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启示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5a597c2767f5acfa0c7cd45.png)
(3)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一个外国游 客习惯性地闯红灯,被一位站在街边协警 的老头发现……
(4)日本出版业有一个规矩,书店是从 出版社购进书的,如果书没有卖出去,出 版社还需要把书从书店买回去。为什么会 形成这个规则呢?
(4)日本人的群体观念更突出表现在以 公司为家,很少出现“跳槽”现象,管理 者很愿意拨出大量资金来培训员工,不是 特殊情况从不轻易解雇员工。日本的管理 人员一般不会个人作出重要决定。
形成团队意识的原因:自然原因;日本人 从小就被教育要服从集体。小学生过红绿 灯;中午吃午餐时……
4、时间就是生命
3、蚁族般的团队精神
蚂蚁究竟是怎么一种团队精神? (1)日本企业的员工一律穿着整洁的制服,佩
戴公司的徽记,处处维护公司的形象。 (2)例:日本某电脑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在外休
假时…… (3)日本人出外旅游时总有举着小旗的领队率
领,不会有喧哗的现象;日本的机场非常安静, 夏天机场的室内温度相当高……
(5)小学课本中一再告诉学生“这个国 家生存是很艰难的,这个国家的处境是很 危险的,这个国家是随时可能被别人打垮 的”,对小学生进行防灾教育。
(6)出租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 小跑,人们工作起来都有点“拼命三郎” 的作风。
(7)从日本的建筑物来看:不管是在东 京这样的现代化都市,还是在乡村小镇, 建筑物的牢固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混 凝土打得结实,并且每幢大楼、房子都有 防震设计,粗大的三角架钢梁,把整个楼 房支撑得结结实实,虽然有点影响美观, 但着实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85e3ad9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0f.png)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灾难文化”是一个与日本紧密相关的概念。
这个国家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的灾难意识更为强烈,其灾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日本沉没》这个小说,正是日本灾难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篇论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分析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纲如下:一、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 日本的自然灾害严重性- 日本沉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 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日本宗教对灾难文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灾难文化的支持三、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 小说人物的行动反应- 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 个人与社会危机意识的关系四、日本沉没中的社会问题-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五、日本灾难文化的价值- 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我反省和整合- 对灾难后重建的启示六、日本灾难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日本灾难文化的现阶段特征- 全球灾难文化的启示- 日本灾难文化的未来趋势七、日本灾难文化所带来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危机意识与日本的异同- 如何提高中国的危机意识八、日本灾难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经典小说中灾难元素的运用- 日本灾难文学的创作倾向- 灾难文学对于我们的启示九、结论- 日本灾难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日本灾难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和引领灾难文化1. 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本篇论文开头介绍了《日本沉没》的背景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引出整片文章的主题。
介绍日本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日本沉没事件的影响。
2. 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本部分着重介绍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宗教和政府的影响,是讲述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和关键部分。
3. 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第三部分对日本沉没事件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小说人物的行为反应、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等因素,深刻揭示了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强烈性。
居安思危作文素材
![居安思危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ac7516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5.png)
居安思危作文素材未雨绸缪未可知世人皆知诗仙嗜酒,若在饮酒处早些添置围席栏杆,诗人也许不会溺水而去;世人皆知李煜好文,若在被俘之时注意诗词用句,君王也许不会饮药而亡;世人皆知项羽冲动,若在兵败之后保持镇定,也许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切史实告诉后人:未雨绸缪未可知。
日本是个岛国,多火山、地震。
于是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
他们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预灾系统,接受最早期的防灾教育。
尽管日本几年来发生了几次严重灾害,但是无重大伤亡。
中国的云南也有类似情况。
因地处热带,雨多洪涝灾害也多。
当地人将地基设得很高,即使在如今洪涝鲜见的境况下,仍用旧习。
这样一来,若真有大水,也冲不走云南了.建筑如此,做人更应当如此。
一代贪官和坤,当初就应思前想后,如若自己贪多必失,就不应伸手第一笔赃款。
靠和坤深受皇帝欣赏的才华,并不比纪大学士差,更何况先天俊秀,定能讨更多人的好感,可和坤并不善于未雨绸缪,只剩下千古骂名。
不得不提起那昏庸的商纣王,如果他在左拥右抱之时,能想想国家是否处于危机之境地,早些振奋起来,专心国事民生,商朝便不会落得这般凄凉下场,千门万户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人生如梦,能做到未雨绸缪者,一定有过人之处。
著名小提琴家,在一次盛大的音乐会中,断了弦丝。
正当所有人为他捏了一把汗时,他用残缺的琴弦拉出了美妙、不可思议的音乐。
当人问起时,他这样答:“我必须有特殊能力,去预防未知的情况,正如这次的断弦。
”我们从不为吃穿担心,但如果不幸突然降临,我们必须具备生存的本领。
动物界的蟒蛇便有这样的本领。
在食物充足,不愁吃穿时,蟒蛇一口吞入体积大于自己许多倍的猎物。
而后,在缺水少食的旱季,靠着贮存的能量,继续生存。
未雨绸缪者,人有之,动物也有之。
明天会发生什么,别理它。
只要今天做足了准备,明天就没什么可怕,甚至,令人期待……未雨绸缪--------作文素材近似的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糖衣炮弹,防微杜渐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这是自然界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16、日本核危机事故应对过程及其启示
![16、日本核危机事故应对过程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b4ba03b0b4c2e3f57276364.png)
