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

合集下载

他人即地狱—萨特

他人即地狱—萨特

他人即地狱—萨特《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

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

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

”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

另外,这个密室是不属于人间的,三个刚死的人,虽然还能部分看见人间发生的事,但是已经不能再采取行动来改变什么。

这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和前提:没有行动,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

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

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

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

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

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

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

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他人即地狱——浅析道林·格雷的他毁

他人即地狱——浅析道林·格雷的他毁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浅析道林•格雷的他毁樊晓婵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道林•格雷是文学史上最具代表的唯美主义形象,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道林从不谙世事走向堕落与毁灭,根本原因在于他与亨利勋爵、画家巴兹尔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集中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他人即地狱。

关键词:存在主义;道林•格雷;他人即地狱;毁灭《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作品中最与众不同的一部,从作品形式上看,作为唯美主义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采用华丽的语言,将维多利亚时期上层社会美好却虚幻的生活描写的淋漓尽致。

从作品内容上看,《道林•格雷的画像》主要围绕一个美少年与两个男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叙事,最终以悲剧收场,这在文学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除此之外,学界对道林这一人物走向悲剧的原因有不同看法,有人将道林•格雷的悲剧归结于他人格的不健全;有人认为画中的道林和现实的道林互为镜像;还有人将道林看做王尔德自我人格缺陷的投射,由此可以看出,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的比较少。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之一,这一哲学主要兴起于海德格尔,他强调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认为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前,首先要了解到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由此启发了后世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在海德格尔的基础上,通过《禁闭》、《墙》、《苍蝇》等一系列文学作品将存在主义观点发扬光大,代表作《禁闭》集中体现了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理解。

在《禁闭》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因受不了恐怖的地狱以及与另外两名女主人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在结尾发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感慨。

“他人就是地狱”不仅是《禁闭》的主题,其中更渗透了“自由选择”与“存在荒诞”的哲学观点。

[1]380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从认识画家巴兹尔开始,一步步走出了象牙塔,再经巴兹尔介绍后认识了亨利勋爵,在后者的引诱下,一步步走向了毁灭。

这个故事集中展示了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观点,如果没有画家对道林近乎扭曲的爱,没有勋爵对道林恶意的引诱,那道林的结局肯定不会如此悲惨。

《他人即地狱》:如果不想待在地狱里,就拼命吧!

《他人即地狱》:如果不想待在地狱里,就拼命吧!

《他人即地狱》:如果不想待在地狱里,就拼命吧!展开全文前一段剧荒期间,我看了大火的《他人即地狱》,豆瓣评分8.4,属实不低。

剧情改编自韩国网络高人气漫画《惊悚考试院》,在韩网NA VER的评分高达9.9分,点击量也是高达8亿次,并曾蝉联39周韩网漫画榜冠军。

所以,一上映就自带话题。

再加上由任时完和李栋旭主演,热度自然不低。

整部剧,都围绕着一个地点展开——考试院,也就是我们理解上的贫民窟。

楼道狭窄阴暗,每个房间只有10平米左右,房间内只提供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凳子,没有窗户,只有一个通气孔,需要与其他房客共用厨房和卫浴。

由于隔音不好,虽然各有各的房间,但只要稍稍不注意,你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生活在这里的都是最底层的人们。

