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辨证施治

合集下载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经验
外感咳嗽是常见的病症之一,可能由于寒邪、风邪、热邪等引起。

传统中医认为,外感咳嗽属于“外感病”范畴,其病程短暂,病情较轻,多数可以通过中药治疗得到缓解。

以下是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和方法。

1. 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外感咳嗽需要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比如,对于外感寒邪引起的咳嗽,治疗应以温散透邪为主;对于外感热邪引起的咳嗽,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2. 选用中药
中药是治疗外感咳嗽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有麻黄、杏仁、桔梗、蜜炙甘草、石膏等。

其中,麻黄汤是治疗外感咳嗽常用的方剂之一,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

在配方时,要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进行个体化调配。

3. 食疗调理
在治疗外感咳嗽时,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议患者多食用梨、百合、蜂蜜等具有润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同时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4. 注意休息
外感咳嗽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精神放松。

同时,避免过度疲劳和劳累,减少对呼吸系统的负荷,有助于病情的恢
复。

以上是名中医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同时,提醒大家,如果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慢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慢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清肺 平肝 。 治肝 火咳 嗽
者 慢性 咳嗽 咳 痰 1 0余 年 , 状 时轻 时 重 , 当 咳嗽 加 症 每
剧, 咳痰 黄稠 , 量 多时 , 静 脉 使用 抗 生 素 可好 转 , O 痰 经 1 天前 咳嗽 加重 , 咳痰 黄 稠 , 胁胀 满 , 胸 口干 口苦 , 大便 干
《 问 ・咳论 》 日 : 五脏 六 腑 皆令 人 咳 , 独 肺 素 篇 “ 非 也 。《 ” 医学 三字经 ・咳嗽 》 “ :肺为 气之 主 , 气上逆 干肺 诸 则呛 而咳 , 咳嗽不 止 于肺 , 是 而亦 不 离 乎肺 也 。肝 气 郁 ”
论 治 多可获 效 。现 介绍 如下 。
清 肺 化 痰 。 痰 热 咳 嗽 郁 肺 治

喉 发痒 , 痒则 引 咳 , 痰 中带 血 , 或 口干 舌 燥 , 质 红 , 舌 苔 薄, 脉细 数 。治 以滋 阴润 肺 , 咳 化 痰 。方选 沙 参 麦冬 止 汤加 减 。若 咳甚痰 少 , 咯吐不 爽加川 贝母 、 蛤壳 ; 咳久 若 阴血 不足 , 咳痰 不利 , 当归 。 加
结 上火 , 逆 侮 肺 , 失 肃 降 , 上 肺 以致 气 逆 作 咳 。临 床 症 见: 咳逆 阵 作 , 时 面 赤 、 干 , 感 痰 滞 咽 喉 , 之 难 咳 咽 常 咯
结 , 红, 舌 苔黄腻 , 脉滑 数 。听诊双 下肺 可 闻及广泛 湿 哕 音 , 片示 : 支 合并 双下 肺 感染 。血 象 WB 5 8 胸 慢 C 1. ×
经 验 交 流啐睁茂镯疹珐 哆
CHI ’ NATURoP NA 5 ATH Ap .201 r 0

慢 性 咳 嗽 的 中医辨 证施 治
张 树 芳
( 山西 省 阳 泉 市 中医 医院 , 4 0 0 0 50 )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咽炎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种常见的喉科疾病,咽部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但本病常常累及⽓管,因此,咳嗽也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采⽤中医辨证分型调治,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风热:症见咽部红、肿、痛,吞咽不利,咳嗽,痰黄稠,伴有发热,恶寒,⾆红,苔薄黄,脉浮数。

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肿胀的淋巴滤泡中央出现黄⽩⾊点状渗出物。

治则:疏风清热,利咽⽌咳。

处⽅:桑叶、菊花、⾦银花各15克,枇杷叶、⽜蒡⼦各12克,板蓝根、猫⽖草各3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百部、桔梗各10克,⽢草5克。

2.风寒:症见咽喉微痛,吞咽不畅,咳嗽痰⽩,并见恶寒头痛,⾆淡红,苔薄⽩,脉浮紧。

咽后壁淋巴滤泡肿胀微红。

治则:疏风散寒,利咽⽌咳。

处⽅:防风、荆芥、百部、桔梗各10克,僵蚕、紫苏叶、薄荷、⽢草、细⾟各6克,⽣姜3⽚。

3.痰湿:患者体型多肥胖或长期嗜⾷肥⽢厚味⾷物,常⾃觉咽部吞咽不利,如有痰状,咳嗽痰⽩粘稠,⾆淡红、⾆体胖,苔⽩厚腻,脉滑。

咽后壁滤泡增⽣,黏膜肥厚。

治则:化湿祛痰,利咽⽌咳。

处⽅:半夏、桔梗、百部、昆布、海藻各10克,黄芩、浙贝母各20克,陈⽪、⽢草各6克,牡蛎、猫⽖草、茯苓各30克,丹参20克。

4.肝郁:患者平素情志容易激动,易怒,常觉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咳嗽痰难咯出。

