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0-6岁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早期干预策略研究
脑性瘫痪儿童的疾病负担现状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流行病学特点 • 疾病负担评估 • 影响因素分析 • 康复与治疗策略探讨 • 总结与展望
引言
01
脑性瘫痪定义与分类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非进行性脑 损伤导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的综合症。
脑性瘫痪分类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脑性瘫痪可分为痉挛型、徐动 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等。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是脑性瘫痪儿童康复的重要力量,缺乏家庭支持的孩子在 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多困难。
康复与治疗策略探
05
讨
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
早期干预重要性
强调早期干预对脑瘫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包括对 认知、运动、语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
康复训练方法
介绍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如物理疗法、作业疗 法、言语疗法等,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家庭参与
强调家庭在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家长积 极参与康复过程,提高康复效果。
药物治疗进展及挑战
药物治疗原则
01
阐述脑瘫儿童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
及副作用监测等。
常用药物介绍
02
介绍常用的脑瘫治疗药物,如肌肉松弛剂、抗痉挛药、抗抑郁
药等,并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
药物治疗挑战
03
和疾病负担。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改善脑性瘫痪儿童生 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治疗费用 高昂,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社会因素
教育机会
脑性瘫痪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如普通学校不接 收、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等,导致其受教育机会有限,影响 未来发展。
社会歧视
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

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通过探讨早期干预对脑性瘫痪行为发育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试图减轻脑瘫的伤残程度,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方法治疗组对脑瘫患儿早期即采用针灸、功能训练、推拿、电疗、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方案,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
采用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在康复治疗后评测疗效。
结果综合治疗3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9个月后差异非常显著(P <0.01),早期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对脑瘫早期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促进大脑发育,促进全面发展,降低脑瘫的致残率,疗效显著。
【关键词】脑性瘫痪;婴幼儿;早期干预脑性瘫痪(CP)是指从受孕到出生后一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
CP的早期干预是一种由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方法,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各种积极的感觉(官)刺激、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
通过这种措施,可望使这些婴儿的运动、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婴儿的发育。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科学的早期干预可明显修复损伤的神经功能,改善脑瘫患儿儿的神经发育与减少伤残[1]。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全部观察病例均来源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瘫康复治疗中心,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标准:参照全国小儿CP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2],共6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将其中36例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4个月8例,4~6个月22例,6~12个月6例。
30例因各种原因拒绝早期干预仅使用神经节苷脂针者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4个月7例,4~6个月19例,6~12个月4例。
1.2 方法根据婴幼儿发育规律及小儿存在的功能缺陷,参照鲍秀兰等[3]提出的“0~3岁早期干预大纲”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仅使用神经节苷脂静脉滴注。
①手法按摩及功能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推拿按摩、Bobath、V ojta疗法,改善肌张力,引出和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后反应,1次/d,每次30 min,20 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同时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视听、感知、记忆和动作训练;②低频脉冲电治疗:采用石家庄明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K-A型肌兴奋治疗仪,对肌张力低下患儿根据部位给予治疗,1次/d,每次20 min,2 d为1疗程,间隔1周,连续4~6疗程;③药物治疗:神经节苷脂2 ml 静滴,1次/d,每10 d为1疗程,间隔20 d,共4~6个疗程。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观察

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6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
观察组接受系统的干预治疗,对照组随访及家庭指导未做干预。
两组患儿的随访及智力测定由专人进行。
结果:经过5个疗程治疗,观察组的总有效例数为30,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的总有效例数为24,总有效率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药物疗法[3]:促进脑发育,改善肌张力,对症治疗,选用丽珠赛乐15ml静脉滴注,1次每天,20d为一个疗程,间隔20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需5个疗程。