应怠管理特别策划:互墨工噩E日囝日盟编者按: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厦爆炸事故,因事故而直接或问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十未知数。
此事故震惊仝世界,引起人们对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仅单纯就地震损失或者伤亡人数来看,与2rI『18年我国的渡川地震差别不大.而且日本此1次地震的死亡率远低于泣川地震.遽得益于日本多年来建立的比较完善的灾害监刹与预警机制、巨灾应急决策制度以及奎民较高的应急素质。
但是,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危害堪比25年前的切尔诺皿利事件(目前两核事故的等缓均为最高级7级).其给日本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各种损失伤害目前尚无法估计,并又一次引发了世界各界对核电厂的广泛关注与深^探对。
天定的背后是否也臆舍着人祸.比如核事故发生后日本相关鄙门是否度时采取了措施、手法是否得当?暂且无法定论。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有成功应对地震的能力,但是在应对核事故方面显然是不够成功的,面对一次次交发的巨变事故.我们该如何吸取经验教训、提高预警能力、加强应对措施、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这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亟需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本刊特别就“日奉2011・5辑强菅露砖罩重万方数据应急管理YlNGJIGUANU日本核危机事故应对过程及其启示可薛澜沈华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就像是一个精心编制的风险分析和应急管理的案例,把自然界和人类系统的巨灾风险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又一次感到我们在风险认知方面的知识贫乏,在应对相关突发事件时的能力局限。
可以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及其相关应对必将成为应急管理研究中的经典案例。
本文希望从应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核泄漏事故的应对,探讨其对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启示,并对中国相关机构提出政策建议。
日本地震启示录观后感
![日本地震启示录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fccc55a32d7375a5178045.png)
日本地震启示录观后感北京时间X月X日,日本发生了有史以来本土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虽然震在日本国土内,却也震在了全人类的心中……最近从网上了解日本的情况……在如此严峻的灾难面前,日本人处世不惊。
当人类四大灾难中地震,海啸,核灾三大灾难同时发生的同时,日本人表现出来的谈定,冷静,他们的危机意识无不让世人折服……可是从地震里,我从中也得到了一些体会……一:“国家领导人高度慰问,各级部门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顽强拼博,不怕牺牲,英勇与灾难抗争”,这句话可是会是灾难发生时,各电视台第一时间说的话……可是就在日本地震后,NHK ,即像中国的CCTV,全程播放日本灾难与人民…… 灾难的最新状况第一时间告诉日本民众,让他们知道最坏的结果……在这危难时刻,他们只会关注还有多少人失去联系,多少人伤亡……二:灾难发生的那一刻。
日本人的镇定无疑让人敬由心生,在办会楼工作的人们,很自觉的戴上安全幅,钻进桌子下面。
没有任何的大叫,喧哗。
在外面的民众也是很从容的走在街上,有说有笑,好像恐惧无从何来……也许这跟他们从小的教育有关,忧患意识与灾难防治从心里很自觉形成了,可是对我而言,很难想像……还记得,20**年汶川大地震,也是一次大的灾难,我清晰的记得,当时发生地震的时候,我们午觉醒来,英语老师正在教我们读单词,我迷糊中感觉电风扇在晃动,灯管也在甩动,我们的英语老师很镇静的对我们说,别急,别怕,一个一个的下楼……我们当时也并没有慌。
可是楼下的一个班,他们班不知是谁叫一声“地震啊”,他们的班主任就飞奔出了教室,跑到楼下后,朝楼上喊“地震啊,快下来啊”。
哈哈…………我写到这,我真想笑……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也听到过类似让人心寒的事情……同样是灾难,可是二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内心的恐惧,如果恐慌了,那灾难将会更大,这也是日本民众从小被灌输的思想……谈定,谈定……冷静,冷静……三:最近网上又多了一个流行词:“买盐的”,曾经的“打酱油”已经被这个词替换……还记得地震后的一天。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启示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836ba07240c844768eaee2d.png)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启示福岛核泄漏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它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是双重的,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民众对政府处置灾害的应急能力、本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信任度已经下降;国民对重灾区的人们猜疑重重,甚至出现歧视倾向,加重了受灾民众的心理负担;民众对日本政府未来的社会心理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期望。
从日本福岛核事故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方面的启示,如加强政府与技术专家的对话与交流,充分尊重专家权威性的前提下,确保对话的开放性、平等性,以此达成协议,形成共识;正确处理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与矛盾;科学预测技术风险,做好技术的安全评估;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提高民众的心理抗压能力等。
标签:社会心理;福岛核事故;影响与启示福岛核泄漏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它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是双重的,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影響。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如期进行,日本政府也向民众承诺加快“去污”进度,让民众早日回归故里,但是精神上的创伤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愈合,因为天灾固然让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赖,可是当天灾的背后夹杂着人祸时,人们对事情的看法就不一样了,有责备,也有更深刻的反思,更有抹之不去的心理痛楚。
一、福岛核事故:天灾与人祸日本是一个土地面积有限而科技相对发达的窄长型岛国,虽然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但是其核电站有55座,有效解决了电源不足的困境。
2011年3月11日下午1点46分,由于东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引发10—38.9米的海啸,致使55座核电站中的11座自动关闭,最终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氢气爆炸。
该核电站共有6台核电机组,其中的第1、2、3号机组在地震发生时还处于正常发电状态,4、5、6号机组因为在维修之中而没有启用。
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bec2b54312b3169a451a440.png)
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对我国的启示谭映月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日本在处理危机事件,尤其是各种灾害危机事件中,经验丰富,并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
本文试分析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以期借鉴日本应对各种灾害的措施,给予我国建立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启示。
