品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药品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危害和影响。
因此,药品生产企业、监管部门和患者都应该高度重视药品质量安全,加强监管和自律,共同维护良好的药品市场秩序,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三鹿奶粉事件梗概
三鹿奶粉事件案例回放:2008年3月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鹿集团)接到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三鹿集团回复称:送测未发现问题。
同月,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6月: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接到问题奶粉投诉;6月28日,甘肃出现省内首例肾结石患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
随后短短两个月,该医院收治患儿数迅速扩大到14名。
8月1日,三鹿集团查明不法奶农在原料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单位对外公布消息。
9月11日,除甘肃外,陕西,宁夏,湖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均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上午,三鹿集团称奶粉质检合格。
当日晚,三鹿集团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08年8月6日前出场的部分批次产品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700吨。
为对消费者负责,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产品全部召回。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奶粉的历史。
经过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
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几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明智的反应:一是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级响应,成立由卫生部牵头、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参加的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二是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三是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四是尽快查明婴幼儿奶粉污染原因,组织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婴幼儿奶粉生产和奶牛养殖、原料奶收购、乳品加工等各个环节开展检查;五是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六是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吸取了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我国近年来十大药害事件
我国近年来十大药害事件
1、2011年8月梅花K黄柏胶囊事件:在黄柏胶囊生产过程中非法添加过期的盐酸四环素,致128人中毒,出现腹痛、呕吐、乏力等。
有1人成为植物人.
2、1993—2004年龙胆泻肝丸(兰木通)事件:因兰木通中含马兜铃酸致“马兜铃酸致肾病”,致病人数约十万人,其中肾衰死亡者无法准确统计。
3、2002年—2006年奥美定事件:化学名为聚丙烯酸胺水凝胶,用隆胸等美容术,出现炎症、感染、硬结、变形等约2万人受害。
4、2006年4月茵陈注射液事件:其中含有工业用二甘醇引起肾衰竭致13人死亡。
5、从70年代—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事件:注射液内含有48种化学成分,静脉注射后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等。
因使用时间长、散落数量多,发生不良反应数字和死亡人数难以准确统计,已叫停使用。
6、2006年7月辛弗事件:即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出现胸闷、心悸、寒战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因灭菌温度及灭菌时间不足发生93例,死亡11人。
药厂老总以死谢罪,自终身亡。
7、2007年7月甲氨蝶呤事件:生产过程中被长春新碱污染,导致130位病人使用后下肢疼痛、麻木,无法直立或正常走。
8、2008年5月博雅人免疫球蛋白事件:因质量问题静注后致病人死亡。
9、2009年10月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因该制剂的某一批次被雨林水泡污染后,临床使用中出现恶心、胸闷、呕吐、昏迷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其中4人循环衰竭死亡。
10、2009年1月假糖脂宁事件:假糖脂宁胶囊中加入了大量格列本脲等化学成分,发生严重低血糖致心、肺、脑功能不可逆的损伤直至病人死亡。
北京奥运会上的六例兴奋剂事件
北京奥运会上的六例兴奋剂事件北京奥运会上的六例兴奋剂事件2008年08月29日10:29新浪博客郝吉林的BLOG北京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银牌的乌克兰人布隆斯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大幕轰然落下,宣告完美结束。
