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

1.破读:所谓破读就是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P1077)

2.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P674)

3.传:解说经文字詞、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毛亨对《诗经》的注释称为毛传。

4.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5.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P678)

6.孤平拗救:整句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救的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P1091)

7.粘:所谓的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

8.对:所谓的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特

别是双数字和句尾要求严格)

9.《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皇帝令编写。历时六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成书,收字47035个。体例: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它释字的体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不足:错误較多。(67)

简答题

一、什么是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清,钱太斤《十驾斋养新录》,上古时期声母只有重唇音帮,滂,並,明。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后代非,敷,奉,微,分别从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来。

二、许慎对六书的解说

(1)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3)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4)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

(书上的总定义)

所谓的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1、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別,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动的句子。(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贾生列传》)(二)古汉語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於”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去“于”则变为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語+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語+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穷者常制于人。《荀子·榮辱》——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別人支配。

(4)“于”字被动句,其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间的“于”字句完全相同,故后来被“被”字句所取代。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为字句

(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語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道术將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2)为字句的受事主語往往可以省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3)“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行为的主动者,而应该看作“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詞,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詞。

“为”字同“于”字一样,本身沒有表被动的意思,只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且还有很多別的用途,易产生歧义,故后来被“……为……所”式和被字句所取代

3.为……所

(1)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助表示被动。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2)有时,“为……所”式中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現。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4.见字句

(1)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汉代以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3)“见……于”式被动句是將“见”字和“于”字結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現,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攻”,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2)“被谤”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3)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是介词。(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魏晋以后,用‘被’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例子越來越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被动句式,就是在仿古的文言文中,“被”字句也常常被使用

四、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

(书上总定义)判断句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者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者不属于某一类。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根据是否用“者”、“也”,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不祥之器。”)

4.主语,谓语。(“夫鲁,齐晋之唇”)

(二)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