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 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 《孟子》两章(word版习题有答案)

18《孟子》两章名校讲坛1.作家作品孟子(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邹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了《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古今异义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指亲属。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3)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一词多义【举】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拔。

)举大计亦死(发动。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依靠。

)吴广以为然(认为。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亡】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词,因此。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

)3.主题解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进行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要素是“人和”,即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列举六位著名古人的事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哲孟子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其理论依据是()。

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空D. 人之初,性本无2. 孟子提出的“四端”指的是()。

A. 仁、义、礼、智B. 孝、悌、忠、信C. 礼、乐、射、御D. 智、信、勇、严3.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

A. 团结一致B. 地理优势C. 气候条件D. 军事力量4.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是指()。

A. 人性本恶,后天教化可以向善B.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变恶C. 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可能使其向善D. 人性本善,后天环境不改变其善5. 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

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力治国D. 以经济治国6.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的是()。

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法律至上D. 道德至上7. 孟子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A. 道德B. 道路C. 道理D. 道教8. 孟子提出的“义利之辨”主张()。

A. 重义轻利B. 重利轻义C. 义利并重D. 义利无关9. 孟子认为“君子不器”的意思是()。

A. 君子不使用工具B. 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形式C. 君子不从事工艺D. 君子不使用武器10. 孟子提出的“养气”是指()。

A. 培养勇气B. 培养志气C. 培养正气D. 培养和气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2. 孟子提出的“________”是指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的本性得以发展和完善。

3. 孟子认为“________”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4. 孟子认为“________”是治国的根本。

5. 孟子认为“________”是达到理想社会状态的关键。

中考现代文阅读《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答案及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案及解析】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著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缕缕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髓而深情。

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著,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的做人,影响着我们的做事。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

孟子哲学试题及答案1.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都具有天赋的仁爱之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扬善良的本性,实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2. 孟子是如何理解人性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仁爱之心。

他相信人们天生具有关心他人、体恤他人的能力,只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修养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3. 孟子认为如何实现人的完善?孟子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人的完善。

他主张通过研究经典文化、道德规范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来塑造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4. 孟子如何看待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孟子认为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是确保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君王的道德高尚和责任感,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为本,以身作则,关注民生,保障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5. 孟子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见解?孟子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尊重他人,体恤他人的困难,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主张君父臣子、兄弟之间都应该遵循仁爱和互惠的道德原则。

6. 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影响是什么?孟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强调人性本善和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和治国理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孟子的思想仍然被引用和借鉴,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以上是对孟子哲学的几个试题及简要答案,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 高考语文复习练【孔孟思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讲解】孔孟思想以善论为基础,仁为灵魂,礼为躯体,中庸与权变为调控器,有机构成伦理政治学说系统。

“仁”是贯彻全部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并被以为是人类天生的本性。

人性变坏,是后天环境所致,因此主张适应自然,经过教育实践与生活磨练来恢复善性,这是一种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精神的联合。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文后题目。

资料一:所谓“人性论”,实质上就是对于人的本性、实质是什么的理论。

它是社会伦理、政治、宗教、哲学等各样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

卢梭以前说过:“人类的各样知识中最实用而又最不齐备的,就是对于‘人’的知识。

”假如我们“不从认识人类自己开始”,我们就不可以认识社会的各样问题。

这就是说,一定从研究人开始去研究各样社会现象。

今日我们展开人性论研究,不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将推进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 摘编自莫法有《试论中西哲学史上人性论之差别》) 资料二:孔子的“性邻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经过“性”与“习”的比较阐述了人性的先本性,以为人性在实质上就是人所拥有的天生的或与生俱来的本性,它不是任何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尔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属于“习”的范围。

可是,孔子并无明言人性的内涵,也没有将人性问题直接限制在道德的范围以内,使得人性问题成为道德问题的重要内容。

孔子将“性”与“习”相对比,从“性”与“习”的实质区其他维度说明人性的先本性,这是其高妙之处。

假如没有“习相远”作参照,仅言“性邻近”,是看不出人性的先本性的,至多只好得出人性的相像性以致同样性的结论。

( 摘编自陆建华《性朴、情欲与性恶:荀子人性论的三个层面——兼及先秦儒家人性论》 ) 资料三:对于孔子所言的人性的先本性、人性的与生俱来的实质,儒家后学的孟子和荀子也是赞成的。

