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音乐课审美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音乐课审美教育应遵循的原则课程改革以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让学生从美好的音乐中获得美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方法。
主要表现为:从感受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动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情感性原则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体现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
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应该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因此,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学习气氛。
二、体验性原则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
可以说音乐教学是不能通过讲授方式进行的,而是要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让学生主动体验音乐。
这就是说,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要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应以描述性为主,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诱发学生参与音乐的体验。
良好的音乐教学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在相关的活动中融进音乐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顺带地学习。
三、形象性原则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
基础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这对于作为实施美育重要途径的基础音乐教育,无异于扑面而来的春风。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极大地提高音乐教育实施美育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利于音乐教育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
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
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
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
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影响音乐审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作简要分析:l.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
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
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
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音乐教育原则
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它不再以单纯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共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享受成功这些新理念对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发现式、情景学习式、合作学习式、角色扮演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新的方式、方法一、情感体验与审美原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1、因此音乐教学都应围绕这个核心进行中小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其原因就是音乐能带给他们审美愉悦,这种愉悦感是由音乐的情感内容引发的美感,当学生从中获得了美感体验,他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审美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
2、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感知是情感体验的主要渠道,学生在多次反复地倾听音乐中从感性愉悦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升华层面,在想象与联想中,加深情感体验。
听觉与视觉艺术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具有视象性、具体性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音乐的情感,画面展示的方式多用挂图、多媒体手段。
3、运动觉感知音乐的方式,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动作来完成的,随音乐作体态律动、舞蹈、表演,是将身体运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的方式,这种形式表现的是音乐的意境和情绪,它能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4、教学活动中的唱、奏、演、听、跳,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听觉感知、视觉感知、运动觉感知是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创造性可以认为是音乐的基本属性。
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属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当属音乐欣赏,尽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但是,它能够通过一种中介因素来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在音乐教学中,中小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性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想象与联想。
想象例如对李焕之《春节序曲》的A段主题,可从下述三方面进行想象教学:(1)情绪式想象热烈、欢快的基本情绪,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体验,对回答其它情绪,并能说出理由的学生应特别鼓励。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节奏,节拍和旋律等要素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表演中,美学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决定了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以下是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1. 和谐美学原则
和谐美学原则是音乐演出中最基本的美学原则。
它指的是音乐元素之间的平衡和谐,包括声音的高低、强度、音色、节奏、旋律等。
在音乐表演中,演奏者需要将这些元素协调并且和谐地表现出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最佳状态。
节奏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控制节奏的强弱变化,以突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演奏者需要根据情感起伏,调整节奏的速度和强弱,使乐曲节奏感明显,使听众受到震撼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色彩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掌握音色和音准的变化,以达到音乐的情感表达效果。
演奏者需要通过音色的变化,来传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创造出层次感丰富的音乐表演。
协调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掌握音乐元素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美学原则。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结合动作、表情、曲目等,使各个元素相互匹配,达到整体和谐,创造出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
心理美学原则是指演奏者在演出过程中需要控制情绪和心态,以达到音乐表演的艺术效果。
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中保持平静,控制情绪,使演奏更加自如,在音乐表演中表现出最好的效果,达到艺术的极致。
综上所述,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主要包括:和谐美学原则、节奏美学原则、色彩美学原则、律动美学原则、协调美学原则和心理美学原则。
演奏者需要在演出过程中掌握这些原则,以达到最佳的音乐表演效果。
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最新教育文档
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原则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的需要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制定的基本要求,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
教育活动要受教育原则的指导。
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性原则音乐艺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且寓教于乐,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并通过教育使受教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然,贯彻思想性原则,并不是要将音乐课上成说教式的政治课,在音乐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任务应该通过音乐艺术意象的感染来完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乐艺术教育的非审美功能要通过审美功能来起作用;要重视培养受教者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受教者的审美感情,通过音乐教学使受教者重视和爱好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性的作品;还要注意发挥施教者为人师表的楷模作用。
二、情感体验原则音乐是擅长于表现人的情感的艺术形式,在音乐教育中,要从情感体验出发,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这是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
情感体验的关键是受教者的亲身体验。
在音乐教育中,要通过在施教者引导下受教者对音乐作品的亲自品味,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要开阔受教者的艺术眼界,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在对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的兼收并蓄中,形成自己开阔而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
