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_(精)
世界城市史的发展趋势和案例分析

世界城市史的发展趋势和案例分析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的加速,全球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也是全球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的中心。
为了探索世界城市史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并以实际的案例分析为基础,来剖析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向现代化、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标志。
尽管城市化的速度和历史背景不同,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都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聚居在村落和城镇中。
但是,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源于现代化工业革命时期的兴起。
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化的加速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城市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尽管城市化的过程对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城市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机会,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政策、计划和发展的中心,同时也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部分: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案例分析1.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可持续性是指城市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为未来城市发展保留资源、环境和社会存在的能力。
根据欧洲可持续城市联合会的定义,可持续城市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多个因素的需要,使城市能够长期发展和繁荣。
一些全球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上海已经开始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保持城市发展的长期良性循环。
2.智能城市发展智能城市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城市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城市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智能化城市。
目前,全球有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投资智能城市技术,如新加坡、东京、首尔和纽约等城市,其通过整合交通、能源、医疗、安全等智能技术来提高城市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
世界五大都市圈

世界五大都市圈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及北美五大湖等五大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财富和先进生产力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
从经济发展层面上讲,都市圈是一个集社会、经济、技术为一体的网络化经济空间。
它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的基础上,也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都市圈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是基于其地缘优势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纽约都市圈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世界五大城市群之首,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跨越了10个州,其中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大城市,以及40个10万人以上的中小城市。
该区域总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陆地面积的1.5%。
圈内人口达到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集中了美国70%的工业。
纽约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大致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年之前的孤立分散的城市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伴随着交通与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城外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但各城市间的联系较少,显现出彼此独立发展的状况,地域空间板块结构极其松散;第二阶段是1870年后到1920年初的单中心城市体系形成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横贯大陆铁路网的形成,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各城市的建设区基本成型,整个区域逐渐形成了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第三阶段是1920年到1950年的多中心城市群雏形阶段,城市发展不断向周边郊区扩展,超越了建成区的地域界限,逐渐形成了大都市圈;第四阶段是1950年以后的大都市圈发展成熟阶段,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出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在扩大,且沿着以纽约、费城两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轴线扩散,圈内各城市的形态演化以及枢纽功能走向成熟。
纽约、东京、伦敦制造业发展模式及对上海的启示

起步阶段 '!))#&!($# 年 代 中 期(+纺 织 和 食 品加工行业是这一阶段的两大主导产业#以它们为 代表的轻工业推动着东京经济的发展$纺织%食品 行业对制造业增长的相对贡献度#在!)%%&!(## 年高达%&!"3#在!(##&!("#年为&#!&3$
复苏阶段'!(+#&!(&#年代(+此时正值东京 的战后重建阶段#钢铁%化工%机械等战略部门成 为重要的工业部门$同时#食品%纺织等关乎民生 的行业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心%广 告 咨 询 中 心 的 优 势#逐 步 打 造 ,纽 约 制 造-#重新定义美国制造业$整体上看#纽约制造 业的发展可分为$个阶段$
全球城市

• 城市发展个性化
– 现代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只突出一 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是发展趋势 – 比如意大利的服装名城米兰,瑞士的钟表之都 洛桑等城市
• 区域城市共生化
– 城市发展呈现区域内所有城市优势互补、联动 发展的态势,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都市圈 甚至跨国都市圈,区域城市一体化越来越成为 一种突出的趋势。
全球信息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通讯网络日益 发达,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在世界城市集聚, 发达,最先进的通信技术在世界城市集聚, 各种经济贸易,市场决策等经济、 各种经济贸易,市场决策等经济、政治各 方面的信息通过全球通讯网络汇聚于世界 城市以及将信息传递到全球各地! 城市以及将信息传递到全球各地! 在全球信息网络中世界城市充当着主要的 节点, 节点,支配着互联网的全球地理结构
三、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
• 城市交通一体化
– 交通布的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系 统的有机结合将使现代城市交通成为整个一体 化服务系统。
• 城市环境园林化
–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 使城市成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 统和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 类居住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 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 国家的贸易中心; 国家的贸易中心; 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 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 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 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 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 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 大的人口中心, 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 裕阶层人; 裕阶层人; • 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
世界城市