⽤⼒咳时甚⾄可引起呕吐,⾆边暗红,苔薄⽩,脉弦。

咽部黏膜层慢性充⾎,后壁滤泡增⽣,粘液腺肥⼤,分泌亢进。

治则:疏肝理⽓,利咽⽌咳。

处⽅:柴胡、⽢草、薄荷各6克,⽩芍、浙贝母、丹参各20克,枳壳、郁⾦、⽊蝴蝶、⽠蒌、昆布、海藻、桔梗各12克,⽞参、牡蛎各30克。

5.阴虚:患者年龄偏⼤,常⾃觉咽中不适、微痛⼲痒并有灼热感,常因咽痒⽽引起咳嗽,易受**引起恶⼼、⼲呕,多在⼊夜加重,⾆红苔少,脉细数。

检查时咽部敏感,易引起恶⼼,咽后壁黏膜⼲燥或萎缩。

治则:患者病程较长,治以滋阴降⽕,利咽⽌咳。

处⽅:⽣地黄、⽞参、丹参各20克,麦冬、桔梗各10克,知母、桑⽩⽪、地⾻⽪、⽜膝、⽠蒌各12克,薄荷、⽢草各6克,牡蛎30克。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心得摘要: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首先应分清外感与内伤,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因其病轻浅,及时治疗多能短时间内治愈。

内伤咳嗽,其病较深而难治,每与痰热、痰湿、气虚、阴伤有关,临证必须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方能奏效。

关键词:小儿咳嗽;中医;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小儿咳嗽是儿科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为多。

小儿咳嗽,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文浅谈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内治法对小儿咳嗽进行辨证施治。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利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有害的因子,但是频繁剧烈的咳嗽对患者的生活、社会活动等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咳嗽按发病时间通常分为类: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

一般急性咳嗽时间在3周以内,而亚急性咳嗽为3-8周,慢性咳嗽超过8周。

而急性咳嗽原因通常包括普通感冒以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而亚急性咳嗽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后咳嗽、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慢性咳嗽的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以及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等。

咳嗽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纤毛细胞损伤脱落,粘液腺体肥大,粘膜下层有炎症细胞浸润,分泌物增加。

若细菌感染,分泌物可呈粘液脓性。

炎症消退后,粘膜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1]。

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分而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并论述对对应的症状及治疗。

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區要略》文中对咳嗽证治论述比较多,将咳嗽作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阐述,从辨证和立法遣方来看,张仲景论及的咳嗽理论认识及治则方药都为小儿咳嗽的诊治提供重要借鉴。

小儿咳嗽的辨证施治心得

小儿咳嗽的辨证施治心得
中 国 乡村 医药 杂志
小儿咳嗽的辨证施治心得
唐 勤 勤 倪 晓 红 (浙江绍兴市中医院 312ooo)
咳嗽是 四季都可发生的呼吸道病 证 ,儿科极为常见 。外 感六淫 ,脏腑不调 ,均能致咳 。 幼幼集成 》中说 :“凡有 声 无痰谓之 咳 ,肺气伤 也;有痰无声谓 之嗽 ,脾湿 动也 。”倪 晓红主任 中医师从事 中西医结合儿科工作 20佘年 ,小 儿咳 嗽治疗 经验 丰富 ,笔 者跟师 学习 两、扁豆 、茯苓 、枳壳 、炒 山楂等 。病情 稳定 ,可视sl-,J1.,体质 酌用党参 或太子参 、白术 、山药加味 , 以健 脾益气 ,治痰之源 。顽痰难去者加石 菖蒲 、制南星。倪 老师认 为 ,此 二味 辛能开 泄 ,温胜 湿寒 ,凡久 停之 痰浊 积 饮 ,胸痹 气滞 ,舌苔 白腻垢 秽或 黄厚者 ,非 此芬芳 省脾 利 窍者 不能疏 通 。
一 外感风 邪 ,疏风 宣散 、
肺 为娇脏 ,居 于上 焦 ,六淫外感 ,肺卫 首当其冲。d',JL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不能 自摄寒 温,风邪袭表 ,肺气失宣 , 上逆为 咳。常见有风寒 、风 热两种 。治 以疏 风宣肺为首要 。 风寒咳 嗽,以疏风散寒 、宣肺化 痰为法 ,常用止嗽散 、金沸 草散类 ,常用药如麻 黄、苏 叶、防风、荆芥 、金沸草 、前胡 、 桔梗 、陈皮等。风 热咳嗽 ,以疏风清 热 ,宣 畅肺 气为法 ,多 用银翘散、桑菊饮随症 加减 。常用药有金银花 、桑 叶、菊花 、 连翘 、杏 仁 、前胡 、桔 梗 、浙贝母 、蝉 衣 、牛蒡子 等。倪 老 师认为外感 咳嗽 ,邪在皮毛 ,当用轻扬宣发之 品,不可误用 寒凉降逆滋 阴之品 ,反闭其肺气。但临床风热咳嗽常伴发热 , 症见壮 热,咽干 口渴 ,大便 干结 重者 ,可适当使用竹茹 、玉 泉散 、鲜芦根类 以清 胃热并佐大 黄、枳壳类轻泻腑实 ,使邪 有 出路 。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内伤咳嗽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 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苔薄 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化痰。 方药: 桑菊饮加减。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燥伤肺
症状: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 燥,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 丝,口干,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苔薄 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加减。
谢 谢
咳嗽 喘证
中医教研室 李宗信
咳 嗽
概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 要证候 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痰声并见 咳嗽并称
历史沿革
《内经》“五气所病……肺为 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诸病源候论· 咳嗽候》有十咳 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 久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 咳嗽》“咳嗽之要, 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二日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辨证论治
实喘——气郁伤肺
症状:情志刺激而诱发、呼吸短促,咽中不 适、气憋、胸闷胸痛,失眠、心悸、苔 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
辨证论治
虚喘 —— 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咳声低弱,痰吐 稀薄,自汗畏风,烦热口干,面潮红, 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治疗原则
• 外感咳嗽:多实证,应祛邪利肺 按病邪性质分寒、热、燥论治 •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 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辨证论治
外感咳嗽 —— 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 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 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3年-咳嗽的中药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3年-咳嗽的中药治疗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3年-咳嗽的中药治