三、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求教育既要根据音乐教学大纲对全体受教者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根据受教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将统一要求与受教者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和切合受教者的实际,即针对不同受教者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对音乐接受能力较差的受教者,不要歧视他们,多鼓励、多帮助。
对音乐接受能力强的受教者,要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在国民音乐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对于一些音乐超常儿童,可以用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作为课堂音乐教学与学校音乐教育的补充,使这些受教者成为音乐专门人才的后备力量。
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分析
音乐教学的审美要素分析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质及审美能力,接受并创造音乐文明,进而使之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法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概括地说,它遵循着下面一些原则:1.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淑性。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
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诱发和感染受教者。
因此,音乐教学化原则在于以美引真,最易为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在乐理、识谱等教学中,变抽象、枯燥的概念为生动有趣的形象,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欣赏性原则。
音乐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欣赏性”,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应体现“欣赏”的意义。
就是说,在课堂里,师生要用审美的态度来共享音乐,比如唱歌,不是唱会就行了,而是唱好,充满情趣,富于美感。
在音乐上教育儿童的并不在于他“唱得多”而是“唱得好”。
4.愉悦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是一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这种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就是所谓“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作者:李亚玲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1期[关 ; 键 ; ;词] ;音乐教育;审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实践性;双向性[中图分类号] ;J60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03-0067-01一、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美(德育因素),遵循情感性原则学者艾奈斯库说:“音乐是毫不虚伪地反应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音乐审美,就是认识和领会音乐作品的美。
音乐有很多独特的功能,如心灵的塑造,道德的造化等,只有挖掘出音乐的内在美,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遵循情感性原则。
例如,音乐老师在教《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引导学生理解田野之美,美在什么地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而拓展升华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美”的气氛环境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观念,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利用音乐中自带的音乐形象,利用其展开更形象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寓教于乐,寓教于理。
例如,在教唱《小鸟,小鸟,你真好》这一首歌曲时,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通过小乌鸦与乌鸦妈妈的对话使学生受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在歌声中受到美的感染,思想上也受到了教育,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二、借助音乐中的美,遵循形象性原则音乐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节奏、旋律、和声、音乐形象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音乐美的熏陶,就会形成美好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所以审美教育应补充呈现音乐作品的音乐美。
音乐课堂中有很多音乐教材的内容是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美感的,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一些很形象的艺术形象,并通过教师的才艺展示,多媒体网络资源来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美感。
例如,学生在学习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一歌时,优美动人的歌词和旋律把学生带入美的情景中,教师可引导女生伴唱“星星索”,指导男生随着节奏的歌词内容模仿船儿华江的声音和动作,让全体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都沉浸于“风儿啊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啊随风荡漾”的气氛中,使学生在理解美的基础上进行了审美创造。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学生为主体: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2. 综合艺术性: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绘画、舞蹈、戏剧等,使学生综合感知音乐的美。
3. 体验性教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体验性强,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欣赏水平。
4. 跨学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跨学科、跨年级、跨文化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针对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1. 听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2. 欣赏画册: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著名音乐家的画册,比如贝多芬、莫扎特等,并结合音乐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和音乐作品的背景。
3. 观看音乐表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会、歌剧、芭蕾舞等音乐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创作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5. 进行音乐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欣赏音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6. 比较音乐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对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
通过以上原则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可以使音乐欣赏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和有效。
浅析音乐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浅析音乐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发表时间:2018-07-30T11:41:05.7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赵冬梅[导读]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音乐学科已经不是边缘学科了,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音乐学科已经不是边缘学科了,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整个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师是音乐知识的传递者,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指导音乐教学的原理和法则。
必须知道有哪些原则和如何运用这些原则,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首先是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是音乐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是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个性发展。
公平的同时还有照顾每个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掌握好正确的方向,兼顾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性原则,是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说,看音乐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个别尖子;看音乐教学是否实施的是基本素质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看音乐教学是否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还是扼杀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的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以及方式方法,也就是说,整个音乐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符合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相关教育部门文件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不断发展。
”音乐教育在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必须全面树立审美教育的意识,使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第一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导读:所谓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对于儿童来说,在音乐的学习活动中除了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所谓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穿于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造等活动形式之中。