5000例兴奋剂检查,6例阳性。
截至现在,国际奥委会控制下的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共揪出6名违规者,他们分别是乌克兰男子举重选手拉佐廖诺夫、被剥夺北京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银牌的乌克兰人布隆斯卡、西班牙女子自行车手莫里诺、被剥夺银牌和铜牌的朝鲜男子射击选手金正洙、越南女子体操选手杜施彦尚以及希腊的女子400米栏卫冕冠军哈尔基亚。
越南女子体操选手杜施彦尚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戴维斯宣布取消西班牙女子自行车手莫里诺参赛资格希腊的女子400米栏冠军哈尔基亚乌克兰男子举重选手拉佐廖诺夫被剥夺银牌和铜牌的朝鲜男子射击选手金正洙其实,北京奥运会兴奋剂的检测还没有完。
8月24日是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的截止日期,在这一天,仍然有许多选手参加检查。
根据实验室兴奋剂检测24小时出阴性报告、48小时出阳性报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检测72小时出报告的常规,所有北京奥运会兴奋剂检测结果至少在奥运会结束3天后才能知道。
因此,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并未在奥运会闭幕当天评价反兴奋剂工作,因为他也在等待最终的结果。
“我们至少要到星期三才能有最后的数字,但我已经可以说,这届奥运会的兴奋剂事件少了许多。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罗格曾经按照纯数学的方法推算,既然悉尼奥运会进行大约2500例检查出现12例阳性,雅典奥运会3600例检查出现26例阳性,那么北京奥运会不少于4500例检查,阳性数字应该在30例~40例。
但现在的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
在兴奋剂滥用已成公开秘密的今天,北京奥运会超过5000例检查目前只抓出6个阳性。
附往届兴奋剂奖牌剥夺事件: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保加利亚3名举重运动员药检呈阳性而被剥夺了金牌。
2004年8月,哥伦比亚自行车运动员威廉姆斯的药检结果呈现阳性,她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女子计分赛铜牌被剥夺。
药害事件汇总
冰山一角。在当时,违规投料生产、虚假广告促销的行为 是司空见惯。
二、
药害事件
事件简介 也称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酸肾病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约10000
2、关木通事件
名服药的妇女中至少有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 了尿道癌症;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的事件。两 起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FDA、英国MCA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 成药进行强烈抵制。欧美媒体曾将这种情况渲染为“中草药肾病” 。 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 的毒性,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 逐渐占领了市场。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白木通退出市场。1990年的《中国药典》,干脆把龙胆 泻肝丸组方中的其他类木通全部枪毙,关木通成了“木通族”惟一合法的身份。悲剧进一步深化!全 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约10万人。
原因调查 1999年5月,“吉林富华”自主研发的 “奥美定”,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用,
后取得国家局《医疗器械注册证》。“吉林敖东”代理的乌克兰进口“英捷尔法勒”和 “吉林富华”生产的“奥美定”两大产品,坐享国内聚丙烯酰胺注射整形市场。2003年11月,“英捷 尔法勒”批文到期,国家局停止进口。从此,“奥美定”作为惟一合法的注射整形用聚丙烯酰胺水凝 胶产品,在中国市场独步天下,尽管当时每例的注射费用高达数万元,但广大“求美者”还是趋之若 鹜。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无色透明类似果冻状的胶态物质,具有侵入性、渗透性和流动性,注入后部分 胶体物质会渗入胸肌内及腋窝,并且会不断地侵入乳房腺体组织,甚至在重力作用下游走全身。
10大药害事件
10大药害事件1.含汞药物与肢端疼痛病自19世纪末以来,一些含汞药物在欧洲大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被广泛用作儿童驱虫剂和泻药。
使用后,发现一些儿童出现肢体疼痛、口腔炎症、牙龈肿胀、流涎、脱发、牙齿脱落等症状。
经证实,这是由含汞药物引起的。
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就有585名儿童死于汞中毒。
2.磺胺制剂与肾功能衰竭磺胺类药物是由ketila和Mitch于1932年在德国合成的。
同年,杜马克和其他人进行了动物实验,发现它具有抗菌感染的效果。
他成为医用磺胺类药物的先驱,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937年秋天,美国田纳西州的一家制药厂生产了一种磺胺制剂,使用工业溶剂二乙二醇代替乙醇和糖,并为美国南部的几个州提供治疗传染病的药物。
不久之后,在这个地区突然发现了大量肾衰竭患者。
经调查,358人因服用这种磺胺制剂而出现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
