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明清时期小说中的悲剧元素分析
明清时期小说中的悲剧元素分析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明清小说中,悲剧元素的运用是非常突出的,它们以多种形式出现在各类小说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给人们带来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在明清小说中,悲剧元素经常以人物的命运改变为核心展开。
这些人物或是陷入被迫与自己心仪的爱情分别的痛苦中,或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而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例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他头脑聪明,才情出众,却因为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束缚,最终导致他家破人亡,身败名裂。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示结果,但读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塑造,能够感受到西门庆深深的悲凉与无奈,以及社会环境对他的无情压迫。
其次,在明清小说中,悲剧元素常常通过情感的破碎和矛盾的冲突来塑造。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为经典的悲剧情侣。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充满了坎坷与痛苦,他们因为社会地位、家族关系等种种因素无法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林黛玉的病逝和贾府的衰败。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展示,表现出了爱情无情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
此外,在明清小说中,悲剧元素还经常以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的压力为背景。
例如,施耐庵的《水浒传》以梁山泊起义为背景,描绘了农民起义失败后的凄凉命运。
尽管梁山泊起义的英雄们聚集一堂,但在压迫和无情的统治下,他们最终被迫分散四散,个个落得个个凄凉的下场。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不仅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残酷,也对于普通民众的处境进行了深入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在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包含了悲剧元素。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描绘了贾府的衰败和人物的悲哀,但其中也融入了浓郁的诗情与幽默,使整个作品具有一定的乐观色彩。
这种综合运用悲剧、喜剧和讽刺元素的手法,赋予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小说中悲剧元素的运用非常普遍,它们以不同的表达形式和背景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的破碎和社会现实的压力。
晚清言情小说的悲剧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晚清言情小说的悲剧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文学方面,晚清言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兴起与流行,对于晚清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晚清言情小说中,悲剧性情节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悲剧性情节是指故事情节中存在的悲惨结局和悲剧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和世事变迁,动人读者的情感,反映出人类生死存亡、是非善恶等深层次的生命哲学和人性观。
因此,对晚清言情小说悲剧性情节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晚清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还可以探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
因此,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选择几部晚清言情小说,重点分析其中的悲剧性情节。
在分析过程中,将结合文本语境,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情感、人物关系等,探索其中的悲剧性因素及悲剧主题,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以全面系统地研究晚清言情小说的悲剧性情节,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的关系。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揭示晚清言情小说悲剧性情节的文化内涵,探寻其与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的关系,以期为晚清文学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预期成果包括:深入探究晚清言情小说悲剧性情节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揭示晚清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悲剧性表达形式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探究悲剧性情节对晚清言情小说整体风格的影响等,并通过对比研究多部小说的悲剧性情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晚清言情小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进度安排1. 文献阅读与选题确定:2021年9月-2021年10月;2. 数据采集和文本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4月;3. 内容整理和成果撰写:2022年5月-2022年8月;4. 论文修改和答辩准备:2022年9月-2022年11月。
五、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XXX;研究助理:XXX;研究生:XXX。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
浅析《儒林外史》悲剧性产生的社会因素——以《范进中举》为例摘要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官场小说,揭露了官场腐败与社会现状,通过辛辣的语言对不同的人际交往、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作者吴敬梓是清代人,将背景设定在明代,展示了一个世俗的官场社会,实则批判当代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性扭曲,最终导致自身走向灭亡。