摘要
本文介绍了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关于咳嗽的中药治疗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咳嗽的原因和中药的特性,执业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引言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过敏和炎症等。

中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因其独特的特性而备受关注。

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中了解和研究咳嗽的中药治疗方案对于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

中药治疗方法
1.辩证施治: 执业药师在面对咳嗽患者时应首先辨别咳嗽的病因和病机,通过辨证施治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常用的中药辨证类型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阴虚咳嗽等。

2.中药处方: 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执业药师可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合来治疗咳嗽。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贝母、百部、桔梗等。

合理的中药处方可以缓解咳嗽症状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3.配伍应用: 中药的配伍应用在咳嗽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中药的组合可以产生药效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执业药师需要在继续教育中了解不同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应用。

结论
执业药师在继续教育中深入学习咳嗽的中药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其咳嗽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通过辨证施治、合理的中药处方和配伍应用,执业药师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咳嗽治疗方案。

继续教育将不断更新和扩充执业药师的中药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中医护理——咳嗽的护理

中医护理——咳嗽的护理

中医护理——咳嗽的护理咳嗽是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支气管炎、过敏反应等。

中医护理始终注重整体调理,将治疗疾病与增强机体抵抗力相结合,下面是中医护理咳嗽的相关措施:1.中医诊断: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寒热虚实、痰湿瘀热等。

辨证旨在找出疾病的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2.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

在咳嗽患者中,可采用适当的食疗方法来帮助缓解咳嗽症状。

例如,对于寒咳,可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汤、生姜糖水等;对于热咳,可食用清凉的食物,如薏米粥、绿豆汤等。

3.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风散寒、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

根据中医辨证原理,患者可服用相关的中药方剂来改善咳嗽症状。

例如,桔梗汤可以清肺热、利喉咽,降低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4.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常用的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虚或痰湿的排出。

患者可以通过按摩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下的凹陷处)来缓解咳嗽症状。

5.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可以刺激皮肤,促进经络气血流通,消除痰瘀。

患者可以利用刮痧板或硬币,在背部的肺经、风门穴、大椎穴等部位进行刮痧。

6.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咳嗽的效果。

根据辨证判断,针灸师会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如肺经的经穴、脾胃经的相关穴位等。

7.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护理咳嗽还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锻炼身体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加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咳嗽的发生。

总之,中医护理咳嗽强调整体调理,综合运用草药、食疗、推拿按摩、刮痧疗法、针灸等方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

在护理过程中,中医医师会结合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配合,改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减轻咳嗽的症状。