磺胺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肾毒性,易在尿路中沉淀结晶,引起血尿、尿潴留等。
3.氨基比林与白细胞减少症氨基比林,又称吡拉明,是一种解热镇痛药。
1884年,克诺尔用安取代了它匹林、盐酸、亚硝酸钠合成。
1897年首先在欧洲上市。
1922年以后,德、英、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逐渐发现许多服用该药的病人发生了白细胞减少症,仅3年,美国死于该症者就有1981人。
经证实,氨基比林是罪魁祸首。
许多药物,初上市时尚难发现其危害性,但经过一段时间,毒性便显示出来。
由此可见,“久经考验”的老药,比新药有更大的优越性。
4.黄热病疫苗和病毒性肝炎1942年,美国普遍接种黄热病疫苗,因为当时黄热病曾一度在美国军队中流行,使军队士气大减。
然而,在接受疫苗的300万军人中,有2.8万人发生了传染性肝炎,死亡62人。
调查结果发现,在注射的疫苗中,有9批疫苗的血清中混进了传染性肝炎已痊愈的志愿者的血清。
在我国,被传染乙型肝炎的人数十分惊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5.二碘二乙基锡与中毒性脑炎综合征1954年,在巴黎附近的一个药房里,配制生产出一种含二碘二乙基锡的抗感染药物。
药物事件典型案例的启示
药物事件典型案例的启示药物事件是指在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故或事件。
药物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威胁,也会给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因此,药物事件的防控和管理成为医药行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任务。
药物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对于药物事件防控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的启示:1. 处理药物事件要及时有效: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是一起极其严重的药物事件。
该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健康威胁。
该事件的教训是,药物事件处理要及时、有效,不能掩盖、延误或误导,否则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2. 药物安全要从源头把控:2018年榜上有名的“疫苗事件”,揭示了疫苗生产和管理的一些短板。
该事件的教训是,药物安全要从源头把控,包括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储存和运输等环节,同时要加强监管和监督。
3. 加强药物审批和监管:2019年美国FDA批准的致癌药物NDMA 超标事件,揭示了药物审批和监管的一些问题。
该事件的教训是,加强药物审批和监管,严格执行药物质量标准和监测要求,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问题。
4. 加强药物建档和追溯:药品建档追溯是药物事件防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药品建档追溯可以帮助医药行业和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药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情况,发现和处理药物事件。
药品建档追溯还可以促进药品质量和安全的提升。
综上所述,药物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药物事件防控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医药行业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加强药品审批、监管、建档和追溯,提升药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聚氰胺事件案例分析
一、事件背景
二、事件经过
目录 三、 事件结果
四、 事件分析
一、毒奶粉事件背景
1.1 事件背景
1 2 •三鹿集团股 份有限公司 奶粉产销量 连续14年全 国第一,该奶 粉被确定為 国家免检产 品
3
•三鹿集团宣称 ,将坚持向社 会提供多品种 的优质乳制品, 为提高全国人 民的身体素质, 振兴中国民族 乳品工业,做 出新的更大贡 献! 企业宗旨
2008年9月11日
2008年9月8日 2008年9月
一、事件背景
二、事件经过
目录 三、 事件结果
四、 事件分析
事件结果
1. 三鹿公司被迫宣布破产,并按照患病婴儿病情予 以赔偿
⒉ 三鹿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田文华被免职,后并遭 刑事拘留 ⒊ 石家庄市副市長张发旺、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 长翼纯堂以及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相继被撤职
•“三鹿”商标 被认定为“中 国驰名商标”; 产品畅销全国 31个省
二、事件经过 目录 三、 事件经过
四、 事件分析
1.2事件经过梗概
調查
發展
初始
2008年9月医 院爆发幼儿肾 结石,开始并 未引起有关部 门和民众的注 意。
截至2008年9 月21日,全国 因饮用三鹿婴 幼儿奶粉而患 肾结石的幼儿 累计达 54440 人,其中 4 人死亡。
收奶人員
生產商
奶農
反思
为什么企业失信状况如此严重? 1. 人们疯狂追求利润,受到利益的驱使。同时,有 限的文化水平以及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某些人、 某些企业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一切以金钱至上,枉 顾社会道德。 2. 其次,道德自律的缺乏。食品生产者看问题的角 度不再是实事求是,而是以金钱至上的观念来看 待问题,出了事也互相推诿责任,缺乏担当。