出来乍到的小白兔男主为了省钱选择了住在这里,原本以为只是环境糟糕了点,熟不知他进入的是恶魔领地。

以大魔王为首,没有善恶是非观点的人们盘踞在这里,他们虽各有各的特点,但却又有统一的共性——疯狂、杀戮、残忍。

在这里我不得不插播一句,这部电视剧强就强在大魔王帅到掉渣。

看到第三集的时候,因为觉得剧情有点儿恐怖,我想过要弃剧的,但B站各位脑洞姐妹拯救了我。

一部恐怖片硬生生的被姐妹们扭转成了爱情片。

所以,不怕坏人坏,就怕坏人帅的定律还是有用的。

(这样的大魔王,你能抵抗得了么?)最开始的男主善良、宽容、理性,会给流浪猫买罐头吃,会去拦街边打架的人。

可越到后来越被这种氛围所传染,他开始变得暴躁、易怒。

想跟身边的人倾诉、吐槽一下时,却偏偏又被觉得太过敏感、矫情。

就这样,他越来越压抑,并逐渐开始扭曲。

故事的结局很具有讽刺性:小白兔男主最终变成了他最不想成为的大魔王,反杀了所有人。

一、对于身边在乎的人,多花一点时间去倾听,或许就会改变结局。

小白兔男主的“堕落”虽跟他自身还有环境息息相关,但也与无从倾诉、发泄密不可分。

我一直都觉得,如果男主身边的人多关心他一点,听完他想说的话,即使不理解也不要第一时间去质疑,可能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么糟糕。

他人即地狱电影解说文案

他人即地狱电影解说文案

它在柜子上收集了一点绒毛,再把绒毛放在笔记本边角,接着又小心地把电脑合上,只要有人动了电脑,那自己肯定会发现,不过还是不放心,所以又拍了一张照片,这样应该万无一失了吧?嗯,总感觉还缺点啥?呃,必须得给房间也拍几张,再确认好房门已经上锁后,小哥这才安心地去上班,小哥叫阿哲,他刚搬到这里没几天,而这地方的租客真的是一个比一个诡异,比如这个叫一号的家伙,总会发出奇怪的笑声,他看似是个傻子,但生活上完全能自己同时做到对门的还是个混子,为人相当不友善,阿哲提前搬过来,正在自己的房间打电话,结果却被他警告说太吵了,而最诡异的还是这个猥琐的眼睛男,他总是一言不发的钉着阿哲,阿哲刚大学毕业,拿到首尔的一处前辈那工作,同时自己的女友也在首尔,因为没钱,他只能做出这个废弃的考试院,并且房东王婶还告诉他,四楼原本是女生宿舍,但因为火灾已。

上去她阿哲问我没想到一开始最不友好的混子大叔,既然是他们中间最正常的人,一天晚上她就回到考试院,正准备准备煮点泡面,此时大叔也不拿自己当外人,阿哲也帮着煮几包就在阿哲被打击的大叔却阻止了他音的鸡蛋全是坏的,这样一来二去她们算是认识了,所以大叔给阿娇两个意见,第一,不要想着跟这里的人搞好关系,第二,赶紧搬走,便表示自己马上就会离开,在西河王快准备进门时,阿这又看到眼镜男在盯着自己,不过他不竟然在背后竟然藏着一把刀,住在这里,让阿哲感到越来越不安,楼上奇咋不穿了一场的响声,但上面可是废弃的女生宿舍,根本没人,再加上神出鬼没的一号,阿哲去了早点离开的念头,然而,这些所看到的,如果果让阿哲之几乎每天晚上眼镜男都会拿一把刀站在自己的门前,并且嘴里还不停地说着那阿哲肯定会不顾一切的离开,更恐怖的是,阿哲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一天晚上大叔凸突然在房间发现了一。

塑料子弹在这里只有一号,整天玩这种玩具枪,那就意味着自己的房间被他入侵了,所以睡着了,阿哲就被一阵吵闹声给惊醒,此时大叔正在教训一号,但一号却死不承认,甚至赌上了自己的一只手,就在惊悚的一幕发生了一号,竟然有个双胞胎兄弟二号,而大叔现在装的则是二号,所以大叔马上放开二号直奔不远处的一号,但突然出现一个人,她不仅拦住大叔的的去路,它抓住了她的一只手臂,看到大树无法挣脱在场的人几乎都非常开心,这个家伙突然看到了一个漂亮的一个漂亮的妹子,所以它一边发出奇怪的笑声,一边向妹子靠近妹子有点害怕,敢敢敢敢敢敢敢回家,你但他浪猫,然而第二天警察就发现了这只流浪猫的尸体,原本一只猫的尸体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女警阿花认为,一般变态杀人犯,刚开始都会拿小动物先开刀,那么以后真的是变态杀人犯吗?哎呀。

