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型分解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1页
c 1.5 n1 2n1
n 1 c 1 n c 0.75
抗震规范规定 c0.85
FEK1Geq (底部剪力作用的标准值)
1 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由T1查设计反应谱
G eq 结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 EK 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S
S2j
例 3—4 三层结构,80,北京 Ⅲ类场地。
多遇地震的层间地震剪力,ζ=0.05
m1 27t0 m1 27t0
解:(1)求T1,T2,T3(方法后面要讲实用方法)
T1 0 .467 s T 2 0 .208 s T3 0 .134 s
X1T 0.334 0.6671.000 XT2 0.667 0.6661.000 XT3 4.019 3.0351.000
总的水平地震作用
n
n
FEK Fl 11 HlGl
F F 于是 i
l1
HiGi
n
EK
l1
HlGl
三、顶部附加地震作用l1的计算
经过计算发现底部剪力法对于层数比较多的结构(自振周期长 T总1≽的1地.4T震g)作,用顶拿部出水一平部地分震,作作用为计集算中结力果作偏用小在,顶所部以。规范规定:将
2 T2 2 0 .156 s
⒉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X X1 12 1 1 0..0 40 8 0 8 X X2 22 1 11 .7 .010 00
第一振型
F1i 11x1iGi
1T T1 g0.9ma x00.3 .255 0.9 80.1 60.1158
x1,x2,....x..j, 1,2,......j,
§10-7--振型分解法
... 0 ... 0 ... ... ... M n
0 0 ... ... K n
广义刚度矩阵 (对角矩阵)
主振型矩阵的性质:当[M]和[K]为非对角矩阵时,如果前乘 以[Y]T、后乘以[Y],这可以使它们转换为对角矩阵[M*]、 [K*]。利用主振型的这一性质,可将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 程变为简单形式。
n (i )
8
例:图示简支梁EI=常数, θ=0.6ω1, 求动位移幅值。
P sin t
m l/3 l/3 m l/3
例1:图示简支梁EI=常数, θ=0.6ω1, 求动位移幅值。 解:1) 求柔度系数 4l 3 7l 3 δ11 δ22 , δ12 δ21 243EI 486 EI 15ml 3 λ1 (δ11 δ12 )m 486 EI ml 3 λ2 (δ11 δ12 )m 486 EI
i j i j
5
广义质量矩阵 (对角矩阵)
M 1 0 [ M ] [Y ]T [ M ][Y ] ... 0
K1 0 [ K ] [Y ]T [ K ][Y ] ... 0
0 M2 ... 0
0 ... K 2 ... ... ... 0
1
第10章 结构动力计算基础 主要内容
§10-1 动力计算的特点和动力自由度 §10-2 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10-3 单自由度体系的强迫振动 §10-4 阻尼对振动的影响 §10-5 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 §10-6 多自由度体系在简谐荷载下的强迫振动 §10-7 振型分解法
2
(1) 主坐标 任意一个位移向量{y}都可按主振型展开:
1 (2) Y 1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振型分解法的基本原理。
你看啊,这振型分解法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工具。
咱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结构想象成一个大合唱团,每个成员就是结构的一部分。
而振型呢,就像是每个成员独特的唱歌方式。
这些振型可不是随便来的,它们就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主唱、和声等等。
每个振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当这个大合唱团开始表演时,不同的振型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旋律来歌唱。
那这和我们的振型分解法有啥关系呢?其实啊,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复杂的结构的振动给分解成一个个单独的振型的振动。
这就好比我们把合唱团的表演分解成每个成员的歌声。
这样做有啥好处呢?嘿嘿,这可就厉害了!一旦我们分解好了,我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个结构在振动时的各种表现。
就好像我们能清楚地听到每个成员的歌声,知道谁唱得好,谁可能有点跑调。
而且啊,通过振型分解,我们还能更好地预测这个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
这不就跟我们了解了每个成员的唱歌风格,就能猜到他们在不同歌曲中的表现一样吗?你说神奇不神奇?这振型分解法不就是在帮我们解开结构振动的秘密嘛!再想想,要是没有振型分解法,我们面对那些复杂的结构振动,不就像听一团乱糟糟的噪音一样,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有了它,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啦!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分解出来的振型,来设计更稳定、更安全的结构。
就好像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来打造一场完美的音乐会一样。
这不就是科技的魅力吗?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解决那些看似复杂无比的问题。
所以啊,朋友们,振型分解法真的是太重要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结构振动这个神秘宝库的大门。
让我们能在这个领域里畅游,探索更多的奥秘。
你们说,这振型分解法是不是超级厉害的呀!。
振型分解法
n n
xi
i 1,2, N
j 1
j 1
xg(t)
mi m ( i xi xg )
cx k x mI g (t ) m x x
1 1 2
xi (t ) x ji D j (t )
j 1
N
x t q (t ) q (t )
2 1 2
已知
Dj (t ) 2 j j Dj j2 Dj (t ) j xg (t )
X M X j
T j
X j M I
T
g (t ) x
(t ) 2 D 2 D (t ) D j j j j j j
n
X M X j
T j
i ji
X j M I
T
g (t ) x
X M I j X Tj M X j
T
* * X j M I C K j j g (t ) D j (t ) Dj D j (t ) x * * * Mj Mj Mj T
2 * K* j jM j
* C* j 2 j j M j
(t ) 2 D 2 D (t ) D j j j j j j
振型
质点
x X sin t
1 11 11 1
x X
1 12
12
sin t
1 1 1
x12 X 12 m11 k11 1 x11 X 11 k12
2
这一比值不仅与时间无关,位移比值始终 保持不变。这种振动形式称为振型。按 1振动时称为 第一振型,按 2振动时称为第二振型。
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区别
振型分解法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区别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都是结构动力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两种方法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振型分解法。
振型分解法是一种基于结构模态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结构的动态响应分解为一系列模态振型的叠加来分析结构的反应。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构的响应表示为一组相互独立振动的模态组合。
这些模态是结构自由振动的解,在没有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下,结构只以某一特定的频率和振形振动。