吴敬梓采取艺术化的手法给文章套上喜剧的外壳,然而其本质却是一个悲剧。
本文将着重分析《儒林外史》里的悲剧内核,通过社会现象等各方面因素分析悲剧形成的原因。
关键字:《儒林外史》;悲剧;社会因素在《范进中举》中,吴敬梓从王勉的口中表达了对书生不幸的预言,并写道:怪风冲树,惊鸟飞水。
小说从一开始就隐含着一种神秘的悲剧意识,也暗示我们人物的命运将以悲剧收场。
作者知道这种力量是什么,它不是诅咒或咒语,而是更强大、更恶毒的东西。
那就是万恶的科举制度。
吴敬梓塑造的这些人物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他们被刻板的科举制度束缚了身体和精神,一点一点地失去了独立的自我意识,最后变成了一群可怜的傀儡。
安靖和周进为了科举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当周进以老考生的身份参观宫廷时,他忍不住伤心,冲向墙壁。
“哭了又哭,一遍又一遍,直到他口吐鲜血”。
另一个案例是范进,三十四次考试,三十四次失败。
最后他梦想成真,通过了考试。
但命运仿佛在和他开玩笑,听到这个好消息后,他因为过度高兴而发疯了。
这真是一场喜剧!但我们几乎笑不出来。
“笑和哭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完全揭开了那些学者脆弱的、挥之不去的希望和精神”。
(贾雪芹,2013,55-56)范进和周进两人其实就当是文人们的缩影,千方百计的参加考试,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他们要么成为了废人,只知道吟诗作对,写八股文,奉承上级。
要么成为贪官,欺压百姓,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些学者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独立性,给他们将自己的信念和希望全部寄托在科举考试上,希望有一天能中举,飞上枝头,麻雀变凤凰,名利双收。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人性揭示
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与人性揭示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阶段,它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小说的文学特色以及它们对人性的揭示。
其一,明清小说注重情节的安排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的小说中,情节的设置往往十分复杂,充满悬念和戏剧性。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丰富的情节设计,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充满好奇和期待。
小说中的事件扣人心弦,情节的发展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这种注重情节的安排和发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其二,明清小说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配角,明清小说都着力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腻入微,读者可以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形象丰满、独特的角色塑造,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优点。
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就,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其三,明清小说以细腻的笔触传达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小说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仅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物,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灵魂。
通过对他内心世界的描写,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良与堕落、痛苦与欢乐等多个方面。
明清小说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性,让读者深思不已。
其四,明清小说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明清时期社会发展迅猛,小说也成为了一种表达批判和反思的方式。
小说中往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例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诸多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呈现出了一个真实且批判性的社会画卷。
明清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弊端和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之,明清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特色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红楼梦》与中国其他大多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不同点首先是它的悲剧性。
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情节结构,多以悲开始,以欢结束,由离开端,以合收束。
从唐代的传奇开始,到宋元明清时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也大都是以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富贵,冤屈得到昭雪,夫妻得以团圆作结尾,有一个读者期望的圆满结局。
在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极少有悲剧,更少有真正的悲剧。
但《红楼梦》却不是如此,它是由大观园中众姐妹的聚合开始,以众芳凋零,人去楼空,花落人亡为结局的。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失意的。
宝玉对生活彻底绝望出家做了和尚;黛玉在爱情上不能如愿,抱恨而亡;宝钗虽然得到了宝玉,但只一年就守了活寡;“凤辣子”在贾府曾一度大权独揽,威风八面,但最终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府虽曾一度蒙受浩荡皇恩,门庭显赫,“金银满箱笏满床”,到头来却落得个“陋室空堂衰草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是一个旷世奇才历经坎坷和不幸对人生和社会的悲剧性的感知和把握。