在间歇期用脑更生素、叶酸、维生素e及维生素f族作辅助治疗,有癫痫发作的患儿,服用抗癫痫药物,待发作控制后再进行上述治疗。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以下护理干预[1](1)语言训练的护理:在进行语言训练时需用多重感觉途径(视、听、触、运动觉)学习说话,护理人员及父母多提供各种感觉刺激与语言刺激。
利用图片、录音机、玩具等方法进行教、说、听的多次训练,让患儿多说、看口形、和患儿之间做游戏,利用手语表情等作为日常生活交流的手段,使脑瘫患儿在欢乐生活环境中得到足够的语言信息,以提高其语言能力。
(2)饮食护理:由于脑瘫患儿喂养困难,易导致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等,所以,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摄取极为重要,因此,应鼓励患儿多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对饮食有困难者,给予协助,采用大拇指压在患儿耳前下颌关节,食指压在下唇与下颏后面,给予嘴部稳定持续的压力,用稍浅平勺从患儿口部正中送入口中,出现吞咽动作方可抽出勺子。
喂养时注意饮食卫生,以防发生肠道感染。
(3)心理护理:由于脑瘫患儿的问题是伴随终生的,没有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的正常体验,所以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性格上也缺乏正常的发展。
性情孤僻,依赖性强,自悲,对治疗丧失足够的信心。
小儿脑性瘫痪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小儿脑性瘫痪研究论文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患儿在母亲妊娠期到新生儿期受到脑部损伤而引起的脑部疾患。
脑瘫的患病率发达国家为1‰~2‰,我国为1.8‰~4‰[1]。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升高的趋势。
因此,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对C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日趋重视。
笔者将CP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小儿脑性瘫痪的基础研究1.1病因学研究CP病因多样,Vojta提出可能发生CP 的43项危险因素几乎包括了所有围产期和新生儿期的异常因素。
其中新生儿窒息(包括宫内窒息)、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和核黄疸被认为是3大主要原因[2]。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CP的病因多以产前为主,而发展中国家以产时和产后病因多见。
在我国,围产期窒息高居首位30.7%~47%[3]。
国内肖勇[4]回顾性分析过去10年里收治的68例脑性瘫痪患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表明窒息、早产、低体重是引起CP的主要原因。
CP的高危因素依次是新生儿期疾病史、母亲营养状况差、低出生体重、母亲月经周期不规则、母亲过去疾病史、父亲年龄大和母亲妊娠期有毒物接触史。
须指出的是,母亲未参加围产期保健者相对危险度高于参加围产期保健者。
1.2病理研究目前关于CP的病理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集中在痉挛型CP上,对痉挛型CP患儿脑组织观察,发现脑干神经核、皮质、灰质团块的神经元结构有显著的溃变性改变,白质中可见神经纤维变性及髓鞘分1/ 9离现象,Ⅰ型突触(兴奋性突触)增多[5]。
观察腓肠肌活检组织,发现末梢神经广泛受累,表现为脱髓鞘改变,无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肌纤维及肌肉内微血管病变广泛,其损伤为慢性的过程[6]。
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研究彭芬【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从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8年9月到2011年1月就诊的高危儿中选人170例,据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进行早期干预和晚期干预.干预措施包括运用婴儿游泳及抚触、引导式教育、智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高压氧、针灸理疗、脑细胞活性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并制定个体化方案.使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婴幼儿发育量表(Gesell)、发育商(DQ)等评价两组患儿1岁时的发育状况,并根据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确诊患儿是否存在脑性瘫痪.结果实验组1岁时GMFCS和MACS评分分级、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分、DQ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1岁时确诊脑性瘫痪的患儿3例(3.53%),对照组1岁时确诊脑性瘫痪的患儿9例(10.59%),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明显改善了患儿脑功能的发育,并降低了高危儿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期刊名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28)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高危儿;早期干预;脑性瘫痪【作者】彭芬【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湖北恩施4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3脑瘫(CP)患儿给个人、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并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因此,寻找一种降低小儿脑瘫发生率的方法不仅是医学的迫切需求,更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目前国外对于早产儿的早期干预效果较肯定。
而早产是高危儿较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高危儿又是小儿脑瘫的高发人群。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进行了对高危儿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在临床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分组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从2008年9月到2011年1月前来就诊的高危儿中选入170例,其中男64例,女106例.病例入选标准:在胎儿期、分娩期以及日后发育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排除病例标准:先天畸形、21-三体综合征等。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目前公认的脑瘫病因主要有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疽及迁延性黄疽、早产、未熟儿。
新生儿痉挛、新生儿脑血管障碍。
作者认为,应把脑瘫病因学研究转入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视对孕期孕母相关环境、遗传因素及相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探讨。
【关键词】小儿脑瘫;病因;危险因素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患儿自出生前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菲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