孟子曰:“形色,本性也。

”( 《孟子·悉心上》) 即以为身体与面貌是天生的,有以先本性来解读人性的实质的意味。

【2019-2020】“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2019-2020】“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作者孟子是:A. 孔子B. 荀子C. 孟子D. 老子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A. 以民为本B. 重视教化C. 重农抑商D. 反对战争答案:C3. 孟子认为“性善论”是人之本性,以下哪个观点与之不符?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性,善也C. 人之性,恶也D. 人之性,可善可恶答案:C二、填空题4.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________”,意指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答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 孟子认为,仁政的实施需要“________”,即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善良本性。

答案:教化6.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________”,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三、简答题7.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生就具有善良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善性。

8.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通过教化来培养民众的善良本性。

孟子还强调,仁政的实施需要君主自身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民众向善。

四、论述题9. 论述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民众的福祉。

孟子强调君主应关心民众的生活,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并通过教化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历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五、翻译题10. 将下列孟子的名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时机不如地理位置有利,地理位置不如人心团结。

六、阅读理解题11. 阅读以下孟子的一段话,回答问题:“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

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 )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1、(2007.10 ,多选21 )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A. 《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 《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E.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答案为ABD 。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

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

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

《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2、(2008.4 ,词语解释26)邻国之民不加少答案:加:更。

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答案【篇一: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专题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解析版)

专题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解析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⑵[环]围。

⑶[池]护城河。

⑷[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⑸[兵]兵器。

⑹[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⑺[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⑻[委]放弃。

⑼[去]离开。

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⑾[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⑿[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⒀[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⒁[至]极点。

⒂[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⒃[畔]同“叛”,背叛。

⒄[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⒅[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答案】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⑶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答案】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

孟子练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观点,其依据是什么?A. 人有天生的善良之心B. 人有天生的恶念C. 人有天生的自私之心D. 人有天生的无知之心答案:A2.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什么?A. 仁、义、礼、智B. 信、忠、孝、悌C. 礼、乐、射、御D. 孝、悌、忠、信答案:A3. 孟子认为“仁”的起点是什么?A. 爱己B. 爱人C. 爱物D. 爱利答案:B4. 孟子认为“义”的起点是什么?A. 尊重他人B. 尊重自己C. 尊重自然D. 尊重法律答案:A5.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理念?A. 君主至上B. 人民至上C. 社稷至上D. 法律至上答案:B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善端有四,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7. 孟子提出的“明德慎独”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其核心是________。

答案: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保持道德行为8.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________。

答案:能够发挥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9.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以________为基础。

答案:人民的幸福和利益10. 孟子提倡的“仁政”是指________。

答案: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疾苦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众的疾苦,实现政治的公正与和谐。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12. 孟子如何论述“性本善”?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心性,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之善端。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

四、论述题13. 论述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强调人民的地位高于君主,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当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含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做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温馨提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到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

同时他对法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受人们重视了。

[易错警示]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仁”不同: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仁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2023年《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__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__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小题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参考答案:小题1:C小题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小题3:__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

孟子三章练习册答案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孟子三章》练习册的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填空题1.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______。

答案:善2. 孟子提出“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该以______来治理国家。

答案:仁3.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______,这是治国的根本。

答案:生活4. 孟子强调,君子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体现了他的______思想。

答案:道德修养5.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二、选择题1. 孟子认为“性本善”的依据是什么?A. 人有恻隐之心B. 人有羞恶之心C. 人有辞让之心D. 人有是非之心答案:D2. 孟子提出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B. 君主应该实行严格的法律C. 君主应该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D. 君主应该以仁德感化百姓答案:A、D3. 孟子认为,以下哪一项不是“仁”的表现?A. 爱人B. 敬人C. 欺人D. 助人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个人修养的不足。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恢复人的本性。

2. 孟子是如何论述“仁政”的?答案: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实行仁政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他强调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仁德来感化百姓。

四、论述题请结合孟子的思想,论述“仁政”对于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生活。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应该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其次,国家应该通过法治来维护社会秩序,但同时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人权。

最后,国家领导人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孟子》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2分)(意思对即可)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4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孟子》阅读答案2《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选自《韩诗外传》。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1)失______(2)引______(3)方______(4)辍然______2.翻译:(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忘记,记不得(2)拿起(3)正要(4)突然停止的样子2.(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3.(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1.喧(xuān):通“谖”,忘记。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孟子三章对比阅读以及答案