在情节结构上,它是由欢而悲,由合而离,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具有悲剧意义的作品。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魅力不减的传世佳作,除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体验和揭示,书中蕴涵的丰富寓意,该书具有的神话色彩,以及对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高度浓缩和艺术的表现。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跨越时空而魅力不减的传世之作,除了该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外,还在于作者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体验和揭示,书中蕴涵的丰富寓意,该书具有的神话和宗教色彩,以及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艺术的表现。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
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
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
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
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
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
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
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
试论明清小说《儒林外史》所映射出的科举悲剧文人起家之道莫过“从举”。
科举制度荼毒我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其弊远大于利。
禁锢了文人思想的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对于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抨击,我们不得不想起那极尽讽刺之能事,书尽社会之丑态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
《儒林外史》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这一问题历来看法较为一致,但同中有异。
鲁迅先生认为,它是一部指摘时弊、讥讽士林的“讽刺之书”。
【1】现代的各种文学史和发表的很多研究文章都沿用此说。
但对其主题思想说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把其把它归结为“讽刺小说”,不如把它定义为“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更为准确。
在这本“具有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小说”中,作者将他的经历、感受和理想,结合艺术虚构,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有关明清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则是画中主角。
他们或以科举为手段,攫取功名;或以科举为招牌,欺压纯朴乡民;或淡泊名利,傲然独立于浊流之中。
作者以客观的白描笔法,深入到他们灵魂的深处,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揭示了科举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科举人物的形象,“二进”是其中的重要人物。
他沿着、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阶梯,由社会的最低层爬到了统治的高端。
透过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
小说开篇介绍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了,可还是一个老童生,由于没有考取秀才的资格,因此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当他到薛家集去教村塾时,刚进学的新秀才梅玖知道他不是秀才,于是尽奚落之能事。
而偶遇的王举人更是在周进的面前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大显排场。
晚饭时,王举人面前堆满鸡、鱼、鸭、肉,周进面前仅是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第二天,王举人傲慢而去,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
尽管作者没有一句评论,但鲜明的对比将周进的尴尬和无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论明清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性
论明清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性王向峰(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明清时期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情节内容各个特殊,但在主题上却有很大的相通性,即书中的主要人物各自从历史潮流中汲取动机,皆因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或个人性格的决定,在命运遭遇上受到反面势力的阻挡和破坏,或被强制、被镇压、被闲置、被扼杀等等,不能实现原初的理想目的追求,其人则不得其愿,以致成为历史进步要求与生存自由的殉道者。
小说以多种人物各自不同的失败和死亡的悲剧性结局,向世人展示了多重的历史经验教训,因而也特别为世人所关注,成为深寓人生启示并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四部长篇小说;悲剧性;人物命运;生存自由;人生启示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0)01-0134-07明清四部长篇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古典小说名著,都是文学经典。
对这些小说有很多欣赏和阐释的角度,但是对这些作品,一律从悲剧的角度论之,现在尚为少见。
如以《西游记》来说,光怪陆离,变幻莫测,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都能看的书,好像看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悲剧性。
对于这些作品的悲剧性在哪里,我想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认定悲剧性质的理论基点我们认定明清四部长篇小说的悲剧性,遵照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悲剧观。
什么是悲剧?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为评论依据才提出这一命题的。
恩格斯在1859年给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就其剧本《济金根》中所写的没落骑士济金根起义反抗封建诸侯割据的国民运动,因为骑士济金根同是贵族等第,根本无法与作为国民主体的市民和农民运动联合以致失败的结局,提出了关于悲剧冲突的科学认定:“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过解放农民的贵族,另一方面是农民,而这两个人却被置于这两方面之间。
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明清小说浅析