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国际卫生组织报道1‰~5‰,我国六省(区)流行病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1.2‰~2.7‰。
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OO~500万,致残率为42%~45% ,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4万,已成为新的临床、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小儿脑瘫病因,及早取干预措施,及早诊断、康复、治疗,对于降低患病率、减少致残率、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小儿脑瘫的病因和发病率由于脑瘫发病过程复杂,是一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目前尚未有一种获得公认的脑瘫动物模型.以供对其确切病理机制进行研究。
因为其病因学大多以流行病学为基础。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 产前因素:包括宫内感染、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期外伤、多胎妊娠等产前因素近年来,宫内感染(绒膜、羊膜炎)是脑瘫的高危因素,已引起许多患者的关注,免疫学机制在脑瘫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典型的神经学病理基础是Gibson等通过给孕兔注射一定剂量的大肠埃希菌引起宫内感染,发现幼兔有脑损伤,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孕妇的宫内感染可引起新生儿脑白质损害。
Kosuge 分析81例因绒膜羊膜炎而于32周左右出生的小儿在1.5岁时出现6例脑瘫,2例智力低下,2例脑瘫伴智力低下。
Yoon发现脑瘫患儿的母亲羊水中有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a、IL-6、IL-8,细菌、病毒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单核细胞产生IL-6、IL-8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使胎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从而使感染可直接播及胎儿脑组织,产生炎性反应。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时间较为漫长,脑神经细胞损伤后较难逆转,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并且结合家庭康复可以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的正常化发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多数脑瘫患儿无法得到长期有效的治疗,以此最终导致残障,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不仅可以降低患儿的康复费用,还适用于长期康复治疗,是一种低花费、高效果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治疗;家庭康复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出生前到出生后30天因为各种因素引发非进行脑损伤导致的中枢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
虽然近年来随着产检技术的发展,产科的死胎有所降低,但是小儿脑性瘫痪的检出率较低,我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在1.92%,疾病的致残率在45%,并且两组数据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1]。
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较多,如低体重、黄疸、围产期窒息等等,一方面影响患儿家庭幸福,另一方面对于我国人口整体素质产生不良影响。
小儿的脑部处于发育阶段,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以促进躯体形态功能的快速康复。
1.早期干预治疗结合家庭康复的应用价值脑瘫患儿的治疗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治疗过程,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无法恢复患儿受损的脑组织,但是随着疾病诊疗方式的研究推进,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现阶段,脑瘫常用的康复方式包括院内康复、家庭康复、医院联合社区与家庭的康复模式。
医院康复的优势在于医疗设备齐全,康复效果显著,但是缺点在于治疗费用较高,多数患儿的家庭无法承担长期高额的康复治疗费用,且疾病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导致患儿的家属无法承担[2]。
为脑瘫患儿选择一种低成本且效果好的康复模式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结合家庭康复治疗中,在专业的工作人员指导下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属于一种从上到下的网络化康复形式,以较少的经济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康复护理效果,不仅可以被患儿家庭所接受,还可以延续康复过程,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康复形式[3]。
儿童脑瘫的早期干预和护理

06
家庭参与和支持
家庭环境调整
安全环境
确保家庭环境安全,移除可能导致跌倒或其他伤 害的障碍物。
便捷设施
为脑瘫儿童提供便捷的设施,如坡道、扶手、特 殊座椅等,以方便他们的日常活动。
舒适空间
创造一个舒适、宁静的空间,有助于脑瘫儿童的 休息和放松。
家长心理支持
接受现实
家长需要逐渐接受孩子的状况,并理解脑瘫不是一种可以迅速治 愈的疾病。
03
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可为患儿提供适当的营养补充剂,
以确保营养摄入充足。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为患儿洗澡、更换衣物和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 肤感染和尿布疹的发生。
避免长时间受压
定期更换患儿的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皮肤受压和血 液循环不畅。
使用合适的床垫和坐垫
选择透气性好、软硬适中的床垫和坐垫,以减少皮肤受压和摩擦。
及时的呼吸道管理和呼吸训练可以预 防呼吸道感染和呼吸功能不全等并发 症。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管理,预防营 养不良和消化问题,促进儿童的生长 发育。
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脑瘫儿童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提供辅助器具和环境改造等支持措施,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 。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专业医生的神经系统 检查,评估儿童的运动、 感觉和反射等。
影像学检查
如头颅CT、MRI等,了解 脑部结构和发育情况。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根据儿童的运动功能表现,将 脑瘫分为五个等级,从I级(轻度)到V级(重度)。
小儿脑性瘫痪中西医研究进展-王佳

66第23卷 第1期 2021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 No. 1 Jan .,2021的应用,减少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在疾病治疗中起治本的作用。
中土得镇,肺肾充养,脾、肺、肾气充足,则一身正气渐充,全身虚损得以改善。