【关键词】日本灾害危机管理启示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近几十年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显著增强,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着手提高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日本的灾害危机管理体系及特点1.日本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
在日本,危机是指国民的生命、身体或者财产受到重大的威胁和损害,其范围包括大规模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和其他紧急事态。
大规模的灾害包括地震、台风、火山、雪灾等;重大事故是指船舶、列车、航空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事故、爆炸事故、剧毒品等大量泄漏和流出事故等;重大事件是指暴动、恐慌、劫机劫船、恐怖事件;其他紧急事态包括日本受到武力攻击、预测驻外日本人需要撤回避难的事态。
日本政府根据各类危机事态,构建了不同的危机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灾害危机管理、安全危机管理、健康危机管理、环境危机管理、企业危机管理和社会危机管理等体系。
日本作为一个受到多种灾害威胁的国家,防灾减灾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共同面临的任务。
其现今比较完善的灾害管理体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灾害事件之后逐步改进形成的。
2.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体系。
日本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规定了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指挥决策框架机构。
其灾害管理行政的主体为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市町村政府、指定公共机关、指定地方公共机关、指定全国性的公共事业以及指定地方公共事业。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23b8349336c1eb91a375d56.png)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我不知道大片《日本沉没》在国内的票房,也未见国内媒体如何评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因此不揣冒昧的打破沉默,谈谈个人看法。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说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终于在劫难逃,海底板块儿的撞击结果是岛国日本将不可避免的被海水淹没。
于是,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孤胆英雄借助现代科技潜入三千米以下海底,引爆埋设好的相当于几十枚核弹爆炸当量的装置,把可能拖日本入海的板块儿拦腰炸断。
首先承认,拍灾难篇日本决不是好莱坞对手,其视觉冲击力远非《泰坦尼克》和《海神号》,电脑特技效果过多过滥,很假。
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焦点。
先从一个看似并不相关的现象说起。
两周前我去日本京都开会,难免四处看看,体察民情和风俗,增加自己对邻国的认识。
发现最扎眼的莫过于散见市区大街小巷无数座神道寺庙如星罗棋布。
那里香火不断,贡品常设,每逢节假日和各种民间仪式,这里总要聚集着各年龄段的居民,寻找精神的寄托。
陪同我的渡边教授说,日本国教神道寺庙的数目相当于日本小学校,全国共有二十万座。
京都曾是日本国都,虽说明治时期的日本政教分离,但是类似神社和神龛kān的建筑在日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位久居京都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京都古老建筑得以保存幸赖结束二战时美国前驻日本大使对盟军的忠告。
他急电五角大楼:可以对东京和其他地方实行大轰炸,但不要动京都。
他的一句良言拯救了这里无数历史建筑,使其免遭欧洲战场上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断垣残壁的下场。
徜徉其中,最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是每个神道寺庙大门上方的匾额都写着类似:人定胜天,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盖世豪气等等的豪言壮语。
渡边教授调侃地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征前,军人们和送行的家属都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鼓舞士气,壮军威军魂。
渡边苦笑一声:"什么战无不胜,我们战败了,而且非常悲惨。
无数年轻无知的生命充当了炮灰,昔日的帝国不复存在。
"但是,日本没有沉沦。
当发现军国主义和战争无法取得一个岛国所亟需的战略资源和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时,他们转向了实业救国。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01fa5f6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2.png)
从赏樱中看日本人的生死观摘要:每到春天来临,日本各个电视和报纸上便会报道日本各地樱花盛开的日期,日本的地形呈长条形状,樱花从南部到北部依次开放,日本气象厅每年会预测各地樱花最佳观赏日期,即称为“樱花前线”。
日本民众翘首以待樱花的盛开。
在花季来临之际,日本人会做好饭团和美味的食物与亲朋好友相约在樱花树下,欣赏着漫天飞舞的樱花,小酌一杯清酒,谈谈心,放松下心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日本人为何对樱花情有独钟呢?其根本原因是樱花的特性与日本人的精神具有一致性,而樱花盛开的过程恰恰能够反映日本人的生死观。
本文从赏樱活动中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
关键词:樱花生死观自杀一、生如灿樱众所周知,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樱花为国花,但樱花早已以国花的身份深入人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比日本人更加喜爱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名花,被认为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征。
赏樱是日本人的习俗,日文称作花见。
赏樱源于奈良时代开始的花祭、花会、花宴和花舞等。
从平安时代起赏樱作为京都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而流行。
武士时代的足利义满和丰臣秀吉等将军都酷爱赏樱,遂使赏樱亦成为武士的爱好。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级兴起之后,赏樱逐渐扩展到庶民之中,成为人们春季游乐的活动之一。
在今天,赏樱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活动,樱花初露姿色,探出花蕾,便会吸引路人驻足观赏。
到了满开之际,粉红色的樱花树下聚满人群,人们推杯换盏,享受着赏樱的快乐。
日本人对樱花的喜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0年樱花花环称为东京申奥的标志;日币一百日元的硬币上是樱花图案;日本公安部门警视厅的徽章为樱花型。
除此之外樱花还受到化妆品、家电家器等各大广告商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樱花周边产品风靡全球,如星巴克樱花系列、樱花饮品、樱花甜品、樱花杯子。
据《人民日报》登载,1982 年3月,日本福冈市为拓宽高速公路将不得砍掉大片樱花树。
当市民得知这一消息时,纷纷到市政府请愿,请求市长宽限几日以让樱花开罢最后一春。
这样一来,随时工期延误了半月,但福冈市却为此沸腾,市民赏到了最后一春的樱花。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探析
![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c3839c83d049649b6658ee.png)
(10)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注重保持和增 加战略物资的贮备。日本的财力贮备相当 雄厚,外汇贮备达9千多亿美元,黄金贮 备也有104多亿美元。
为什么日本人有如此深刻的危机意识
呢?