明清小说浅析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
明清小说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突破性的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本文将从题材、艺术手法和影响等方面对明清小说进行浅析。
二、明清小说的题材多样性1. 历史题材明清小说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较多,如《红楼梦》、《水浒传》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2. 神魔题材神魔题材是明清小说中的另一大特色,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人与神魔之间的斗争和交流,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3. 侠义题材明清小说中的侠义题材作品也颇受欢迎,如《西游记》、《鹿鼎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侠客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议题。
三、明清小说的艺术手法1. 描写细腻明清小说在描写上追求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等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
2. 对白生动明清小说中的对白生动有趣,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展现了各种社会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 叙事巧妙明清小说在叙事上常常采用巧妙的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读者往往会被吸引住,想要一探究竟。
四、明清小说的影响1. 文化传承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经典的明清小说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后来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2. 社会反映明清小说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明清小说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价值观塑造明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常常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忠诚、孝顺、正义等。
这些价值观通过明清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小说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启示
明清小说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启示介绍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生动形象的描写而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除了娱乐和享乐之外,明清小说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并提供了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启示的观点。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社会阶级与压迫明清时期是一个封建社会,阶级差距极大。
在小说中,经常描写了士人、地主、商人等上层社会对农民和低层民众施加的剥削和压迫。
例如,《红楼梦》中展现出贾府对奴隶及下人的无情压榨;《水浒传》则以宋江率领梁山好汉起义的故事,表达出农民要反抗压迫阶级统治的呼声。
社会道德与腐败明清时期社会腐败盛行,权力腐败、贪污舞弊成为常态。
一些明清小说通过描写各种人物的道德败坏和腐化现象,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提出了批评。
例如,《镜花缘》中揭示了官场黑暗的一面,以及权力背后的无情残酷;《西游记》中通过描绘妖魔鬼怪以及人间遭遇的种种困难,对社会风气进行了质疑。
人性与伪善明清小说也经常探讨人性中的阴暗面和伪善。
一些角色呈现出虚伪、自私、欺诈等不良品质。
例如,《金瓶梅》中金莲所展现出的奸诈狡猾、虚伪欺骗的形象,反映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伪善现象。
对现实社会的启示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明清小说对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而深远的启示。
通过描写各类人物在各种处境下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真诚和善良价值观念的推崇,并给予读者正确引导。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追求真诚友谊、争取自己的幸福的悲剧经历,呼唤人们要秉持真诚和善良。
反思社会问题与改革明清小说中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促使读者反思现实社会,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思想和措施。
通过对农民起义、反抗压迫等情节的描写,《水浒传》鼓励个体和民众奋起反抗不平等和不公正,寻求改变社会现状。
提醒后继者防范风险明清小说也经常通过揭示人性的黑暗面警示后世,保持警觉。
例如,《金瓶梅》透过金莲这一角色给予人们教训,提醒后世要避免重蹈覆辙、防范伪善和欺诈之风。
结论明清小说以其生动的叙事方式和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第33卷第3期天中学刊 Vol. 33 No. 32018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24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WX024);黄淮学院中原民俗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郭永勤(1981―),女,河南遂平人,讲师,硕士。
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郭永勤(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摘要:悲剧主题与“大团圆”结局的复合呈现,是明清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
悲剧主题的描绘源于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思考,而“大团圆”结局则是统治者、作者和读者等多方心理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造成这种独特的思维与审美特征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时代、哲学以及传统的审美和伦理道德等。