外国文学四复习题

外国文学四复习题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总特征是什么?(1)继承: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仍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

(2)发展:表现出“向内转”的趋势;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2.20世纪德国三大战争小说分别是哪三部作品?(可能多选)(1)茨威格《格里萨中士案件》(2)雷马克《西线无战事》(3)雷恩《战争》3.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可能名释)(1)1934年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内容:真实反映生活;不排斥浪漫主义(革命家应该有的激情)与对社会消极现象的批判;不苛求统一的风格。

4.什么是“硬汉性格“?(可能名释)A.、顽强、面对失败百折不挠,这是硬汉们共有的优秀品格——硬汉精神;B.桑提亚哥是一种哲理化的“硬汉”性格的化身;C.在桑提亚哥身上,海明威也为“硬汉子”注入了独有的乐观因素;4.什么是“迷惘的一代”?(1)“迷惘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斯泰因;(2)1926年,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3)“迷惘的一代”专指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美国作家,他们厌恶战争、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因痛苦而迷惘。

5.结合海明威的创作,谈谈其对当代文体风格的影响。

(P68)一、海明威最突出的文体风格是他的“冰山原则”。

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

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体风格:海明威的文体风格常被称为“电报体”,既具有简洁性,又具有含蓄性;(2)作品结构:小说往往只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和历史事件;(3)海明威的小说语言简约,篇幅短小,但通过寓意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家将作品涵义最深的部分隐藏于情节的背后,给读者以充分想象和开掘的余地。

二、海明威的文体风格是最受人称道的。

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体奠定了他作为那个时代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散文作家的地位。

他人即是地狱读后感书评欣赏

他人即是地狱读后感书评欣赏

他人即是地狱读后感书评欣赏《他人即是地狱》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今天仔细读了两遍《他人即是地狱》这一章,里面讲了十多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意料之外的有趣。

今天我主要分享三个对我来说十分受用的观点。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观点一,你永远都有选择的自由。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蒙冤入狱的司机,在入狱后努力完成学业,并在出狱后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之所以主角能在后来得到美好的生活,是因为他母亲的一段犹如灯塔的话。

“每个人每天都会遇上很多事,好的不好的都有,但是在你遭遇到不幸时,你还是可以选择接受它并积极去解决它,当然也可以选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主角就是靠着这段话在监狱里完成了学业,也选择了以后幸福的生活,并获得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失去了人身自由,但并没有失去选择的自由。

观点二,角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产生结果。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个牧羊人在遇上山体滑坡时自己的生计遭到危机时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行为。

牧羊人在面对被小土山挡住通往集市的道路时,觉得有必要把小土山给挪开才行,毕竟这条路去集市比较近。

于是开始每天在那里忙活着挖山,尽管他的儿子说“这小土山里面的石头非常坚硬,就算挖几年也挖不了多少啊。

”但是牧羊人坚定的要把小土山挖走,就算自己死了,自己的子所也要继续挖。

但是过了半年之久小土山都没怎么挖动,于是儿子提出了搬家,才停止了这场无意义的挖山。

这就是转换视角所带来了不同结果。

老人只看到了小土山挡住了自己的出去的路,而儿子却觉得直接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而其实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是会钻牛角尖方式自以为是的解决问题的,包括我自己有时也还是这样子的,所以不得不学习一下别人转换视角,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并解决问题呢。

观点三,专注于当下我们现在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焦虑症,都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惴惴不安,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做好手边的事情,专注的做好眼前要做的事。

猩猩的地狱全文在线阅读

猩猩的地狱全文在线阅读

猩猩的地狱全文在线阅读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套用在圆通山动物园那只名叫丹曼的猩猩身上,应改为它猩即地狱。

揣摩萨特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免不了有竞争和摩擦,他人的出现,将限制你的自由,给你的生活设置障碍,给你的心灵造成伤害和痛苦。

