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t.,2012第30卷第5期JOU 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MU SI U NIV ERSI TY Vol.30 No.5
孔子的丧祭思想研究
何 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本文对 论语 、 礼记 中孔子有关丧祭的语录进行了研究,认为其主张为敬哀为本、丧祭有度和推崇三年之丧。孔子这种 慎终追远 的丧祭观,与其以礼待之的生死观和敬而远之的鬼神观密不可分,但其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丧祭礼仪实现 民德归厚 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孔子;慎终追远;丧祭礼仪;民德归厚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00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昌平陬邑人。他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董仲舒 独尊儒术 以来,其思想更是日渐融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历朝历代对孔子思想的研究者不乏其人,而对其丧葬思想之专门论述者却为之不多。然生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丧葬也就自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对孔子丧葬思想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先秦丧葬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徐中书先生认为,儒在商代就已存在,甲骨文中的 需 ,就是原始的 儒 , 需 正像人在淋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之形。这个字的来源则是因为儒为人相礼办丧事、祭祀祖先神灵都必须斋戒。所以, 礼记 儒行 曰: 儒有澡身而浴德 。澡身,即沐浴;浴德,即斋戒。可见儒家的前身 儒 ,便是为人治丧相礼的专职人员。儒家继承并将老本行发扬光大,儒家者为人治丧之事也屡见记载。如: 礼记 檀弓下 载: 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 ;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 ;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 。所以总体来说,为人治丧,为儒家专长,抑或为他们的 衣食之端 。 墨子 非儒下 曾描述儒者: 夫夏祈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以为翠,恃人之野以为尊。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 此衣食之端。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论语 八佾 )丧葬礼仪的繁琐,导致了儒者这种专职人员的产生,久成风气,以致时人不请人治丧,会被讥为 不知礼 。如 礼记 檀弓上 云: 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也。 儒者正是通过丧葬礼仪显示了自己特有的社会价值,而获得特殊的社会地位。由于为安身立命之道,所以儒家对丧葬礼仪的熟知,是其他学派无法比拟的。又因儒家为当世显学,思想极具代表性,故而研究先秦的丧葬思想,儒家首当其冲。又因孔子为儒家创始人,弟子三千,后世儒者多受业,所以孔子的丧葬思想是我们需要首先且重点了解的。
一、具体主张
1.敬哀为本
敬哀为本 ,指 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论语 子张 )有关祭礼,孔子曰: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 吾不与祭,如不祭 。( 论语 八佾 )即祭祀祖先或神灵时,就像真的感受到他们在接受祭祀;自己没有亲自参加祭祀,就像没有举行祭祀。这里强调祭祀的过程和祭祀者内心的感受。有关丧礼,在答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曰: 大哉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论语 八佾 )可见于丧礼,比之于仪节的完备,孔子更重视哀情的流露。所以,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论语 子张 ) 礼记 檀弓上 亦云: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以至于面对 临丧不哀 的事情,孔子发出 吾何以观之哉? ( 论语 八佾 )的感慨。
孔子之哀,不限于亲近之人,还延及有丧之人。如: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 论语 述而 );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论语 子罕 ); 见齐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 ( 论语 乡党 );参加丧礼,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论语 述而 )。即孔子同居丧者共餐,因居丧者之哀而哀,而没有饱食畅饮的欲望;看见穿齐衰孝服的人,不论亲近的,还是年少的,都必然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也必定加快脚步;在车中遇见拿着送
1
[收稿日期]2012-09-12
[作者简介]何丹(1986-),女,四川广元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博士研究生。
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扶着车前的横木,以表示同情;为吊丧而哭,当日就不再有放声歌唱的愉快心情。