关键词:明清小说;悲剧意识;大团圆结局;思维结构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3–0107–09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最早指出:“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罹其罚,此亦吾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
”[1]10朱光潜也称:“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
”[2]二者均明确指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具有悲剧故事情节和“大团圆”结局并存一体的思维结构,这一点在明清小说中表现尤甚。
本文拟对明清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及“大团圆”结局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及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一、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呈现方式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出现悲剧的概念,也没有系统讨论过喜剧和悲剧的差异问题,近代以来,才有了较为明确的关于悲剧的讨论。
如王国维认为悲剧有三种不同层次:“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1]11悲剧产生于不可克服的现实矛盾和难以调和的冲突。
明清小说之悲剧格调
明清小说之悲剧格调
明清章回小说中,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西游记》这几部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章回小说巨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以悲剧作为其最终结局。
有人会认为,《西游记》不是悲剧结局,我说它也属于悲剧,是有原因的,你想一个敢拼敢打的战斗英雄,最终成为了封建权贵的卫道士,没有了独立自由的人格,没有了纯洁自然的个性,没有了真实自我的思想,这些结局难道不是悲剧吗?表面风光无限,修成正果,实则沦为帮凶。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白帝城先主托孤、孔明秋风五丈原〔1〕,是《水浒传》中宋公明神聚蓼儿洼〔2〕,是《儒林外史》中泰伯祠遗贤感旧〔3〕,还是《红楼梦》中中乡魁宝玉却尘缘〔4〕,还是《西游记》中径回东土五圣成真〔5〕,主要人物都没有摆脱死亡的结局、或痛苦的命运、或丧失真实自我沦为帮凶的事实,都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气氛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对这种现象的探讨,对于章回小说文化内蕴的揭示,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人们阅读和研究中国的明清小说,进而更加深刻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
谈到悲剧,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所说的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6〕,这一悲剧论断是人们所熟知的。
在这里,鲁迅先生把悲剧的本质归结为人生价值的毁灭。
而价值作为一种需要的满足,是构成价值人格的基础。
人们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确立自身生存状态,设计价值人格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不同的价值人格,如果着眼于人的社会价。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矛盾与人性探讨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矛盾与人性探讨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
这些小说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还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和复杂情感。
本文将以明清小说为基础,探讨其中几部代表作品中体现的社会矛盾与人性内涵。
一、社会矛盾的背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大量变革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崩溃,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这些变化造成了众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二、《红楼梦》-贵族落魄与家族衰落《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通过讲述贾宝玉及贾府家族衰落的故事,该书详细描绘了明清时期士族阶层面临的困境和矛盾。
书中塑造了很多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不同个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选择和命运。
三、《水浒传》-弱势群体的反抗与挣扎《水浒传》是一部通过讲述梁山英雄好汉们聚义天下,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故事而闻名于世的小说。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些因为贪腐官员或者社会懦弱底层而被逼上梁山。
通过这些角色的生活故事,揭示了社会上普通百姓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努力改变命运和反抗压迫的勇气。
四、《封神演义》-权力斗争与道德观念《封神演义》是一部描述商代末年至西周初年神话传说及历史事件的作品。
这部小说从一个宏观角度展示了权力斗争和道德观念在影响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每个神灵在权力和道德的抉择中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作为,也涌现出许多充满人性复杂性的角色。
五、结论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通过细腻入微地刻画社会矛盾和人性探讨,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方面问题以及人性中善恶交织的复杂性。
这些作品启示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问题,还要深入思考人性和道德观念。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社会发展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对当今社会也能有所启发。
浅谈明清小说
浅谈明清小说伟大的屈原开创了楚辞的时代,聪颖的司马相如绘出了汉赋的新章,曹丕把中华的文人引入驳论的时代,李杜把神州的文字拱上格律诗的巅峰,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开辟了词的瀚海,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让曲的调子流满东国。
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浩浩汤汤的华夏创下多少璀璨的文化。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大明帝国的时代,又一个全新的文学形式面世斯国,它,即是小说。