偏安一角的岛国,缺乏安全感,对外界保 持相当的敏感度。99%石油、73.3%的 煤炭、99%的铁矿100%的稀有金属如钛、 錳、镍 依靠进口。
8、超强的环保意识
(1)各种商品的包装上都印有保护环境 的宣传语。有的啤酒罐上,除了印有提醒 未成年人不得饮酒的字样,罪明显的标语 就是“这是铝制品,请您配合回收。”即 使是平时使用的名片,也都大大方方地印 着“使用再生纸印刷”。 (2)丰田汽车公司的工厂污水处理池的 最终排放环节竟然被当做一个养鱼池。
例如:日本有些乡村地区或街道,每年定 期参加一次神社的除草或大扫除活动,规 定届时每户都要出一个劳力,不能参加的 交1000日元。这就是一种分摊。再如: 集团住宅的公共事业费、物业管理费等也 是分摊,而且,只要是约定好的都不会不 交的。但少不了上述“请求”的手续。
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国 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 一直在他们心底警钟长鸣。“日本天生不 足,所以后天必须多努力”,这样的观点 是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
2、做事认真到极致
(1)日本人做事认真到“愚蠢”的地步, 餐馆洗盘子要洗七遍。日本宾馆领班培训 员工时做示范,他把抽水马桶洗干净 后…… (2)日本居民搬家首先要通知政府部门, 粗大垃圾要向政府购买垃圾处理票。 (3)公司搬家更是注重细节,搬家方案 非常详细。
日本人就像抱着一个走时准确的大钟,每 时每刻都在按照预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 行着。 (1)东京的地铁时间几乎精确到用秒来 计算。 (2)会在一两个月前把约会定下来;半 年前就把旅游计划好预定酒店;约会迟到 不好早到了也不好。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49ed98d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f.png)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1. 引言1.1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福利政策的完善,日本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而生育率却持续下降。
这导致了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比例,以及日益减少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使得日本面临严重的人口结构失衡和社会经济压力。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十年内,日本的社会老龄化问题将继续加剧,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解决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人口再生产,提高医疗和养老服务水平,加强社会关爱和支持,促进多元化就业和延迟退休,从根本上改变日本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面貌。
1.2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在日本,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劳动力短缺、养老金压力增大、医疗服务不足等。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在于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人才短缺和生产力下降的挑战。
正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加,造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困境。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口再生产、提高劳动参与率至关重要。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还在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将成为社会中较大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提升医疗和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是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全面的政策措施、加强社会关爱和支持、推动人口再生产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制定全面的政策措施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表明,制定全面的政策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d9c130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3.png)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日本沉没》一书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化”作品,其中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涉及了众多方面的问题。
本篇论文将对其进行解读,并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分析。
I. 日本的自然灾害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日本,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有多次地震、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给日本社会造成过极大的伤害。
这些自然灾害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得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一种面对危机的强烈意识。
II. 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及其象征意义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描述了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导致日本本土沉没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对日本人的自信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它也在某些方面暴露出日本人在危机时刻的焦虑和无助感。
III.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防范措施日本人在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例如建筑物抗震技术和紧急应对预案等。
他们的这种行为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IV. 日本社会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应对机制日本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设立相应的救援机构和加强紧急应对的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日本社会在面对灾难时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抵御力。
V. 日本人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的敏锐感知日本人在面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时,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风险,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认识。
例如,他们在过马路时会按照规定使用人行道,遵守交通信号等。
VI. 日本灾后重建的特点和意义在自然灾害后,日本社会及时开展重建工作,重建工作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团结精神。
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吸取启示。
VII. 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对日本人在面对灾害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死者和家属的关怀和尊重等。
VIII. 日本文化中对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日本人对于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也反映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关注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大地震看日本人特质2011
![大地震看日本人特质2011](https://img.taocdn.com/s3/m/c40a0b2ab4daa58da0114a2b.png)
大地震看日本人特质凡事想最坏的方面,“末日情结”雕塑日本人气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作家小松左京的小说《日本沉没》曾引起巨大轰动,这部预言日本末日到来的作品持续再版和改编,被认为是揭示日本人内心深处危机意识的最好范例。
