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研究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高中生是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在经历着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他们正经历着自我分化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和自己的同龄人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他们逐渐成为自己独特的个体。
本文将对高中生的自我分化发展特点进行质性研究,探讨他们的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变化。
一、身体上的变化在青春期,高中生的身体正处于一个快速生长的阶段。
他们开始经历生理上的变化,如身高、体重和性征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安,试图去适应这些变化。
此外,青春期还会导致高中生的情绪波动,使他们感到情绪上不稳定。
由于生理和情绪上的变化,高中生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和忧郁等情绪问题。
但是,身体上的变化也让高中生们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
他们深刻地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思考着自己的身体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想要的形象。
这种自我意识,让高中生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他们开始尝试锻炼身体,改变饮食习惯,并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心理上的变化除了身体上的变化,高中生的心理也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高中生需要面对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比他们的同龄人更复杂。
青春期正是一个思维和认识意识的重构期,高中生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思考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往往带来了对自我认同的新的认知,高中生为了构建自己的独特个性,会面临个性内在发展的冲突与调整。
在这个时期,高中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他们开始关心社会大义,尝试去探究社会问题的根源,有时会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这种社会责任感也会带来一定的抑郁和沮丧。
他们有时会觉得自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感到无助和困惑。
此外,高中生也开始产生情感上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他们往往会寻找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统,建立起与家人、朋友和恋爱对象的紧密关系。
这种情感上的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的艰难时期,感受到更多的爱和支持,缓解压力和不适情绪。
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
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对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对其发展的意义。
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感受,包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看法。
在青少年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自我认知系统,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通过与家庭、同伴、学校等社会环境的互动,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他们会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概念。
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成员对青少年的态度、期望和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教育:学校是青少年另一个重要社会化环境,学校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认知能力。
媒体影响: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媒体传递的信息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青少年自我概念对发展的意义塑造积极心态:良好的自我概念有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更有信心和勇气。
促进个人成长: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潜力,并为未来规划目标和方向。
增强社交能力: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提升抗挫折能力:良好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轻易放弃。
总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个体认知和心理发展最为敏感和脆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至关重要。
家庭、同伴、学校等社会环境都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自我分化特点及其促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自我分化特点及其促进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而在大学期间,他们经历着许多重要
的人生阶段,如自我认知、个性发展、职业规划等。
自我分化是一个重
要的心理学概念,它与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了解大学生的
自我分化特点,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特点,分析影响其自我分化的因素,并探讨促进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有效措施。
三、研究内容
1.自我分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现状及特点
3.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因素分析
4.促进大学生自我分化的有效措施研究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
首先,通过设计问卷,获取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数据,并分析数据。
其次,选择几个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从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和特点。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推进大学生自我分化和个性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通过
本研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提高广大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促进他们
的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实效性和质量。
六、预期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研究,得出以下预期结果:
1.明确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现状及特点
2.分析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因素、并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
3.研究和分析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
4.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增强个性发展的实效性
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大学生自我分化和个性发展的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作者:王茹安芹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1期摘要:为探索正常家庭结构下高中生自我分化的表现特征,选取14名出自正常家庭的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体现在个人表现、家庭互动、同伴关系三个方面。
个人表现:自我积极评价较高,情绪调节各异;独立意识明显,但自我仍摇摆不定。
家庭互动:情感联结较紧密,对父母的依赖程度较深;期待父母认同,冲突解决方式被动消极。
同伴关系:高中关系变化较大,情感支持依然重要;主动解决同伴冲突,独立性增强。
最终得出正常家庭结构下的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表现出特殊性的结论。
关键词:自我分化;发展特点;高中生;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092-04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Bowen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用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可以从内在层面与人际关系层面来界定[1]。