2.丧祭有度
丧祭有度 ,指反对厚葬、隆丧、淫祀。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死时, 子哭之动。从者曰: 子动矣! 曰: 有动乎?非夫人之为动而谁为? ,感叹为 天丧予!天丧予! ( 论语 先进 ),其悲伤程度,可想而知。但当颜渊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替颜渊置办外椁时,孔子却说: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能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论语 先进 )可见孔子主张丧事的完备当在能力范围内进行,不能损害生人的利益而强行为之。当其 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论语 先进 ),明显的流露出了对厚葬的责备意味。大雨冲坏了孔子父母的坟墓,孔子听说后, 泫然流涕曰: 古不修墓 ,遂不复修 。(礼记 檀弓上)由孔子对待自己儿子、母亲、爱徒的丧葬来看,孔子是主张薄葬的,即尊崇精神的哀悼,轻视物质的追求。
孔子还反对隆丧,并身体力行。当孔子病重时, 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 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 论语 子罕 )古代诸侯之死才能有 臣 专门治丧,所以孔子斥责子路这种僭越的隆礼行为。孔子曰: 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 礼记 檀弓下 )孔子认为,即使煮豆吃,喝凉水,能使双亲愉快,就叫孝。死后入殓即使仅能包裹形体,又没有外椁且很快出葬,但只要做到和自己财力相称,就叫符合礼。孔子弟子子游曰: 丧致乎哀而止。 ( 论语 子张 )都明确表明了于丧仪,更重视精神上的哀悼。此外,孔子反对淫祀,认为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论语 为政 )所以, 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 ( 礼记 檀弓下 )
3.推崇三年丧
三年丧 ,指父母死,服丧 三年 。丧服制度,是西周丧葬礼的核心内容,孔子一生秉承周礼,对三年丧更是推崇备至,认为三年之期,不可减,亦不可增。 论语 阳货篇 载: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从这一段师徒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为天下通丧,是子女为报答父母的怀抱之恩,且三年间衣食住行皆须降等,三年之期不可减也。所以,当宰我欲以改革丧礼、缩短丧期时,被孔子斥为 不仁 。再有 礼记 檀弓上 载: 鲁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 由,尔责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 子路出,夫子曰: 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 这里孔子认为即使服丧只差一月,也算不得完满。
三年之期,亦不可增。 礼记 曾子问 载:曾子曰: 父母之丧弗除,可乎? 孔子曰: 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又 礼记 檀弓上 载: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 何弗除也? 子路曰: 吾寡兄弟而弗忍也。 孔子曰: 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 子路闻之,遂除之。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 谁与哭者? 门人曰: 鲤也。 夫子曰: 嘻,其甚也! 伯鱼闻之,遂除之。可见,孔子是严格遵守先王制礼的期限,对违礼的行为都予以否定。
孔子认为三年之期不可减,是对其 敬哀为本 原则的践行。子曰: 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 礼记 曾子问 ),认为服三年之丧,最能表达至哀之情。 礼记 曾子问 记载: 曾子问: 三年之丧,吊乎? 孔子曰: 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即孔子认为,三年丧期内不用虚行吊礼,因哀己之亲尚且不瑕,若从而哭吊,就是无其哀情而虚行吊礼,礼不称情,所以不用吊唁他人。三年之期不可增,则是对其 丧祭有度 原则的贯彻。所以,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论语 学而 )
二、思想来源
1.礼而待之的生死观 以孝为本
孔子对丧祭的主张,首先来源于他对生死的认识。礼而待之的生死观,指对待父母,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论语 为政 )认为这是孝的根本,是 事父母,能竭其力 ( 论语 学而 )的表现。孝顺父母是中国道德的核心,伦理的本位,仅 论语 一书中,就有19次提到 孝 。孝道为孔子的丧祭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故 礼记 祭义 曰: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礼记 祭统 曰: 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要做到父母生时,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且 不远游,游必有方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罹。 父母死后,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论语 里仁 )
2.敬而远之的鬼神观 以民为本
孔子对丧祭的主张,其次来源于他对鬼神的认识。对于鬼神,孔子采取的是不置可否的态度,即不公开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