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日本沉没看日本危机意识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影片一开始就有美国学者到日本阐述他们对日本沉没的理论,因为板块的移动,日本处在板块边缘,最终将被拉进深海,时间约为40年零两个月。
但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日本学者却发现,在地幔底下有一种液体的沼气作为润滑剂,加速的板块的沉没,只剩下338.54天,日本将会完全沉没。
这就是拍这部电影的“科学理论”,我相信这也可能是真的,或者说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日本人很早就觉得他们处在一个小岛上,永远也不会安全,所以他们要侵占尽量多的土地来发展他们的国家,来使他们的国土足够大,足够安全。
也许,这部电影也阐述出日本人几十甚至几百年来的想法吧。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我们会不忍心日本真的沉没,因为那会牺牲很多很多人。
但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在中日关系来说,我们的同情心将会减少不少。
影片里,日本首相会访问中国,然后请求中国的援助,可惜他的飞机还没有飞出日本领空已经被火山爆发所喷出的巨石砸中,飞机失事,无一人幸免。
而后来,在各国接纳日本难民时,美国是为首第一个抛弃日本的国家,而这也应该是情理当中吧,不知道美国人看到后会怎么想呢?影片里的日本首相说出了他自己的观念,也说出大部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同所爱,同国家,生死与共。
”还说“能有这种见识,大概就是日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吧。
”但我觉得,假如悲剧真的来临时,我们也会这样做,但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会有更强烈的求生意识,即使生存的几率再少,我们也会想办法去救自己,而直到最后一刻。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坚持到最后一刻。
而影片的第二位首相则是个十足的坏角色了,因为当他面对自己的子民需要疏散到国外避难时,他是这样说的:“更有测算表明,将有8千万日本人丧生,所以,已没必要再担心海外收容难的问题,因为死人没必要去海外避难。
”好人的角色通常需要坏人来衬托出来的,唯有自救才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影片的主角们尽量想办法去解决这一大问题,他们的结论是:“从深海地幔处,把日本的陆地与下沉的板块炸断。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日本列岛发生巨大地震并沉没于大海中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生存与挣扎。
而本文是对于该小说的观后感的总结和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剧情,将日本列岛的沉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地震灾难为背景,但其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和思考的刻画,来探讨人性、家庭、社会和国家等诸多层面的议题。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非常深刻。
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
有些人选择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有些人则选择互助合作,相互支持并保护他人。
作者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诸多面向。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而面对灾难,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能够暴露出其真实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和亲情的描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灾难面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在日本列岛沉没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险境和困难,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却从未动摇。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家庭在困境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岛田敏男主动照顾儿子小泉,还是在妻子病重时,小泉深情守护,这些都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对彼此的无私奉献。
同时,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社会和国家这一更宏大的层面。
面对灾害,政府和各级机构的决策和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小说中,政府官员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难,而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死存亡。
而在小说中,政府的应对措施被描绘得不够完善和有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
通过对社会和国家级议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权力与责任的思考,并唤起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追求。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在其中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地震灾难的惊险和壮观,更能够思考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灾难文化”是一个与日本紧密相关的概念。
这个国家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的灾难意识更为强烈,其灾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日本沉没》这个小说,正是日本灾难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篇论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分析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纲如下:一、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 日本的自然灾害严重性- 日本沉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 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日本宗教对灾难文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灾难文化的支持三、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 小说人物的行动反应- 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 个人与社会危机意识的关系四、日本沉没中的社会问题-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五、日本灾难文化的价值- 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我反省和整合- 对灾难后重建的启示六、日本灾难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日本灾难文化的现阶段特征- 全球灾难文化的启示- 日本灾难文化的未来趋势七、日本灾难文化所带来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危机意识与日本的异同- 如何提高中国的危机意识八、日本灾难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经典小说中灾难元素的运用- 日本灾难文学的创作倾向- 灾难文学对于我们的启示九、结论- 日本灾难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日本灾难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和引领灾难文化1. 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本篇论文开头介绍了《日本沉没》的背景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引出整片文章的主题。