咳嗽的辩证诊治

咳嗽的辩证诊治

体标本上肿块呈灰色, 比肝细胞癌质硬 ,坏死多见,无肝炎
及肝硬化病史 。胆管细胞癌具有腺癌的一般特征 ,染色浅淡 内无胆汁滴,在癌细胞内、腺管 内或间质中,常见伴有粘液 多层 环形 的不 同密 度 带 ,一 般 不 难 鉴 别 。 影 像 上 肝 内胆 管 分泌。癌细胞中纤维 结缔组织丰富,部分病灶可见到钙化 。 细胞癌确诊较为困难,在详细分析C 表现 的基础上,应 结合 T 肝 内胆管 细胞癌在病 理组织学上 多为分化 型腺癌 ,中 临床 资料 ,尤其是胆 石术后黄 疸复发或 未减轻者应 高度警 心可有致密的纤维条索 ,可有坏死囊变 ,可见卫星灶,病 理 惕。当平扫征象不典型 时,加用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扫描有 分为巨块浸润型,多巨块型 ,单结节型和 多个小结节型,组 助于诊断 ,或必要 时行病灶穿刺活检 。 织学为有较多纤维间质腺癌 ,癌细 胞可分泌粘液及钙化,肿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细胞癌C 表现有一定 的特征性,在 T 瘤呈浸润方式向周 围生长扩展 ,转移至周围组织器官 。病理 实际工作 中,既要详细分析C表现又要结合临床 资料 ,注意 T 上 门脉期逐渐 增强及延 迟期强化 区为大量 纤维结 缔组织 , 与肝细胞肝癌 、血管瘤、肝脓肿等其它肝脏疾病 鉴别 ,对肝 少量散在 的癌 组织 。所有病例A P 阴性 ,与 乙肝、肝硬 内胆管细胞癌做 出正确 的诊 断,必要时需肝 穿刺活检 定性 。 F为 参考文献 化无 直接关系 。 由于胆 管细胞癌 易发生在淋 巴管丰 富的汇 1 医学影像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 ,6 4 舢. 01 5. 管 区,所 以淋 巴结转移 的发生率较 高 。胆 管细胞癌 虽然多 []吴恩 惠,主编. []梁长虹,胡景,关月欢 ,等. 围型肝内肝 管癌 的c 影像诊断[] 中华放 2 周 T J. 数瘤体较大但很 少发 生门脉癌栓形成 。 射学杂志,19 ,2 1 ):8 9 9 3 7( 2 6. 3 3 鉴 别 诊 断 . []周康 荣,主编. 3 腹部c [ 上海:上海 医科大学 出版社,19.34 . T脚. 934-4 4 ] 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r J. 3 3 1 肝 细胞癌 :增强扫描是 区别二者 的重 要手 段,后者 [ 李子平,郑可国,许达生. .. 97 1 1) 2- 2. 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往往有肝硬化的基础 ,且发病年龄较 19 ,3 ( 2 :8 5 89 [ ]吴义忠,陈义雄 ,吴剑波 ,等. 5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 特征与病理对照研究 T 轻,7% F 升高,增强 益线为 “ 0 有A P 速升速 降”型 ,边界往往 []广 东 医学 院 学报 , 19 1 ( ) :2 3 2 4 .. T 99, 7 3 1 - 1. 较清楚 ( 多有完整包膜 ),常有 门静脉癌栓 形成 。

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关于《内伤咳嗽的症状,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咳嗽在临床医学上实际上是分成很多种类的,在其中,内伤咳嗽便是最普遍的一大病症。

那麼,影响咳嗽的症状都有哪些?该怎么治疗呢?影响咳嗽的症状:临床医学以反复咳嗽、咳嗽有痰为具体表现,现病史较长,也可由外感风寒而引起。

不一样的证型咳嗽有不一样的特性:有晨起咳嗽,阵发加重,咳嗽一声声重浊,痰出咳减者;有下午、傍晚咳嗽加剧,或晚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度短暂者;有夜卧咳嗽较剧,持续不己,少气或伴喘气者,为咳嗽痰多致喘者;有咳而声低气怯者,有嘹亮强有力者;有饮食搭配高脂多油,生冷食物加剧者;有情绪抑郁症加剧者。

次之痰的色、质、量、味:有咳而痰少时;有咳而痰多则;喉咙有痰白而较稀者;喉咙有痰白质黏者;喉咙有痰白清稀,全透明呈粘状者;有咯吐血痰者;有浓血相兼者;有咳嗽、咯淡粉色泡沫痰,咳而喘气,呼吸不畅者;有咳嗽有痰有热腥味儿或腥臭者等。

内伤咳嗽若失治误治,反复病久,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发展趋势变成喘证、肺胀。

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方式:1.痰湿咳嗽(1)症状咳嗽多痰,痰白而黏,每于早上或食后咳甚咳嗽痰多,或进餐香甜高热量食物加剧,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腻,脉诊濡滑。

(2)论治化湿止咳化痰,行气止咳化痰。

(3)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交互。

常备药:法夏、茯苓、薏苡仁、赤芍、姜厚朴化湿止咳化痰;炙麻黄、甜杏仁、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化痰。

