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人教版
主题:初中生物光合作用
目的: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意义及影响因素。

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PPT、教材、实验器材、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5分钟)
1. 复习生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

二、讲授光合作用(15分钟)
1. 通过图片、文字等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讲述光合作用的意义: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质。

三、实验展示(15分钟)
1. 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叶绿体在光照下的反应。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对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2. 总结光合作用的意义以及保护光合作用的生态环境。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写一份作文谈谈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六、课堂反思(5分钟)
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
3.熟悉光合作用中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4.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影响因素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的收获。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和分享,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4.拓展延伸:布置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c)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拓展:
a)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b)组织学生参加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开展环保行动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c)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等,进行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反应方程式、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以及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步骤清晰,数据准确,结论合理,实验报告撰写规范。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二、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3.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2.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1.讲授2.实验教学3.课堂讨论五、教学流程5.1. 热身活动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

问题如下:光合作用是什么?对环境有什么影响?5.2.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

5.3. 实验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具体步骤如下:1.实验材料:水蕨、盆、酸水玻璃片、草莓苗。

2.实验步骤:1.准备草莓苗和水蕨,将它们分别浸在盆里。

2.在草莓苗和水蕨的顶端用修长的酸水玻璃片夹住一片叶片,让叶片的中间部位直接暴露在外面,使阳光能够射入叶片中,将其放在太阳下。

3.过一段时间,观察叶片和水蕨对氧气的释放情况。

5.4. 知识深化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的实验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5.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后作业综合课上所学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什么是光合作用?能否简单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2.光合作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3.你认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如何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七、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掌握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完善实验方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说课稿石家庄市六中雷英军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2.说明绿叶在制造淀粉的同时释放氧气。

能力目标1.尝试设计实验,学会控制变量,阐明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2.尝试设计和组装“排水取气法”的装置,运用这一操作技能进行实验。

情感目标1.模拟科学探索的过程,参与实验设计、体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原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理念设计和个性化实验方案设计这是一节典型探究式实验教学,体现自主学习和创新教育。

在准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实验时,我们采用金鱼藻或黑藻、大烧杯、短柄漏斗、试管,准备5套,其中4套用于学生活动,一套用于演示实验。

三、教学流程设计情境激趣:你能想办法在叶片上印上你的像吗?怎么做?(学生答不出)上完今天的课以后,你再想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演示:小资料: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1988年,光合作用的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

得奖的评语中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问题:光合作用如此重要,它为自然界奉献了什么?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分步演示玉米地、玉米棒子--吃玉米--玉米种子剖面滴碘液后的显色反应的图片:问题:看图分析,做出假设,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组织、引导、启发、帮助:①玉米为人提供了什么营养?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呢?(学生能够根据图片答出淀粉,并能够说明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为后面的实验设计中“如何检验淀粉的存在”做铺垫)②玉米叶进行光合作用还是玉米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学生答:叶,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③绿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而淀粉却大量贮存在种子里,说明绿叶中的淀粉可以运输到种子中(补充说明,叶子本身也消耗一部分淀粉)。

(为后面的实验设计中“暗处理”的方法作好知识准备)出示一盆天竺葵,开始实验设计④你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让这盆天竺葵制造一些淀粉,证明给大家看?(学生:使用两盆植物,一盆照光,一盆遮光,然后用碘液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对这一初步设计的评价:确定了实验变量(光照的有无),确定了检验方法(淀粉遇碘变蓝的显色反应)。

光合作用说课教案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

光合作用说课教案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

说课教案第三节光合作用大庆石油高中怀颖课题: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2、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册第3单元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 册第3单元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案

第1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技能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3、情感态度方面:(1)在独立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

2、难点: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启发法、演示法、讲授法2、学法:对比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今天来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得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说起。

【导入新课】空气中氧气所占的比例仅为21%左右,而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都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二、自主学习,认知体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的增重完全来自于土壤,因此植物增重多少,土壤就减轻多少。

你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吗?【海尔蒙特的否定】海尔蒙特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因此设计了著名的“柳树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1页“想一想,议一议”分析:1.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3.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呢?17世纪后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正是由于这些气孔,植物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后来在1773年,普里斯特利又做了一个经典实验。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122页,图3-33普里斯特利实验分析:1.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2.有几组对照实验?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3.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空气的成分,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光合作用教案《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④很多植物的叶片到秋天会变红,很多植物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吗?本题涉及了植物细胞中色素及其比例变化的问题。

一般来说,正常叶片的叶绿体中有两大类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分子比例为三比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三比一,叶黄素和胡萝卜的比为二比一。

由于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叶子总是呈现绿色。

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衰老时,由于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先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至于红叶,不是叶片中叶绿体的色素造成的,而是由细胞液泡中的花色素引起的。

因秋天温度降低,植物体内积累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的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储存于液泡中。

而花色素类似于酸碱指示剂,从碱性到酸性会呈现从蓝色到红色颜色渐变,具体而言是,pH=7~8 时呈淡紫色;pH<3时,呈红色;pH>11则呈蓝色。

由于秋天时液泡中花色素增多,且细胞液pH值又偏酸性,因此叶子就变红了。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初中生物人教七年级上册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和碳-氧平衡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二)能力方面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四、教学准备:课件,演示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问: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绿叶在光(淀粉)。

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答:光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必要条件。

问:实验还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植物细胞所需要的有机物是自己制造的。

板书:光有机物引言: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都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觉到缺氧呢?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复习,回答,概括结论。

倾听思考,阐述想法。

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概括结论。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

(一)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讲: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科学家都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合教材、课件,展示经典实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活动一】:想一想,议一议引导学生阅读海尔蒙特实验过程的资料,课件展示思考题。