介绍日本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日本沉没事件的影响。
2. 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本部分着重介绍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宗教和政府的影响,是讲述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和关键部分。
3. 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第三部分对日本沉没事件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小说人物的行为反应、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等因素,深刻揭示了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强烈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文本]本文将探讨日本灾难文化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以及其对小说《日本沉没》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人对于灾难的反应不同于其他国家。
这种反应不仅归功于日本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源于日本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四、技术创新的故事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六、人性的深度思考七、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变革八、对人类的未来的思考九、对政治和情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个小说的核心元素以及作为一部灾难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这部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何影响,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生存意识和创新意识产生的影响。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整体上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敏感性和奋斗性。
其特点包括追求灾难的科学解决方案,加强灾难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等。
同时,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被内化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是一片地震多发的区域,加上台风、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灾难频繁发生。
另外,近代日本的历史也与灾难密不可分。
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日本人对灾难的高度警觉和反应。
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灾难一直被视为一种常态,因此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诸多描绘灾难的作品。
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应对灾难的智慧。
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小说《日本沉没》中得以体现。
四、技术创新的故事小说《日本沉没》中,作者通过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来应对灾难。
这种科技链相当于对日本危机意识的回应,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和信仰,这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部分。
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在小说《日本沉没》中,虽然政府在灾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在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和人民却紧密团结。
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日本沉没》《日本沉没》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电影,不仅仅以宏伟壮阔又细腻精致的场面展现了灾难来临时人的恐慌、政府的抉择、国家的破灭,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日本人的爱国情怀。
影片表现了日本人处于地少人多、资源稀缺岛国的强烈的焦虑意识,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我们更能发现一些问题。
从影片中体现了公共危机的特征:日本移民的大量涌入体现了公共性、国际性;日本将在一年内沉没,时间远小于美国专家论定的数十年的科学结论体现公共政策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体现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研究的方面,我仅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预言者”。
在影片中政府首先预知了灾难的发生,尽到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预言”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公共危机需不需要告知公众?国家由许多的个体组成,政府以国家的名义管理人民。
个人的力量是微末的,特别是在面对公共危机时,个人的力量很难发生作用。
这时候政府应该履行“守夜人”的角色,对个人理所不能及的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在影片中,政府先选择了对公众进行隐瞒,后对日本沉没的时间进行了虚假预测,这里有一个公民的知情权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公布。
恰当的时机说起来十分暧昧,什么时候恰当,什么程度恰当?笔者想这个不能完全规定,只能说因地因时制宜。
面对毁灭性灾难时,人们难免恐慌,许多的间接损失让人惋惜,因此政府的处理时机就尤其重要了。
政府应该成立“智囊团”,预测公共危机以减少损害,思考解决对策。
二、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注定了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从影片中也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在公共危机中,国家和人民谁最重要?2.在处理危机时,应该注重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电影中让笔者感触较深的是前后两届日本首相处理公共危机的不同态度,以及大臣鹰森(片中女大臣)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生命之间的选择。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当电影的帷幕落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日本沉没》这部电影,让我对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渺小和脆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多的思考。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对日本沉没的预测,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就紧紧抓住了我的心。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临亡国之际的混乱和绝望,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被淋漓尽致地展现。
电影中的日本首相,被描绘成了一个昏庸无能、卖国求荣的形象。
他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竟然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
这样的首相,确实让人感到失望和愤怒。
然而,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却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平凡的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电影中的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曾经“LOW”了一下。