对于一个多自由度的结构,它的振型是通过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方式获得的。
振型分解法需要结构的动力特性,如模态频率、阻尼比等。
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是将振型分解法与反应谱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反应谱是反映结构对地震作用的响应特点的一种图表。
它描述了结构所经历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位移等物理量的随时间变化关系。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结构的反应谱表示为一系列模态反应谱的叠加。
与传统的反应谱法不同的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结构的振形特性。
它将结构响应分解为一组模态响应,每个模态振型都有自己的模态反应谱。
通过分解得到的模态响应与各自的模态反应谱相乘,再相加得到结构的总反应谱。
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基于结构的模态特性进行分析。
无论是振型分解法还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都需要得到结构的振型信息。
其次,它们都可以用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通过分析结构的振型和模态反应谱,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从而进行结构的设计和安全评估。
然而,振型分解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也存在一些区别。
首先,振型分解法更侧重于分析结构的模态特性和振型信息,它可以用于计算结构的自由响应。
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侧重于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它可以用于计算结构的响应谱。
其次,振型分解法可以考虑结构的阻尼特性,通过引入阻尼比来计算结构的响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课程课件
(3-72)
式中, SEk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Sj---j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一般可取2~3个振型, 当基本自
振周期 T1>1.5s 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可适当增加;
2020/10/27
第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2
---体系j振型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 ---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2020/10/27
第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7
3.5.1 水平地震作用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可用各质点所受惯性力来
代表,故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Fi (t) mi[xg (t) ui (t)]
n
n
Fi (t) mi j ji ( xg (t) j (t)) Fji (t)
72)
20)
地震特征周期分组的特征周期值(s)
场地类别
Ⅰ
Ⅱ
Ⅲ
Ⅳ
第一组
0.25
0.35
0.45 0.65
第二组 0.30
0.40
0.55 0.75
2020/10/27
第三组 0.35
第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0.45
0.65 0.90
14
例: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结构地震反应
2020/10/27
基本振型
第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二阶振型
3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 结构运动方程:
{I}:指示向量,对剪切型结构 结构地震反应:
2020/10/27
第8讲 振型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反应谱法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异同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异同介绍如下:
相同点:
1.都是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的方法,能够提供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
值。
2.都能够考虑结构的非线性特性。
3.都是基于结构自振的响应理论。
不同点:
1.计算方法不同:底部剪力法是一种强迫振动法,采用结构的等
效单自由度体系,通过对结构的受力分析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然后将地震荷载转化为等效水平力,计算结构的最大底部剪力。
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是一种自由振动法,采用结构的振型分解分析,通过对结构的振型响应进行叠加,计算结构的最大位移、加速度和应力等。
2.基本假设不同:底部剪力法基于结构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假
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全部由一个等效的质量块完成,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假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是由各个振型独立完成的。
3.能够考虑的因素不同:底部剪力法主要考虑结构的刚度、阻尼
和质量等因素,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则主要考虑结构的振型、频率和阻尼等因素。
综上所述,虽然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都是用于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的方法,但它们的计算方法、基本假设和能够考虑的因素等方
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q1 (t ) 和
q2 (t )
确定后,质点的位移
u1 (t )
和
u2 (t )
也将随之确定。
2019/2/6
第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
式(3-55)也可以这样理解:体系的位移可看作是由 各振型向量乘以相应的组合系数和后叠加而成的。换句 话讲,这种方法是将实际位移按振型加以分解,故称为 振型分解法。另外,由于和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同 一振型在不同时刻对总位移“贡献”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第
8讲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考虑两个自由度的体系。将质点和在水平向地震作用 下任一时刻的位移和用其两个振型的线性组合表示, 即:
u1 (t ) 11q1 (t ) 21q2 (t )
u2 (t ) 12 q1 (t ) 22 q2 (t )
(3-55a)
(3-55b)
2019/2/6
0.05
例: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解: (1)求体系的自振周期和振型 m 180t
型组合公式,称为完全二次项组合法,简称CQC法:
S
ij S i S j i 1 j 1
m
m
(3-65)
式中 ,s-----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m-----参与振型组合的振型数,一般可取2~3个振型, 当基本自振周期 T1>1.5s