丹曼的遭遇,为萨特这句名言提供了另一种注解。

原先,圆通山动物园养着母女两只雌猩猩,母猩猩老死了,留下女儿丹曼。

偌大的笼舍里,只有一只猩猩居住,形影相吊,茕茕孑立,未免冷清。

丹曼常伫立在笼边,手抓住铁栏杆,用一种凄凉的表情遥望远方,那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分明是在提醒我们,它很寂寞,很苦闷,渴望有同伴。

于是,我们从北京动物园又购来一只名叫山田的雄猩猩、一只名叫卡路的雄猩猩和一只名叫阿兰的雌猩猩。

一方面热闹猩猩馆,为游客助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丹曼解除孤单和寂寞。

谁也没有想到,丹曼并不欢迎新来的伙伴,一见到它们,便毛发耸起,发出恐怖的尖叫。

山田、卡路和阿兰也都不喜欢和同类待在一起,各自占据笼舍的一个角落,面向笼网,那样子,似乎离同伴越远越好。

喂食时,丹曼不再像过去那样迈着悠闲的步伐走向食槽了,它斜起眼,用高度警惕的目光窥望着其他三只猩猩,慢慢接近食物,抓到一只木瓜或一根胡萝卜后,逃也似的回到自己的角落,狼吞虎咽,生怕被其他猩猩抢了去。

有时,丹曼和阿兰在小水池边相遇,双方立刻会摆出斗殴的姿势,龇牙咧嘴地相互咆哮。

而山田和卡路两只雄猩猩,还时常大打出手,把个宁静的猩猩馆闹得乌烟瘴气。

猩猩们彼此憎恶,没有任何团结友爱的表现。

终于有一天,丹曼在和阿兰大吵一架后,指爪抓住笼网,奋力摇晃,朝熟识的饲养员发出如泣如诉的吼叫,意思很明显,是在央求我们把另外三只猩猩弄走!如此不合群的动物,还是不多见的。

后来我们查阅了有关猩猩的研究资料,这才理解丹曼孤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因。

猩猩又称黄猩猩或红猩猩,和大猩猩、黑猩猩是同科异属的兄弟。

虽然同为灵长类,习性却相差甚远。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

“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

外国文学“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禁闭》文/郑苏皖摘要:“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戏剧《禁闭》中的台词及重要观点,本文试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中心句“他人即地狱”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萨特;《禁闭》;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一让-保罗·萨特,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作为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擅于以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来阐述其哲学理论。

与萨特处于同一时代的法国文学评论家安德烈·莫洛亚曾对其评价道:存在主义作家萨特的成功之处,“乃是把这种哲学运用于小说和戏剧,为小说和戏剧增加了分量,带来了反响。

而反过来,小说和戏剧赋予存在主义在现代思想中一种不经这些作品体现便永远不会有的威力”①。

独幕剧《禁闭》是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剧作,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作品之一。

萨特于1943年创作了该剧,1944年以《他人》为剧名刊载在杂志《弩》的第八期,同年在巴黎老哥伦比亚剧院首演时获得极大成功。

《禁闭》是萨特所有剧本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拉和报社编辑加尔森,三人之间彼此需索又互相折磨的故事,主要探讨了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禁闭》中的地狱,被许多学者看成是萨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射,三个鬼魂之间的互相排斥、互相折磨也暗喻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然而《禁闭》并不仅是为了批判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戏剧的中心句“他人即地狱”可以有多种解读。

二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看作其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理。

他曾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将该原理解释为:“人首先是存在,与自己相遇,在这个世界上崛起,然后才规定他自己”②。