内在层面是描述个体把握理智与情感间的平衡的能力[2],人际关系层面则是指个体在关系中体验亲密与自主的能力[3]。
自我分化较低的个体不能将理智从情感中分离出来,容易依赖他人,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相反,自我分化较高的个体能够平衡理智和情感的关系,并且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联结的平衡[4]。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个体自我感逐渐增强,一方面在心理上想摆脱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另一方面在生活上却未能完全独立自主。
且高中生正处于情绪情感起伏较大、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青春期,自我整合还没有完成和稳定,个体很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困扰。
高中生正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无序到有序、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变化过程[5]。
自我分化水平是衡量青少年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青少年的身体自我发展特点研究
青少年的身体自我发展特点研究[摘要] 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受到教育心理学家的重视。
在体育领域,身体自我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与评价。
文中采用文献综述与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提出青少年的身体自我发展特点与性别差异有一定的关系;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是多维度的,并且与现实自我相矛盾;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特点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
文中还特别指出体育锻炼是青少年促进并改善身体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身体自我心理体育锻炼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由心理健康引发的诸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来自多方面的实验资料已经证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显示出日益严重的趋势,涉及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使他们饱受在学习领域,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方面诸如抑郁、焦虑、自卑、恐惧、压力和适应不良等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伤害。
为了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士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就学生心理学问题,自我意识的一个分支——身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归纳总结如下:1.身体自我意识与相关概念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
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
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身体自我观念:在体育领域,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与评价(澳大利亚教授William James提出),它是整体自我概念基础之一。
青少年:是指13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类群体。
他们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时期之前。
青少年身体自我意识:是指青少年对自身这样一个生物个体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另外,福克斯(1997年)认为:身体自我的行为是一个决定性的促进因素,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促进着。
鲍文自我分化概念及相关实证研究
鲍文自我分化的概念及相关实证研究摘要;作为鲍文家庭系统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自我分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了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鲍文;自我分化;实证研究;综述近年来,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实践证明,家庭系统的视角是理解个体行为的有效视角,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作为大部分主流家庭治疗的基础性理论亦备受关注。
由于鲍文自我分化的构想来自于他同问题家庭工作时的临床经验,尽管在临床上被证明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但它是否同样适用于一般的人群,这一概念的效度如何,这些疑问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强烈的兴趣,随后便出现了一系列以自我分化为主题的研究。
本文从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的相关实证研究、自我分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现有的研究,以期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一、自我分化的概念鲍文认为,人类所有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源自于两种相互对抗的生命力量——实现个体化(individuality)与维持整体感(togetherness)。
前一种力量驱使我们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拥有完全独立不受他人影响的情绪与思维;后一种力量又将我们向相反的方向拉,驱使我们放弃自身的独立性,维持与家庭及他人的融合状态。
在鲍文看来,试图调和这两股力量以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状态的努力成为所有人类的核心问题。
成功平衡这两股力量的个体能与所爱的人保持亲密,同时作为个体又充分地分化自己,不至于因卷入家庭内部正发生的事情而失去自我。
然而并非所有个体都能成功地控制人类天性中的这两股力量,它取决于个体控制自身情绪化反应的程度,鲍文称之为自我分化。
为了更好地阐释自我分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鲍文进一步从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来定义自我分化。
在内心层面,自我分化代表了个体将理智与情绪区分开来的能力,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个体几乎不能将理智从情绪里面分离出来,他们的理智被情绪所淹没,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能力客观地进行思考。
2021考研心理学:青少年的生理发育与自我发展
2021考研心理学:青少年的生理发育与自我发展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儿童心理学人们都会想到著名心理学家普莱尔,为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在2021考研心理学的初期备考阶段,考生一定要打牢基础。
下面都教授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青少年的生理发育与自我发展这一重要知识点。
青少年生理发育和自我发展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性成熟三个方面。
青少你期是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总称,少年期是从11、12岁到14、15岁,这一时间是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显著的加速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青年期是14、15岁到18、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都已基本成熟。
第二性征与性成熟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她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少年期:自我意识的飞跃期(第一个飞跃期在1-3岁);个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极端和偏执型。
青年期: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发展;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成熟;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同一性混乱,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一个心理的“合法延缓期”。
玛西亚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自我结构,是由个人的趋力、信念和生活经历等内在在我构建而成的动态组织;并以探索和承诺两个维度,划分出了四种类型。
同一性弥散(危机、投入均无);既不探索,也不思考各种选择。
同一性早闭(有投入,无危机):通常是重要他人安排好了发展方向,按要求投入。
同一性延缓(有危机、无投入):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还没有做出承诺,正在经历危机。