著名的药学事件
著名的药学事件?答:著名的药学事件包括:反应停事件: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德的一家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安眠药沙利度胺(也译为“反应停”),对妊娠呕吐有明显的疗效,一时各国争相上市,使用极为广泛。
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使用后,陆续发现世界各地的胎儿出生后有上肢短缺,下肢畸形,五官不正等严重缺陷,至1963年后半年,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海豹胎"已达8000~10000个。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
磺胺酏剂事件:美国一家公司主任药师瓦特金斯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当年9至10月间,这些地方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大量增加。
经调查,由于服用这种磺胺酏剂而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有358人,死亡107人。
尸检表明死者肾脏严重损害,死于尿毒症,究其原因,主要是二甘醇在体内经氧化代谢成草酸致肾脏损害。
醋酸铊事件:20世纪20年代,儿童头癣特别多,当时尚无抗真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
服用后引起脱发、呕吐、痉挛、瘫痪、昏迷甚至死亡。
1930-1960年在各国使用的醋酸铊患者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数人。
氨基比林事件:氨基比林是1893年合成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897年开始在欧洲上市,约1909年进入美国市场。
1922年以后,德国、英国、丹麦、瑞士、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家逐渐发现,许多服过此药的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临床检验结果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经调查证明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从1931年到193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的就有1981人,欧洲死亡200余人。
1938年美国决定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品目录中取消,丹麦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完全禁用该药。
糖脂宁事件:2009年1月17日和19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两名糖尿病患者服用标示为广西平南制药厂生产的“糖脂宁胶囊”(批号081101)后出现疑似低血糖并发症,相继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葛兰素史克问题药在华不退市在美已致38人死糖尿病名药“文迪雅”不良反应上升,厂家坚称该药依然安全时报讯(记者何雪峰) 全球制药巨头之一的葛兰素史克生产的糖尿病药物“文迪雅”因不良反应上升而面临退市风险,日前,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显示,该药可能引发心脏病猝死。
但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共事务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文迪雅”的使用依然是安全的,因此在中国销售没有受到任何限制。
美国已有38例死亡报告“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发生心脏病猝死的不良反应案例。
”昨日,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共事务部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三强调。
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葛兰素史克一直被不良反应事件困扰,首先是今年5月,英国医学报告研究称,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罗格列酮具有潜在的安全性问题,这项对罗格列酮治疗的Ⅱ型糖尿病15500名患者的调查发现,及因心血管原因死亡的风险增高。
随后,FDA收到了357例文迪雅引发不良反应的报告,其中38例为死亡报告,这些不良反应轻为起水泡,重至心脏病猝死。
心脏病人最好不用该药“文迪雅是一种常用药。
”广医二院内分泌科主任李万根向记者介绍,“从目前的情况看,不良反应主要是水肿,尚未发现引发心脏病猝死的案例。
”李万根认为,规避“文迪雅”不良反应风险,主要是看医生对病人的选择,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病人最好不要使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罗格列酮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水肿(局部或全身)、皮疹、低血糖、头晕头痛等,尚未发现与此次研究相近的不良事件报告。
据媒体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已关注到此事件,并正在密切关注FD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的调查结果和该药品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将及时做出综合性评价。