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也许我们无法像电影中的男主角那样,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国家,但我们可以从电影中吸取教训,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坚强和勇气。
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到那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是惊慌失措,还是团结一心?是自私自利,还是舍己为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电影《日本沉没》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恐惧。
希望我们能够从电影中吸取教训,学会珍惜生命,学会团结互助,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作者:张慧书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日本“御三家”之一的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通过直击灾难的方式,以海洋为背景,从小说中描写人物个体的忧患意识出发,结合地质学假说,让沉浸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乐观情绪中的日本国民再次面临失去国土、种族灭亡及文化终结的危机,直接展现出民族虚无的日本国民的孤独心理。
把危机记忆转化为文字记忆,以试图唤醒和修复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直击灾难忧患意识生存危机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间接反映和表达,对文字背后隐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展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表层叙述和深层叙述的方式,使“人们通过感觉(地震、火山喷发等)就可以直接了解”的“现象外部联系(自然灾害)”的同时,通过借助“只有作者设定的写作模式(日本会沉没)”才能够认识“现象的内部联系(忧患、集团意识、生死无常等)”[1](18)。
小说以日本一个无名小岛竟然“无缘无故就突然下沉了”为开端,地球物理学权威田所雄介博士带领主人公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等人借助多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出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之内沉没的事实,引出小说中描写的平民、精英、官僚三个主要阶层出于不同的忧患意识而引发的不同层面的救援措施。
三者为全书主线,相互交叉铺陈。
借此涵盖日本社会阶层的绝大部分,达到主流社会对灾难与危机意识进行全民族、全社会思考的期望[2](2)。
目前关于《日本沉没》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精神的稍作分析,或是从客观层面分析“日本沉没”这个命题假设的真实性,少有渗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心里特征,基于此,笔者将通过解读《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结合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剖析该文化产生的根源—忧患意识,并结合小说中灾难场景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语言描述进一步探寻。
以此为契机,解读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性、理论性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引申至日本文化的理论研究,探讨日本文化对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探寻日本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力,对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我不知道大片《日本沉没》在国内的票房,也未见国内媒体如何评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因此不揣冒昧的打破沉默,谈谈个人看法。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说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终于在劫难逃,海底板块儿的撞击结果是岛国日本将不可避免的被海水淹没。
于是,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孤胆英雄借助现代科技潜入三千米以下海底,引爆埋设好的相当于几十枚核弹爆炸当量的装置,把可能拖日本入海的板块儿拦腰炸断。
首先承认,拍灾难篇日本决不是好莱坞对手,其视觉冲击力远非《泰坦尼克》和《海神号》,电脑特技效果过多过滥,很假。
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焦点。
先从一个看似并不相关的现象说起。
两周前我去日本京都开会,难免四处看看,体察民情和风俗,增加自己对邻国的认识。
发现最扎眼的莫过于散见市区大街小巷无数座神道寺庙如星罗棋布。
那里香火不断,贡品常设,每逢节假日和各种民间仪式,这里总要聚集着各年龄段的居民,寻找精神的寄托。
陪同我的渡边教授说,日本国教神道寺庙的数目相当于日本小学校,全国共有二十万座。
京都曾是日本国都,虽说明治时期的日本政教分离,但是类似神社和神龛kān的建筑在日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位久居京都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京都古老建筑得以保存幸赖结束二战时美国前驻日本大使对盟军的忠告。
他急电五角大楼:可以对东京和其他地方实行大轰炸,但不要动京都。
他的一句良言拯救了这里无数历史建筑,使其免遭欧洲战场上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断垣残壁的下场。
徜徉其中,最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是每个神道寺庙大门上方的匾额都写着类似:人定胜天,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盖世豪气等等的豪言壮语。
渡边教授调侃地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征前,军人们和送行的家属都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鼓舞士气,壮军威军魂。
渡边苦笑一声:"什么战无不胜,我们战败了,而且非常悲惨。
无数年轻无知的生命充当了炮灰,昔日的帝国不复存在。
"但是,日本没有沉沦。
当发现军国主义和战争无法取得一个岛国所亟需的战略资源和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时,他们转向了实业救国。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
日本沉没的观后感4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所著的科幻小说,在它被改编为电视剧之后迅速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
由于该剧情紧凑、紧张刺激,以及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观看完整部剧集之后,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我被该剧情剧烈的发展所震撼。
《日本沉没》描绘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人类的反应,而每一场灾难都令人紧张不已。
从最初的地震,到海啸和火山喷发,每一次灾难都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展现出来。
每个人物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心灵的考验,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吸引力。
其次,我对该剧的特效和制作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于故事发生在现实世界,特效的真实感和逼真度非常重要。
幸运的是,《日本沉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从摄影技术到视觉效果,再到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每个细节都展现出制作团队的用心和专业。
特效师们成功地再现了自然灾害的威力和恐怖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