对于儿童来说,在音乐的学习活动中除了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以外,还被引领进入一个美的世界。
审美的音乐的基本特性,是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特殊性质。
这种性质是确保音乐教育目标有效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音乐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独特之处。
富有审美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使儿童的情感世界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能增强儿童的独创性,发展儿童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审美性原则,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下的音乐美的感受、体验活动逐渐培养儿童获得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为此,教师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寓美于形,即寓审美性于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内容和形式之中。
首先,教师必须为儿童选择富有审美趣味和意境的音乐作品和材料,从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开始,通过对音乐作品中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的分析和比较使儿童接受美的熏陶;其次,应注意从音乐本身的审美特性出发,使内容与形式相适应,这种适应是指两者之间是否协调、是否能够很好地唤起儿童的审美情感和体验。
例如音乐欣赏活动——《梦幻曲》,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创作的一首宁静优美的世界名曲。
由于音乐的性质是宁静而柔和的,音乐的节奏是舒缓而绵长的,且音乐对儿童来说不具备可直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化的故事或情节,因此,在给儿童欣赏此曲的活动中,可以采用一个与音乐的气氛和意境相吻合的配乐故事或散文来帮助儿童感受和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音乐欣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1. 知识普及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原则是知识的普及性。
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尽量选择那些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欣赏的音乐。
音乐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要能够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作品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技巧简洁明了地呈现给学生,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尽可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激发原则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其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去描述和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通过情感体验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并在日后的音乐学习中形成更深厚的情感基础。
3. 启发性与交互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交互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理解音乐作品。
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例如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音乐作品中的问题和亮点。
也应当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共同去感受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1. 故事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是一种融合情境和故事元素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通过选择一个具有情感寓意的故事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并将其与音乐作品进行对照欣赏。
选取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风景故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摘要】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三个重点” “四个原则”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以音乐审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
音乐审美教育由于它具有重要而特定的功能,使之在四个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育人功能,教人品德高尚;二是智能功能,教人耳聪目明;三是健康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四是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
音乐审美的这四种功能,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
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当前,要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一、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线,突出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是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处事之基。
能不能把思想素质打牢,决定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和品格。
音乐审美是塑造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取代的手段,《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都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青年学子。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音乐表演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乐器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表演中,美学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表演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体验。
以下是音乐表演中的一些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和谐统一。
音乐是由不同的音符、旋律和节奏组成的,表演时需要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音乐表演需要保持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让观众感受到整体的统一美。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情感传递。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表演时需要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表演者需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将其中的情感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原创性。
音乐表演不仅是对作品的演绎,更是对作品的重新创造。
表演者可以通过个人的艺术思考和表现方式,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原创性的音乐表演可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
第四,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技巧和精确。
音乐表演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演奏能力。
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且能够准确无误地演奏。
只有技巧和精确才能呈现出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和魅力。
第五,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创新性。
音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艺术形式,表演者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段。
通过创新,音乐表演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并且不断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与观众的互动。
音乐表演是一种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表演者需要与观众建立情感的连接,通过音乐表达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的反馈和参与也可以对表演产生积极的影响。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是和谐统一、情感传递、原创性、技巧和精确、创新性以及与观众的互动。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表演者实现艺术的目标,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并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音乐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音乐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作者:杨秀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杨秀丽(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音乐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具有“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的特殊性。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学应遵循“兴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主要原则。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性;参与性;情感性;愉悦性;创造性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265-02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学是由施教者与受教者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向交往活动,因此,音乐教学原则既包括施教者的教法原则,也包括受教者的学法原则。