朱元璋立国南京,派兵驱逐元朝皇族出中原后,建立起强大的朱明皇朝。
这时期,世界历史的斑驳已经到达14世纪的中后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已经初露端倪,个别先进知识分子已然萌发反对极端皇权的思想。
为了压制士人思想,保证大明皇朝皇权稳固,明太祖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八股取士,世上原有的文学形式纷纷陷入低潮,产自唐朝后期的传奇重新崛起,并且有了新的名讳——小说。
明帝国时代的中国,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广泛的出现在东南沿海、南北直隶以及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明代的城市化水平较宋元时代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市民数量的增多,市民文化热热活活的发展起来。
小说日益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清朝取代明朝统治以后,由于自知异族,为了团结汉族士人,消磨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履科举,行明代八股取士制度。
在所谓的“康雍乾盛世”时代,数百次大兴文字狱,文人墨客不敢发挥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敢评论时政,只好把视角转向虚幻,投向古代。
明代盛行起来的小说在清代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像一通猛火,迅速燃烧在整个中华大地。
就像讲起唐诗来不能不提李杜,说起宋词来不能不说苏辛一样,说起明清小说,自然不能不说说我们的四大名著。
说小说不能不讲名著,讲名著不能不说“红楼”。
这几乎成了文字工作者的共鸣。
去年应邀参加了“红楼梦爱好者协会”,在其中和一些文字同仁们交流了些许的心得。
虽然由于课业的冲突,没能参加多少协会组织的活动,但协会仍深深的刺激了我研习“红楼”的想法。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喜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血泪交织的爱情传奇、薛宝钗史湘云的美丽贤达、王熙凤的魄力、秦可卿的难以捉摸、元迎惜探的诡弹命运,还有贾母的长辈的慈爱、贾政盼子成龙的无奈,等等,等等。
明清小说中的历史思考与反思
明清小说中的历史思考与反思自古以来,小说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取悦大众,也能传递知识,反映社会。
而在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很多经典之作,在其中不乏历史题材的作品。
本文就是要从明清小说中的历史思考与反思这一角度,谈一谈这些经典小说如何反思历史,启示后人。
一、《金瓶梅》:明代社会的糜烂与萎靡《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的巨著,是一部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小说中,作者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当时铜鼓曲社会的繁华与萎靡,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女性地位的低下。
《金瓶梅》中的主人公薛宝钗等人,虽然地位高贵,但却没有几个好人,大多数人都是奸诈、糜烂、萎靡、贪婪。
作者以对照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人心的黑暗,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贪欲膨胀、淫乱放纵、道德沦丧的崩塌社会。
这种历史反思也启示我们,当今社会虽然发展了许多,但性别歧视、社会道德沦丧等社会矛盾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我们有必要反思历史,引以为戒,努力让社会更加健康、纯净。
二、《红楼梦》:清代社会的腐败与衰落《红楼梦》是一部以私人生活为重心的小说,通过对贾宝玉等人物的描写,清晰地呈现了清朝末年大观园的盛衰荣辱。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清代末年封建政治的腐败与衰落,以及贾府的家族衰败之因。
在小说中,几百个角色被刻画得丰富而又细致,他们的命运、性格和人生态度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特点。
这些人物正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缩影,凸显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对于我们现代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都有其腐败与衰落之处,我们需要以《红楼梦》中的人物为借鉴和反思,努力让现代社会摆脱这些枷锁,不断迈向更加健康、有利的发展。
三、《儒林外史》:官场腐败与知识分子的奉献《儒林外史》是一部关于明代官场的讽刺小说,作品中官场上层的腐败、贪污以及普通知识分子们为了名利、地位而献身腐败体制的现实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林则徐等人虽然坚信自己的理念,不断努力寻求真理,但却始终不能摆脱体制的约束,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试论明清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
试论明清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
苗岩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小说中,尤其是几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巨著中,作者通过悲剧冲突的描写和悲剧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进而达到批判黑暗社会现实的目的.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苗岩
【作者单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试论有关"温峤娶妇"三部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J], 石峰
2.法家人物悲剧结局之原因 [J], 胡洁
3.同是辉煌——试论《家》和《宫间街》中主要男性人物的相似性 [J], 尤素福·哈塔伊白
4.同是辉煌(续)——试论《家》和《宫间街》中主要男性人物的相似性 [J], 尤素福·哈塔伊白
5.试论《孔雀东南飞》中主要人物的品质性格 [J], 苏边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明清时期历史小说家的悲剧意识
试论明清时期历史小说家的悲剧意识
纪德君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7()6
【摘要】试论明清时期历史小说家的悲剧意识纪德君历史小说是明清小说中的一大门类,它通过敷演历史事件,褒贬历史人物,来揭示兴衰治乱的义理,以期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
可是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纷纭复杂,并且充满了悲剧性。
所以当作家戴着儒家伦理道德的有色眼镜去观照历史...