所谓“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即个人的主观性。

所谓“本质”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动中造成的自身的规定性。

见相爱,交相利,他人即地狱作文

见相爱,交相利,他人即地狱作文

见相爱,交相利,他人即地狱作文英文回答:The idea that "if you love each other, you will benefit each other, and others are hell" is a dangerous and harmful mindset. It creates a false dichotomy between "us" and "them" and can lead to violence, discrimination, and war.There are many examples throughout history of groups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labeled as "others" and then targeted for discrimination or violence. The Holocaust is one of the most horrific examples of this, but it is not the only 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ve Americans, African Americans, and other minority groups have all been subjected to discrimination and violence because they were seen as "other."The belief that "others are hell" is based on fear and ignorance. It is a way of dehumanizing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from us. When we dehumanize others, it becomeseasier to justify violence against them.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all human beings are equal,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religion, or sexual orientation. We must work to build a world where everyone is treated with respect and dignity.中文回答:“相见恨晚,同气相求,他人即地狱”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危险和有害的心态。

《搜索》:他人即地狱

《搜索》:他人即地狱

了新 闻 ,却 被 陈若 兮 毫不 客气 地 据 为 已有 ,见到 了 曾 经 亲 密无 间 的 “ 小 ”唐 小华 ,却 不 知道 自己 已经 落 发 人 他人 精 心设 计 的圈套 。影 片到 了 最后 ,杨佳 琪 在 电 视 台 的 台阶 上遇 到 刚 刚被 解聘 的陈若 兮 ,她们 两 人 一
走 ,把 离婚 协 议 书放 在 他 桌子 上 的 电话 时 ,完 全 难 以
下 车 窗 ,对 司 机 说 “ 车擦 得 不 够 亮 啊 ” ;走 进 电
梯 ,他 又 叫住 清 清 小 张 “ 最近 又有 什 么新 段 子 ” ; 到 了 办公 室 ,看 到 “ 二秘 ” 唐小 华 在 吃东 西 ,便 用 一 种 既是 长 辈 又是 上 级 的 口吻说 “ 用手 拿 饼 干 ”—— 又 在 这 一 系列 场 景 中 ,沈 流舒 俨 然 帝 王 , 同 时还 是 父
个 向 下走 ,一个 向上走 ,陈 凯歌 用 俯拍 的镜 头拍 陈 若 兮 ,用 仰 视 的镜 头 拍杨 佳 琪 ,暗示 两 人地 位 的转 换 。
这 次 ,轮 到 陈若 兮 用 乞求 的 口气 和 她说 话 了 ,但 却 被
她 冷 冷地 拒 绝 了 ,无 疑 ,她 将成 为 新 的 陈若 兮 ,但 她 的命 运 会 比陈若兮 更好 吗 ? 影 片 中 唯 一 让 人感 动 的 地 方 ,是 杨 守 诚 对 叶 蓝 秋 的 爱 情 , 这 也 是 影 片 中 唯 一 带 给 人 们 希 望 的 情
用手 机 拍下 来 ,说 是 要 留作 纪 念 ,但 真 正要 做 的却 是 发给 陈若 兮 ,只 因为遗 书 中有 “ 杨守诚 ,我爱 你” 。
沈流 舒 是 《 索 》中最浓 墨 重彩 的一个 人 物 ,饰 搜

人间即是炼狱的名言名句

人间即是炼狱的名言名句

人间即是炼狱的名言名句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

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

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

“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

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如果跟你在一起算是天堂,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天堂,天天开心天天幸福,如果放弃你是地狱,只要你过得开心。

幸福,我会放弃你,宁愿我在地狱受苦,也要让你幸福开心、是你在我的世界里改变了我,不让我过在不现实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的爱情太深了,感觉就在中间,我上不了天堂,也到不了地狱,我就挂在中间,让自己很无助,只能听你的,连一点主动权都没有,更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爱你,但是我更希望我爱的人能幸福,那怕是跟别人,我也会高兴,如果真的有下次,我一定会好好去呵护你,用我今生的爱去爱你,我会在地狱祝福我爱的人。

你,幸福一生。

开心一辈子,平安一千年。

健康永久,永远不过期的祝福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狱。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他人即地狱剧本解析

他人即地狱剧本解析

他人即地狱剧本解析
据悉,《他人即地狱》该剧根据韩国点击量高达8亿次的网络漫画《惊悚考试院》改编,讲述了从乡下初到首尔工作的年轻人租住在考试院,意外遭遇了他人制造的地狱的惊悚故事。