葛兰素史克问题药在华不退市在美已致38人死诺华公司的畅销药“泽马可”(Zelnorm)由于被怀疑可导致使用者罹患心血管疾病,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停售。
而该药在美停售10多天后,中国却依然在销售这款问题药。
一位业内专家就此指出,中国的市场反应如此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中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太不完善所致。
昨日,诺华中国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泽马可”在中国的安全情况正在相关部门的评估中,一旦有结果,诺华会马上在公司的中国网站上公示。
美国不良反应严重2007年4月2日对诺华公司来说并不愉快,在这一天,诺华公司按照FDA的命令,暂停其治疗肠道疾病的畅销药“泽马可”在美国市场销售。
而伴随这一停售行为,诺华公司不得不调低了其2007年的销售预期。
据了解,今年2至3月间,诺华公司向FDA提交了29份“泽马可”的短期(1-3月)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报告。
报告中分析了“泽马可”对多种肠胃疾病的疗效,而其中有13人出现危及生命的心血管副作用。
基于这些实验数据,FDA认为“泽马可”的潜在风险已经大于其所带来的益处。
“我们相信,这一决定体现了FDA承诺的要在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即使是已经核准的药品。
而且在我们确认药物潜在的危险超过其带来的益处时,我们会果断地采取停售行动。
”FDA药物研究评估中心副总监道格拉斯博·索克莫顿博士说,“新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药物对使用者存在潜在威胁,因此停售决定势在必行”。
目前,诺华公司正在配合FDA对“泽马可”的风险和益处进行重新评估。
诺华公司和FDA将向医生和患者沟通相关信息,在美国服用“泽马可”的患者已被告知就相关情况咨询他们的医生。
不良反应病例可能被漏报“泽马可”于2003年在中国上市,在北京、上海等20多个省市有售,有数十万的患者曾使用过这款药物。
在美国停售以后,诺华中国公司一直宣称,目前在中国没有接到过类似的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报告。
然而,这一说法并不能完全证明“泽马可”的清白。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药品上市后的大人群评价体系,因此很难保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的全面和准确。
所以“泽马可”在中国的不良反应报告也不排除漏报的可能。
”昨日,上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采用自发报告系统,就是当药企、医院以及患者怀疑某种药品出现了不良反应时,自行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这种方式有两种弊端,首先报告的往往是个例,而多少人使用了这种药品才出现不良反应就不得而知了,这样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很难确定。
另外,出现漏报的几率也很大,”杜文民不无担忧地说,“在美国、英国等拥有大人群的不良反应评价体系已经有几十年了,我国的不良反应检测系统虽然正在完善,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而曾参与“泽马可”在中国注册临床试验的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北京市主任委员、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林三仁教授表示:“国内目前尚未有心血管不良事件报道。
美国最新的“泽马可”安全性报告值得我们关注,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会建议高龄及有心血管疾病史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慎用该药,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报告和监控。
”院方:6名使用博雅问题药患者本不致死发生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起离奇死亡事件,让这家拥有68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赶赴江西南昌进行现场调查。
6名死者生前住在不同科室昨天下午1时,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民德路1号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现来这里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几个挂号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住院部连走廊上也摆满了病床。
记者询问了好几名病人,他们似乎都对前几天连续发生的6起可疑事件一无所知。
记者了解到,6名死者之前分别住在血液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三个不同科室。
但面对记者,这三个科室的医生对此事态度非常“默契”,一律三缄其口。
尤其是血液科一位医生,记者只提到“博雅”二字,话还没说完,他便急忙回答:“这个事情我不清楚!你去问宣协办。
”该院多年使用博雅产蛋白下午2点,医院行政人员开始上班,记者来到门诊部七楼的宣协办,看到该办主任余凤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关于江西博雅问题蛋白被疑致6人死亡的网络消息。
“我们也是今天早上才知道这件事的。
”余凤说,昨天都是他们主动联系媒体,本报是找上门采访的第一家媒体。
据余凤介绍,5月28日,该院一位血液病患者突然心跳走停死亡。
当时,无论家属还是医生,都感到特别意外,因为该患者虽然是重病,但绝不可能有生命危险。