在日本书店里,《日本危机》、《日本即将崩溃》、《日本的悲剧》等拥有惊心动魄书名的图书常年热销。
习惯了总有人喊“狼来了”,日本人凡事都从最坏的方面去考虑,从不敢掉以轻心。
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频繁的灾害,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着日本人的气质。
整个日本民族都在用一种小跑的姿态工作着、活动着。
无论你是在政府部门办事,到银行取款,到邮局寄东西,还是到餐馆吃饭,到商店购物,接待你的人一个个都全神贯注,手、脚、眼、嘴并用,走起路来都是一律的“小碎步”。
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非完全出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也与日本人敏感迅捷、内心总不踏实的国民性格有关。
[详细]土地随时可能震裂或陷落,地震列“四大最害怕”之首在有关危机发生的持续的、复杂的社会报警系统中,对于地震的恐惧被列在国民“最害怕的四个东西”之首。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边缘,板块移动剧烈,地震频发、台风频袭,火山活跃。
仅在20世纪,日本就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加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
BBC的出镜记者曾在大阪地震的废墟上说:“对于日本人来说,再发生这样的地震不是会不会,而是何时与何地的问题。
而如果震中是在东京,那么,全世界都会强烈感受到它的烈度。
”防灾教育从小开始,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调查显示,高达75%的小学生认为“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人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
但是在日本,由恐惧而生的不是恐慌,而是从娃娃抓起的危机意识和行动。
日本国民从小接受防灾教育,教科书中写有应对灾难的基本知识,学校也专门开设不同类型的防灾课程。
以兵库县为例,几乎所有学校每年都要实施1至2次防灾演练,近30%的小学每年举行防灾演练4次以上。
安倍事件感悟心得体会(3篇)
![安倍事件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d6ed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b.png)
第1篇近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不幸,在参加一场演讲活动中遭到枪击,不幸身亡。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我对和平、责任、勇气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此,我愿以安倍事件为鉴,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和平的重要性安倍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而和平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1. 尊重历史,珍视和平。
安倍在任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这一行为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尊重历史,珍视和平。
2.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应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 坚决反对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公敌。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为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二、责任与担当安倍事件中,凶手的行为令人愤慨。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与担当。
以下是我对责任与担当的几点思考:1. 国家责任。
国家领导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国家和民族树立榜样。
同时,要关心民生,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2. 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 个人责任。
每个人都应珍惜生命,关爱家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三、勇气与担当安倍事件中,安倍晋三在遭遇枪击后仍坚持完成演讲,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以下是我对勇气与担当的几点思考:1. 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去面对。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坚定信念,迎难而上。
2. 勇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
在遇到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3. 培养勇气,提升心理素质。
浅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及其反思
![浅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及其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16e58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3c.png)
㊃108㊀㊃Business浅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及其反思孙圣音作者简介:孙圣音,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在读研究生,武汉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摘㊀要: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近代先后经历了三次崛起,而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正是促使日本自逆境崛起的无形而又强大的推力㊂危机意识因日本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与地缘政治而产生,而其在促进日本不断发展的同时,却又使日本民族孤傲而富有侵略性㊂如今,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危机意识并使其为我们所用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崭新课题㊂关键词:日本;危机意识;反思一㊁日本近代三次崛起的历史演进在1863年面对强大的美国选择不战开国之后,日本于1868年开始了明治维新,不到50年就成为世界五强之一,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日本的力量㊂而二战中的日本却在对外征战的同时也对内进行残酷剥削,战争结束之后的经济一度面临崩溃㊂但日本却马上出台了‘和平宪法“,在美国扶持开始了经济的复苏㊂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再次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㊂好景不长,20世纪90年代,日本因泡沫经济的破裂再次导致经济的长期衰退㊂但日本人在一片废墟中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反危机政策以及体制改革,终于在21世纪初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直至今日㊂纵观日本近代三次崛起,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拥有的独特而又深刻的危机意识是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在逆境中崛起的巨大推动力量㊂二㊁日本民族危机意识的由来所谓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注视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态发生的自觉,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做出反应,以此来避免这种事态的发生;即便是无力阻止事态的发生,也要尽量避免或减轻由此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与伤害的精神活动㊂ ①由古至今,拥有危机意识的民族并不止日本一个,但却并没有哪一个像日本的那样深刻而长久;即便日本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不能消除已经根植于其民族深处的危机意识㊂而日本民族之所以拥有那么强烈的危机意识,其实与他们的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周边的地缘政治是分不开的㊂(一)地理环境的恶劣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产生,与其所处的恶劣的岛国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㊂首先,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日本长期封闭㊂国土狭长而窄小的国土使得日本任何一块陆地离海洋的直线距离都不超过60公里,缺乏相应的战略纵深㊂而其身为岛国四面环海,在工业未发达之前对外也几乎处于封闭状态㊂岛国带来的支离破碎的地形与日本本身少平原的地势又使得人们长期分散地生活在相对狭小的空间②㊂而这样的地形导致日本割据势力林立,国内长期得不到团结,在对外封闭的同时内部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分离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国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㊂其次,狭小的国土,破碎的地形导致了日本自然资源的乏善可陈㊂除了少数几种资源,如林木㊁水电等能够自给自足外,日本其他大多数资源都不得不从外部调入,甚至包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而这种情况也随着日本近代化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膨胀而愈发严重㊂再次,特殊的地理位置带还使日本频发天灾㊂日本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的同时又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样的巧合使得日本成为世界上遭受地震次数最多的国家㊂而除了地震之外,台风㊁火山以及暴雨(雪)等自然灾害也在无时无刻侵害着日本㊂(二)地缘政治的压力日本人危机意识的产生,与其自古以来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也大有关联㊂首先,在文化形成早期,日本与其周围发达文明的交往和比较使其倍感压力㊂当时日本周围分布着中国㊁印度和俄罗斯这三个强大的古文明国度,而日本本身的文明又因本国所处的不利地形发展缓慢,完全无法与这些强国相比,由此也带给日本人强烈的危机感,也使其在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㊂其次,与他国的直接战争也加剧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㊂大和时代,日本与中国在朝鲜半岛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两国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㊂这次战役被称为白村江战役,而日本的惨败迫使其退守本土,900余年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㊂③之后,忽必烈率领元军于13世纪后期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进攻,虽均因遭遇飓风损失惨重而以失败收场,但野蛮而残忍的蒙古人仍给日本人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㊂而在日本1853年在欧美列强的强迫下被迫打开国门后,更是先后签订了涉及将近20个国家包括通商㊁关税㊁领事裁判权等内容的不平等条约㊂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周边国家所带来的生存压力,注定使得日本民族具有与众不同的方面 强烈的危机意识㊂三㊁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影响在危机意识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进而采取自我保护行动,这是作为生命体的一种本能反映㊂ ④纵观日本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我们可看出日本的崛起之路充满了坎坷起伏,而深植于日本国民意识中的危机意识,无疑刺激了日本民族为自身强大而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和抉择,进而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㊂(一)危机意识化为了日本民族发展的动力强烈的危机意识使日本人富有改革创新㊁精益求精的精神㊂在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日本善于意识到危机并把它化为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动力㊂日本历史上先后有三次重大改革,即圣德太子改革㊁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而这些改革无一不是在吸收其他国家先进文化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的㊂前两次改革都是以中国隋唐两朝的律令为蓝本,使日本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向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转变㊂而近代的明治维新则是日本政府派遣岩仓使节团遍访欧美12国,求知识于世界,终使日本从一个面临沦为殖民地危险的封建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资本主义强国㊂所有的这些改革都为日本国力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㊂(二)危机意识加深了日本孤傲的民族性格日本地域的狭小㊁资源的匮乏以及与邻国充满恩怨的关系,使日本民族在拥有强烈民族感的同时又深刻意识到其民族的脆弱性㊂这种矛盾不仅形成了日本民族个人对集体极端负责的民族心理,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反过来也促使了日本人产生了一种过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即把人类分为 我们 和 他们 两类,除了日本人就是非日本人㊂⑤虽然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有利于催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发挥到极致却也养成日本人孤傲㊁冷漠和自私的民族性格㊂因此,日本的经济成就虽然被世界所羡慕,但日本民族却很难获得其他民族的爱戴和尊敬,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影响力㊂(三)危机意识催化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性恶劣的岛国地理环境,频发的天灾与匮乏的资源使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㊂他们在积极向外国学习的同时却又对邻国广阔的大陆㊁丰富的资源与财富充满渴望,在借鉴了同为岛国的英国的经验后,日本人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㊂但出于强烈的危机意识,日本人更害怕被人入侵本国领土㊂不管是德川幕府时代,还是近代,日本人对外侵略总有 自卫 的理由,声称 进入 邻国是保卫日本的安全⑥㊂今天日本右翼为战争史翻案提出 自卫战争史观 也是如此㊂这不得不说是日本人在强烈危机意识下的一种应激表现,但也凸显出日本民族在危机意识刺激下滋生的侵略属性㊂甚至这样的危机意识还使得今天的日本对邻国中国的快速发展忧心忡忡,在渲染 中国威胁 的同时还构筑 对华包围圈 ,影响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友好发展㊂四㊁反思古语有云: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㊂ 日本可谓是真正生于忧患并长于忧患之中,居安思危几乎成为日本民族的本能㊂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推动日本崛起的同时,却又对其产生了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㊂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在面对危机意识时,却有着不同的表现㊂与日本人的 神经质 相比,中国人可以说是一个缺少忧患意识Business㊃109㊀㊃的民族㊂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乏关于危机的思想理念,比如老子‘道德经“关于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辩证思想以及唐代‘贞观政要“指出的: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等等,都表达了古人超前的危机防范意识㊂⑦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人还是缺乏忧患意识㊂反观历史,传统的危机意识并没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也未在中国的思维习惯扎根㊂历经诸多战争与灾难的中国人对于种种危机几乎已经熟视无睹,近乎麻木,因此才有近代以来诸多深感忧患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奔走呼号,力图唤醒民众㊂究其缘由,还是因为我国 自秦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被高山峻岭和大漠海洋阻隔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因地理条件限制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意识不到世界多种异质变化与中原文明并存的客观现实,因此缺乏历史紧迫感;同时由于内陆农业文明所具有的高度稳定性与凝聚性,故缺乏向外发展的内在动力㊂ ⑧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也要居安思危,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㊂比如加强宏观调控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㊁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㊁完善社会保障以及伸张社会正义等等㊂当然仅仅正视矛盾还不够,适时制定出应对的策略,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长期㊁稳定发展㊂以史为鉴,我们应当加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在新时代下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改变,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创新,才能以全新的姿态屹立于国际社会之中㊂(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注释:①㊀高富.