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策略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做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中,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笔者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探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重过程的教学策略

“过程”是形成结论”或获得“结果”而必须经历的程序、步骤。从知识产生的角度看,作为结论的知识是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之后获得的;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之后实现的。没有过程”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果”。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的过程主要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知识发生发展相伴的思维发展过程知识应用的过程;认知过程和情感态度形成过程。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同时要使知识的获得过程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现的形成过程。因此,要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应在教学中采取重过程的教学策略。

l 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过程”中的情境

教学的过程、认知的过程、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是在学生积极地、实质性地参与—即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实现的。学生也只有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条件下,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表现在:注意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加工教学活动负载的教学信息、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氟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猜想、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出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必趣;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指导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2 注重“教”的过程

教师应认真分析重要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把握概念原理的本质及关键特征.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思维过程、人类改变现实的创造过程等一系列的活动,启发、引领学生向结论一步步靠近;同时,学生要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而最终获得“结论”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才能教明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巩固和应用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在初中生物的“光合作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研究的思路方法,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实验、观察、比较、讨论等。

3 注重“学”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是把外界的知识简单地“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而是要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过程,从选择和接受信息开始,经过记忆、理解、应用等基本环节,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如果教师图省事或省时间,不关注学习的全过程,直接给出公式、定理,让学生背诵一番后,便进入做题阶段,学生就会因为缺少“理解”这一重要环节,做题时只会盲目、机械地模仿,题型稍有变化,便感到不知所措,无法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观察、实验、操作、质疑、解释、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而理解、内化新知识。

4 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过程。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评价的对象,评价学生观察、实验、讨论、调查、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特殊方法。评价的结果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重视学习过程。

二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而影响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是认知结构,即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地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而成的,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新知识或者被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相应的认知结构的内涵,并获得暂时平衡;或调节已有的认知结构,直至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理解、掌握、保持并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重要条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组织得越好,就越有利于接受、理解新知识,保存、运用已有的知识。相反,那些零散、孤立、无序的知识,在大脑的记忆库中好比一盘散沙,很容易丢失,在需要提取运用时难于寻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是僵化的、无意义的。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如下:

l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揭示知识的本质规律,是形成认知结构的最重要的途径。为此,一方面,教师应设法使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在呈现新知识之前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把有关概念作为固着点,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生长点,搭好新旧知识的桥梁,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联系。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把学习解不等式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揭示两种解法的步骤的类似性,而且可以分析解法的机理,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方程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在呈现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分层次呈现学习材料,并揭示学习材料的逻辑顺序,进而促使结构层次的综合贯通。例如,初中生物学是按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的顺序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从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单位细胞开始,直至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其中,低一级结构是高一级结构的基础。

2 整理知识

知识的整理是指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对内部的知识、经验进行统整,使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原有知识之间达成结构化、系统化,新旧知识通过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相互关联的有序整体。

整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整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指导的步骤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如:教师示范——学生合作整理——学生独立整理——交流整理的结果。指导的内容有:所要整理的知识范围,如某一单元、某一章节;知识整理的角度,如找出共同特征、比较不同特点、指出变化过程等;整理知识的方法,如表格法、纲要法、概念图法等。最终的整合结果可用知识结构图(连线、表格、图示、纲要等形式)来表达.

三创设练习情境的教学策略

创设练习情境,是指教师创设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情境。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达到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巩固知识;练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

知识的学习是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过程,练习属于应用知识的阶段,是学生在达到理解水平之后才能进行的,即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达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作出阐述,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如果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练习,其结果是学生只能通过机械记忆和重复,记住相应的结论和操作方法,能够模仿,但不会变通、迁移。

2 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如果知识被作为直接陈述的对象,如描述事实、解释概念、阐述定理公式等,就为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需要以一定的形式记忆在头脑中。对于陈述性知识的练习,可根据情况适当采取填充、复述、默写、描述、识别、举例等方式来完成。如让学生默写单词、复述历史事件、描述化学元素的性质等。

程序性知识不是将知识作为直接陈述的对象,而是作为应用的对象,完成一些动作或智慧活动,如操作仪器,运用概念、原理、方法解决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等。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应用头脑中的知识解决动作或智慧方面的问题,而不是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