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可适当增加;
2019/2/6
一般的多自由度线弹性体系,式(3-55)可写成如下形式
{u(t )} { j }q j (t ) [ ]{q(t )} 3-56
j 1
n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n
j
ij 1 ,下面证明它是成立的:
1 as is (i 1, 2,3, , n)
即:
s 1
(1)
式中: ij
1 a111 a212 an 1n 1 a2 21 a2 22 an 2 n (2) 1 a1 n1 a2 n 2 an nn 为振型矩阵的元素:a j 为常系数,由式(1)可唯一确定。
多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面水平运动影响下,质点 i 上的总惯性力是:
Fi (t ) mi [ xg (t ) xi (t )]
为了推导简便,将 xg (t) 写成如下形式:
xg (t ) xg (t ) j ij
j 1
n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使上式成立的唯一可能是 将1按振型展开:
n
sin j (t )d
第 i 质点相对于结构底部的位移可求出如下:
xi (t ) T i ,:q q j . ij j . j (t ). ij
j 1 j 1
n
n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利用振型矩阵关于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正交性将多质点体系分解为 一个一个单质点体系来考虑,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下面说明如何利 用单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反应谱来确定多质点弹性体系的地 震作用问题,即所谓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广义模态位移可用杜哈美积分写出:
j qj j
或
t
0
xg ( )e
j j ( t )
sin j (t )d
q j (t ) j . j (t )
j (t ) 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用来计算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的一种方法。
该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振型分解的原理,求解各阶振型对应的等效地震作用,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对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可考虑为计算两种类型的地震作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考虑平扭藕联效应的地震作用。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此为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刚重比刚重比是指结构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刚重比=Di*Hi/GiDi-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刚度,可取该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Hi-第i楼层层高Gi-第i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周期比的调整将导致结构侧移刚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刚重比。
因此调整周期比时应注意,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某主轴方向刚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可采用削弱刚度的方法。
同样,对刚重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周期比。
特别是当结构的周期比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规范上限主要用于确定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见高规5.4.1和5.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上限要求,说明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大,应该予以考虑。
规范下限主要是控制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
见高规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
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振型分解法名词解释
振型分解法名词解释
你知道啥是“振型分解法”不?听我给你讲讲哈。
有一回啊,我看到一栋高楼在大风中摇晃。
我就有点担心,这楼会不会倒啊?后来我听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说,不用担心,这楼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各种情况,其中就用到了振型分解法。
振型分解法呢,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结构振动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振动模式来分析。
比如说,一栋高楼在地震或者大风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振动,但是这些振动可以分解成一些特定的模式,就像把一个大问题拆成了小问题。
我记得朋友还给我举了个例子,就像你玩拼图游戏。
一个大拼图很难一下子拼好,但是你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块,一个一个地拼,这样就容易多了。
振型分解法就是把复杂的结构振动问题分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
在生活中啊,虽然我们不一定会直接用到振型分解法,但是了解一下还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说,我们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时候,也可以试试把它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
所以啊,振型分解法就是一种解决复杂结构振动问题的方法。
嘿
嘿。
简述振型分解法的概念
简述振型分解法的概念
振型分解法是一种将机械振动分解为基础振型的方法。
在振型分解法中,将振动系统的振动分解为若干个特定的基础振型,每个基础振型都可以单独研究和分析。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机械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假设振动系统是由无限多个基础振型组合而成的,每个基础振型都具有独特的振动特征。
通过将实际振动系统的振动与这些基础振型进行比较,可以确定系统的振动模式和振动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振型分解法通常使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用于分析各种振动系统的振动特性,例如弹性体、受迫振动系统和旋转机械等。
总之,振型分解法是一种重要的振动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理解和优化机械系统的振动特性,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1 -。
振型分解法
振型分解法
振型分解法是一种将非周期信号表示为一组基本振型叠加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文本处理等领域。
振型分解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信号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振型的线性组合形式,即:
f(t) = a1(t)v1(t) + a2(t)v2(t) + ... + an(t)vn(t) 其中,ai(t)是时间函数,称为系数函数;vi(t)是时间函数,称为振型函数。
通过选取适当的基本振型,可以得到较好的信号重构效果。
振型分解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选择一组基本振型,通常选择正弦函数、余弦函数、高斯函数等。
2. 利用最小二乘法或者正交化方法来确定各个基本振型的系数函数。
3. 将系数函数和对应的振型函数线性组合,得到原始信号的近似值。
4. 对剩余误差进行迭代修正,直至误差满足要求。
振型分解法在信号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噪声去除、特征提取、模式识别等方面。
由于其可解释性好、计算简单等优点,也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剪力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剪力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讨论的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求解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剪力方面的应用。
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地震荷载可能会对结构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准确估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剪力变化对于设计可靠、安全稳定的建筑物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研究目的。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理论基础、求解过程以及其应用范围与限制。
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等效静力法原理来求解结构的最大位移,并给出相应的求解步骤和计算公式。
第四部分将重点研究底部最大剪力的求解,包括底部剪力分布特点、剪力计算方法及公式导出过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结果对比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向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和解释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在求解结构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剪力中的应用。
通过阐述相关理论基础、求解过程以及实例分析,旨在为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该方法存在的限制,并提出改进方向,以促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发展。
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1 理论基础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结构动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将结构的地震作用响应按照不同振型进行分解,进而求解结构在各个振型下的最大位移和底部最大剪力。
该方法基于以下两个理论基础:首先是振型理论。
振型是描述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运动状态的数学函数形式。
结构可通过特征向量与自由振荡频率确定其对应的振型形态。
其次是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是一种表征动力响应强度与频率关系的曲线。
通过将地震输入转化为加速度-频率坐标系上的曲线,可以获取到某个特定周期(频率)下结构对地震作用响应的峰值。
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
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结构地震作用是指当地震发生时,土地和建筑结构受到强烈震动的现象。
这种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等级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研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掌握结构地震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最常用的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之一,本文将对其基本原理进行简述。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建筑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将结构的振动分解为一系列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组合。
这些单自由度结构可以看作是理想的固定质量、无阻尼、线性弹性振动系统,其特定振动模式称为振型。
建筑结构的复杂振动模式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振型组合表示出来,从而计算建筑结构的反应谱。
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先要将建筑结构的振动模式分解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然后对每个单自由度系统进行动力分析。
在单自由度振动系统中,结构包含一个质点及其连接着的刚性弹簧和阻尼器。
在地震激励下,质点会因惯性力而振动,其振动的形式由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型所决定。
振型由结构的固有振动和阻尼比所决定。
通过计算每个单自由度系统的反应谱,可以获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
在振型分解反应谱计算中,每个振型被赋予一个动力增益因子。
该因子测定了该振型对于特定的频率范围内地震激励的放大效应。
动力增益因子的大小受到结构的频率和阻尼比的影响。
因此,结构频谱密度和激励频谱密度的乘积可以得到该振型的放大系数。
通过对不同振型的反应谱进行叠加,可以得到结构的总反应谱。
总反应谱代表结构的响应特性,包括其最大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同时,当知道入射地震波的激励谱时,可以通过反应谱计算出结构的最大位移、应力和感应力等参数。
总之,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结构振动分解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通过计算每个单自由度系统的反应谱来获得结构的总反应谱。
利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可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abaqus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一、引言abaqus是一种常用的仿真软件,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abaqus中用于地震工程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1. 振型分解振型分解是指将结构的动力响应分解为一系列基本的振型模态的叠加。
在地震工程中,结构的动力响应可以通过对振型模态的分解来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对于确定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和位移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2. 反应谱法反应谱法是一种结构动力分析的常用方法,它以结构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等动力响应为基础,通过建立相应的反应谱曲线来描述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特性。