5 结语肺间质纤维化慢性、迁延性的病程特点往往使机体气血阴阳,痰湿血瘀郁而生热化火,火伏阴络为肺间质纤维化的基本病机演变。
在“火伏阴络”病机指导下,针对气络与血络不同的生理特点与肺脾不同的生理特性,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辨证采用不同的方法论治,往往具有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 黄丽娜,张伟.从毒损肺络辨治肺间质纤维化[ J ] .时珍国医国药,2018,29 ( 5 ):1150-1151.[ 2 ] 田丽,刘学,张伟.从气虚血瘀论治肺纤维化[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 ( 6 ):1217-1219.[ 3 ] 刘凌云.由中医“从化”理论谈体质辨证的重要性[ J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 ( 1 ):117-119.[ 4 ] 李经纬,区永欣.中医大辞典[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95.[ 5 ] 胡向洁.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 D ]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6 ] 亓鹏浩.基于络病理论的中风“气络失调,血络不通,络伤毒浸”病机刍议[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 ( 7 ):162-164.[ 7 ] 冉维正,陈志刚.从“久病入络”看络脉层次分类的必要性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 ( 7 ):883-884.[ 8 ] 吴以岭,魏聪,赵珊珊.气与气络学说探讨[ J ] .中医杂志,2017,58 ( 21 ):1801-1807.[ 9 ] 张心月.血瘀贯穿间质性肺疾病始终探析[ J ] .中医研究,2013,26 ( 2 ):1.[ 10 ] 张伟,卢绪香.浅析“肺毒”[ J ] .中医学报,2012,27 ( 12 ):1556-1559.[ 11 ] 刘晓明,张伟.从毒、虚论述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J ]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 ( 4 ):306-308.[ 12 ] 朱振刚,张玉萱,刘超武,等.试论下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 J ] .天津中医药,2020,37 ( 4 ):365-367.[ 13 ] 刘桂荣.中医各家学说[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8-108.[ 14 ] 田丽,张伟.从“络以通为用”论治肺间质纤维化[ J ] .中医杂志,2018,59 ( 19 ):1644-1646.[ 15 ] 张兰坤,过伟峰,肖婧,等.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学说谈通络药物的临床应用[ J ] .中医杂志,2014,55 ( 9 ):804-808.[ 16 ] 李斐然,王英,张伟.基于“肺络理论”探析虫类药在肺痹治疗中的应用[ J ] .四川中医,2019,37 ( 5 ):27-30.[ 17 ] 刘庆银,张伟.张伟教授运用风药经验[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 ( 5 ):932-934.[ 18 ] 黄丽娜,张伟.从“肺为血脏”探讨血瘀与肺间质纤维化关系[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 ( 9 ):3859-3861.[ 19 ] 徐年年,熊秀萍.缪希雍降气思想简介[ J ] .中医药导报,2016,22 ( 10 ):117-118.[ 20 ] 刘芬芬,羊维,黄琳,等.中医学对糖皮质激素主治功效的药性认识[ J ]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 ( 4 ):1268-1270.[ 21 ] 吴斌.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J ]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 ( 3 ):719-721.[ 22 ]李燕村,刘庆银,张伟.健脾养阴法在结缔组织相关性间质性肺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J ]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 ( 3 ):393-395.摘要:脑性瘫痪是导致儿童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不早发现、早治疗,可致患儿终身残疾和寿命缩短。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研究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对脑性瘫痪的患儿采用运动疗法早期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将我院治疗的78例脑性瘫痪儿童分为两组进行干预,将年龄≦6个月分为研究组,将年龄>6个月的分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运动疗法早期干预,分析治疗前后患儿GMFM的评分变化、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Gesell测试结果。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Gesell测试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GMFM的评分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GMFM的评分提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脑性瘫痪对儿童的影响较大,给予早期运动疗法干预后有利于患儿的康复,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关键词】运动疗法;早期干预;脑性瘫痪;临床效果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在治疗中辅助运动疗法早期干预能够帮助患儿尽早恢复,减少疾病对患儿的影响,本文选取78例脑性瘫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给予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78例脑性瘫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5月-2017年3月,年龄≦6个月分为研究组,将年龄>6个月的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38例,男女比例为18:20,年龄0-6个月,平均年龄(2.5±0.5)个月,体重2.6-7.4kg,平均体重(3.5±1.5)kg,对照组患儿40例,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7-9个月,平均年龄(6.5±2.5)个月,体重3.5-10.5kg,平均体重(5.5±2.5)kg,分析其基础资料显示,资料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

3.胎盘功能不全,缺氧缺血等被认为与脑瘫有关。
11
精选课件
出生后因素
新生儿期惊厥 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性肺炎 败血症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脑积水 胆红素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低血糖症 脑外伤
12
精选课件
脑瘫的常见高危因素
1.早产儿(胎龄﹤37周)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 ﹤2500g)
2.遗传因素 近年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对脑瘫的影响很重要,双胞胎
同时患脑瘫、家族中已经有脑瘫患儿再发生脑瘫的几率偏高。 有报道单纯共济失调型脑瘫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部分痉 挛型双瘫、偏瘫患儿具有遗传倾向。
10
精选课件
围产期因素