在故事中,XXX 收到前辈的实习邀请来首尔,为了省钱住在便宜的考试院,这个陌生环境打从第一天入住就觉得微妙,住户看似没什么却又说不上来的怪。

他人即地狱这部电视剧主要是发生在韩国考试院的,韩国的考试院是那种没有什么钱的学生居住的地方,环境特别的差。

而且除了学生之外,各色各样的人都可以居住在这个地方。

因为交钱少,环境也相当的差,考试院这种地方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他人即地狱的男主人公XXX就是一个来首尔打工的,没有什么积蓄的年轻人。

XXX在住进考试院之后,面临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恐惧。

让他恐惧的不是居住环境,而是居住在他周边的人。

在这个考试院里面居住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甚至在XXX住进考试院没多久,就有住客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还引来了警察的调查。

而考试院里面确实有很多怪人,XXX在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了被杀的对象。

萨特:他人即地狱

萨特:他人即地狱

萨特:他人即地狱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他人即地狱※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人首先是个把自我向着一个未来推进,而且知道自已正是这样做的生物。

※尽管自己选择的使命是美丽的、崇高的和神圣的,但责任太沉重了,到头来被重负压得粉碎。

回首往事,就像从失恋中解脱出来的斯旺所说:“真想不到我为一个对我不合适的女人而糟蹋了一生。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我自称是受百姓拥护的救星,其实私下里为了我自己得救。

※人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

※生活中无所不有,人们绝不会放弃生活。

※在年老的人看来,青春美妙,我们可以做许多白日梦,可以失败,可以哭泣,光芒万丈。

但是,年轻如我们却不知其中的美好,总是在无病强说愁,或者颓废消极地殒磨青春……只有待到青春不再,方知其中的可贵。

萨特,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

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于印度死于热病。

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

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萨特虽然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

他人即地狱,转瞬即逝的人性之善

他人即地狱,转瞬即逝的人性之善

他人即地狱,转瞬即逝的人性之善“他人即地狱”,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阴暗面。

如果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不断伤害他人、伤害社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地狱。

同时,这句话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是地狱的一部分,我们自身也需要反思、改正错误,从而让世界变得更好。

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有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含义:即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善良与美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关注。

任何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快乐与痛苦,自己的得与失,自己的正确与错误。

尽管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到每个人身上,但是我们可以面对身边的人,尊重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接受他们的存在和价值。

往往我们会忽视周围的人,因为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真实情感。

实际上,人性的善良总是存在于这些碎片中。

有人的一句感谢和赞扬,有人的微笑和眼神,有人的鼓励和助力,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关注的细节,这些小小的善良,足以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转瞬即逝的。

我们不可能永远陪伴身边的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经历和回忆去信仰和记忆这些美好的瞬间,用心感知这些善良,把它们收藏在记忆深处,让它们永远伴随我们的人生,成为我们的力量和支撑。

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会感到一定的孤独和无奈,因为这个世界上未必有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人。

但是,即使我们无法被别人完全理解,我们仍然需要追求“他人即地狱”,即懂得关注和接纳周围的人,去感受和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我们都能够尊重彼此,发现身边的善良,努力改进自己的行为,相信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是地狱,而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值得我们去呵护和珍惜的地方。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浅议《禁闭》中的“他人即地狱”

浅议“他人即地狱”的深刻内涵——读萨特的《禁闭》有感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主帅萨特的独幕悲剧《禁闭》以三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地狱中像旋转木马似的互相追逐、勾心斗角、饱受精神折磨这样一个荒诞性的题材为线索,引出了“他人即地狱”的重要论断。

这个论断解释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他人即地狱”的内涵。

关键词:地狱自由限制行动让·保罗·萨特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存在主义美学里程碑式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位世界性的大师人物,不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思想清风的“外在”者,而且还呈现给我们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独树一帜的存在主义哲学。

在数十年多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政治评论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深邃的哲理、闪光的精神火花、逼人的思想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