在abaqus中,可以使用反应谱法来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情况。
三、abaqus中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实现1. 模态分析在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结构的模态分析,通过abaqus可以求解结构的振型频率和模态形状等信息。
2. 地震加载在模态分析之后,需要进行地震加载,abaqus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震波形数据对结构进行加载,并求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3. 振型分解通过abaqus可以进行振型分解,将结构的动力响应分解为一系列振型模态的叠加。
4. 反应谱计算根据振型分解的结果,可以利用abaqus中的反应谱分析功能,绘制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谱曲线,从而全面地了解结构的响应特性。
四、案例分析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演示abaqus中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实现过程。
1. 结构模型假设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砖混结构,在abaqus中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
2. 地震加载选择适当的地震波形数据,对结构进行地震加载,求解结构的动力响应。
3. 振型分解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振型分解,得到结构的振型频率和模态形状等信息。
4. 反应谱计算利用abaqus中的反应谱分析功能,绘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曲线,分析结构的响应特性。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公式推导过程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公式推导过程一、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基本原理。
1. 多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
- 对于一个具有n个自由度的线性弹性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为:M ẍ(t)+C ẋ(t)+Kx(t)= - M1ẍ_g(t)其中,M为质量矩阵(n× n阶),C为阻尼矩阵(n× n阶),K为刚度矩阵(n× n阶),ẍ(t)、ẋ(t)和x(t)分别为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n维),ẍ_g(t)为地震地面加速度时程,1是元素全为1的列向量。
2. 振型分解。
- 假设多自由度体系的位移x(t)可以按照体系的振型φ_j(j = 1,2,·s,n)进行分解,即:x(t)=∑_j = 1^nφ_jq_j(t)其中,φ_j为第j阶振型向量(n维),q_j(t)为第j阶广义坐标(标量)。
- 将x(t)=∑_j = 1^nφ_jq_j(t)代入运动方程M ẍ(t)+C ẋ(t)+Kx(t)= - M1ẍ_g(t),然后左乘φ_i^T(φ_i的转置向量),得到:φ_i^TM∑_j = 1^nφ̈_jq_j(t)+φ_i^TC∑_j = 1^nφ̇_jq_j(t)+φ_i^TK∑_j = 1^nφ_jq_j(t)=-φ_i^TM1ẍ_g(t)- 由于振型具有正交性,即φ_i^TMφ_j=0(i≠ j),φ_i^TKφ_j=0(i≠ j),并且对于比例阻尼C = α M+β K,也有φ_i^TCφ_j=0(i≠ j)。
- 当i = j时,定义广义质量M_j^*=φ_j^TMφ_j,广义刚度K_j^*=φ_j^TKφ_j,广义阻尼C_j^*=φ_j^TCφ_j,则对于第j阶振型,有:M_j^*q_j(t)+C_j^*q_j(t)+K_j^*q_j(t)=-φ_j^TM1ẍ_g(t)进一步化为标准形式:q_j(t)+2ξ_jω_j q_j(t)+ω_j^2q_j(t)=-frac{φ_j^TM1}{M_j^*}ẍ_g(t)其中,ω_j=√((K_j)^*)/(M_{j)^*}为第j阶圆频率,ξ_j=frac{C_j^*}{2M_j^*ω_j}为第j阶阻尼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用来计算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的一种方法。
该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振型分解的原理,求解各阶振型对应的等效地震作用,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对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可考虑为计算两种类型的地震作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考虑平扭藕联效应的地震作用。
适用条件(1)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此为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2)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刚重比刚重比是指结构的侧向刚度和重力荷载设计值之比,是影响重力二阶效应的主要参数刚重比=Di*Hi/GiDi-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刚度,可取该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Hi-第i楼层层高Gi-第i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周期比的调整将导致结构侧移刚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刚重比。
因此调整周期比时应注意,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某主轴方向刚重比大于规范限值较多时,可采用削弱刚度的方法。
同样,对刚重比的调整也可能影响周期比。
特别是当结构的周期比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结构外围刚度的方法规范上限主要用于确定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见高规5.4.1和5.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上限要求,说明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大,应该予以考虑。
规范下限主要是控制重力荷载在水平作用位移效应引起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
见高规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规范下限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
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长细比长细比=计算长度/回转半径。
所以很显然,减小计算长度或者加大回转半径即可。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计算长度并非实际长度,而是实际长度乘以长度系数,长度系数则与柱子两端的约束刚度有关。
说白了就是要看与柱相连的梁或者基础是否给力,如果这些构件的刚度越高,那么长度系数就越小,柱子的计算长度也就越短。
具体公式你可以去看钢结构规范,我记得长度系数的具体算法是附录D。
至于回转半径,那是个几何概念,你去看看基本的几何手册(当然要高中以上的)就明白如何加大回转半径了,大学课本上有。