良好的音乐教学原则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音乐教学应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它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不会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非常无聊的事情。
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也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原则。
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和行动,人们总是会很主动很愉快地去接触它、探究它,使接触过程或认识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因此,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巨大精神力量。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音乐教学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音乐中的美学原则音乐学知识点
音乐中的美学原则音乐学知识点音乐是一门艺术,通过声音的组合与运用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存在着一些美学原则,它们为音乐赋予了特定的美感。
本文将介绍音乐中的美学原则及相关的音乐学知识点。
一、节奏与韵律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节奏可以通过音符的长短、重音位置和音符之间的间隔来体现。
合理的节奏安排可以使音乐旋律更加生动有力,引发听众的共鸣。
韵律是一种有规律的音乐节奏,指音乐中有规律的重复或反复出现的乐句或乐段。
韵律可以使音乐旋律更加统一和流畅,让听众有一种愉悦感。
二、旋律与和声旋律是音乐中最为直观和可感知的部分,它是由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音符组成的。
旋律可以通过音高、音程、音符的排列方式等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音乐创作中,旋律的设计要注意使其既具有独特性,又具备一定的旋律性和可听性。
和声是指多个音响同时存在并且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音乐现象。
合理的和声安排可以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和谐感,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三、音色与音乐情感音色是音乐中不同乐器或嗓音所特有的音质特征。
不同的乐器或嗓音产生的声音质地各异,音色的选择和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音乐情感是音乐所能传达给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包括愉悦、悲伤、欢乐、怀旧等。
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表达情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四、曲式与结构曲式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组织形式,规定了音乐中各个部分的排列方式和结构。
常见的曲式包括奏鸣曲式、舞曲曲式、变奏曲式等。
合理的曲式设计可以使音乐更加有条理和完整。
结构是指音乐作品整体上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的关系。
常见的音乐结构包括起始部分、发展部分和终止部分等。
良好的音乐结构可以使音乐更加有张力和吸引力。
五、表演与演奏技巧音乐的表演和演奏是音乐传达给听众的重要环节。
表演包括歌唱、演奏乐器等方式,通过表演手段将音乐中的美感传递给听众。
演奏技巧是指音乐家在演奏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包括速度控制、音准、音量控制等。
音乐教育基本原则与方法
音乐教育基本原则与方法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和艺术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1. 个性化教学原则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才能和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例如,对于喜欢演奏乐器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演奏机会和个别指导,让他们发展自己的技巧和风格。
2. 综合性教学原则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不仅仅是演奏乐器或唱歌,还包括音乐欣赏、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听、说、读、写、唱、演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表达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合奏、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
3. 情感体验原则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美的享受。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奏,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4. 融合性教学原则音乐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音乐与语言、数学、美术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该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音乐课堂上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音乐家的生平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二、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1. 听觉教学法听觉教学法是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让学生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仔细聆听,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2. 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是音乐教育中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创作、演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1)
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
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
教材中安排了许多适合儿童的、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
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音乐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音乐要体现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与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触景生情获得审美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
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感体验。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
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要使学生动情,先得教师动情。
在组织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在教师的琴声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诲,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与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同时利用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有许多,以下将列举一些重要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审美统一性。
音乐表演要追求整体的美感和和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音乐家要通过技巧和表达能力将多个音符、旋律和节奏等元素统一起来,使其协调一致,给听众带来一种视听上的统一感。
第二个原则是审美平衡性。
音乐表演中要注意平衡不同音符的力度、音色和长短等,以及节奏的快慢和变化,使得整个表演过程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补充和压轴,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第三个原则是审美原创性。
音乐表演要追求独特和创新的方式、技巧和表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音乐家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演奏方式、独特的音乐解读和改编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作品,使其在众多音乐表演中脱颖而出。
第四个原则是审美完整性。
音乐表演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和结构,使得整个表演过程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音乐家在表演中要把握好音乐的起伏和高潮,使得整个表演过程有层次感和高潮迭起的效果,给观众带来完整的音乐体验。
第五个原则是审美情感性。
音乐表演要通过音乐语言和表情、姿态等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音乐家要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的节奏、音色和力度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第六个原则是审美价值性。
音乐表演要追求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艺术成就,并且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
音乐家要通过自己的音乐表演来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和思想,给观众带来一种有益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第七个原则是审美交流性。
音乐表演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音乐家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来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音乐家要注意与观众的互动和反馈,通过音乐语言和表演技巧来与观众建立起一种心灵的联系和共鸣,使观众能够理解和感受到音乐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音乐表演中的美学原则包括审美统一性、审美平衡性、审美原创性、审美完整性、审美情感性、审美价值性和审美交流性,这些原则是音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准则,有助于音乐家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水平和艺术成就,同时也丰富了观众的音乐体验和艺术享受。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剖析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7-02-02 作者简介:李扬(1979-),女,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