如湿痰较重,咳嗽痰多,脘闷显著,加桔红、苡仁、甜杏仁这类,以提高化湿止咳化痰之手;证属寒痰者,加炮姜、细辛以温化;属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袪风止咳化痰;痰滞食阻,而见咳嗽痰多胸痞,食欲不佳,苔腻脉滑者,可加莱菔子、苏子疏肝理气降逆、止咳化痰助消化。

2.痰热咳嗽(1)症状咳嗽,痰微黄稠而难排出来,甚或痰里有血,胸闷气短,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咽喉痛,舌苔黄厚或白黄相兼,脉滑数。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咳嗽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咳嗽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希望大家喜欢!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一、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饮。

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稠多者加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煎炒,嗜吃朱古力。

咳声高亢,咳嗽时面红,剧时掣引胸胁痛,咳痰带血,痰粘难咯,喉痛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辨证施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症)
症状: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场合汤止嗽散。

麻黄、荆芥、杏仁、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桔梗、甘草、矮地茶、金沸草、牛蒡子、蝉退、辛夷花、苍耳子、半夏、厚朴、茯苓、药解:
1、麻黄、荆芥方中用疏风散寒,
2、杏仁宣肺降气;
3、紫菀、百部、陈皮、白前理肺祛痰。

(注;白前降气化痰,止咳。

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

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
4、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5、矮地茶、金沸草咳嗽较甚者加祛痰止咳;(注:金佛草功能:散风寒;化痰饮;消肿毒;祛风湿。

主治:风寒咳嗽;伏饮痰喘;胁下胀痛;可疮肿毒;风湿疼痛阴虚劳咳及温热燥嗽者忌用)
6、牛蒡子、蝉退咽痒甚者,加祛风
止痒;(注:牛蒡子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

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气虚便溏者忌用)(蝉退散风除热,利咽、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7、辛夷花、苍耳子鼻塞声重加宣通鼻窍;
8、半夏、厚朴、茯苓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燥湿化痰;
9、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息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关键字】喉源性咳嗽;辨证施治喉源性咳嗽,临床特征是以咽喉瘙痒,干咳无痰,或极少白痰,日间常不自主清嗓动作为主。

大多数患者可见咽峡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以咽喉瘙痒、不庠不咳、无痰为主要症状,区别于支气管炎、肺炎所致咳嗽的特点,在于前者为干咳无痰或少痰,而不像后两者痰湿占重要地位。

诊断标准:患者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程短者数天,长者达数月,咳嗽特点为突发喉头部奇痒而诱发阵发性干咳或自觉气自下而上冲咽喉而作咳,接连不断,咳而不爽,很少有痰,有时大声讲话或遇冷热,异味刺激即喉痒又作。

分型论治:依据中医辩证常见分为两型:(1)肺阴亏虚型。

咽干痒而咳,以咽干为甚,咳痰不爽,舌红少苔,治宜养阴润燥,化痰止咳,以养阴清肺汤加减。

药用元参15g 麦冬15g生地15g沙参15g僵蚕10g蝉退10g百部15g川贝母10g 炙杷叶10g 。

(2)风邪扰肺型:咽痒则干咳阵作,以咽痒甚为特点,受风后易诱发咳嗽,特点是背部和颈部感风明显,脉浮缓,舌淡红苔薄,治宜疏风宣肺,润肺止咳,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药用炙麻绒10g杏仁12g甘草6g百部15g 紫菀15g僵蚕10g蝉退10g薄荷10g木蝴蝶10g。

讨论:咳嗽一般认为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干祖望教授不拘泥于古人之说,提出咽喉疾病也可引起咳嗽,称之为喉源性咳嗽。

喉源性咳嗽是诸多咳嗽证中的一种特殊征候,首先,它的发病部位在咽喉,其次它与变态反应有关,再次症状是咽喉痒即咳嗽,遇冷热或异味等刺激加重、无痰。

西医学认为:咳嗽为气道的主要防御机制,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过多的支气管分泌物或异物,但无异物或分泌物时,多与咳嗽反射的敏感性增高有关,大部分患者都有慢性咽喉炎和上感史。