高层设计的难点在于竖向承重构件(柱、剪力墙等)的合理布置,设计过程中控制的目标参数主要有如下七个:一、轴压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轴压比,保证结构的延性要求,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 6.4.2和7.2.1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轴压比不满足要求,结构的延性要求无法保证;轴压比过小,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相应墙、柱的截面面积。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二、剪重比:主要为限制各楼层的最小水平地震剪力,确保周期较长的结构的安全,见抗规5.2.5,高规3.3.1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水平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1)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2)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3)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三、刚度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以下方法调整:1)适当降低本层层高,或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
2)适当加强本层墙、柱和梁的刚度,或适当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和梁的刚度。
四、位移比:主要为限制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见抗规3.4.2,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调整方法如下:1)由于位移比是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的,最大位移比往往出现在结构的四角部位;因此应注意调整结构外围对应位置抗侧力构件的刚度;同时在设计中,应在构造措施上对楼板的刚度予以保证。
2)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五、周期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使结构具有必要的抗扭刚度,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4.3.5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扭转效应过大,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合理。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利用结构刚度与周期的反比关系,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加强需要减小周期方向(包括平动方向和扭转方向)的刚度,或削弱需要增大周期方向的刚度。
当结构的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可按以下方法调整: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 轴和Y轴)的抗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抗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抗扭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抗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
6)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肯定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周期比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
六、刚重比: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避免结构的失稳倒塌,见高规5.4.1和5.4.4及相应的条文说明。
刚重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刚度相对于重力荷载过小;但刚重比过分大,则说明结构的经济技术指标较差,宜适当减少墙、柱等竖向构件的截面面积。
刚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增强竖向构件,加强墙、柱等竖向构件的刚度。
七、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主要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能力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3及相应的条文说明;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应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层间受剪承载力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指定薄弱层个数”中填入该楼层层号,将该楼层强制定义为薄弱层,SATWE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提高本层构件强度(如增大柱箍筋和墙水平分布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或加大截面)以提高本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或适当降低上部相关楼层墙、柱等抗侧力构件的抗剪承载力。
上述几个参数的调整涉及构件截面、刚度及平面位置的改变,在调整过程中可能相互关联,应注意不要顾此失彼。
如果结构竖向较规则,第一次试算时可只建一个结构标准层,待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重比等满足之后再添加其它标准层;这样可以减少建模过程中的重复修改,加快建模速度。
自振周期特征周期1、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
与结构的高度H,宽度B有关。
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周期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加大震害。
2、特征周期:是建筑场地自身的周期,抗震规范中是通过地震分组和地震烈度查表确定的。
结构的自振周期顾名思义是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及刚度有关,具体对单自由度就只有一个周期,而对于多自由度就有同模型中采用的自由度相同的周期个数,周期最大的为基本周期,设计用的主要参考数据!而特征周期是,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水平段与下降段交点的横坐标,反映了地震震级,震源机制(包括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地震本身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场地的特性;如软弱土层的厚度,类型等场地类别,所以我认为特征周期同时反映了地震动及场地的特性!它在确定地震影响曲线时用到!1.特征周期:是建筑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由场地的地质条件决定;2.自振周期有结构子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用结构力学方法求解;主要指第一振型的主振周期3.结构的自振周期主要是避免与场地的卓越周期重合产生共振;4.卓越周期与特征周期有关;卓越周期由场地的覆盖土层厚度和土层剪切波速计算求解(见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特征周期: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等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详见抗震规范. 自振周期:是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H,B有关.当自振周期与地震作用的1/f 接近时,共振发生,对建筑造成很大影响. 另外:目前就场地的有关周期,经常出现场地脉动(卓越)周期,地震动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