1.患脑瘫的危险性随着出生体重偏离同胎龄标准体 重的程度而增加,低出生体重儿或巨大儿患脑瘫 的几率可高于正常体重数十倍。
5
精选课件
对于定义的讨论
➢ 目前对于定义的讨论,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述脑发 育早期的损伤和发育缺陷时间界限上,即应界定 为新生儿期内或婴儿期内。
➢ 由于种族及个体差异,很难严格而统一界定脑发 育早期的时间界限,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瘫的发 生应界定于婴儿期内。
6
精选课件
脑瘫定义三要素
➢发育性 ➢非进行性 ➢永久性
17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4~5个月
⒈不追视,不注意看人,眼不灵活 ⒉表情呆板不灵活,逗时无反应 ⒊不会翻身,俯卧位抬头小于90° ⒋身体逐渐变硬,有轻度角弓反张或下肢交叉 ⒌坐位呈全前倾或后倾 ⒍手不灵活,不伸手抓物或用一只手抓物
18
精选课件
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6~7个月
⒈见不到手、口、眼协调姿势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

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的概念;早期干预是指对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高危儿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综合康复治疗活动。
早期干预的目标主要是抓住脑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感觉和运动刺激的方法减轻或修复脑组织病变,阻断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减轻或防止神经后遗症。
一般早期治疗指生后6个月内的治疗,3个月以内的治疗又称超早期治疗。
早期干预的目的与意义: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和髓鞘形成;发展正常姿势反射和抗重力肌的肌张力,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形成和发育,防止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的发展;预防由于姿势及运动异常引发的继发性损害,如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肢体变形等。
小儿是生长发育中的机体,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3岁时神经细胞才基本分化完成,神经纤维至4岁时才完成髓鞘化。
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细胞数目增加不多,主要是体积增大,树突增多,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这时期神经修复而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还未固定化,治疗后运动功能较易恢复;在这一时期及时治疗,可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早期干预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药物干预、早期教育干预、运动发育干预、物理治疗干预、中医推拿干预、音乐早期干预、中药浴式水疗等。
⑴ 药物治疗干预由于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MRI检查有脑皮质发育不良、局限性脑软化、髓鞘发育不良等结构学异常者,约占56%~80%,又有脑局部血流灌注不足,颅内血流动力学为高阻力低流速,表现为脑微循环障碍。
所以慎用一些能改善这种病理生理状态又可帮助脑结构学异常恢复的药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善颅内供血障碍,促进脑细胞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减轻和防止神经后遗症的产生。
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中药治疗主要选用舒筋通络、醒脑开窍、健脾益肾等功效的药物;还可选用中药制剂来进行药浴以调节肌张力,促肌力提高,缓解肌肉痉挛。
儿童脑瘫的早期干预与康复训练

针对手部小肌肉群进行训练,如抓握、捏取、手 指分离等,提高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平衡木、瑜伽球等器材进行训练,提高儿童 的平衡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饮食自理训练
教授儿童使用餐具独立进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
穿衣自理训练
教授儿童穿脱衣服、鞋袜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智力发展受限
部分脑瘫患者可能伴有智力发展受限 ,表现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社交 能力等方面的障碍。
运动障碍
脑瘫患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包括 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 活。
心理行为问题
脑瘫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闭 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 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加重家庭和 社会的负担。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方案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为脑瘫儿童提 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智能化辅助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为脑瘫 儿童的康复训练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辅助技术,如 机器人辅助训练、虚拟现实技术等,提高康复训 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多元化康复手段
未来康复手段将更加多元化,包括物理治疗、药 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满 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社会支持体系完善
未来社会将更加关注脑瘫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 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康复机构、特殊 教育学校、社区服务等,为脑瘫儿童提供全面的 支持和帮助。
THANKS
感谢观看
如自理训练
引导儿童学习如厕技能,培养独立如厕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社交技能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分析

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收治的144例小儿脑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和一般护理,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健康教育、一般护理及康复护理早期干预。
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佳,治疗时间更短(P<0.05)。
结论:对小儿脑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有效改善了患者身体状况。
【关键词】康复护理;小儿脑瘫;早期干预目前,小儿脑瘫患者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脑部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发育和智力。