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咳嗽”“喉痹”范畴,临床见喉源性咳嗽,大部分是两方面病因所致,外因多系机体感受外邪,而风为百病之长,多初以风邪为主,后经治疗其它症状消失,唯留下咳嗽不愈,或较前加重,此为风邪虽除而未尽。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四)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五)咳嗽的转归及预后。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因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致积湿生痰,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燥伤肺津,久则肺阴亏耗,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治疗难取速效。痰湿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出现痰从寒化为饮,病延及肾的转归,表现为“寒饮伏肺”或“肺气虚寒”证候,成为痰饮,咳喘。至于肺阴亏虚咳嗽,虽然初起轻微,但如延误失治,则往往逐渐加重,成为劳损。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淤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3、风燥伤肺证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1、它脏及肺 饮食不调:嗜烟好酒,熏灼肺胃;或因过食肥甘辛辣炙煿,酿湿生痰;或脾运不健,痰湿内生,上渍于肺。 情志刺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气火循经犯肺。 2、肺脏自病 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小青龙汤分析: 外寒 里饮 君 麻黄\发散风寒 臣 干姜\温肺化饮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 佐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半夏,和胃 以防发汗太过 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与预防调理一、咳嗽的病机分析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3.2 调理免疫系统一、咳嗽的病机分析在中医看来,咳嗽是由于外邪侵入、情志不畅或内伤损伤导致气机运行失常所致。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寒性、热性、湿性和虚劳等类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咳嗽,中医辨证施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医辨证处理方法2.1 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当患者出现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时,多为外感风寒所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1)祛邪:采用温散解表的中药如桂枝、葛根等,辅助体表发汗排出寒邪。

(2)化痰:使用辛温化痰止咳的中药如白芥子、紫菀等,促进痰液排除。

2.2 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外感风热引起的咳嗽多伴有咳嗽声音洪亮、痰黄稠厚等症状,治疗方法如下:(1)清肺泄火:使用清肺泄火、宣利肺气的药物,如板蓝根、连翘花等。

(2)祛湿化痰:采用护津祛湿、化浊润肺的中药方剂,如葶苈大枣汤等。

2.3 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阴虚肺热型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可能会伴有口干、五心烦动等不适。

治疗方法如下:(1)润阴降火:使用润肺养阴、清逆降火的中药方剂,如石菖蒲汤等。

(2)止咳化痰:采用止咳化痰、清肺散结的中药,如鱼腥草、百部等。

三、中医预防调理方法3.1 预防感冒和流感为了有效预防感冒和流感引起的咳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自身免疫力:通过良好的作息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减少患病机会。

(2)避免接触多人场所:尽量避免在拥挤封闭空间里长时间停留,减少传染风险。

(3)保持室内通风: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3.2 调理免疫系统针对慢性反复发作型咳嗽或容易受凉后出现反复咳嗽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调理:(1)增强体质:中医提倡“平补不倦”,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来增强自身体质,提高抵抗力。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大,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鼻清、恶寒、发热、无汗、关节酸痛,咳嗽时咽部痒或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杏苏散。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痰浓而黄,咳痰不爽,口干咽痛,伴发热,头痛,鼻黄,多汗,舌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

(3)燥热伤肺:症状: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痰难粘,咳嗽胸痛,口鼻咽干,或痰中带血。

初期可伴有微寒、体热、鼻塞、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散外邪,润肺止咳。

主方:桑杏汤。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痰湿蕴肺:症状:咳嗽痰多,痰白色粘稠,易咳出,胸闷,有时恶心;或无精打采,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主方:二陈汤。

(5)痰热壅肺:症状:咳嗽、气短、痰黄黏,或面红、口渴口渴、喘息鼻音激越、便秘、舌红、津液黄少、脉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主方:清金化痰汤。

(6)肺气虚损:症状:气短,咳嗽音低,咯痰稀,自汗畏寒,面色晦暗,易感外感,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7)肺阴亏耗:症状:干咳无痰,痰少而粘,痰中带血,咽部痒,声音嘶哑,手脚发热,或午后潮热,口干颊红,舌红津液少,脉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主方:百合固金汤。

想了解更多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精髓,欢迎关注医教网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专栏!下面是2020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政策动态、必备信息和备考技巧!。

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

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

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呼吸系统疾病被归纳为“咳嗽”、“哮喘”、“肺炎”等一系列病症,其发病原因主要与外感邪气、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

一、咳嗽的辨证施治研究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气管、支气管或肺部的刺激而导致的反射性的呼吸动作。

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和杂病咳嗽等几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外感咳嗽,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二、哮喘的辨证施治研究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

中医将哮喘归类为“喘证”,并根据其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和症状等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机,修复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三、肺炎的辨证施治研究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病原体入侵引起的肺组织感染。

中医将肺炎归类为“咳嗽痰多”、“胸痛气急”等病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常采用汤剂、丸剂、颗粒剂等中药治疗肺炎,通过消除邪气、清热解毒,达到治愈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征,选用相应的中药治疗方案,以达到缓解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完善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促进中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医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辨证施治研究。

通过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探索中医药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发掘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并推广中医的临床应用。

这将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整个医学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咳嗽的辨证施治
【关键词】咳嗽;辨证施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2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61-02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1]。

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六个月-学龄前最为多见。

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上小儿的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咳嗽的病变部位在肺,常涉及于脾,病理机制为肺失宣肃。

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于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

感受风寒、风热、风燥之邪,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致肺失宣降可发为外感咳嗽。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贮痰于肺,则见痰湿咳嗽。