除了剧情和制作,我还对《日本沉没》所揭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感到震撼。
这部剧探讨了人类的自私和利益冲突,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希望。
我们看到主人公们在危机中的反应和变化,有的选择了自救,有的选择了帮助他人。
而在整个剧集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无力应对灾难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日本沉没》还引发了我对自然灾害的深思。
通过这部剧,我更加意识到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如此脆弱和无常。
自然灾害无情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力。
然而,剧中的人物们展现了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品质,这激励着人们在灾难面前保持希望和团结。
总的来说,《日本沉没》是一部让观众深思的作品。
它以紧凑的节奏、逼真的特效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自然灾害、人类的利益关系以及在灾难面前的勇敢和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警示和思考。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日本沉没》一书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化”作品,其中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涉及了众多方面的问题。
本篇论文将对其进行解读,并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分析。
I. 日本的自然灾害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日本,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上有多次地震、海啸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给日本社会造成过极大的伤害。
这些自然灾害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使得日本人从小就养成了一种面对危机的强烈意识。
II. 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及其象征意义小说《日本沉没》的情节描述了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导致日本本土沉没的过程,其中蕴含了对日本人的自信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它也在某些方面暴露出日本人在危机时刻的焦虑和无助感。
III. 日本人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防范措施日本人在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例如建筑物抗震技术和紧急应对预案等。
他们的这种行为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
IV. 日本社会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应对机制日本社会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设立相应的救援机构和加强紧急应对的能力。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日本社会在面对灾难时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抵御力。
V. 日本人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的敏锐感知日本人在面对平常生活中的风险时,特别是与安全有关的风险,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认识。
例如,他们在过马路时会按照规定使用人行道,遵守交通信号等。
VI. 日本灾后重建的特点和意义在自然灾害后,日本社会及时开展重建工作,重建工作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和团结精神。
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吸取启示。
VII. 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日本文化中对死亡的认知和习惯对日本人在面对灾害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死者和家属的关怀和尊重等。
VIII. 日本文化中对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日本人对于灾区和灾民的支持和关注也反映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关注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日本沉没》观后感
其二则是电影中无处不见得自卫队。日本的自卫队一直是敏感的话题,日本一向宣称自卫队只是用于防卫的武装。但《有事法制和自卫队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日本人的企图。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很好的为自卫队作了一次很好的广告。片中从“大隅”号坦克登陆舰到日本的F-2战机,自卫队可以说是把他所有的新式武装都展示了一遍,而用途无非是抢救受灾的民众。多么好的借口啊!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良苦用心,下次我们也应该拍个解放军抗洪救灾的片子,再有人指责我们军费时我们也好应对一下。
而且在电影中,日本人也没有狭隘地看我们。在面对困难急需将日本人移居外国时,日本首相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中国,而在急需钻探船钻探地幔时也中国的钻探船第一个到达了日本。而与此相反的却是美国在灾难面前抛售日本股票。
此次由东宝映画投资20亿日元重拍的《日本沉没》与小说和原版电影相比应该说有了比较多的改变。
第一是最新电脑技术的完美再现。电影中日本列岛深处火山海啸蹂躏的画面还是让人记忆深刻的,而描写深海潜艇引爆地幔的画面以及主人公在潜艇中深受高压面临死亡的场景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与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相比,这部电影的电脑特技还尚属粗糙。
查了查资料,小林左京写这本书时当时是一次性发行了四百万册,1973年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公映时650万人观看,创40亿日元票房记录。小林左京也因此书荣获了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能获得这么大的影响主要还是日本人的岛国心态在作怪。日本人由于地形狭窄,地震频繁,一直有害怕毁于地震的耽心。1923年的东京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给日本人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日本也是对于预防地震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而小林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日本人恐惧地震以及自然灾害的心理进行了充分夸大,特别是书中翔实的地质数据和资料更是让人产生了一种不得不信的感觉,所以这本书以及电影一面世才能取得如此大的轰动和影响。
日本沉没观后感
爱的奇迹
——看《日本沉没》有感
德阳东电外国语小学五年级六班:沈子雯暑假中,我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日本沉没》。
它讲述了日本海底勘探队发现日本海底正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日本,则在一年内沉没!此时,火山爆发了,北海道、四国、富士山等多个地区都遭受危害,人们都疯狂的抢购食品,疏散到其他国家。
海底侦察员小野四君和另一名侦查员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为保护人民的利益,勇敢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最后,日本得救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一场火山、一场地震,就能给人们的生命造成威胁,打个喷嚏、生一生气,就足以置人们于死地,这也能看成是大自然的报复。
人们砍伐树木,捕杀动物,这一切都是人们犯下的大错,千不该万不该毁自己的家园,践踏自己的美景。
所以人们啊,醒醒吧!想想月亮多么明亮,星星多么可爱,大地滋养着万物,绿树美化着家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只要少用一次性筷子、少扔一些白色垃圾、少踩一些小花小草、少砍一些大树丛林,这样地球就会美丽很多的,不信你试试看!