研究发现,及时发现小儿脑瘫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的身体发育和智力提供保障[1]。
本研究中,对小儿脑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所有小儿脑瘫患者均在2012年5月~2014年9月入我院接受治疗。
其中,男女比例60:84,年龄0.5~2.8岁,平均年龄(1.7±0.4)岁。
所有患儿均由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类确诊为小儿脑瘫。
对所有患儿进行分类,痉挛型、混合型及不随意运动型患者分别为58、45、41例,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别为56、54、34例。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关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疾病程度等资料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口头健康教育、遵医用药、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上述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实施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及患者家长需要为患儿提供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加强与患儿之间的交流,鼓励患儿更多地参与活动,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患儿重拾信心。
我国六省(区) 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

・论著・基金项目: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计划基金部分资助(962904206203)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林庆);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李松、王太梅、赵凤临);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刘建蒙、洪世欣、赵平、李竹);齐齐哈尔第二医院(张淑霞);苏州市妇幼保健所(姜梅芳);甘肃省卫生厅(朱岩);成都市儿童医院(钟佑泉);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梁友玲);河北省儿童医院(施荣富)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林庆 李松 刘建蒙 张淑霞 洪世欣 姜梅芳 王太梅 朱岩 赵凤临钟佑泉 梁友玲 施荣富 赵平 李竹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国1~6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病率及临床各种类型的分布状况。
方法 1997年5月~1998年8月,对我国黑龙江、河北、甘肃、江苏、四川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调查,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整体抽样,对抽样乡(镇)全部1~6岁小儿进行调查。
在现场工作开始之前对所有参加调查的工作者进行统一培训,经考试合格后参加现场工作。
资料经双重录入和统一清理后,在Pentium 133微机上用S AS 6111for Window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调查1~6岁小儿1047327人,其中脑瘫患儿2009人,患病率为1192‰。
在脑瘫各种类型中,痉挛型脑瘫最多见,占53156%;以下依次为肌张力低下型(13139%)、共济失调型(10100%)、手足徐动型(4163%)、震颤型(0185%)、强直型(0155%)、混合型(12144%)、分类不详(4158%)。
2009例脑瘫中,男1266例,女743例,男∶女=1170∶1。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大致能反映我国大陆地区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1192‰。
脑瘫的各种类型中以痉挛型最多见。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患病率; 流行病学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p alsy of children in 6provinces or autonomous region in China LINQing 3,LI Song ,LIU Jianmeng ,et al 13Department o f Pediatrics 1Peking Univer sity Fir st Hospital 1Beijing 100034,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erebral palsy (CP )of children in 6provinces or autonom ous region in China 1Methods The investigators selected thc observing counties (towns )from Heilongjiang ,Hebei ,G ansu ,Jiangsu ,G uangxi ,and S ichuan provinces by a group sampling survey and investigated all children of 126years of age in these sam pled counties (towns )1CP was manifested in children by central m otor dys function ,dystonia and m otor or static abnormal posture 1The authors als o classified CP in different types 1All investigators had been trained and passed the exam together before being selected to engage in this w ork 1The data had been dual input and checked 1S tatistical analysis was made using S AS 6111for Windows in PC computer 1R esults There were 2009CP patients am ong 1047327investigated children 1The total prevalence of CP was 1192‰1In 2009CP cases ,spastic type was 53156%,hypotonic type 13139%,ataxia type 10100%,athetosis type 4163%,trem or type 0185%,tonic type 0155%,mixture type 12144%and unknown classification was 4158%.Conclusion This investigation might approximately dem onstrate the profile of CP in mainland of China 1The prevalence of CP was in 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1The spastic type was the m ost comm on type of CP 1【K ey w ords 】 Cerebral palsy ; Prevalence ; E pidemiology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造成运动功能伤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研究

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方法:资料收集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100例小儿脑瘫患儿,按照密封信封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早期康复组。