咳嗽日久,可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则生痰,若内复有热,炼液成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可致痰热咳嗽。

咳久正虚邪恋,热伤肺津,可致阴虚咳嗽。

现将咳嗽的辨证施治大致概括为以下六辨。

咳嗽一辨: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发病较急,咳声高扬,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咳声低沉,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

外感咳嗽多从痰论治,以“化痰”为原则,治宜宣肺化痰,肃肺祛痰,润肺止咳,温肺祛痰。

咳嗽初
起,邪在肺卫者可用宣肺化痰法。

小儿外感以风热咳嗽居多,感受寒邪亦易从热化,主要证候为身热恶寒,鼻塞,流涕,刺激性咳嗽,咽红充血,少量白痰,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数。

治则为解表,宜辛温辛凉并用,稍加苦寒泄热。

方选杏苏散、桑菊饮、银翘散、加味泻白散加减。

痰多者宜用肃肺祛痰法。

外感失于表解,肺气不得宣降清肃,痰随气逆,咳嗽频频,痰滞作恶,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方选三子养亲汤加减,可加用炒葶苈子泻肺消痰之品,车前子化痰止咳以清肃降气,气顺痰消则咳自止。

小儿素有痰湿内蕴,逢风寒外来,引动内蕴之痰湿,发则痰鸣喘促者宜用温肺化痰法。

此时非温不能散其寒,非宣不能开其壅,非降不能平其喘[2]。

本仲景之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二陈汤、杏苏散化裁组方,药用细辛、干姜苏梗辛温散表里之寒治本;杏仁苦降以顺肺金肃降之性,配陈皮、半夏化痰理气而治标;温肺祛痰法诸药辛温燥热,小儿较成人为少用,因小儿稚阴稚阳之体,用之不当,易引起副作用。

温燥袭肺,耗伤津液,而致肺失宣肃,咳嗽缠绵难愈,“燥者濡之”,可用润肺止咳法。

证见咳嗽迁延反复,干咳少痰或痰滞不爽,咽红,手心灼热,舌红苔薄,脉细弦或细数。

方选沙参麦冬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内伤咳嗽则有虚有实[3],治以理气为主。

证见喉间痰鸣,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者属痰热咳嗽,方选黄连温胆汤、清金化痰汤加减;证见痰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舌淡红,苔白腻者,脉滑属痰湿咳嗽,方选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证见咳而气短,
气短懒言,舌淡嫩,边有齿痕,脉细无力者属气虚咳嗽,方选六君子汤加减;证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咳嗽,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若患儿素有咳嗽,兼胃肠实热气滞,胸腹胀满,大便秘结或不畅,又喜吃辛燥食品,造成素体蕴热,亦可致咳嗽,治宜下气导滞。

若食积不甚不用消食导滞,如曲麦二陈汤。

若气滞显著者,则以厚朴大黄汤为代表。

由于小儿脾胃娇嫩,用药时要密切注意大便情况,中病即止,切不可久服。

患儿服药后,常常会解下先硬后稀烂、臭秽的大便,使腑气得通,邪去正安。

咳嗽二辨:辨有痰与无痰。

有痰可见于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须辨痰的性质,一般来说,痰之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无腥臭味者属寒;痰之黄浊粘稠,咳之难出,具腥臭气味者属热。

此外,痰之形色与痰于体内停留时间有关。

风温初起,身热畏风,咳嗽口渴,脉浮而数者,痰皆稀白无腥臭气;感冒之将愈,痰反黄而稠;痰饮咳嗽者,日间痰白易出,翌晨第一口痰则色黄质稠。

痰质地黏稠者,方中宜加入瓜蒌、炒杏仁、炒牛子等养阴之品;质地黏稠甚者,宜加入焦栀子、神曲、天花粉等散结之品;质稍黏,呈条状者,宜加入车前子等滑利之品;喉中有痰,松动易咯者宜加入石苇、竹叶、茯苓等淡渗利湿之品;喉中有痰黏滞不爽,不易咯吐者,宜更加入莱菔子、葶苈子、牛蒡子、川贝母、化橘红等化痰之品。

痰热盘踞,肺气闭阻者,可予千金苇茎汤加黄芩、银花、鱼腥草等清肺之品以轻药入肺,清热化痰。

无形之痰多可见久嗽不已,瘦而不靡,
胫腓部前可见散在颗粒状突起。

无形之痰为病证见“涩、闷、郁、闭”的特点,如:头晕、恶心、胸闷、呕吐、精神不振等,治疗上他法多不效,补而反增。

无形之痰治宜辨痰之来由,一般来说,痰多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津液凝滞而成。

病之初起,痰多由肺而来,宜加入贝母、竹沥等;病程中期,痰多由脾而来,《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脾不伤不久咳”的记载。