北京实现世界城市目标 五大革命性提升
一、从传统型业态向现代型业态的 革命性转移
以纽约为例,在13个业态组成中居 前4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业、专业科 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与管理相关服 务业,在整个国际贸易中占据将近50%。 特别注重从传统的货币资本管理向自然 资本管理(如资源银行、环境银行、生 态补偿银行、碳交易银行)转移的金融 创新体系
世界城市的原理(6)
世界城市总是意味着去寻求 “对于人类进步、全球秩序、 世界共享、多元文化、生态平 衡的良治良能和世界文明的支 撑能力”。
世界城市的原理(7) 世界城市总是意味着去寻求 “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 标的逼近能力以及对于人类普 世原则的解释能力”。
(三) 建成世界城市的 基本标志
世界城市的形态演化
传统集镇(点状分布) 近代城市(线状分布) 现代城市(平面发布) 世界城市(立体发布)
点状 线状 面状 体状
传统集镇
近代城市
现代城市
世界城市
点状集贸中心
近代城市
现代城市
世界城市的形态进化次序
世界城市
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 世界城市的演化
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集贸市场,双方现场交易,实 物交换为主,辐射距离狭小) 线状表征:1维模式(近代贸易口岸,沿江沿海设市,强 调通达效应,减少运输成本) 面状表征:2维模式(现代城市,强调多元结构,以时间换 取空间,实物与虚拟交易并存,以实体经济为主) 体状表征:3维模式(世界城市,强调等级、有序、互 补的立体网络协调,虚拟交易为主,五流通畅的全球 化,创新现代服务,由只是引导产品研发与孵化,最 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世界城市的形成条件
具有特定的人口数量、空间规模、经济强 度、社会成熟度、全球化程度、国际影响力、 地缘领导水平、文化底蕴的综合实力。 具有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真实储蓄率、投 入—产出效率、资产—负债比、可持续发展 能力的国际领先水平。 具有领先、促进、引导世界发展趋势与创 新水平的深厚伟力。 具有适应发展的国际优势、制度优势、社 会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
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_(精)

[8]Alerssia Sammarra and Fiorenza Belussi,2006,“Evolution and relocation in fashion-led Italian districts:evidence from two case-studie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November:543-562[9]Biggiero,L.,2006,“Industrial and Knowledge Relocation S trategies under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The mov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mong Territorial System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 November:443-471[10]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4A Theoretical Maodel Analysise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Duo shu-jie(zhong shan polytechnic Guangdong zhong shan 528404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 to organize the industrial special activity with industrial chain as a tie has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show different transfer patters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This paper models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 based on the vertical chain and the two factor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factor intensity of the different segment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transaction costs, regional factor and market size difference to the patter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Keywords: industrial chain,industrial correlation,relocation patter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冯筱斐黄玲冯湘凌①(中央财经大学摘要:纽约、伦敦、东京是全球顶尖的三大城市,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世界城市交通系统对比研究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市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独特地位,享有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而构建了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 或者“都市连绵区”等形式的全球战略性空间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引擎。
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发展经验看,在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的发展过程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及其引发的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给交通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建设支撑世界城市发展的交通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都市圈分析区域的空间划分目前,世界城市大都是自中心区向外围不断地扩张,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半径为5公里、15公里、30公里、50公里的四个社会经济活动圈层地带(附图)。
国际上公认的纽约、东京与伦敦大都市圈的空间划分如表1所示。
其中,分区1为城市中心区,分区1和分区2构成了大都市市区;分区1、2、3构成大都市市区及周边地区;分区1、2、3、4构成了大都市圈。
人口和就业岗位特征分析城市中心区居住人口不断减少,大都市圈外围地区人口迅速增长从表2可以看出,大都市圈的1区居住人口较少,但人口密度较大;在伦敦和纽约,2区是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居住人口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8%和35%,而东京与之不同,在4区的居住人口最多,目前已经超过了1994万人,约占东京都市圈总人口的63%。
根据伦敦、纽约和东京人口发展趋势分析,三座城市1区的人口数量呈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伦敦、东京下降最为明显;2区是三座城市内重要的居住区,居住人口变化不如1区明显,其居住人口数量将随着城市世界城市交通系统对比研究—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 张晓东 李 爽1990年1区2区3区4区1、2、3、4区面积(km2)27155188071683927224百分比(%)0.15.732.461.9100.0面积(km2)2373450362737233165百分比(%)0.12.215.282.5100.0表1 三大都市圈各分区的面积面积(km2)4257511601136613143百分比(%)0.34.48.886.5100.0伦敦纽约东京表2 世界城市各分区的人口规模及密度(1990/1991)1区2区3区4区1、2、3、4区居住人口(万人)17.7667.6475.3594.41755居住人口密度(人/km2)65604300540350645居住人口(万人)54.3695.4602.9631.71984.3居住人口密度(人/km2)2361094701200230598居住人口(万人)26.6789.8369.21994.13179.7居住人口密度(人/km2)633013740318017502419伦敦纽约东京附图都市圈圈层式发展示意图4区3区1区2区5km15km30km50km人口总量的逐年增长而增长,增长到一定程度后逐渐趋于稳定;3区和4区是都市圈内人口的主要增长区,居住人口呈快速上升趋势。
伦敦、纽约、东京经济转型的经验极其借鉴

