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点中华圣贤经_第十一章 孝是做人之根基——《弟子规》给你讲侍亲孝道之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从广义上讲,就是一个“孝””字,“孝”主要包括:“尊敬父母、善待家人、夫妻互敬、忧国忧民”等广义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总结出来的道德结晶。人们在衡量一种社会风气准、考察一代王朝兴衰、传播一种文化思想时,总是把家庭和睦、邻里相助、尊老敬老、爱国爱民,作为美德教育宣传给后人,传授给后代。现代社会的“孝文化”已经扩展了它原有的内容,由原来的家庭亲属间的伦理道德,上升为一种人性准则。“孝”不只是涉及到父母、子女、夫妻,已经延续到周围相关人群和组织等。例如,我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人民是儿女;把人民比作父母,官员要对人民鞠躬尽瘁;把雇员比做孩子,老板应该爱兵如子;把周围的人比作兄弟,要与人为善亲如手足。违背了这些社会公德,就会被视为缺乏孝文化的教育。孝文化,已经成为生活中的粘合剂,它能把各种与孝有有关的人间情感凝聚在一起。人之初,性本善,百善,孝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十五节父母教,须敬听——别做“不听老人言”的傻瓜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弟子归)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听父母的话,让父母开心,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安心。父母是孩子的生活老师,前人的经验一定比后人多,而且父母的话,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考虑,尽管有时候比较现实,比较理性,尤其是在子女情感方面的建议,可能无法让青春似火的孩子很容易接受,但多听听,还是会大有益处的。试想,如果水沸腾的时间长了,就会全部蒸发;火烧得过旺,柴有燃尽的时候。人事间的道理,都是一脉相承的,凡事不能过。

有“孝”有“敬”才是真正的孝,就象孔子说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要求的,是儿女的尊敬,是真心的关怀,而不是给口饭吃,给张床睡就能完成的责任。就是说,对父母要有一份顺意的心。虽然现在不再提倡女子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要求民主,要求平等的呼声在孩子们口中不断放飞,但是在父母面前,无论如何,晚辈都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虽然时代不同,虽然观念有变,但是老人言,有很多地方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而且,知子莫若父母,看着你长大的人,他们会从你的性格出发给你提出一份最适合的建议。哪怕是你完全不同意,也要婉转出言,不能对父母直言冷语反驳,父母最伤心的事,莫过于儿女的不尊敬,不理解自己。

父母总是穷其一生,照顾孩子,爱护孩子,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育孩子。就如《论语》里,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老师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对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长辈有吃有喝。但是,这样做可以算“孝”吗?让父母衣食无忧,有事情抢着做,仍然都不能算做是真正的孝。孝,不但要让父母物资富足,更重要的是还要让父母精神愉快,能做到这两样,就已经是非常的“孝”了。

给予老人富足的物质,只是尽孝一半,另一半是听老人言。比如老人为了你的身心健康,不希望你抽烟喝酒,你不但不听,还抽烟抽出肺病,喝酒驾车进了拘留所,这是“孝”吗?仅以父母对子女终身大事的愿望为例,世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继承传统,笃诚情感,夫妻相濡以沫,能够白头偕老。而有些子女却全然不顾平衡情感矛盾需要自我检讨,自我约束的道理,往往情急之下,一句“离婚” 草率了事,这些显然都不是“孝”的表现。这是典型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具体表现,是很值得人深思的。

第六十六节出必告,反必面——别让把你放在心上的人担心

“出必告,反必面;事虽小,勿擅为;居有常,业无变。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

——出自(弟子归)

古人说,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事情虽然是很小的,但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也一样,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倍受推崇。孝文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可以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记·五帝本记》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人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也是“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圣贤无一不重“孝”。孔子也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推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更是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了“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有孝子黄香为父暖被、董永卖身葬父以及三国时期孝子孟宗哭竹等事迹,都是因“孝行感天”而得以扬名。孝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甚至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始于董仲舒贤良对策时的奏请,由各郡国在所属吏民中荐举孝、廉各一人。后合称为“孝廉”。

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就有责任向上推荐他,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如果有人不想做官了,亲养父母是最好的托词。因为最高统治者标榜孝道,不得不准许。

譬如,汉代的李密不愿为官,写《陈情表》上书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臣无祖母,无以至今;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说自己是老祖母抚养长大的,现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边孝顺、赡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