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现实紧迫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现实紧迫性

作者:金忠严

来源:《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3年第07期

【内容提要】领导干部的道德失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一现实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改善社会风气三个方面。

【关键词】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现实紧迫性

【作者简介】金忠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哲学博士,主要讲授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领导干部哲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C9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50-02

一个社会越强调什么,往往越缺少什么。为什么要强调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是因为在领导干部队伍中,道德失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一个亲属谈话时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鲜廉寡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回顾历史,我们会明显感到,官员的普遍道德失范是加速朝代更替的重要推动力,甚至可以说,历朝历代由盛转衰以致最后灭亡都是从官员的普遍道德失范开始。如果鲜廉寡耻在官员队伍中成为一种时尚,那就已经埋下了由盛转衰以致灭亡的种子。

秦朝首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个中的原因在哪里?贾谊在《过秦论》中给出了明确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期,特别是在宋仁宗统治时期,更是北宋繁荣的高峰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述的就是北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一片繁荣景象。但从英宗开始,历经神宗、哲宗、徽宗、钦宗,朝廷逐渐被小人把持着,贤人在野。仁宗时期,一大批无德小人利用王安石变法之际挤进了朝廷,把持着朝政。相反,像欧阳修、范镇、司马光、苏东坡、苏辙这些治世能臣屡受排挤,老百姓对朝廷极端不满,最后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历史是面镜子,了解历史,可以借古鉴今。今天,领导干部必须以史为鉴,面对道德失范的现实要增强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邓小平就已经看出了领导干部官德修养的问题。他在1986年1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告诫全党:“风气如此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也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同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座谈时,重提毛泽东和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并认为这一谈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二、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是提高领导能力的迫切需要

当今的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一方面,党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党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这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总体上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集中体现为思维能力,也就是认识能力;“软实力”集中体现为领导干部对上下级的非权力影响力。这两个“实力”都与道德修养紧密联系。

从“硬实力”的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角度看,求善是求真的前提,道德修养具有认识论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公生明”。《黄帝内经》中说:“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尸子·治天下》中也说:“无私,百智之宗也。”领导干部的立场问题是世界观、认识论中的根本问题,因为立场主导着认识过程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认识的结果。立场不同的领导干部,对同一社会现象的认识结果是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站在为公的立场上,出于公心,为了多数人,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一致,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能“明”;而站在为己的立场,出于私心,为私利私情所蔽,与社会发展进步相背,就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就“暗”,就会犯错误,甚至导致危辱灭亡。

二是“诚则明”。《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必须持诚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老实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求得真知,才能做到“明”,这就是“诚则明”。人们在认识了事物后,就能真正坚定自己的信念,心悦诚服,这就是“明则诚”。领导干部倘若没有诚的品质和态度,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不仅求真要诚,求善、求美同样要诚,做事更要诚。

三是“虚壹则明”。所谓“虚”,就是虚心,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向别人学习,要容得下不同甚至反对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把问题搞清楚,才能“明”。须知,能装得下别人的意见,能容得下别人的批评甚至骂声,这是强者的胸襟。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气度,认识能力不可能强。所谓“壹”,就是专心致志,认识某一事物,不可一心二用,思之又思之,用力既久,日积月累,便会豁然达通。

四是“静则明”。《管子》的《业内》和《心术》篇都认为:“修心静意,道乃可得”、“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心能执静,道将自定”。也就是说,对于“道”的探索,静则得之,躁则失之。“静”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修养。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能力,前提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掌握理解,这是当代中国的“人间正道”。但是要真正掌握它,必须首先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整天心浮气躁,成天只想着个人升迁得失,甚至沉湎于物欲情欲中,这样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深刻理解治国理政的天下大道。

从“软实力”的角度看,一般来说,下级下属对上级领导都有一种“怕”的感觉,但这里的“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惧怕”,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内心不服气。另一种是“敬怕”,即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也就是说,道德境界高的领导干部,能够在下级下属面前形成一种强大的非权力影响力,下级下属如果做不好工作觉得内心里对不起领导,关键的时候甚至会心甘情愿为领导付出一切,“士为知己者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加强领导干部官德修养是改善社会风气的迫切需要

2011年6月4日,在新华网的一篇文章中,一位著名学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我们民族的道德现状:“在这个人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里,只要我们的良知还没有泯灭,神经依然敏锐,你就会时时刻刻体味到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卖官买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劣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领导干部官德建设的缺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害。

责任编辑:胡东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