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学论坛,2003.②㊀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③㊀梦回大唐:战败的日本缘何频派 遣唐使 .宋丞策[EB/OL]http:///s/blog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④㊀高富.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J].日本学论坛,2003.⑤㊀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⑥㊀百度文库.浅谈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EB /OL], /view /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8.7⑦㊀陈桂蓉.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⑧㊀陈奉林.近代日中民族危机意识的比较与思索[J].外国问题研究,1993(3).参考文献:[1]㊀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2]㊀陈桂蓉.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6).[3]贾志明.略论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J].沈阳大学学报,2010(10).[4]㊀孟晓旭.日本崛起的文化因素[J].当代世界,2012(6).[5]㊀应俊.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其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㊀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7]㊀[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9-20.[8]㊀百度文库.浅谈近代日本对外侵略的原因[EB/OL],http://wenku./view/a55316f19e3143323968932c.html 2012.8.7[9]㊀梦回大唐:战败的日本缘何频派 遣唐使 .宋丞策[EB /OL] /s /blog _4a9cb902010106bq.ht-ml2012.6.27┈┈┈┈┈┈┈┈┈┈┈┈┈┈┈┈┈┈┈┈┈┈┈┈┈┈┈┈┈┈┈┈┈┈┈┈┈┈┈┈┈┈┈┈┈┈┈┈┈┈(下接第116页)四㊁西安商业综合体的设置标准西安商业综合体的设置与西安市商业体系发展密切相关㊂商业综合体是商业形态的一种高端复合化的类型,依据‘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 2020)“,西安市商业体系分为三级商业服务网:表1㊀西安市商业网级别级别内容一级商业服务网中心商业区二级商业服务网区域商业中心㊁二环商业带㊁三环商业带㊁卫星城商业圈三级商业服务网市区商业中心㊁城镇商业区㊀㊀同时,根据商业分级设置的标准,在市级商业中心㊁区域商业中心㊁新城商业中心可以设置商业综合体㊂并将商业综合体的类型划分:城市级㊁片区级㊂(一)城市级商业综合体:建筑面积在50万平方米以上㊂项目一般选址于城市级别的中心区地带,城市及周边区域的消费群体,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㊂是西安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核心服务人口为内城区与中距离郊区(半小时车程内)居民与办公工作人员㊁旅游者㊂(二)片区级综合体:建筑面积在10-50万平方米㊂项目一般选址于片区级别的中心区地带,主要利用交通枢纽带来的客流,吸引区域消费群体,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㊂五㊁商业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一)规划原则1㊁合理性原则 基于合理的商区结构,考虑到周围市民的使用;合理的服务半径,明确的服务对象㊂2㊁市场化原则 基于商业主要为市场行为,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商业服务设施符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多方共赢㊂3㊁国际化原则 满足本地居民的使用,体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提供便利旅游服务设施㊂4㊁特色化原则 引导其差异化发展,避免形成恶性竞争,突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㊂(二)选址的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在保证一定的利润率前提下,商业综合体要达到高效运营,必须满足:商区服务人口ˑ人均消费需求ȡ营业额的门槛规律,这就需要其所在区域提供:1㊁足够的服务人群;2㊁服务人口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㊂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第一,区位中心性原则,选址应位于城市中心㊁副中心㊁组团中心及特色中心;第二,商业原则 服务商区原则,选址应位于未来人口集中的合理商区中心;第三,交通原则,考虑其便捷性,优先考虑新建交通枢纽型综合站场(铁路站㊁主要轨道交通站㊁长途客运中心㊁旅游集散中心㊁公交换乘枢纽),以保障大量人流往来的方便㊂第四,功能原则 集聚性,都市产业功能集聚区,如科研㊁办公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㊂这类区域服务业发展高度集聚,对功能复合要求高㊂(三)布局规划在西安市商业综合体未来发展规模预测的基础上,参考国内诸多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及布局,在西安板块经济㊁城市交通发展㊁商业发展的分析基础上,预测2020年,规划共布局47个商业综合体㊂其中近期布局26个商业综合体,远期布局21个商业综合体㊂(作者单位: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考文献:[1]㊀李晓刚城市综合体布局规划研究 以厦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12期[2]㊀王宁杭州城市综合体发展建设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2009年第2期[3]㊀李蕾开放下的聚合_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布局设计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6期[4]㊀孙蔚蔚城市商业综合体与周边城市环境关联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15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
·10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15 期
确, 金融稳定难以定量, 也难以准确定义, 因此中央银行要取 得维护金融稳定的声誉远比取得传统的物价稳定的声誉要 政策意图很清楚 难得多。如果要增加中央银行政策可信性 , 设定, 并向公众及时透露、 很好沟通成为了关键。 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 笔者认为, 不论中央银行是否负 它都将需要思考一些额外的问题 , 范围甚至包 责金融监督, 括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内部组织结构等问题 。 相比概念性 和制度性问题, 它们可能看起来很微小 , 但是在笔者看来, 这 因此也并不是 些问题关系到我们所讨论的央行面临的挑战 , 可以忽略的。 三、 结语 本文介绍了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四大行动准 则。简言之, 危机后政策框架应更加注重有效地抑制金融失 衡的积累; 对有可能埋下金融危机隐患的长期过于宽松政策 风险, 中央银行需要保持严重的关注 ; 对全球货币政策的外 溢效应, 中央银行需要以系统性的方式作出反应 ; 在履行新 的宏观审慎职能时, 中央银行必须一如既往地捍卫其独立 性; 在整个经济周期内, 中央银行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 、 更系 统的观点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 上述结论对目前问题同样适用 。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中国家, 基于各国具体国情, 宽松的货币政策均需要适 时退出。政策利率及时回归常态将有助于抑制日益增加的 通货膨胀压力, 防止出现新的金融失衡积累 。 长期内, 这也 有助于捍卫中央银行得来不易的政策可信度 。 