【总页数】5页(P65-69)
【关键词】明代;清代;历史小说家;悲剧意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水浒后传》
【作者】纪德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文人小说家“发愤著书”纵观 [J], 纪德君
2.西学东渐对明清时期历史变迁的影响——以明清时期中国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为例 [J], 王若
3.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小说家李锐的独特个性 [J], 李寒波
4.新时期科尔沁文学中社会历史的描写及悲剧意识 [J], 图雅
5.试论明清时期河湟地区的回商及其历史作用 [J], 马晓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悲剧主题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悲剧主题
成海霞
【期刊名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5)1
【摘要】"家庭"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及揭示主题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作者于其悲剧的结局中寄托着一种寓意,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总页数】5页(P125-128,136)
【作者】成海霞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明清长篇家庭小说“情”之主题探析——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二 [J], 李小虎;成海霞
2.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妾妇文化管窥——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三 [J], 成海霞
3.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之妾妇心理探究——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之四 [J], 成海霞
4.论明清长篇家庭小说的"政治"主题 [J], 成海霞
5.明清长篇家庭小说“情”之主题探析——家庭、家族文化视域下的明清小说解读系列论文之二 [J], 李小虎;成海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
谈到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得了解其繁荣及其如此繁荣的原因。
已进入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小说观念的进化及之前的创造实践为大批小说家们累积丰富的经验,对日益丰富的明清社会生活、不断丛生的社会弊端加以反映的任务,已不是传统诗文所能担负。
因此小说取得了于传统诗文在文学中同等的地位,成为明清文学创作的中心和主流,可以说明清小说的题材范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艺术手法也相当之成熟全面。
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一经面世,便在文坛上引起了爆炸式的轰动,不但拥有众多读者,更引起文人们竞相点评这一部惊人之作,最后总括着《红楼梦》中众多的头绪和线索的,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知人论世,曹雪芹出生于一个与清皇室有着密切关系的贵族世家中,其曾祖在其父亲共三代四人,前后任江宁织造六十年。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四次驻跸曹家。
康熙死后,曹家被卷入皇室内争,两次被抄家,其家族从此一败涂地。
曹雪芹的一生,恰好与曹家盛极而衰的经历重叠。
他少年时代在南京有过一段富贵繁华的生活,懂事后即目睹家族巨变,生活每况愈下,在穷愁潦倒之中,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可以说,亲身经历为曹雪芹创造《红楼梦》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基础。
《红楼梦》的表层是一个哀怨动人的爱情故事:宝玉与黛玉相爱,但由于家长的横加干预,结果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看穿了一切,“悬崖撒手”,出家做和尚去了;而宝钗在取得家长的恩准,好不容易得到了“宝二奶奶”的身份后,最终也成了这场不成功的婚姻的殉葬品。
这是一个多重线索的爱情婚姻悲剧,但它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故事,因为曹雪芹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了这场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这体现在家长为宝玉择配的条件上。
由于贾府走向衰亡,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家长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对他的婚姻大事也一直十分关注。
家长在黛玉和宝钗两人中最后选定了宝钗,原因是:
第一,从精神思想上说,只有宝钗可以使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正道;
第二,从性格能力上说,宝刹“稳重和平”,善于调解矛盾,在“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圆滑中,又有着处理家务的实际才干,可以化解家族内部的重重矛盾;
第三,从身体条件说,宝钗的“肌肤丰泽”远胜于黛玉的体弱多病,何况黛玉的病情加剧的原因,实在令家长头疼;
第四,从对男女之情的态度来看,黛玉不善于掩饰自己对宝玉的感情,宝钗却能“大理上不错”,表面上不做任何违背封建礼数的事。
这四个方面归结起来,实质就是对封建制度是顺从还是叛逆的问题,贾府虽然面临着衰亡,但家长们决不允许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萌生和发展,他们无情地摧残了宝黛间的爱情,制造了悲剧。
二、性格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又是性格悲剧,因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宝黛两人性格上的弱点造成的。
宝玉和黛玉既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优势贵族公子小姐。