常规组常规给予用药和康复指导;早期康复组开展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评价:(1)家长满意率;(2)发育正常率。
(3)干预前后小儿运动发育指数和智力发育指数的差异。
结果:(1)早期康复组患儿家长满意率显著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康复组发育正常率显著比常规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早期康复组干预后小儿运动发育指数和智力发育指数的差异显著比常规组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运动、智力正常发育,提高发育正常率,患儿家长满意,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效果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ediatric cerebral palsy and application effect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s:the data collected from since February 2014 treated 100 cases of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according to seal the envelope method of children can be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group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Conventional group of convention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to carry out the early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Evaluation:(1)the parents satisfaction;(2)to develop ZhengChangLv. (3)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children's motor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difference of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Results:(1)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parents satisfa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group,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2)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development ZhengChangLv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rmal group,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3)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hildren with motor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group,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exactly,help to promote movement,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improve development ZhengChangLv,parents satisfaction,can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is worth promoting.Key words: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Application effect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脑瘫患儿临床以运动障碍和动作异常为主要表现,也可伴随一系列听力、语言和视力障碍,可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也增加患儿家庭负担[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0-6岁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早期干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4-01-03T11:09:24.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作者:刘丽1 蒋艳红1 李伟 2 王春华1 杨春玲1 李[导读] 为了解哈尔滨市0-6岁脑瘫患病率、病因及预防,我们进行了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早期干预策略研究。
刘丽1 蒋艳红1 李伟 2 王春华1 杨春玲1 李佳 1 林玮1 王鹏1 张丽新3 (1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 150010 ;2黑龙江省农垦医院 150001) (3道外东源社区 150026)
【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市0-6岁脑性瘫痪患病率、病因、预防情况并进行早期干预策略研究。
方法①依据《1-6岁儿童发育情况调查基础表》集中筛查或入户筛查,并填写《儿童发育情况筛查表》等调查表,对疑似病例进行确诊,并填写《脑瘫儿童调查表》等;②确诊病例及对照组填写《儿童发育情况调查表》;③对确诊病例进行康复干预,康复干预采用现代神经促进技术。
结果①脑性瘫痪患病率
1.21‰;②与脑性瘫痪最相关的因素为羊水吸入或胎粪吸入、怀孕1个月后入住新装修居室、父亲文化程度、产前超声检查次数、感冒;③康复干预总有效率为9
2.5%,其中显效61.8%。
结论①脑性瘫痪病因与产前、产时等因素密切相关;②现代神经促进技术在脑性瘫痪的预防及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脑性瘫痪患病率病因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085-02 脑性瘫痪即脑瘫指的是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1]。
脑瘫的直接原因是在脑发育成熟前,脑损伤和/或发育缺陷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症。
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及出生前、围产期和出生后。
临床表现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发射延迟消失、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延迟出现、肌张力异常为主。
为了解哈尔滨市0-6岁脑瘫患病率、病因及预防,我们进行了小儿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早期干预策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哈尔滨市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双城4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的0-6岁儿童进行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研究;患病率以调查地域内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出生的所有儿童为脑瘫患病率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实施集中筛查或入户调查。
依据《1-6岁儿童发育情况调查基础表》集中筛查或入户筛查,并填写《儿童发育情况筛查表》、《儿童精神发育筛查表》。
②专家确诊:对筛出疑似病例由专家逐个确诊,对确诊的脑瘫儿童填写《脑瘫儿童调查表》、《儿童发育情况调查表》、《脑瘫防治现状调查表》。