片中女主人公美田英子与小野四君相爱着,但小野四君为了自己的职责而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将这段爱献给了日本国民。
原来爱可以这样伟大!这段爱原来是自私的,可后来却变得如此伟大,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变化呀。
我们自己也能向小野四君那样吗?比如献一份爱心给社会需要帮助的人、献一份爱心给受伤的小动物、献一份爱心给美丽神奇的大自然、献一份温暖给我们的地球母亲。
让全世界都充满爱,让所有生物都感受到爱,让香气四溢的爱滋润人们的心田,绽放一朵朵爱之花!
为了世界的美丽,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行动起来吧!。
日本沉没感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在好莱坞灾难片中往往呈现给观众的都是气势恢弘的排山倒海般的场面,这也是观众在观看《13本沉没》前的预期心理。
但是影片中对于直接的地震、海啸场景的动画设计相对较少,并没有满足人们的预期效果,反而降低了这部影片的灾难感。
确实,影片中部分片段通过CG镜头给观众展现了13本著名建筑倒塌和火山爆发等的场面,基本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但大多都是快速的画面切换,犹如蜻蜓点水,草草收场。
惟一几个大楼倒塌的场面,能唤起观众视觉联想的是奥特曼系列中怪兽对城市的破坏的画面,几乎如出一辙。
影片对于灾难的更多的表达方式是地震后一片狼藉的街道,基本没有可以媲美《完美风暴》《后天》的场景。
影片为了突出日本正在沉没,用了数处卫星俯瞰图,但是展现出来的基本都是静态的星星点点闪着火光的山头,对于灾难的发生反而没有具体的细节特写,很难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但从影片中透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日本民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孤岛情结”,以“孤岛情结”为基色形成的日本岛国的民族文化特质还魂于灾难电影这一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
对于一部灾难片来讲,选择哪个题材来“讲故事”,是其能否感染情绪的关键。
影片《日本沉没》的主线除了日本即将沉没这一中心故事架构外,还穿插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另外,影片为了突出灾难来临时普通老百姓的慌乱与紧迫,也选取了一些民众哄抢超市、疯狂购物、车站拥挤的混乱的场面。
一般认为,在灾难突发和社会变故的非常时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民众素养和文明程度。
现实中,今年的“3·11”地震发生后,日本民众有序安定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尊重,而不是影片中的一片慌乱,到处狼藉。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大国,日本国民对各种灾害的认知度很高,作为经常发生地震的岛国,日本在防震方面,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例如,日本的房屋设计,对抗震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日本的居民区,都设置有固定的“防灾避难地”,多在开阔的学校操场,公园等地,旁边有醒目的标志提醒人们在地震发生时到此逃避。
《日本沉没》观后感
《日本沉没》观后感
爱情、友情、亲情,永不沉没
——《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
这部灾难片讲述了科学家推算出日本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沉入海底,一连串的自然灾难不断地在各地发生。
种种迹象都说明了科学家的推算并不是天方奇谈,日本沉没很快就变成真实的故事。
一开始我看《日本沉没》这部电影时确实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不过对日本避免沉没而感到欣慰。
片中领导者的抉择与能力,科学家的伟大与执着,消防员的辛苦与无私,百姓们的爱国与秩序,他们的一些优秀的品质与精神,的确值得学习。
当日本在最后的338.54天中即将沉没,日本首相决定将日本平民调遣到外国安顿,可是却受到了拒绝,我想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野心吗?可是日本也是世界中的一份子呀!即使在七十多年前日本法西斯残害了无数无辜生命,可是日本现在面临着灭顶之灾,我们也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呀!所以,我殷切希望世界每一个国家都能和平相处。
在日本陷入沉没,富士山即将喷出岩浆时,田所博士的学生潜入海底执行“D-2”计划,将炸弹放入海底,导致太平洋版块移动的巨石炸毁,在国外避难的日本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是,田所博士的两位学生却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牺牲了,如果不是他们,日本即将被海洋吞噬,如果不是他们,富士山的岩浆就会喷发,面临的就是每天数次地震,近在咫尺的火山喷发和铺天盖地的海啸,他们两位英雄将永远铭记于心。
这部电影让我对爱情、友情、亲情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刻,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当一切是去的时候,我们就会万分懊悔,过好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让他们知道我是对么爱你。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
《日本沉没》电影观后感在豆瓣上,我看到一篇被推荐得很高的影评,说这竟然是一部偶像片。
这让我顿时失去了兴趣,怎么可以这样呢?原著在科幻界享有盛誉的《日本沉没》,搬到银幕上怎么就变成了偶像片呢?这让我有一种梦想被人嘲笑的感觉。
然而,我被骗了。
虽然影片的最后的确发展得有点狗血,虽然片子里的确有爱情,但人间处处有真情,爱情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浓缩得不错的灾难沉没片。
科幻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怀着一颗忧患的心,去幻想人类的末世,为以后可能会遇到的真正毁灭做心理和理论准备。