伦敦、纽约、东京经济转型的经验极其借鉴一、三大都市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一)伦敦伦敦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在当代众多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中,只有伦敦经历了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四次长波,历经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且重化工业阶段相对较长。
20世纪20~30年代,伦敦相继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包括电器机械、汽车、飞机工业等,从而大大推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的20多年,伦敦的制造业部门结构合理,工资相对较高,引进技术和工艺,专业化水平高。
在若干工业部门中,伦敦占有相当大的产出份额。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伦敦进入了从重化工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的经济转型,经历了大约20多年的时间。
在经济转型的初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伦敦原来强大的制造业呈现明显的衰退,相当数量的工厂关闭(直接造成20万人失业),部分企业向伦敦之外的地区转移,制造业部门出现大量失业。
“导致伦敦制造业衰退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些是西方老工业化国家共有的原因,如国际竞争的加强、工厂现代化投资不足导致生产能力下降、特定时期的汇率对制造业出口不利等;但更主要的是发展空间狭小、土地价格昂贵等因素,在产业生产急需大规模空间时,城市有限空间束缚了其扩张。
尽管伦敦的制造业整体处于下滑,但仍有一些相当强的高工资、高附加值的产业部门,比如印刷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通讯产业。
随着制造业的衰退,伦敦其他部门的就业岗位也在减少,比如建筑业、公用事业、运输和通信业、配送贸易等部门,在1973-1983年失去了21.8万个工作岗位。
伦敦的就业人口从1961年的430万人降到1985年的350万人,出现了整个社会就业减少的局面。
随着公司外迁和经济不景气,甚至还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的情况。
为此,伦敦的经济处于长达20多年的萧条之中。
但在制造业就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就业人口处于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伦敦的全部服务业就业稳定在260万人左右(1978~1985年)。
其中,有些服务部门的就业水平是下降的,特别是运输和通讯业;而银行、保险业等就业水平则是上升的。
国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_省略_区的启示_以纽约_伦敦和东京为例_叶振宇