医院对死者进行了死亡分析,开始怀疑可能是药有问题。
经过进一步调查,医院惊奇地发现,就在事发前几天,还有5名病人也是突然离奇死亡,更巧的是,这6名病人都用过江西博雅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据介绍,江西博雅生产的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已在该院使用多年,此前从未出过事。
医院怀疑,可能是新批次20070514有问题。
医院迅速将情况上报江西省药监局。
媒体说明会突然取消“该批次(20070514)一共进了500批,目前为止只用了24批。
”余凤透露,6名患者都不是用了一次药就死亡的,而是已连续用了好几天,用量有多有少,但发病却很快,尤其是第6名病人,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心跳就立即停止。
有关这6名死者的个人信息及家属信息,余凤表示暂不便公布,只说死者家属情绪很激动。
记者昨日来到江西省药监局,法规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的进展情况不清楚,而负责此事件对外宣传的黄主任也随后在电话中不愿多谈。
记者了解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本定于昨日下午就此事召开媒体说明会,但截至记者昨晚8时截稿,该会仍未预期召开。
“会议可能会取消,因为一直还没接到卫生厅的指示。
”该院宣协办工作人员马莉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批次药品已被药监部门带走,药监、公安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究竟是药物问题还是医院问题,目前无法最后认定,调查结果何时出炉目前也无法得知。
背景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是血液制品的一类,俗称人丙种球蛋白,是从上千份血浆中提取的一种生物制剂。
严重感染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以使用人免疫球蛋白,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能力。
人免疫球蛋白类制品的生产过程,是把健康人的血浆通过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或经批准的其他分离法提取纯化,以及病毒灭活处理等程序后制成。
为保证血液制品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规定。
双鹤药业:停产“问题药”实地采访遭围攻北京双鹤药业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行业的领头羊,但日前却传出其旗下的昆山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因涉嫌生产“问题药”被当地药监部门查封的消息。
记者专程前往昆山对该事件进行采访,在昆山双鹤进行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遭到该厂员工的“围攻”。
历经围攻后的记者终于得以采访到昆山双鹤总经理曲阳,但对于有关“问题药”清朗的问题,曲阳坚持要等药监部门的结果出来后才能回答。
昆山市药监局孙秋生局长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昆山双鹤所有与“问题药”清朗有关的药品已经被全部查封,现在昆山市药监部门正在进行调查,但“调查碰到很多困难”。
孙秋生局长说:“现在还不能确定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但肯定有问题,很快就会有结果。
”此外,昨天刚刚从昆山返回北京的北京双鹤药业的大股东北京医药集团宣传部长解立新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承认:“对照药品法,昆山双鹤确实有问题。
”据了解,11月7日下午6时,位于江苏省的昆山双鹤药业因为涉嫌将原来北京双鹤药业出产的“清朗”感冒药片重新包装,更改生产日期后上市,被苏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场查封。
解立新解释说,昆山双鹤前身是昆山制药厂,1998年通过重组后成为北京双鹤的控股子公司,过去一直为北京双鹤生产“清朗”药片。
为了支持子公司昆山双鹤发展,北京双鹤在今年3月份授权其以昆山双鹤的名义生产销售“清朗”药片,并将原来已经生产出来的部分“清朗”药片更换成为昆山双鹤的包装,但决不允许昆山双鹤更改原生产日期。
另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清朗”还在正常销售,但代码为600062的双鹤药业股票昨天上午突然停牌。
据悉,自北京双鹤药业1998年接手以来,昆山双鹤效益就一直不好,昆山双鹤的总经理曲阳表示,该公司今年将预亏1000多万元。
链接:双鹤药业(600062)发布公告11月9日,昆山双鹤紧急召开董事会会议,并作出决定: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对“清朗”感冒药生产情况的调查;纠正“清朗”感冒药产品交接、生产中违反药品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停止“清朗”感冒药的生产、销售,封存产成品;在整改后,重新向药监部门提出生产、销售“清朗”感冒药的申请,经药监部门批准后,再进行生产和销售。
江苏省苏州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具的有关情况说明中指出,此次查封并不涉及昆山双鹤其他药品的正常生产经营。
目前,公司及昆山双鹤除“清朗”感冒药以外的其他药品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此事件对公司经营业绩不会产生影响。
患者因注射齐二药假药身亡南方新闻网讯(记者严艳通讯员徐平鸽)昨日,记者从中山三院获悉,当天上午10时多,一名因使用假药“亮菌甲素”病危的陈姓患者最终不治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