02
《富贵不能淫》
论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强调
了人的独立精神和气节的重要性。
0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不要沉迷于安乐之中。同时,也强调了逆境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主旨
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第三章语言风格
铿锵有力,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语言 的节奏感和力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震撼 力。
06
答案与解析
阅读理解题答案
孟子三章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富贵不 能淫》的主题是论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坚守的价值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 则是阐述艰难困苦的环境能够锻炼人的意志,而安逸享乐则会使人萎靡死亡。
THANKS
感谢观看
孟子进行反驳,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只是追求权力和 利益的小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
景春提出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 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天下大势。
孟子接着阐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备的品质: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写作特色
01
采用对话形式,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展开论述,使文
章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章论证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将“得道”与“失道”、“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仁政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同 时运用归纳推理,从个别事例中推导出普遍性的道理。
语言风格比较
第一章语言风格
辞藻华丽,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 等,形成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染力。

《孟子》三章 答案

《孟子》三章 答案

《孟子》三章1.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 大学 》《 论语 》《中庸》并称为“四书”。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夫环.而攻之 环: 围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 这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 巩固 (4)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今义。

(1)三里之城. 城: 内城 (2)池.非不深也 池: 护城河 (3)委而去.之 去: 离开 4.按要求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谴责,正应了孟子“ 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

(3)作者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震慑天下不能只“ 以封疆之界 ”“ 以山溪之险 ”和“ 以兵革之利 ”。

然后提示争取“ 人和 ”的关键在于“ 得道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 人和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 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

5.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自从产了卵之后,它比以前消瘦多了,差不多完全失去了以前朝气蓬勃的样子。

它总是会全神贯注地守在这瞭望台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全身紧张,马上进入备战状态。

譬如它会走出来,挥着一条腿威吓来惊扰它的不速之客;还会激动地做着手势,叫外来者赶紧滚开,否则后果自负。

它那狰狞的样子和激动时的动作的确会把那些或怀有恶意或无辜的外来者吓一跳。

总之,它把那些鬼鬼祟祟....的家伙赶走以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1)以上文段出自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 的《昆虫记》,“它”指的是 蟹蛛 。

(2)“鬼鬼祟祟”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指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文言文阅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文言文阅读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做榜样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同“网”,陷害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慎重办理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长者折枝放辟邪侈,无不为.已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怵然.为戒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刀刃若.新发于硎3.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技经肯綮之未尝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夫子何哂由也?4.请结合节选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析孔子和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各是怎样的状态?链接材料:“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大学语文》专升本《寡人之于国也》习题(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2.《孟子》的作者为()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A.王道B.霸道C.大同 D.小康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 D.墨子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A.铺垫B.对比C.反衬 D.象征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二、填空题1.《寡人之于国也》说理的特色是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有两个生动的比喻最后演化成为了两句成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

穿堂惊掠琵琶声试题答案

穿堂惊掠琵琶声试题答案

穿堂惊掠琵琶声试题答案1.孔子的思想内核是。

A.民本思想B.仁和礼C.克己复礼D.自然无为【答案】B2.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论语》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A3.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A.礼和仁B.无为而无不为C.民本和王道D.严刑峻法【答案】C4.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来源于。

A.《逍遥游》B.《秋水》C.《大同》D.《谏逐客书》【答案】B6.先秦时代的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大时代,当时出现众多的思想学派,学术史上称之为。

A.诸子百家B.百花齐放C.文人荟萃D.建安风骨【答案】A7.先秦诸子散文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老子》B.《孟子》C.《庄子》D.《韩非子》【答案】C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

A.《战国策》B.《论语》C.《孟子》D.《左传》【答案】C9.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的是。

A.《诗经》B.《左传》C.《春秋》D.《孟子》【答案】D10.《礼记》是一部。

A.儒家著作B.道家著作C.墨家著作D.法家著作【答案】A1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B.《乐府诗集》C.《楚辞》D.《诗经》【答案】D1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收入诗歌篇。

A.300B.242C.305D.350【答案】C13.《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

A.四言B.五言C.杂言D.七言【答案】A14.《诗经》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艺术手法是。

A.赋B.比C.兴D.比兼兴【答案】C15.开创我国“悲秋”主题先河的文学家是。

A.宋玉B.杜甫C.屈原D.柳永【答案】A16.鲁迅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是。

A.《诗经》中的“风”B.屈原的《离骚》C.《古诗十九首》D.汉乐府民歌【答案】B17.《离骚》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艺术手法,在助词的运用上,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
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
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
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
“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
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
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
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
(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
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
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
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
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
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
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
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
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
民为本”A
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
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
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
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
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
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
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
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
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
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
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
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
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
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

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
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3分)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3分)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