高氏认为“脾土内虚,土不胜水,致痰涎上涌”而咳,宜加入生白术、山药、干姜、薏苡仁等“消痰散饮”之药;病久之痰则多由肾而来,宜加入熟地等。

咳嗽三辨:辨有痒与无痒。

痒证病机多为肺气上逆,脾腠郁闭,开阖失司,气机不得散。

常见病因有风、痰、湿、毒、瘀等。

治以祛风止痒,清肺利咽,止咳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风邪致痒多见于咽痒,时轻时重,黏膜松弛,悬雍垂长,宜加入炒牛子等清利之品。

痰邪致痒可见齿龈肿硬,宜加入姜黄等理气消肿之品。

湿邪致痒可见局部渗出及分泌物,宜加入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

热毒致痒见红肿热痛之象,宜加入黄芩、苦参、牛蒡子、地榆等凉解积热蕴毒之品。

瘀邪致痒则见舌、咽喉部瘀斑、瘀点,宜加入刘寄奴等理气活血之品。

如见喉痒难忍者,必加蝉蜕,加强散热利咽。

王薇等[4]自拟利咽止咳汤为基本方,药物组成包括金银花24g,麦冬12g,桔梗、射干、锦灯笼、蝉蜕、木蝴蝶、赤芍各9g,薄荷、生甘草各6g,效果显著。

刘萍等[5]自拟祛风利咽汤,方中选用荆芥蝉衣等宣通肺卫风邪之药,达清利咽喉止咳之效佳。

咳嗽四辨:辨有喘与无喘。

外感时邪,津液凝固,气机壅滞而为喘,外邪由口鼻而入,可致肺失肃降发为喘证;内伤七情致肝气、胃气上逆亦可发为喘证。

证见咳嗽痰少,质黏,不易咯出,咳时两胁牵痛,口苦口干,心烦难寐,小便短少,大便如常,舌偏红,苔薄,脉细弦。

《柳选四家医案》云:“干咳无痰,是肝气冲肺,非肺本病,乃宜治肝,兼滋肺气也。

”治宜从肝论治[6],法当滋阴清肝,润肺止咳。

滋肝阴以凉血,凉血以凉肝,凉肝以降肝,肝气降则肺气得以肃降,喘亦自平,方选镇肝息风汤加减。

以黄芩、黄连、丹皮清肝泻火,阿胶益阴润肺,白芍养血柔肝,沙参润肺止咳,牡蛎重镇安神兼以潜降镇逆,甘草调和诸药,共肝蛭体用并调,木火得平,肺阴得滋,肃降之职自复,咳嗽自宁。

[7]
咳嗽五辨:辨有瘀与无瘀。

若见有明显面色青滞,口唇紫绀,舌质紫暗之象者,则为络脉瘀痹。

痰浊滞经,使血运不畅,形成瘀血,反之,血瘀阻络,又使津液难行,聚为痰浊,故痰浊与血瘀互为因果。

因此须重视活血化瘀之品的运用,是以瘀化痰才易化故也。

方中宜加入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8]
咳嗽六辨:辨有虚与无虚。

若患儿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热伤阴,成正虚写实之证,可见面色晄白,形瘦神疲,咳嗽乏力,时轻时重,时常感冒,纳食不佳,大便不成形,脉细无力,乃肺虚而气失所主也,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不当汗而强与汗之者,令阳气微而恶寒”故法宜调养脏腑,振作肺胃气机,助邪外透,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9]。

方中可加沙参、麦冬、玉蝴蝶、百合、紫
菀、知母、枇杷叶等润肺药以益气养阴,滋养肺胃;银杏、五味子以收敛肺气;太子参、橘红、云苓、半夏、陈皮以利水健脾,以绝痰源,再加甘草以甘缓其中。

病情重者加入黄芪,以益气扶正,“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可以速成”。

以上仅为个人阅读咳嗽相关咳书籍文章后对嗽辨证施治的一点
浅显认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日后逐渐完善。

同时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小儿时期,许多外感、内伤疾病及传染病都可兼见咳嗽症状,若咳嗽不是其突出主证时,则须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
[2]林钦廉治咳四法,宣、肃、润、温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小儿咳喘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61
[3]焦扬雷少逸论治四时咳嗽经验浙江中医杂志,1995(2):77
[4]王薇,杨占华利咽止咳汤治疗咽喉源性咳嗽24例山东师范大学医院,1995(8):51
[5]刘萍,陈笑平湖北中医杂志,1995(6):
13
[6]周富明,徐峻《医学真传》内伤咳嗽辨治括要浙江中医杂志,1994:31
[7]李乃宇韩树人治咳嗽医案五则江苏中医,1994,15(6):26
[8]韩旻,袁建强,齐中强二陈汤加减治疗婴幼儿多痰咳嗽69例
疗效观察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5,7(3):25
[9]刘明皓38例咳嗽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