我热爱科幻,是因为它既包含了温热的瑰丽幻想,又包含了冰冷的现世未来。
我偏爱灾难片,是因为我心中不安分的因子让我想要挑战这个世界,想要看看在灾难面前,人类会有怎样的表现。
不要说这些科幻只是乱想,不要说日本沉没只是日本忧患到变态的意识的产物,不要说剧本里的情节永远高于生活。
看看现实吧,我们已经遭遇了许多足以毁灭人类的灾难。
有让所有恐龙灭绝的行星撞地球,有让70%生物冻死的冰川季,有毁了广岛方圆 700 平方公里的核爆炸,有 5·12 在汶川,相当于 400 颗原子弹能量的地震,还有 5 月 12 日 14 点 28 分那一瞬产生和消失的山体和堰塞湖。
我相信,一切最好和最坏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而《日本沉没》为我们讲述了在日本可能会发生的最糟的情况。
这并不是没有可能,也不是骇人听闻,这是对现实的一种警示和提醒。
电影中,日本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美国人据此预测,日本将在 50 年内逐渐被下沉的大陆板块拖入海洋。
一位日本教授通过采集日本各地和相关太平洋板块的资料,利用电脑模拟出:日本将在338.54 天后彻底沉没。
于是,政府开始紧急疏散全日本在不间断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中幸存的人,并与教授一起借到了全世界的钻油船,装上新式炸药,想把拖着日本的大陆板块炸断,让它自己滑进海洋。
在这个过程中,教授的助手小野和一个救援队的女孩相识相知相爱。
《日本沉没》---山田首相读后感金融105吴佳梦
《日本沉没读后感》之一------山本首相金融105吴佳梦很艰难的看完了《日本沉没》,原因并不是他不好看,也不是他不感人。
二是他的场景太悲壮,太惨了,以至于我有看不下去的感受,但是越看到最后我发现自己越想看下去,连上个厕所都抱着电脑在厕所看完了结局出来的。
这部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有10个人。
小野寺俊夫、阿部玲子、山本首相、鹰森沙织、田所雄介、美咲、结城和阿部玲子的奶奶、一位警卫员和一位死了孩子、丈夫的女人。
这篇文章中我主要讲述最开始的是那位大无畏的日本首相----山本,他得知日本将在一年后沉没,他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找到了,委任她为危机管理大臣。
他对她讲了他的小孙女,为他的小孙女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她想为他的孙女及下一代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希望他们能转移日本,另一方面他又想和他的国家共存亡。
让我心痛的是在他和鹰森沙织阐述自己的想法的不久后他便在火山爆发的上空因飞机遇难而死亡。
他死之前望了下窗外,一团火便扑面而来,这样的场景很是可怕。
在见到下一位代理总统后,我的心很凉,他对日本人民生命的不屑,他将统计的日后日本人的死亡人数给鹰森沙织看,并说不用想办法为那些死人想办法转移到外国,而他宁愿将日本寺庙的国宝转移到美国。
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看得我很是无奈。
一群警卫队将国宝打包好,运上车,而寺庙里的和尚们则是一脸沉重的目送着守候一生的佛像离开。
在这个时候有人力、有时间去运国宝而不为人命去“争分夺秒”。
鹰森沙织则揭示了他的真正目的名义上的转移国宝是贿赂美国人。
电影中对这位代理首相的拍摄,我认为则更好地烘托了山田首相。
山田首相的死无疑是对日本的巨大冲击,我为他的死不值,他的死是为了使电影中日本的局面呈现的更加困窘。
而我多么希望他能够活下来,更好更快的拯救日本,拯救日本人命,不至于使得电影的最后小野寺虽然避免了富士山爆发的更大危机,却已造成了无数人的离去。
另外我要说下对山本首相以外的感想,我为结城的死难过,他永远的离开了他的儿子和妻子,只为了一个愿望,希望日本不沉没,要带着儿子看自己以前生活的家乡。
从灾难片《日本沉没》谈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作者: 钱燕青[1]
作者机构: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81-8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灾难幻想片;《日本沉没》;日本人;忧患意识
摘要:本文主要从日本的一部灾难幻想片《日本沉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危险,从而使得日本人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这部小说在1973年被翻拍成电影,并受到日本本土的热烈追捧。
而且,该部小说在2006年又被运用高科技手段重新进行了拍摄,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由此可见,日本人具有很强的岛国忧患心态,这与其民族特性和地理条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探讨我国应该有选择性地借鉴日本的忧患意识,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
透过小说《日本沉没》解析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透过小说《日本沉没》解析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邸芳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通过对日本著名科幻小说《日本沉没》的解读,分析了日本人忧患意识的主要形成原因.这部由日本著名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所著的作品,不仅获得过日本国内著名的大奖,并且于1973年、2006年两次被翻拍成电影,并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可见,日本人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与其民族特性和地理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邸芳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 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8
【相关文献】
1.透过影视作品看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2.从灾难片《日本沉没》谈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3.透过日本灾难电影看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4.<日本沉没>:日本灾难片中的忧患意识