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个性的自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流露出贵族后代的优越感,他们的言行实际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贵族子女的身份所左右。
这样,作为叛逆者的宝黛反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为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却又不可能离开贾府生活一天;作为叛逆者的宝黛敢于心心相印地互吐衷肠,作为贵族公子小姐的他们(特别是黛玉)却在思想深处信守着封建道德观念,仍然希望通
过家长的赞同从而使他们的爱情获得合法性。
宝黛之间的爱情既是坚贞的,又是脆弱的,这种爱情在专横的家长面前,当然十分容易被扼杀。
三、命运悲剧:
宝黛爱情悲剧更是无法逃遁的命运悲剧。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处有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来,《红楼梦》中的宝、黛、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贾府衰亡的趋势也是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说明的,为什么曹雪芹会担心读者难以理解“其中味”呢?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得好:“总之,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理的升华。
其实,正式这种思潮史《红楼梦》带有异彩。
”在《红楼梦》里,美是如此地脆弱、短暂,那么轻易就被毁灭掉了;而制造悲剧的人如凤姐、宝钗、王夫人,他们不是有意与害人为乐,他们呢只是遵奉着封建规范办事,在无意中充当了扼杀美的凶手,而他们自己,也随着他们寄生的封建家族的败落走向毁灭。
这不是简单的恶善有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无从逃遁的人生悲剧。
“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红楼梦》中弥漫着渺茫的人生空幻的迷雾,这种诗一般情韵和意蕴,使它得到了“诗的小说”、“叙事的诗”的美誉。
《红楼梦》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为线索,写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
贾府的衰亡,是多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小说写到了贾府之外的矛盾(如与皇室、忠顺王府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其他派系的矛盾,与农民及下层市民的矛盾),但作者更着意描写的是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
由于受到种种矛盾的困扰,贾府终于陷入不可自拔的危机之中。
贾府里有主奴之分,主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阶级关系。
《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为女娲补天的神话杜撰了一个新的结局,并附上了一首偈,中间有这么两句:“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无疑,这里透露出一个消息:作者为封建阶级叛臣的曹雪芹,对已彻底败落的家族,仍怀着一丝难以解脱的温情。
他实在不愿意看到封建社会的“天”就此坍塌,他为自己的“无材补天”感到深深的遗憾。
但是,从《红楼梦》后面的情节来看,可以发现:曹雪芹对“补天”已经丧失了信心,这样一种内外交困、矛盾重重的大家族,除了彻底败落,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为必然灭亡的封建家族和封建社会唱出的一首深情的挽歌。
《红楼梦》不是一个简单的才子佳人故事,还与小说对爱情本身的描写有关。
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别具一格的。
首先,从爱情产生的基础和方式而言,他打破了男才女貌、一见钟情的俗套;其次,他不再把爱情视为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人的事情,宝黛爱情与贾府衰亡史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他对爱情生活的描写,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他打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写法,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来结束整个故事。
曹雪芹对宝黛爱情的描写,是对古代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组建凝固下来的描写方式的一个超越。
当然,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还表现在:
《三国演义》,通过对统治阶级内部各政要集团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的描写。
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恶德进行了集中的暴露,作者主要表现的是对无恶不作的军阀、政客、野心家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部分作品把封建时代发生的种种罪恶视为是个别坏人造成的,而《水浒传》总是联系着整个故事背景描写一桩桩的不幸事件,引导读者去思索悲剧发生的总体原因。
《西游记》,吴承恩正是以对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同情乃至肯定,表现自己也是当时广泛的文人对有才之士得不到重视的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封建专制政治的无比痛恨。
《金瓶梅》更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家庭伦理观念的激烈否定。
大致翻看了这几部小说,我认为生活在明清黑暗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已然是一场悲剧,而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具体体现为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生活在社会底层,对社会黑暗、科举制度有切身体会的文人们其作品中往往都内涵着一种悲剧意识,不但展示主人公与黑暗社会环境顽强斗争的精神,而且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