量的国际金融机构, 办公面积达 1700 平方米, 占中心区面积的 60% 左右, 用地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并 已经开始由过去的过度集中转向 分散。
2008.9 19
城市发展战略
city
果从城市中观层面看, 东京的商务 区已经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一 个网络结构的发展空间。
2.政府行为成为生产性服务业 的空间分化的外部动力。
在东京成为国际城市的过程 中, 政府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政府主导的 发展规划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 政府承担着许多原本可由私人 部 门 从 事 的 活 动 。同 时 , 国 家 权 力 的集中带来相关服务产业集聚, 如 金 融 保 险 、商 业 服 务 、教 育 咨 询 等 。 此外, 在历次规划中, 东京多次提 出在首都圈分散中枢管理的职能, 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体, 特别 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 陆续完善了
出, 且金融、国际商务、航运等国际 商业活动兴盛, 最终使伦敦率先成 为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 尤其是 1870 年~1914 年期间, 伦敦的全球 经济中心地位达到顶峰。与纽约的 发展类似, 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 布的调整给伦敦生产性服务业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英国 的 制 造 业 从 20 世 纪 80 年 代 开 始 衰退, 就业人口迅速向服务业转 移,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 才储备。
3.追求创新成为生产性服务业 持续发展的动力。
行业创新为伦敦的生产性服 务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 方面表现为同类或相关行业的集 聚, 产业集聚有助于产业创新和技 术传播。据统计, 现有近 3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总 部 设 在 伦 敦 , 全 世 界 知 名 金 融 机 构 、法 律 服 务 机 构 和 会 计服务机构都在伦敦设有全球总 部或区域性分支机构。伦敦集聚了 500 多家跨国银行和 800 多家保险 公司, 每年外汇成交总额超过 3 万 亿英镑, 国外上市公司达到 530 余 家, 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 保险市场和证券市场之一。生产性
城市规模结构变化的国际经验研究——以伦敦、东京、首尔为例

DOI :10.19699/ki.issn2096-0298.2021.21.027城市规模结构变化的国际经验研究——以伦敦、东京、首尔为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韩少秀摘 要:在过往发展历程中,部分发达国家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通过人口分散化政策对其首都地区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进行了调控,本文通过以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典型城市为例,对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政策原因、政策历程和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这些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大城市规模调控政策导向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规模;政策调控;国际经验;教训本文索引:韩少秀 .城市规模结构变化的国际经验研究[J].中国商论,2021(21):027-030.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1(a)-027-04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部分发达国家曾对其首都地区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进行了调控,主要是通过以人口分散化为目标的政策,引导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城镇和其他地区流动。
以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为例,解构其在城市调控政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控思路提供参考借鉴。
1 英国伦敦大伦敦城包括伦敦中心城区(包括从伦敦城市中心半径20~25km 范围绿化带以内的地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属于英国区域规划中的英国东南部经济区。
大伦敦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下降,人口向周边地区转移的阶段。
1960年大伦敦城的人口规模为910万人,1960年以后,伦敦地区经历了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过程,到1990年,人口规模又增长为805万人。
伦敦中心城区的发展受到“绿带”的限制。
“绿带”内的人口一直在下降,但是东南部城市化地区的人口却在增加。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事务部数据显示,1995年,大伦敦地区的人口规模为832万人,随后大伦敦地区的人口一直在增加(见表1)。
从19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伦敦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大伦敦城的人口快速增加,伦敦的内城区(中心城区)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促使伦敦决策者开始思考应对策略。
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业】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一第一次工业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郑州模拟)某学者指出:“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该学者强调的是,工业革命( )A.与技术进步无关B.孕育于特定的历史条件C.只能发生于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欧洲D.是偶然发生的文化现象【解析】选B。
工业革命首先表现为技术的进步,故A错误;“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即工业革命是在欧洲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故B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向外传播,工业革命也可以在落后地区发生,故C错误;“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偶然发生的,故D 错误。
2.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 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 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
这表明( )A.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B.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C.政府领导工业革命的开展D.工业革命完善了专利制度【解析】选B。
材料强调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而非强调发明数量的增加,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命,故A错误;工业革命高峰时期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体现出专利保护推动了工业革命高峰的到来,故B正确;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政府的领导,故C 错误;材料反映出发明获得专利数量的增加,没有涉及专利制度自身的完善,故D 错误。
3.下面是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
此想象画客观上反映了 ( )A.西方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B.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缺乏C.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D.人们对动力革命的探索与向往【解析】选D。
根据题目中“19世纪中期”可知,此时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完成,故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工业化下机械化不断实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故B错误;C表述与题目中“19世纪中期西方某刊物上”不相符,故C错误;D表述与题目中“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画”相符,D正确。
世界城市伦敦的形成