同一性达成(有投入、有危机):考虑了各种选项后,做出承诺,这是一种最成熟、最高级的同一性状态。
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教育文档
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大学生自我分化“自我分化”来源于Murray Bowen 的家庭系统理论,他从内心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来界定自我分化的定义,从内心层面上来说,指的是一个人把自己的理智和情绪区分开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从人际关系层面来说,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能力影响着其人际交往的情况,也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体现。
自我分化良好的大学生既能够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连结,又能够独立自主的应对大学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
相反,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
二、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因素概述(一)内部因素1.分离- 个体化对自我分化的影响。
在Mahler 的客体关系理论中,阐释个体的成长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分离- 个体化。
Mahler 的研究发现在缺乏自我与他人之间明确界限或缺乏独立的自我时,个体会感到很容易“融化”、“消失”在别人面前而失去自我,这样模糊的自我认同感源于在幼儿时期没有与母亲建立起良好健康的共生连结有关。
2.依恋对自我分化的影响。
依恋最早是由John Bowlby 在1969年所提出的,Bowlby 以演化的观点观察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婴儿会主动产生某些行为来获得主要照顾者的注意或照顾,婴儿会借助哭泣、叫喊等依恋行为,让照顾者接近他们并且给予回应与照顾,进而达到生存的目的。
并且在这样的双方互动过程中,彼此之间会发展出一种保护信任的关系,使得婴儿与父母形成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连结。
3.情感断绝对自我分化的影响。
情感断绝是人们处理代际之间分化不良的一种方式。
代际间的情感密切程度越高,情感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及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基础心理学指导教师:***20020912中学£自我概念裳l的*究摘要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内容。
回顾以往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我们发现正确了解和掌握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河北省5所中学的1000名在校中学生为被试,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入手,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总趋势,自我概念是否受性别、来源、年级的影响以及其是否有交互作用。
结果显示:(1)中学生自我概念具有年级差异。
在自我行动、社会自我和自我总分三个方面高一学生均显著高于初二和高三学生。
其中社会自我概念是引起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方面。
(2)中学生自我概念整体发展特点是跌宕起伏的。
初一至初二呈下降趋势,初二至高一显著上升至顶点后又急剧下降。
高三是中学阶段自我概念的最低点。
(3)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在道德自我、自我行动、家庭自我、自我认同、心理自我和自我总分6个因子上都具有性别差异。
女生的自我概念比男生更积极。
(4)中学生在家庭自我因子上具有年级‘来源交互作用。
来自城市的初一学生低于来自农村的初一学生。
到了初二和初三,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但到了高中.城市学生又低于农村学生。
(5)中学生在自我批评因子上具有年级‘来源交互作用。
来自城市的初一学生低于来自农村的初一学生。
到了初二,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从初三到高二,城市的学生低于农村的学生。
但到高三,城市学生又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关键词:中学生;自我概念;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中#±白&*≈X^自日究STUDY0NTHEDEVELOPMENToFADoLESCENTSTUDENTS’SELF.CoNCEPTABSTRACTTheself-conceptiSoneofthecoresofthedevelopmentofadolescentpersonality.Backtotheresearchesinthefield,wefo-undthatitwasimportanttomastertheprincipleofadolescentstudents’self-conceptandhelpthamsetuppositiveself-concepts.Inthisstudy1000adolescentstudentsaged厅om】3to】8studyingj1"1Hebejprovinceweretested。
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学习。
为大家整理了“2019心理学考研知识重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1)初中生自我意识涨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
初中者这种突然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中生自我意识度发展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①自我意识中立意向的发展;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④自我评价的成熟;⑤较强的自尊心;⑥道德意识度发展;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自我形象在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个体在青少年期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
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
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
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
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要的、连续性的经验。
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逐渐从儿童时期的自我认同转变为更加复杂和多维的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特点、价值观、目标和未来,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也日益重要。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身体、认知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1. 社会环境因素: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同伴关系也会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2. 生理因素:青少年期是身体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和身体形态的改变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有重要影响。
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外貌评价更加敏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认知因素: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得到显著发展,他们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
这种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得青少年能够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他人的看法,从而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发展。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文化中,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期望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塑造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三、干预措施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
1. 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环境,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关注和支持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2. 学校教育:学校可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培养积极心态的教育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来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
青少年自我概念探究
