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行政管理学》(第二版),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1 998 年版。 【2】《管理学》,谭力文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
完善和逐步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公 共职责的监督机制。这包括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尤其是人大常委的 结构,增加专家型专职人大常委。要逐步减少人民代表中的政府官 员比例,最终改变政府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的体制弊端,从制度 上监督保证公共服务型政府。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奠定财务基 础。严格各级财政的预,决算制度,严格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 政的审议和批准,保证财政制度的公共服务目标。
一、我国政府改革的实践过程(1950-80 年代) (1)第一个恶性循环(1956—— —1965) 在 1956 年以前,中国的政府体制基本上处于形成阶段。其间, 曾经先后有 1951 年,1954 年两次政府精简,但是由于盲目的照搬 前苏联模式,至 50 年代中叶,政府体制不断呈现集中化管理和集 权化倾向。这种趋向具体表现为:第一,按产品设置结构,过分强调 部门的条条管理,造成部门林立,机构膨胀。1956 年国务院设置的 81 个机构中,经济部门有 40 多个,其中大部分是经济专业部门, 直接管理工业企业的就有 18 个。第二,权利过分集中,管的过多过 死。在中央,地方关系上,中央支配的财力偏高,地方财力过小;在 政企关系上,企业的自主权太小,成为行政的附属物。权力的过分 集中限制了企业和地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同时也造成机构,人员 的膨胀和效率的底下。 (2)第二个恶性循环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中断了改进政府体制的尝试,带来的是 体制的混乱。尽管这期间曾经大幅度下放权力,裁并机构,下放人 员,如 1970 年国务院工作部门裁并为 32 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 点,但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政府体制处于无序的状态。 1976 年 10 月以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各项工作逐步 走上正轨。为了加强管理,国务院增设了许多机构,到 1981 年低国 务院工作机构达 100 个,为建国以来机构数量的最高峰,同时中央 直属企业也增加到 2680 个。 从 1966 年到 1981 年是中国政府体制发展极不正常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各种关系或被中断,或被扭曲,整个体制一片混乱。 (3)第三个恶性循环 随着政治的安定,经济的恢复,政府改革的任务显得越来越突 出,因为改革开放需要理顺各种关系,需要高效的管理。从 1982 年 开始,以国务院为起点,从上至下开始了一场较大规模持续 3 年之 久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在转变 职能,理顺关系方面进行了探索。在精简经济管理部门的同时,充 实和加强了综合协调,统计监督,立法职能部门。在领导班子方面, 规定了各部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进行了干部 的“年轻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改革。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 院工作部门由 100 个减少为 61 个;省级政府工作部门从 50 个减 为 30 个;县级政府部门从 40 多个减到 25 个。在人员编制方面,国 务院各部门从 5.1 万人减为 3 万人,省级党政机关从 18 万人减为 12 万人,市县机关人员减约 20% 。 1982 年的这次机构改革实质上仍然无法摆脱旧体制的框架, 依旧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中绕圈子。机构只是单纯的数量裁并, 没有真正的界定职能,因而在改革不久再度出现膨胀的趋势。 二、我国政府改革的经验启发 纵观 50 年代以来的政府机构调整以及 80 年代的政府改革,
改革纵横
政治
浅析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探索
李奇峰 (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机构一直处在不断地调整之中。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探索中成 长。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成长 作者简介:李奇峰(1986— ),男,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加强政务公开。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老百姓。只有建 立公开,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置于社会和老百姓的 监督之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中,应当逐步提高决策过程 的透明度。要抓紧建立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 会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基础上的政策听 证制度。
现在中国正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建设时期,中国政府也 开始了新一次的政府体制改革。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新时期改革 不同于以往,当今我国政府要真正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 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相关措施。从我国自身的经验和实际来看: 在国家相关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根据我国市 场化改革进程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的客观要求,应当在相关立法 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定位。
政府改革是一个不断制度化的过程。加强改革制度化保障是 我国改革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长期的人治的传统,淡漠的法制 意识,使许多制度或者形同虚设或者随意废弃,不仅不能巩固取得 的成果,而且也会削弱政府的权威性。
政府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我国几次的政府改 革虽然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但是这些改革在 发挥人的积极性方面都显得时效过短,后劲不足,体制的优势没有 发挥出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如何利用改革调 动人的因素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政府改革本身是一个利益调整,利益格局重构的过程。这在
80 年代的改革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政府内部的横向纵向机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利益日益主体化,改革所带来的利益和 权力的得失会影响这些机构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 一定要从全局考虑,局部着眼,在保障全局利益的同时,要Baidu Nhomakorabea顾地 区,部门的具体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