伦敦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启示摘要:英国首都伦敦是世界城市之一,其繁荣的金融商业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伦敦的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入手,对其发展的历史契机进行概述,对其发展的城市战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挖掘更深层次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启示我们应如何合理规划,抓住契机,科学发展。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许多学者公认的,与东京、纽约并列的三大顶级世界城市之一。
从中世纪伦敦古城到21世纪世界经济的”指挥中心”, 伦敦经历了从封建社会聚居区向现代资本主义大都市的转变过程, 也经历了从一国政治首都向全国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变的过程。
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是指以伦敦城为依托包括其余32个区的大伦敦市。
一、伦敦世界城市的历史沿革伦敦作为与东京,纽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它成熟的最早,发展的也是最快的。
从18世纪以来伦敦经过了200年的历史契机的培育和发展,从中世纪的古城沿革到19世纪的伦敦市,进而在20世纪发展扩张为大伦敦区,其成为世界城市存在着尤为明显的时代契机和城市发展特征。
下面我们将梳理伦敦城一步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历史轨迹。
1.中世纪以前的古伦敦城罗马人在公元1世纪开始在泰晤士河北岸大规模兴建聚居区,定名为伦蒂尼厄姆城。
经过不同民族的更替,在10世纪以后,诺曼王朝开始大兴土木,建设了很多至今仍世界闻名的建筑,如伦敦塔,西敏寺大教堂等。
在整个中世纪时期,伦敦经历了人口增长的一个快速时期,随着人口的扩张,伦敦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2. 成为欧洲商业中心的伦敦城16世纪早期的宗教改革为伦敦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个突破性的契机。
新教的兴起和亨利八世对于宗教的严厉限制和打压,使伦敦城的宗教势力衰弱,从而使城内的商业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这时期的伦敦已经成为欧中的商业中心。
在18世纪以后,在伦敦城的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其金融贸易机构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大量的交易行、银行、保险公司、仓储码头鳞次栉比。
从伦敦、纽约和东京看世界城市形成的阶段、特征与规律

RE l G ONALDE E 0P V L ME NT
巴黎人 H5.万 ,两者相 差不 多 。但 N 15 美 的 中心 位 置 。2英 国强 大 的工 业 基 础 推 47 8o .
年, 伦敦人 口2 2 ,巴黎人 口1 1 ,伦 动 贸 易 的发 展 , 由此 推动 航 运业 、金 融 3万 3万 并 敦人 口是 巴黎人 口的1 7 。但由于当时 保险业 的发展 , .倍 7 英镑成为世界通行货币。 经济规模较小 , 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少 , 伦 3 国最大的银行的总部多设在伦敦。 . 英
式 。另 外 ,钢 铁 冶炼 方 法取 得 不 断 突破 , 钢铁 工业 迅 速发 展 ,成 为 新 兴主 导产 业 , 并 推 动铁 路运 输业 的发展 ,形成 现代 交 通 运 输业 的革命 性 发展 。 济 中心 ,并 于 17年 达 到它 的发展 顶 峰 。 80 为新 的世 界城 市 。
( ) 三 第三 阶段
本 阶段 由于 电 的 广 泛 应 用 和 内燃 机
业 。此外 ,化 学工 业也 成为 主导产 业 。
本 阶段 前半期 ,英 国仍 然 是世界 经 的发 明 ,电气 机 械 、汽车 工业 成 为 主导 产 16 年 , 国铁的产量 占世界 的5 %, 80 英 3 煤
从 形 伦 成 敦 的
阶
◎ 陈 磊
纽 段
约
和 特 东 征 京 与 摘 要 : 以科技 进 步推 动 产 业发展 和 工 业化进 程 为 主线 ,选取 伦 敦 、纽 约和 东京 看 规 三个典型世界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这三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出发,试图通过从科技进步、 世 律 界 城 市这 一链 条研 究世界 城 市形 成和 发展 的阶段 、特征 与 工业 化进 程 、经济 发展 到世 规律 。 界 关键 词 :世界 城 市 伦敦 纽约 东京 城 2 93 【 中图分 类号 】 F 9 .1 3
世界的城市分布与发展