【参考文献】 1. aime Caruana. Central banking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which way forward after the crisis? speech at South African Reserve Bank 90th Anniversary Seminar,Pretoria, 1 July 2011 Claudio ( 2011 ), “Central Banking Post - Crisis: What 2. Borio, ,BIS Working Paper no. 353 Compass for Uncharted Waters? ” 3. Coase,Ronald H ( 1937 ) ,“The Nature of the Firm” , ? Eco4 : 16 : 386 - 405 nomica, Eichengreen, Barry, Eswar Prasad, and Raghuram Rajan ( 2011 ) ,“Rethinking Central Banking ” ,VoxEU. org,20 September 4. Goodhart, Charles AE ( 1988 ) , ? 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s,MIT Press 5. Hicks, John ( 1969 ) , ?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Kocherlakota,Narayana ( 2011)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Sovereign Default” , speech at the Sovereign Debt Seminar,CME Group - MSRI Prize in Innovative Quantitative Applications,Chicago,Illinois, 26 September 2011 7. Merton, Robert C ( 1995 ),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 Financial Management, 24: 2: 23 - 41 8. Ugolini,Stefano ( 2011) ,“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 Long - Term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ing? Evidence from the Past,Insights for the Present ” , Norges Bank Working Paper 2011
一、 日本本土固有的危机意识的来源及原因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 中日交流日 趋频繁, 谈论起来, 在国人的印象之中, 尤其对日本人超乎寻 常的危机意识深受感触 。纵观历史, 日本作为长期偏安一角 的岛国, 自身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感 , 对外界也保持相当 的敏感度。日本人这样的危机意识有着深层次根源 。 作为 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 , 国土面积十分狭小, 各种资源稀 缺, 除了少数资源例如林木可以保证自给外 , 大多数资源都 需要从外国进口, 这会对本国形成强大不自信感 , 当一个国 这个国家就 家连最基本的生存资源都要受制于他人的时候 , 会本能地产生危机感和不安全感 。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 加之日本人口密度却比较高 , 使 。 , 得原本就有限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更是稀缺 另一方面 日 地震频发。 又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 , 本位于太平洋地震带, 时刻都有被淹没的恐惧感 , 严峻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同时时刻 , , 着深受海啸 火山爆发 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 可以说恶 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能力 , 他们在任 何时候都会做出做最坏的打算 , 然后做最大的挽救, 这些强 烈的对未来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 已经深埋进他们的民族 特性中。 二、 日本人危机意识在各领域的表现 ( 一) 政治上。由于危机感很强, 日本的外交会经常突然 作出出乎意料的改变。明治维新时, 日本政府的政策一直是 “攘外” , 在本土多次发生袭击外国人 , 扰乱外国公务等事件。 可是, 日本政府之后又突然宣布门户开放 , 举国学习西方文 明。人人效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 并以之为时尚。 尤其二战 后日本战败, 日本对美国的态度转变迅速 , 为美国马首是瞻, 连美国政府都为之惊愕 。 这些都是日本自身对未来的不确 信感而导致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改变 , 目的就是获得自我肯定 “面子 ” 。 此外日本政治上的危机意识还 和得到所谓的本国 来自于地缘因素。 首先, 作为日本的近邻的中国 , 是一个地 大物博的国度, 这就无形中给日本产生了压迫感 。 从古代以 来, 这种无形的压力对日本造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 出于自 身保护的目的以及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 日本政府发动了对外 侵略战争。但是随着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都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这也使得本就诚惶诚恐的日本民族产生了更强的外部
比如说钓鱼岛事件, 独岛( 竹岛) 事件, 俄国的四岛领土 压力, 争议等以及日本政府内部政治体制的混乱等等 , 这些都使日 本感到内外交困。还有一个典型例子, 日本和中国同样是受 金融危机影响, 日本媒体报忧大大多于报喜 。 在各大媒体上 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一整版的新闻内容, 竟是经济下降、 减 少、 倒闭、 赔偿、 景气恶化、 赤字等字眼。 日本媒体上处处传 递消极的信息, 难怪日本人不紧张忧虑 。 ( 二 ) 生活上 。 日本民族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造就了这 个民族的勤劳勇敢 , 勤俭节约 。 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地淋 日本生产的商品很多都销售 漓尽致 。 很常见的一个例子 , 到海外 , 这样就造成了本民族在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物质生 活上的压力 , 日本人常常发动全民性的能源紧张演练活动 , 无论收入高低 , 他们都会在甚至一度电一滴水上精打细算 , 这也体现了日本人自我约束和管理的强烈思维方式 。 出租 车司机搬行李时从来都是快步小跑 , 人们工作起来卖命 , 即 , 。 , 使大半夜 处处可见人们在办公桌前加班加点 还有 日本 人每当进屋 换 鞋 子 , 一 定 要 把 鞋 子 的 脚 尖 朝 外 整 齐 摆 好。 看似平常无奇的小事 , 我们看来无非就是出门穿起来方便 , 日本人讲究礼节整洁 , 但这种习惯的形成与他们的危机意 他们便可以很快穿 识有着内在关系 。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 上鞋离开现场 , 几秒钟的时间也许就会得到生还希望 。 这 也真正做到了有备无患 。 这也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思维 定式 。 此外 , 在日本的各电视上会常插播一些危险预测节 目, 比如模拟情景 , 然后让参与者采取一系列的手段措施加 以应对 ; 小学中学大学 , 经常组织灾害应对模拟训练 , 这使 他们在真正面对灾害时大大提高了冷静和高效的行动率 。 日本的建筑物中 , 不管都市 , 还是在乡镇 , 房屋绝对高度抗 震, 每幢大楼 、 房子从建材到设计都有精细的规划 , 且给人 十足的安全感 。 ( 三) 文学及影视作品上。 日本的这种内心深处无处不 在的危机意识, 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 作家 《日本沉没 》 小松左京的代表作 发表于 1973 年。该书虽是部 科幻小说, 但一经出版便立即成为日本战后第一畅销书 。 一 , “日本沉没” 时间 成为当时日本最热门的话题 。 后来, 小说 《日本沉没》 被翻拍, 电影 诞生。这也成为日本历史上最有代 。 表意义的影片 这部作品描述了日本在 ( 下转第 19 页)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年第 11 卷第 15 期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及启示
□应 俊
【内容摘要】 作为四面临海的岛国日本 , 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 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造就了日本国民身上始终具 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这种危机意识在政治, 经济, 文学、 音乐、 美术以及影视作品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 在全球 一体化的今天, 分析这位强邻的灾难意识和危机干预应变机制 , 对于我国而言有些不容忽视的作用 。 【关键词】 危机意识; 文化传统; 地理位置 【作者简介】 应俊,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