青少年自我概念探究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时期。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建立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内涵、形成因素、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内涵青少年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包括对自己外貌、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看法。
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自我认同。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因素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受到遗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天赋和倾向;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学校教育等也会对青少年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青少年自我概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比较、媒体影响、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等。
社会比较导致青少年常常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产生焦虑和不安;媒体对美好形象的宣传也会影响青少年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学业压力和家庭关系紧张也会对青少年自我概念产生负面影响。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培养方法为了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家长、老师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增强自信心;最后,社会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减少负面影响。
结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建立健康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个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对青少年自我概念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共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
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相处交流中,将自己的感受、需要与价值观与他人进行区分并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高中生处于生命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其自我分化发展的特点值得探究。
一、情感依附水平逐渐下降高中生在自我分化的过程中,情感依附水平会逐渐下降。
此时他们开始有了更为清晰的个人认知和个人标准,对于情感上的依赖逐渐减少。
在与父母和同伴的互动中,高中生更愿意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于需求和想法的欲望,并且愿意感受到别人的反馈,以此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认知。
二、个体逐渐拥有自己的价值观随着人际关系的更加复杂,高中生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不再单纯地按照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行事,而是开始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些特点体现在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上。
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有着更加明确和坚定的认知,同时有着更加清晰的规划和目标,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资源,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三、高中生对于身份的认同更加清晰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中生的身份开始逐渐清晰,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体验不断深化对于自己的认知。
高中生通过从父母和社会的期望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同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在与人交往中,高中生会更加注重自我习惯和价值上的认同,逐渐形成一个个性化的身份认同模式。
以上是高中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三个方面,情感依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这些特点对于高中生进入社会后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浅析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目录摘要序言案例导入1. 自我意识的概述1.1 自我意识的概念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1.2自我意识的作用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1.2.2健全的自我意识对青春期学生发展的作用2. 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2.1 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2.1.1自我意识的分化2.1.2自我意识的矛盾2.1.3自我意识的整合2.2 影响自我意识偏差的因素2.2.1社会客观因素2.2.2家庭环境因素2.2.3学生个人因素2.3.4学校环境因素3.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3.1客观评价青春期学生,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3.2对青春期学生提出适当期望, 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3.3为青春期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提高他们实践活动能力3.4鼓励青春期学生参与社会交往活动, 促进他们提高社会交往能力4.结论参考文献摘要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 如身高、体质量及体态等) 、心理特征( 如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 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因此,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中叶以来,自我意识开始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
儿童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未成年人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对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导入来分析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本文对自我意识的做了较全面的概述,包括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结构及其在青春期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本文对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列举了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的主要因素;再次,本文提出了四条关于促进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对引导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本文总结了以上几个部分的内容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4), 664-670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9.94082The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Process of Youth Self-DifferentiationQin An, Ru Wa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Received: Mar. 19th, 2019; accepted: Apr. 1st, 2019; published: Apr. 8th, 2019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outh self-differenti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Method: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45 youth of different ages were interviewed. The data were encod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connotation of youth self-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included not only