世界的城市分布与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世界上的城市分布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探讨世界的城市分布与发展,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分布的地理特点世界的城市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点。
首先是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这是因为沿海地区有良好的港口条件,便于贸易和交通发展。
例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知名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地区。
其次,一些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河流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因此,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开罗、巴格达等就位于河流附近。
此外,还有一些城市分布在山区。
山区城市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
世界著名的山区城市,如瑞士的洛桑、喀山等,都以其迷人的山水风光而著名。
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分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因此城市也会在这些地区迅速发展。
例如,伦敦、纽约等全球金融中心就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政治因素也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吸引投资和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迅速崛起为现在的经济中心。
自然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等,往往更容易吸引人口和资源。
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就因其美丽的自然环境而成为世界知名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
根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全球60%以上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
这给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城市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需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英国-美国-日本城市群简析)

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转载自安徽社科院“聚焦泛长三角”)城市群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因此它主要分布在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西欧城市群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的地区,城市化水帄高,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均以多个城市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包括:1、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集中了英国4个主要大城市和10多个中小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2、法国巴黎——鲁昂——勒阿弗尔城市群。
该城市集聚区是法国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群。
3、德国莱因——鲁尔城市群。
该城市群区域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是欧洲工业中心。
该城市群集合体是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
4、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这是一个多中心马蹄形环状城市群,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
该城市群的主要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美国城市群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3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
1、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帄原,它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地带,其间分布的萨默尔维尔、伍斯特、普罗维登斯、新贝德福德、哈特福特、纽黑文、帕特森、特伦顿、威明尔顿等城市将上述特大中心城市连成一体,在沿海岸600多公里长、100多公里宽的地带上形成一个由5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超大型城市群,面积约13.8万帄方公里,人口约4500万人,城市化水帄达90%。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

世界城市体系与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世界城市体系也在不断演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
城市的发展模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
一、世界城市体系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世界城市体系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为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等。
这些城市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新兴市场经济的崛起,亚洲、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城市也开始崭露头角。
例如,中国的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中心。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迅速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更加频繁。
这种全球化的城市体系促进了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二、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两种。
传统模式主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工业生产和劳动力的集聚。
这种模式在欧美等地区较为常见,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工业生产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兴起。
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注重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不再仅仅是工业生产的聚集地,而是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中心。
例如,硅谷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者。
此外,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这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城市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世界经济中心城市成长的必要条件

世界经济中心城市成长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上海和纽约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除去政治等重要因素外,而在世界经济中心形成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首先会列举一个城市建立和发展的一些自然人文条件,其次将会结合纽约和上海的例子,以具体的方式探讨一个城市发展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必要条件。
最后,由以上例子所讨论的结果来得出一个结论。
标签:纽约;上海;经济中心;必要条件F741 引言与普通城市不同,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对于自然和人文条件有着非常高乃至于苛刻的条件。
下文将会以纽约和上海为例,着重探讨世界经济中心出现的一些必要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
通过比较这两个城市的相同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地区想要发展为世界经济中心所必须具有的一些条件。
2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对于一个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城市发展的初期,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这种作用更加明显。
2.1 气候上海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湿润。
上海最冷月月份的平均气温为37℃,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27.8℃,年均降水量为1123毫米。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上海的气候类似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或者华盛顿特区的气候。
纽约的气候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纽约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0.4℃,而最热月7月的气温则为24.2℃,纽约的年均降水量为1091毫米。
很难评判纽约的气候和中国的哪一地方相似,纽约的气候与北京相似,但是气候却相差甚大。
北京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使得北京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此外,北京年内降水量分布极为不均,夏季降水量占了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
而与北京不同,纽约的降水量分布较为均衡,此外,纽约的年温差也较北京小。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中心对于气候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
只有一个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才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性。
纽约和上海的气候都符合这一特征,它们都处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湿润地区,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世界主要城市的地理特征与发展