5.从《日本沉没》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沉没看日本危机意识08贸易经济2班石黄菲200825046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电影日本沉没引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话题,通过日本的危机意识根源及其背景,日本的相关教育,日本危机管理。
日本自然灾害频发,但损失很少,皆因日本人危机意识深刻,灾害到来之际,全名防备,将灾害减到最少。
从此,我们可以反观中国这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重大损失,我们不是只能善后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应该向日本人学习。
关键字:日本沉没,灾害教育,形成原因,启示小说“日本沉没”设想由于大陆板块的移动整个日本岛国将在一年之内沉入太平洋底。
日本将消失,电影中,日本人请求他国援助,接纳本国灾民,最后绝望的日本人炸断了海底的大陆板块,留住了日本的岛屿。
日本拍这样的影片,并不只是在炫耀自己的电影水平,在更大意义上,是为了在日本人心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人居安思危,展现了国难当前,国民团结互助还有为国牺牲感情。
日本国家的资源状况让人不容乐观,这是日本危机意识的根源。
据说,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从小就开始培养,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一直在他们心底警钟长鸣。
一位日本人士说,不能跟中国比,日本天生不足,所以后天必须多努力。
这样的观点是日本国民的普遍想法,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国土面狭小,资源严重匮乏,国内生产生活所用的原料主要靠从别国进口。
日本矿产资源严重匮乏,很多战略性资源要靠国外进口,这无疑对日本的军事防卫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这些是日本资源数据,据日本官方网站发布,日本的资源状况大致为:日本矿产资源极端贫乏,现代大工业生产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为84%,其中铝100%、镍100%、磷10 0%、石油99.7%、天然气94.5%、铁矿石99.6%、铝矾土100%、煤85.1%、铅84.9%、锌6 6.9%。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资源能源进口大国。
日本的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高,覆盖率高,但总量是相当的缺乏。
森林面积1987年为25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6.8%,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木材蓄积量达27亿立方米。
日本粮食不能自给,因而主要以水产品为主食。
日本水产资源很丰富,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十分发达。
日本近海渔场是世界著名大渔场,鱼的种类多达700余种,其中主要为沙丁鱼、鳕鱼、青花鱼、霸鱼。
这种资源状况的分布这种状况不利于战略防备更不用说进攻了,粮食、石油等是关系一个国家战略独立自主地位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这种资源严重不能自给自足的话,一但国际局势突变,别国切断其资源进口渠道,这个国家将会很快因资源不足而垮掉,决定了日本不可能来进行大规模的长时间的对外战争,它的战争缺乏长期的不断地物质资源作保证,尤其是二战后,别国对日本切断了很多战略资源上的供给。
这些状况使得日本人不得不居安思危,提高危机意识,这样,他们的民族才能够不断进取,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日本又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其对国民的未雨绸缪的教育对减轻这些危害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据日本气象厅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每年平均有800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光顾日本列岛。
但是,近年在日本发生的里氏6级至7级地震中,人员伤亡相对都比较轻微。
所以,日本政府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和国民丰富的应急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本本州岛中部有一片濒临太平洋的地域被称为东海地区,那里发生的大地震具有周期性,震中通常位于静冈县骏河湾周边地区。
为了在无法预知的情况下,把东海大地震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日本政府很早就成立了东海地震对策专门调查会,从可能遭受地震灾害的各地方的现状着手调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各种对策,并于2003年5月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实施计划》在这种未雨绸缪,提前预警机制下,日本人自然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且从小就开始接受防灾抗灾教育。
学校专门开课教授灾害来临时应如何行动等应急常识,社会上也时常开办一些防灾救灾展览和研讨会。
有时还借助专门的防灾设施,让市民体验灾害发生时的感受,练习如何逃生和自救。
位于东京都墨田区的东京消防厅防灾馆就是这样一处公共设施。
防灾馆内有一个模拟地震室,可以逼真地模拟地震时房屋摇晃的情景。
教员会向前来参观的民众讲授正确的避难方法,比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先关闭煤气开关,然后采取正确姿势迅速钻到桌子底下。
讲解完毕,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地震“现场”体验并练习自救。
防灾馆内还能模拟火灾,参观者不仅可以使用灭火器,还能亲身体验“火场逃生”的正确姿势和路线等。