③设立对照组:按1:4比例对确诊脑瘫儿童匹配4名正常儿童作对照(对照儿童选择标准:居住地附近,年龄上下不超过3个月,民族、性别相同)填写《儿童发育情况调查表》。
④质量控制:搞好筛查工作的抽查检测工作,漏查率不得高于5%,诊断符合率大于95%,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⑤资料整理: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对超出设定值范围的数据、缺失数据及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进行检查及修正。
⑥统计方法:SSPS19.0。
1.3康复干预:
康复干预:对确诊的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采用现代神经促进技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和传统康复等技术,其中主要物理治疗与作业治疗为主。
物理治疗主要采用Bobath技术,又称神经发育疗法,根据小儿神经发育顺序,利用抑制、促通、扣击手技,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通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
作业疗法:根据患者精细运动发育年龄选择不同作业疗法,具体有:①拇指关键点控制法:②对于语言理解较好并且可以配合的患儿采用如下方法:治疗师用手轻柔患儿的大鱼际肌,并把大拇指用力向外拉,连续活动几次后,再诱导患儿把大拇指往上翘,并且用语言提示“用力向外伸”。
在训练过程中,可先把患儿其余四指握住,再诱导拇指外展,并反复地做,加强信息反馈;③先引导患儿双手合掌,对于不能合掌者,治疗师要帮助患儿把手指并好,分开,再并好,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再松开,反复做此动作,然后用语言引导或强迫患儿完成这个动作。
④通过玩具、游戏等方式引导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同时拇指外展的训练,这主要体现诱导肩肘关节的屈伸功能和灵活性训练;
康复治疗师采取“一对一”康复训练,常规30~45min/次,2次/d,30d一疗程,根据患儿功能和瘫痪程度,适当调整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间,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2 结果
2.1患病率:对哈尔滨市双城4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辖区0-6岁儿童进行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4944例,其中确诊6例,患病率1.21‰。
2.2应用SSPS19.0,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确诊6例,按1:4比例对确诊脑瘫儿童匹配4名正常儿童作对照,最终进入方程的危险因素分别为父亲年龄、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居住地、母亲是否长期接触有害物理因素、怀孕##月后入住新装修居室、感冒、产前超声检查次数、产前X线或CT检查次数、孕妇被动吸烟、自然流产、分娩方式、羊水吸入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出生体重、出生头围、出生身长、重度黄疸或迁延性黄疸。
p<0.01。
其中最相关的因素为羊水吸入或胎粪吸入、怀孕1个月后入住新装修居室、父亲文化程度、产前超声检查次数、感冒。
2.3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评定一般包括运动评价中的:(1)粗大运动评价;(2)神经反射评价;(3)肌力评价;(4)肌张力评价;(5)异常姿势与运动模式评价;(6)联合反应降低;(7)关节可动度改善;(8)运动协调功能评价。
凡达6项指标为显效,达2项为有效,达1项为无效。
按上述标准经过3个疗程后,本次调查确诊6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为92.5%,其中显效61. 8%。
3 讨论
3.1曾有报道瑞典西部1995-1998年,脑瘫患病率1.92‰[2]。
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孕产妇保健水平的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显著增加,与其相对的早产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事实上呈上升趋势[3]、[4]。
脑瘫的患病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患病率为1.8‰-4.9‰活婴,多集中在2‰-3‰之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脑瘫患儿存在地区差别,我国1997-1999年曾在江苏、河北、黑龙江、四川、甘肃及广西等省、自治区进行大规模脑瘫流行病学调查,在1-7岁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2‰-2.7‰[5]。
对哈尔滨市双城4个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道里区、南岗区、道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辖区0-6岁儿童进行小儿脑性瘫痪流行特征及规范化防治研究;其患病率为1.21‰。
3.2脑性瘫痪这一综合症首先由英国医生William J Little于1841年首次发现,并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把脑瘫归因于产时因素,如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
有报道:目前早产、感染和遗传正成为小儿脑瘫发病的三大因素,并互相影响。
遗传因素可导致对感染和外界不利因素的易感或(和)胎儿本身发育的缺陷,同时感染本身又可导致胎儿本身发育缺陷的重要因素,以上两者均可导致早产[6]。
小儿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产伤、窒息、胆红素脑病及孕早期的病毒感染、早产儿、低体重儿等有关。
本研究证实小儿脑瘫与下列因素相关:父亲年龄大、父亲文化程度低、母亲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居住地为农村、长期接触有害物理因素、怀孕后入住新装修居室、患感冒、产前超声检查次数、产前X线或CT检查次数、孕妇被动吸烟、有自然流产史、分娩方式、羊水吸入或胎粪吸入、脐带绕颈、低出生体重、出生头围小、出生身长短、重度黄疸或迁延性黄疸。
由于脑瘫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本次调查所确诊的6例脑瘫,通过系统康复训练,有效地改善了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和异常姿势,促进中枢性的运动发育,提高了患儿的运动功能。
可见,脑瘫康复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瘫患儿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胡莹媛.脑性瘫痪定义的历史沿革.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5):257.
[2]Himmelmann K.The changing panorama of cerebral palsy in Sweden.IX.Prevalence and origin in the birth-year period 1995-1998.ACTA PAED IATR.WT.J.PAEDIATR.2005,94/3.
[3]刘冬.警惕小儿脑瘫发病率及预防.中外医疗.2011,32,71.
[4]M.ichael,JV,A lexander C,Allen KS,et al In creasing prevalence of cereb ral palsy am ong very in fan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Pediatrics,2006,118(6):1621-1626.
[5]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
[6]杨李,吴德,唐久来.小儿脑瘫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9,23(9):7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