世界主要城市的地理特征与发展世界上的城市数量庞大,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模式。
地理特征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以全球主要城市为例,探讨它们的地理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部分重要城市都位于河流、海洋或湖泊等水域周边,如伦敦、纽约、东京等。
水域资源为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和贸易便利条件,使城市成为商业与文化的中心。
此外,河流和海洋还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温和的气候,有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些城市则位于内陆地区,如北京、莫斯科、孟买等。
虽然它们没有水域的优势,但其地理位置独特,扮演着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角色。
内陆城市往往通过陆路和铁路与其他地区相连,发展了繁荣的交通和贸易网络。
二、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是城市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产业结构。
举例来说,多山地区的城市往往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如罗马、香港等。
这些城市通过山脉和高地的保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风格。
另外,在气候条件上,地处温带的城市往往发展了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而位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城市则更具有旅游业和服务业的优势。
三、人文环境的影响人文环境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口特点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雅典、开罗、巴黎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成为了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也为这些城市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人口数量和结构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
大城市如上海、墨西哥城、孟买等,由于人口众多,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同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组成也为城市带来了多样性和创新力。
总结起来,世界主要城市的地理特征与发展密不可分。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每个城市的独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Alerssia Sammarra and Fiorenza Belussi,2006,“Evolution and relocation in fashion-led Italian districts:evidence from two case-studie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November:543-562[9]Biggiero,L.,2006,“Industrial and Knowledge Relocation S trategies under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and Digitization:The move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mong Territorial Systems”,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8, November:443-471[10]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14A Theoretical Maodel Analysise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Duo shu-jie(zhong shan polytechnic Guangdong zhong shan 528404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 to organize the industrial special activity with industrial chain as a tie has beco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and show different transfer patters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This paper models industrial relocation patters based on the vertical chain and the two factors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factor intensity of the different segments in the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transaction costs, regional factor and market size difference to the patter of industrial relocation.Keywords: industrial chain,industrial correlation,relocation patter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与模式分析——以纽约、伦敦和东京为例冯筱斐黄玲冯湘凌①(中央财经大学摘要:纽约、伦敦、东京是全球顶尖的三大城市,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大城市的形成过程,以及现在的体系都对世界其他城市的发展有借鉴和引导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区位条件、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三大城市的形成过程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其经验,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区位条件;世界城市;产业结构世界城市就是处于全球城市体系顶端的对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较大的少数城市。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城市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城市网络成为跨国界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框架。
其中,世界城市作为全球化经济的空间节点,承担着世界性调控和集散功能,是全球城市体系中最高能级的城市。
世界城市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目前被国际公认的世界城市主要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城市。
本文通过对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些主要世界城市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其经验,以期对中国发展世界城市提供理论借鉴和启示。
1 世界城市的形成需要较好的区位条件区位优势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地域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场所。