the indi-vidual orientation and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but also the social orientation. Self-motivation and self-management were indicators of self-differentiation in adolescents; there were also spe-ci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four dimensions common to western youth, such as emotional reactivity, I-position, emotional cutoff and fusion with others, meanwhile Chinese youth also increased the unique manifestation of power equivalence and conflict independence; they developed them-selves in the light of social roles and adapted themselves to society in accommodating differences.Conclusion: Self-differentiation has unique connot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of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KeywordsSelf-Differentiation, Youth, Qualitative Research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研究安芹,王茹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3月19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8日摘要目的:探究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
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45名青少安芹,王茹年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
结果: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内涵不但包括个体取向和关系取向,还涉及社会取向。
实现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是青少年自我分化的指征;在情绪反应、与人融合、自我立场和情感阻断四个与西方自我分化界定的共同维度上有独特表现,同时增加了权力对等及冲突独立特殊表现;还表现在社会角色中发展自我,在容纳差异中适应社会。
结论:我国青少年自我分化具有独特的内涵,且发展历程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自我分化,青少年,质性研究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分化(differentiation)源于生物学名词,指有机体的细胞分裂后仍保留原来的相关功能。
Bowen引用并提出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on)旨在描述个体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讨论个体在家庭中的发展(Bowen, 1978)。
Bowen指出,维持亲密性和实现个体化是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前者驱使我们寻求与重要他人的情感联结以获得生存保障,后者驱使我们追求自主以免受他人影响,试图调和这两股力量达到适当平衡成为人类的核心问题(艾自琼,2014)。
自我分化概念来自西方个体主义文化,青少年长大的标志是与家庭的分离,重视个体的独立与自主,强调个体有别于他人及群体,而我国以集体主义文化为核心,注重个体与家庭的联结,追求个体与他人及群体的和谐。
杨国枢(1993)认为,传统的中国人是他人取向的,倾向于顺从和顾及他人,人际界限有很强的渗透性,关系和距离不够分明。
在集体本位文化下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由所属群体派生的,容易受到家庭情感关系的过度纠缠和黏附(黄华,2008)。
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人们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是相似的,对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言,无论在何种文化下分离和联结都是必要的。
在以色列(Peleg, Halaby, & Whaby, 2006)、伊朗(Yousefi, Etemadi, & Bahrami, 2009)等集体主义文化研究证实,个体同样需要自我分化发展。
Chung和Gale(2009)在美国与韩国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我分化发展与其家庭功能均呈显著正相关。
青少年处于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婴儿出生时与家庭视为整体,伴随长大不仅身体逐渐生长为成人模样,而且情感也在不断成熟,自我分化发展的核心是处理和家庭的关系。
近年来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初中生(李海燕,2012)、高中生(随明明,2010)及大学生(安芹,邱彩虹,王伟,2012)的探索性研究都证实我国青少年自我分化发展的独特表现,尚缺乏个体随年龄增长自我分化发展历程的整合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深度访谈探索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对丰富自我分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对象结合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选取北京、新疆、山西、山东等地在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共45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5人;年龄在16~26岁,包括高中生14人、大学生25人、研究生6人;独生子女26人,非独生子女19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28人,乡镇17人。
安芹,王茹2.2. 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根据自编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开放式回答,探索青少年在个体化发展过程中情感、认知和体验的发展变化,基本内容包括在个体化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对自我独立程度的评价,与家人、同伴的关系及互动模式的转变,对未来规划的想法以及形成过程,成长过程中重要人物或关键事件的影响等。
访谈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同意访谈全程录音,每次访谈约60~120分钟,根据访谈进展每位被访者访谈1~3次,将访谈录音逐字誊录。
首先将资料导入在Nvivo8.0中转录和粗编,仔细分析原始材料,根据性别、不同被试、访谈次数及语句进行初级编码,其中F 表示女性,M 表示男性,如M1-1-1代表第一位男性被访者第一次访谈说的第一句话;接下来进行开放编码,深入分析找出有意义的单元反复比较,尽量全面收集能代表被访者真实心理状态的概念,通过不断比较和类属分析后共获得6280个意义单元;然后进行主轴编码,将相关的意义单元加以整合归纳逐渐形成有意义的主题,通过情境分析和主题分析发现并创建不同意义单元之间的类属关系,共获得14个自我分化表现特征的主轴编码;最后进行核心编码,对关联性质的编码进一步比较和拆分,检查并确认各主题的含义,经课题组反复讨论对主轴编码进行理论取向的高度概括,最终归纳出3个核心编码。
3. 研究结果3.1. 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及核心编码三级编码分析,最终确定我国文化下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从青少年主体视角出发,其自我分化基本内涵包括个体层面、关系层面以及社会层面。
首先呈现在个体取向,强调自我成长的演变过程,主要描述个体伴随成长在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独立性发展;其次表现在关系取向,展现寻求亲密感和个体感的平衡过程,主要描述个体在关系中的情绪表现、能否坚持自己、人际融合或情感断绝以及权力、冲突等表现;最后转向社会取向,体现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变化,主要描述个体随年龄增长不断适应社会环境,在与家庭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中成长。
Figure 1. The connotation of youth self-differentiation图1. 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基本内涵3.2. 青少年自我分化的发展历程3.2.1. 个体层面:实现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是青少年自我分化的指征由父母驱动转向自我驱动,自我评价逐渐趋于理性。
由父母驱动转向自我驱动是青少年分化发展的重要转变,能够理性地评价自己表明个体在走向成熟,而且青少年自我导向与自我评价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对高中生来说,行动的重要动力来自父母的认可,“我的成绩不允许有放松时间,因为我爸妈,安芹,王茹如果我放松就觉得对不起他们”(F5-1-30)。
由于高中生视学习为唯一任务,自我认知比较单一,整体评价也偏向积极,“我可以调整好情绪面对成绩,人际关系还是很不错的,觉得可以去闯,想独立,但爸妈对我缺乏信心”(M3-1-44)。
大学时通常会经历一个要自主行动与父母发生分歧的阶段,“有时候爸妈过多干涉,我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会,他们就问我功课,觉得参加活动影响学习让放弃,因此吵过架,自己不是小孩子了”(F18-1-10),正是因为与父母的分歧导致对自我的认识会发生摇摆,认为自身发展不够成熟,“我还是偏理想化,有时候想不太周全,遇到事情做得不太全面,比较依赖不够独立”(F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