这里还有专业人士讲解正确的急救方法,比如心肺复苏按压手法和人工呼吸的方法、姿势等。
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
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演练当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强震时,各地应如何组织或参加救灾。
正是经过了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洗礼,并保持警钟长鸣,地震来临时很多日本人才能沉着自救,力争将地震对生命的威胁降到最低程度。
日本的军事国防力量也让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严重。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国宪法和有关国际条约都明文规定:日本的军事实力只能维持在自卫所需的低水平。
日本自卫队实际是一支没有正规军名分的军队,它的三军规模在远东地区排名居末。
处在讯息万变的国际舞台上,始终保持危机的头脑,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前行,不断创新,这个国家已与国民深深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日本人和中国在钓鱼岛的争端也是由于日本危机意识,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海水上涨,国土面积不断减小,对岛国的日本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或许,不久的将来,日本沉没将成为现实的写照。
日本,这个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一次次的自然灾害面前并没倒下,而是昂起头,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
作为泱泱大国的我们,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力量日益强大,在自然灾害面前,一次一次的痛哭,我们该向日本学习什么呢?以下是近几年来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2008年1月中旬南方冰雪灾害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南方遭受有史以来的特大冰雪灾害,严重的破坏,给电力交通运输设施造成极大破坏,灾害波及21个省直自治区。
死亡人数达129人,滞留旅客400多万人次。
受灾情况:农作物受灾1.78亿亩,倒塌房屋4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遇难者69229人,受伤者374643人,失踪人数17923人,经济损失: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6月中下旬南方1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
2010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地震、风雹、山体滑坡及泥石流为主。
经核定,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亿人(次),因灾死亡3514人,失踪486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64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029.4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04.6万公顷;倒塌房屋90.7万间,损坏房屋301.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13.9 亿。
面对这么严峻的数字,我们反思,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浪费了多少财力物力,为什么就不能像日本那样灾害来之前未雨绸缪,来之后沉着应对,我们有太多的去学习的地方,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减少灾害,减轻损失。
中国人自大,危机意识薄弱,早在2005年8月,由北京专业调查公司发布的《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中有4成不知道哪里有避难场所,更有近7成根本没有想到过避难。
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似乎早就被淡化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安逸,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早就丢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自古以来都是很强烈的。
今天,太平时日的中国人没有资格放弃忧患意识,在自然灾害频仍的中国大地上,放弃了灾害危机意识,就是放弃了生存和发展的意识。
中国人的危机意识,是国家最大的危机。
想要国家真正的繁荣,复兴,是要从国民做起的。
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其他国家关于中国经济,军事,国力方面的论述,大部分人听的心花怒放,扬眉吐气,我觉得这是国外那群人在过分高抬我们,使中国人偏离正确轨道。
我们的政府也在掩饰很多数据,让国民看到一片繁华的景象,让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
其实,如果身为祖国一份子的我们,知道国家的不足,危难,正面临的危险,真正可以让整个名族紧张起来,回复精神,不被外表所迷惑。
身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大部分人懒散,不愿意为祖国去奋斗,没有奉献精神,这何尝不是国家的悲哀。
为了使国民整体忧患意识增强,让国民的发展与整个民族连为一体,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很多。
首先我们要从幼年孩子抓起,向他们灌输忧患意识。
日本人在世博时,都不失机会给儿童传授忧患意识,让儿童去思考,怎样使民族发展更好。
青年的教育也不能少,政府应该多报道负面新闻,不应该只让群众看到好的一面,让我们了解真实的数据,与国家共同进退。
参考资料:《国际先驱导报》中《向日本人学习危机意识》,作者嘉闻。
中国政府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