人类的生存和经济活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度的降雨,因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影响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对世界城市而言,发挥其全球辐射功能,需要广泛的交通及其他途径的联系,因而应具备较好的区位条件。
纽约、伦敦和东京皆具有区位优势。
1.1纽约的区位优势①作者简介:冯筱斐,黄玲,冯湘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167纽约濒临大西洋,又属五大湖地区,其发达的水路系统,使交通更加便利,为港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纽约也成为了最大的港口。
良好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的移民者来此,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1.2伦敦的区位优势伦敦市中心位于北纬51度,西经00度,四季温差小,空气湿润,多雨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适宜的自然地理环境, 冬暖夏凉的气候也让英国的大部分地区不易结冰,利于作物生长和内河航运业的发展。
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的伦敦,距河口88公里,海轮可直达,是西欧许多大河的出海口。
伦敦正是依托港口建设,成为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1.3东京的区位优势东京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日本列岛的中部,关东平原的南端,东京湾的西北岸。
整个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相当丰富。
地理环境上的优越成为东京的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
2 产业结构服务化是世界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城市能级主要取决于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服务业比重的上升。
纽约、伦敦和东京产业结构的演进证明了这一规律。
2.1纽约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经验在前工业化时期,纽约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储运业和批发商业,接着是保险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技术的发明,以及伊利运河的开通,大大缩小了运输成本,纽约开始向美国的最大港口城市迈进。
此时,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最大的银行相继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纽约的货物贸易,航运和金融服务中心使其成为典型的商业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产品在在欧洲有了强劲的需求,许多财团如摩根、洛克菲勒和许多的工业托拉斯将总部设在纽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国家,纽约也成为世界的首位城市。
在现代条件下,集聚于城市的传统制造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空间成本的上扬超过其所带来的利益,制造型企业纷纷迁离中心城市。
技术知识等教育类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广告,电影,媒体等娱乐产业也成为其主要产业之一,今天的纽约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中心。
得到;在此时期一些产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制造业的转变是最为突出的。
二十世纪初, 纽约市人口数增长到第一个高峰值。
此后基本保持平稳。
近年, 纽约市的人口超过了历史最高值。
就业人口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从1950年的103.9万人到2001年的23万人,服务业的比重相对上升,从50.8万人到146.5万人。
相应的,纽约的功能从物质生产中心向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金融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科学、文化、教育中心演变。
表1 1950 ~ 2001 年纽约市就业人数结构变化就业人数(万人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1 采矿业 0.2 0.2 0.2 0.1 0.0 0.0 0.0建筑业 12.3 12.7 11.2 7.7 11.5 12.2 12.5制造业 103.9 94.7 76.6 49.6 33.8 24.3 23.0服务业 50.8 60.7 78.6 89.3 114.6145.7 146.5贸易业 75.5 74.5 73.5 61.3 60.8 62.7 61.9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33.6 38.4 45.8 44.8 52 49.1 48.7 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 33.2 31.8 32.3 25.7 22.9 21.3 21.2 各级政府部门 37.4 40.8 56.3 51.6 60.8 56.7 57 全部 346.8 353.8374.6330.1356.6372.1 370.8资料来源:美国劳工局1681692.2伦敦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经验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伦敦在20世纪中期就已进入服务业主导型经济阶段。
不论是产值还是就业结构,伦敦的服务业都占据主导地位,到2001年,从就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就业比重接近89.8%。
作为世界级的城市——伦敦,其产业结构的再一次升级更多的需要借助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
伦敦市长2003年2月提出的《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中,指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不仅在经济上能有极强的影响力,同时也要扩大其文化的辐射力。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种类繁多,发展迅速,已成为伦敦主要的经济支柱,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
表2反应了伦敦创意产业占英国总产值的比重;表3反应了各创意产业的产值。
表2 伦敦创意产业占英国创意产业总值的比重(单位:百万英镑.%1995年 2000年年增长率伦敦创意产业总值12258 21038 11.41 英国创意产业总值46473 85194 12.89 伦敦占英国创意产业的比重 26.38 24.68 ——资料来源:DSCMS 英国创意产业各产业报告表3 1995年和2000年伦敦创意产业产值比较(单位:百万英镑,%资料来源:DCMS2001英国创意产业各产业报告另外,全世界每年有一亿人前来伦敦参观各类博物馆和画廊,伦敦艺术品拍卖销售额仅次于纽约,位于世界第二。
全英1600多个表演艺术公司中超过1/3的公司位于伦敦,伦敦还拥有全国70%的录音室、全国90%的音乐商业活动;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大幅提高,占有全国艺术及古董代理商人数的33%、全国广告从业人员总数的46%、全国时装设计师人数的80-85%;拥有1850个出版企业和7000个学术杂志社。
①2.3 东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践经验东京产业结构的演进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3.1农业为主导的时代东京从江户时代一直到明治维新运动之前的发展一直是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很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