- 157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要素剖析李 扬1,李 伟2(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艺术系,河北 秦皇岛 066000;2.秦皇岛市第三中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摘 要:从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的审美原则,音乐教师的审美规范及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要求等方面,对音乐教育教学的审美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要素;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157-02普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研究其教学领域的审美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审美特征,使音乐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施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
所以,它们应该是美的精华,美的典范。
因此,选择与编写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基础和前提。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
比如蕴涵着美好的寓意,或托出一个美好的梦幻。
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
同时,曲调优美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烦,从而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和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
器乐教材“美”的着眼点则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融入对教材的理解之中,形成强烈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审美教育要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作者:陈鹏
来源:《商情》2008年第13期
【摘要】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三个重点” “四个原则”
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以音乐审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
音乐审美教育由于它具有重要而特定的功能,使之在四个方面,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育人功能,教人品德高尚;二是智能功能,教人耳聪目明;三是健康功能,使人身心健康;四是美育功能,培养人的创美、审美功能。
音乐审美的这四种功能,会对人的心灵、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对人的精神、心理、生理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仅对人的智力增长有所促进,而且对美的艺术感受得到升华。
作为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音乐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当前的思想实际,强调并大力弘扬我国民族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意志品格等全面的素质教育。
当前,要着重突出三个重点,遵循四个原则。
一、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线,突出思想素质教育
思想素质是素质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处事之基。
能不能把思想素质打牢,决定着一个人的总体素质和品格。
音乐审美是塑造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取代的手段,《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都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志向、有作为的青年学子。
这些格调高雅的音乐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并能升华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远大的理想,能培养
崇高的感情。
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是导致行为规范的直接原因。
因而,感情的积蓄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并外化为行动,且蓄之愈久,发之愈烈。
基于此,在学习乐理知识、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培养和巩固他们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主线,突出理想信念素质教育
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音乐永恒的表现主题。
古往今来,有数不胜数的优美旋律歌颂过祖国,有数不胜数的人接受过爱国主义的音乐教育,培育了崇高的理想信念。
音乐审美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优长于弘扬民族精神的美学特质。
当我们把爱国主义思想与美好的理想信念用音乐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时,便能广泛持续地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之爆发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产生为之奋斗的行动和动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以培养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为主线,突出人格心理素质教育
这在当代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学生因为社会压力、择业压力、人才竞争的压力等等原因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意义更为重大。
音乐对人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理想信念有着至深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音乐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发挥音乐的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高雅、健康、向上、高格调乐曲、歌曲的学习、欣赏、鉴赏,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减轻心理压力,培养积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保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以“精神振奋、积极上进、创新探索、意志坚定、迎难而上、胸襟宽广、宽容大度”为主要内容的人格品质。
这是音乐审美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同时,针对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遵循四个原则:
一、以情动人的原则
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它表情达意的手段是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等等音乐语言。
不管外在形式如何,其目的都是表达感情的起伏以及手段和感情的复杂对应关系。
音乐本身虽然没有感情,但,它是感情的载体,依赖于音乐,通过联想,可以唤起感情的投注。
可见,感情因素是音乐的第一要素。
基于此,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以情动人的原则。
具体看,要准确把握音乐的感情取向;要充分挖掘音乐中感情的力量;教学过程中要投入真挚的感情;要通过演唱、演奏、神态,感染学生,并唤起学生感情的介入。
二、紧扣曲目的原则
曲目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和依托,教学活动无不围绕特定的曲目才能开展。
要根据素质教
育的要求,精选经受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优秀经典曲目;要选取不同风格、不同国家、不同基调的曲目,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审美趣味;要强调音乐曲目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控制对曲目的说明和讲解,突出曲目的欣赏和演奏;要选择发音准确、音色优美的乐器和播音纯净的播放设备,强调音乐审美的原汁原味。
三、重视听觉的原则
音乐只有通过倾听才能感受。
“如果说,诉诸于音响表现是审美对象的属性,那么通过听觉感受是审美主体的特征。
音响的流动构成了音乐的存在方式,但必须通过听觉的感知才能实现音乐的存在价值”。
可见,音乐审美的一切可能性都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之上。
所以,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
一是要多听,只有听得多了,才能训练出“音乐的耳朵”;二是要培养正确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有效培养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以及和声感等等;三是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结合曲目,展开想象,合理联想,学会倾听,学会在音乐的世界里独自翱翔。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能动的自由活动,有着强烈的主体性的参与。
同样,对音乐的审美也是一种人的能动活动。
只有通过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的双向交流,音乐的强大生命力才能得到展示和彰显。
基于此,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参与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克服被动的消极心理,培养快乐的参与意识,怀着对音乐审美的强烈渴望投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中去;要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审美期待,活跃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要加强音乐审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音乐修养,以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桂桦.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
[2]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与实践.音乐研究,1994,(1).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