1.分析实验前后柳树苗和土壤的重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2.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呢?3.想一想,水是对实验产生作用的唯一因素吗?海尔蒙特以小组为单位,对经典实验进行分析讨论。

阅读教材,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是否忽略了什么?【活动二】:课件展示普里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3.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上册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一组展示绿色植物生长的照片导入新课。这些照片将呈现出植物在阳光下的生长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植物能在阳光下生长得更好?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1.绿色植物是如何利用阳光进行生长的?
2.光合作用是什么?它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3.我们身边的光合作用实例有哪些?
2.技能点:实验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设计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3.填空题:填写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应用题: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光合作用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光合作用知识,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作用。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光合作用的收获和感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进行户外观察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学目标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认识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识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自制的收集氧气的装置。

教学器材: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卫生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装置。

教学课件: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

(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助燃。

)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

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他们为什么会熄灭和死掉?点燃的蜡烛和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其它的变量?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光合作用初中生物教案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初中生物教案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

光合作用初中生物教案初一生物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植物的生活》中的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过程、条件和产物,以及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过程、条件和产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生物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过程、条件和产物。

难点: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制造自己的食物,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过程、条件和产物,让学生对光合作用有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直观感受。

4. 例题讲解:针对光合作用的公式和过程,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2. 光合作用的公式3. 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2)暗反应4. 光合作用的条件5. 光合作用的产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过程、条件和产物。

2. 答案: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其公式为: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

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需要光照、叶绿体、酶等条件,产物为有机物和氧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现代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形成长期记忆。
-通过绘制概念图、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定期进行知识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展示美丽的农田、茁壮成长的植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关注,进而导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一主题。
-通过绘制概念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
2.选择一种农作物,分析其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
-短文要求:介绍该作物的生长特点,阐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这两种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实际效果。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热爱农业、服务农业的情怀。
4.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生物学素养: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特点及其应用。
3.组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拓展知识视野,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使用实物模型,如植物叶片、呼吸作用的装置,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生命活动的进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3.5.1{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3.5.1{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反应式,结合实验现象,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光合作用。
(3)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换与传递的过程。
(4)巩固: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介绍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自信心。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观察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如植物的生长、氧气的产生等,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你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逐渐浓厚,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章节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生物的分类等。然而,由于光合作用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对光反应、暗反应等环节的理解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七年级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七年级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七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3. 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植物。

2. 光合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实验材料:绿叶、酒精、碘液、清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提问:植物为什么能生长?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能生长是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二、自学(5分钟)1. 学生自学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能量转换。

四、实验(15分钟)1. 教师演示光合作用实验,学生跟随操作。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条件、原料和产物。

2. 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原因,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通过自学、讲解、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和能量转换,以及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

初中光和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条件。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 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绿色植物叶片样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植物有什么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通过光能将水分解产生氧气和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利用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了氧气和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同时也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四、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条件(10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2. 介绍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五、实例分析(10分钟)1. 提问:光合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和森林火灾防控的重要因素。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和条件。

2. 强调光合作用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教案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的教案

光合作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学情分析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七年级的上册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

七年级的上册生物《光合作用》教案.doc

光合作用(两节合并为一节实验课)一、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解实验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程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氧气和有机物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

(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

(为什么)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

(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分析实验结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内有淀粉生成果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储存于有机物中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光合作用不书本 P128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只是产生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合作用
课题:光合作用
课型:复习课
知识目标: 1.识记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2.理解、应用光合作用的过程。

3.比较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

能力目标: 应用新陈代谢的理论多角度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学会使用多种实验方法和手段验证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情感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经典实验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科学家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伟大贡献和意义。

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

难点: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导课:通过新陈代谢概念的复习和分析,导出绿色植物的重要代谢过程——光合作用
新课: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提问:让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概念、写出总反应式,并进一步引导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等基本内容。

2.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强调:根据新陈代谢概念内容知道光合作用概念和反应式只代表这一代谢的总体过程,它的详细过程应该包括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过程。

引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两个代谢过程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光能在叶绿体中的传递和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过程两幅图片,让学生写出两个阶段所包含的化学反应的反应式并依次序排列。

学生展示有序的反应式。

师生围绕这些反应式共同分析这两个阶段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得出与新陈代谢过程相一致的内容即①光合作用是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变化。

②它的内容包括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③总体上是同化作用过程。

为突出重点设置思考题:如何用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或验证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过程,从而引出光合作用发现中的两个经典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卡门、鲁宾实验。

碘试剂染色法—萨克斯实验。

教师强调同位素标记法和碘试剂染色法是化学知识和手段在生物学研究的应用,不但在光合作用发现中有重要意义,在光合作用发现后的继续研究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手段。

习题过渡
•科学家用含有14C的CO2来追踪某植物光合作用中的C原子,这种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
A、CO2 →叶绿体→ ATP
B、CO2 →叶绿素→ ATP
C、CO2 →乙醇→糖类
D、CO2 →三碳化合物→糖类
教师设疑:另一位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另外一种植物追踪的结果与本题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呢?如何解释?
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答出是C4植物
3.C3植物和C4植物
提问学生什么是C3植物和C4植物?师生共同回顾两个代谢途径的区别,教师强调这是生理上的区别。

继续设疑:如何通过实验手段从其他方面区别两类植物呢?
学生会根据教材内容答出两类植物在叶片结构上有区别,可用显微镜观察切片的方法验证。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C3与C4植物叶片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碘试剂染色实验做进一步验证与区别。

做题巩固:
1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微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被染成 ,被染成颜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见,玉米属于植物,小麦属于植物.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种,即 .
2
讨论:通过叶绿体的离体实验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两个重要环境因素
◆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是一个整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者是紧密联
系、缺一不可的。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结束本课也引出下节课内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