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论文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平等”的问题,它是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不同时期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有所不同,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科尔曼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有四个标准: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参与教育的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教育对影响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

现在,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一般包括以下三层涵义:(1)就学权利平等,即每个人不论其种族,性别、家庭出身、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如何,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2)就学机会均等,即不同社会出身的组别,有相同比率的人数,能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并且在量上和代写教育论文质上都得到相同的参与机会;(3)学业成就机会均等,即在国家规定的教育阶段,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课程内容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应受到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同等对待,享受符合其能力发展水平扣潜力的教育。

获得平等的教育效果。

小学教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所有成员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社会应按照完全平等的原则分配。

从小学教育的性质以及小学教育在我 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来看,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对于保护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对于基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人平等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它为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旅.种族。

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厨的重视与决心。

与此同时,我国启动了“希望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为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所做努力的工程,这一切为我国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是,教育机会均等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受社会多方面影响的社会问题。

从小学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来看,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机会均等,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教育的外部因素
1.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经济是决定一切社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影响到学校的设施及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当前我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接受教育的程度。

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的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并存,发达地区适龄人口接受量基本的教育,已初步实现了机会均等,而贫困则成了落后地区儿童享受教育机会均等的障碍;农村与城市教育机会不均等,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境地,在入学率和在校率上,农村普遍低于城市,在辍学率上,农村远远高于城市,而且差距十分明显。

2、社会各阶层间收入的差异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对教育的投资越多,未来收入也越多。

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消费,能否进入这种消费,接受什么质量、等级类型的消费和阶层收入呈正相关。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收入不同,用于教育投资的可支配收入也不同,选择进入教育的起点也不均等。

小学教育虽是义务教育,每个学生都应得到公平的受
教育机会,国家在入学方面提倡就近入学,但是低收入阶层会要求子女就读于教学质量并不高的学校,接受最一般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家庭收入送子女上学,更不要说选择好的学校了,而中高收入阶层更愿意把子女送入条件优越的学校,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

而且阶层收入的不同还会影响到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不均等,包括小学生在教育过程受到的评价、参与活动的机会、享受的教育资源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从教育收费制度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对收费对象采取的是等齐划一的原则,实际上收费标准十分混乱。

3、家庭文化背景的制约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家长接受教育的类型,层次、所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都会影响子女受教育机会。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程度高。

则支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也高。

反之,受教育较少或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其素质较低,没有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作用,对教育功能映乏应有的认识,则送子女上学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少。

据1994年抽样调查490名来入学女童,父亲是文盲的占30.6%,母亲是文盲的占67.3%,父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6%,母亲代写教育论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8%,在父母都是文盲的家庭,很难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

另外,由于受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和教育过程中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家长对女孩的期望普遍不高,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这种期望通过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形成男女有区别的角色行为,最终导致女童普遍在教育的求学动机上和追求学业成就上低于男子,在农村和偏远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直接导致女童的高失学率,影响女童受教育的机会。

(二)教育的内部因素
1、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国在教育体制上一直是一种应试教育体制,这种体制主要是通过考试来选拔社会的精英,虽然小学阶段属于普通的大众教育阶段,考试不具有区分与选拔人才的性质,但是我国整个教育体制的筛选性使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弥漫着应试教育的气氛,学校、教师,家长往往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在教育的机会与过程上,而且在学业成就与评价上,都明显地呈现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另一方面,在教育体制上我国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这种政策加剧了各行政区间的教育不平等,使富裕地区的子女享有比贫困地区子女更多的教育机会。

还有一种现象是“择校生”政策,虽然我国没有明确的政策允许那些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可以择校,但实际上各地却有一定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存在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它不仅违背了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中关于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的规定。

而且“择校生”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很大程度上由父母的财产状况决定,这不仅不符合平等原则,还会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深刻的消极影响。

各地区普遍存在“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使得小学生不仅在入学方面,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的机会不均等。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是指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有效运行而确立的制度,法规以及消耗的人力、财力等。

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入密不可分,教育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教育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学校设备、仪器、设施、实验室、图书馆等拥有的数量和质量。

我国基本上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在城市,还没有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小学与一般小学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原来就比较悬殊,而重点小学往往又具有获得教育资源的优先权,落后地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更是缺乏,如在师资配备上存在明显的城乡之间不均等,贫困落后地区教师素质整体上不是很高,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当地农村小学合格教师严重缺失,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回到本地工作,并且在岗教师队伍不稳定,发达地区教师普遍学历较高,甚至出现超编现象:在学校的办学条件上,城市以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舍已达现代化水平,电脑室、音乐教室,实验宣,甚至多媒体已经进入了学校,学生在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所带来的极大方便,而落后地区甚
至连最基本的教室、书本、课桌都缺乏,现代化的设备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3.教学学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弊端在小学教育中,我们一般采用师生系统传授与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面向全体学生,表面上看所有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在平等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实一部分“差生”均等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在一点点的丧失,他们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在吃力地学习、在痛苦地挣扎,这实际上使“差生”失去了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极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结果均等一方面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另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个 体能力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条件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这就是相对个人的比例平等;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造成了小学阶段教育结果的不均等。

具体表现在对考试的评价与指导功能重视不够,采用的是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评价中过分注重学生过去所取得的成绩。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只以分数论高低,根本不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教师甚至采用体罚的方式,使在起点的小学阶段就出现了在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均等,这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也是教育结果不均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4.学校内部各要素的原因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土壤,学校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的高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办学的条件,管理的方法等会直接影响着学生均等的教育机会。

如果学校教师素质过低,教学方法单一;如果学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淡漠,人为地造成学生辍学等。

很难想象全体学生会得到怎样均等的教育机会;另外,教育腐败现象在学校中还存在着,教育腐败就实质而言,是社会腐败,经济腐败这一社会现象向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腐败现象集中体现在小学的“学校利益集团”上,本校教师子弟在入学、分班,教师的辅导与评价等方面享有某种优惠,这种优惠使本已失衡的教育资源更加不均等。

二、实现小学阶段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思路
1.树立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对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观念与行为。

社会各界都要认真学习教育法规,摆脱陈旧思想,落后习俗的禁锢,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小学教育中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观念,对于由于主观原因造成儿童不能入学与辍学的,社会各界一定要进行说服教育,必要的时候要采取法律手段;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不均等,学校一定要采取措施,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三个一切”的教育理念,以确保每一个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

2.增加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化配置要实现优质的教育,必须有足够的教育资源,而充足的教育资源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

小学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

为此,国家一方面在增加总体教育投资时,在财政上可以按照资源分配均等的原则,基本保证同一地区、同一学区学生在实施义务教育上财政公平,对经济落后、欠发达地区无论在师资上、还是办学条件上,争取实现在同一地区、学区每个学生的公共教育经费开支上的差异不能与本学区的富裕程度有关,以平衡各地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各种不均等问题。

3.对于落后地区和不利人群进行补偿教育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将长期存在,要做的是对于薄弱地区的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切实改善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缩小不同学校间的各种差距。

另外,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发展的一大难点,落后地区的儿童无论在师资的配备上、办学条件上、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还是教育的过程与结果上都比发达地区的儿童失去更多的教育机会,为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落后地区的孩子充分享受到社会,国家,学校的温暖,对落后地区和不利人群进行补偿教育被认为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

为此,社会与政府应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育机会均等对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投资上加大向落后地区和不利人群进行投资和倾斜的力
度,逐步缩小上述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差异,采取有利的补偿措施使得优秀的教师能充实到该地区的第一线.对困难家庭的孩子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彻底改革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教育要面向全体代写教育论文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同时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制度,以发展的眼光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使他们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一切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