《禁闭》是萨特最著名的一部哲理剧,写的主要是三个在生前犯罪的人在死后进入地狱的状况。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曾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剧中那句著名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i,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哲学观点: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彼此不能沟通。

萨特在1965年录制唱片前言中清楚地解释了自己的意图:如果自己犯罪作恶,毒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他人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依赖他人对自己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地狱,如果不能公正待己,那么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

他进一步解释:“我的用意是要通过这出荒诞的戏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

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地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ii《禁闭》独辟蹊径的以反角的表演,表现了人生、社会的某种境遇,传达出一种痛彻心脾的人生况味,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首先,如果你选择把别人推入地狱,也就选择了自己入地狱。

iii 人总是处于和他人的相互关系中,人的自由也必须在同他者的关系中得到实现,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个体是不可能生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自由,所以人需要他人,离不开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萨特在这一剧作中探讨了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重点探讨过的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戏剧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义观点。

戏剧的场景设在地狱的密室之中。

我们注意到剧中反复提到,密室里没有镜子。

加尔散一进入这间房子,就注意到“这儿没有镜子”;后来当伊内丝称他为“刽子手”时,他又说,“要是能照一下镜子,我什么都舍得拿出来”;艾丝黛尔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镜子:“您要是让我一个人呆着,至少得给我一面镜子呀。

”镜子在这里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艾丝黛尔说,“当我不照镜子时,我摸自己也没用,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从他人那里寻求自我存在的证据,通过他人的目光来认识自我。

另外,这个密室是不属于人间的,三个刚死的人,虽然还能部分看见人间发生的事,但是已经不能再采取行动来改变什么。

这就是剧情发生的背景和前提:没有行动,只能通过别人的目光来认识自己。

现在来看三个主人公。

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尔散是个胆小鬼,被枪毙的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和力图支配别人的心理变态者。

三个人被送进地狱,他们所要进行的戏剧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力图避免地狱的折磨和痛苦;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某种意义上的解脱,获取自由。

整个剧作表现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闭环境下,三个人寻求解脱的徒劳的努力和最终的失败。

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

他们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并且没有黑夜,这种目光的注视是永恒不可逃避的。

加尔散力图要证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过他人的目光来使自己得到解脱。

在艾丝黛尔那里,他得不到真心诚意的回答,因此他试图通过说服伊内丝来完成自己的解放。

艾丝黛尔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惶惑不安,“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还存在。

”作为色情狂的她,只能从男人那里证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

因此,唯一的男士加尔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而伊内丝则与这两人有所不同。

如果说这两人是心甘情愿受别人目光的支配,那么伊内丝则是热衷于以自己的目光来支配别人。

她一方面把艾丝黛尔视为猎物,要求后者把她当成镜子,当成自我评判的标准;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尔散的懦夫面目,不让他获得安宁,进而也要挟他不让艾丝黛尔获得安宁。

这样,“他
人的目光”就成为了刑具和烈火,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观性、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

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专心修改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当然,“我”对别人也是这样。

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反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时力图控制我。

”在萨特看来,这就是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在思辩层面上的解释,也是《禁闭》一剧所要揭示的东西。

那么,这种互相折磨、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是否无法摆脱了呢?萨特的回答是否定的。

他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别人误解,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

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脱的道路在哪里呢?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密室的门打开过一次,加尔散有过出去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执意想从伊内丝那里、通过她的审判来获得自由,才失去了机会。

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已经死亡,无法再通过采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存在。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人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决定自我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

加尔散问,“难道能以某一个行动来判断人的一生吗?”是的,只有行动才能决定。

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勇敢的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永陷痛苦的深渊。

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我们却是活人。

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我们却能。

“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

”如果我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目光,把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

因而,在此,萨特再次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

这也是本剧的意义所在。

本剧提供了一个看似荒谬的背景——地狱,并通过“灯永远亮着”“刀子捅不死死人”等细节来制造出一种间离效果,其目的正在于:不欲使观众沉迷于剧情,而要诉诸他们的理智,引发他们的深思。

这也正是哲理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非常麻烦啊。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源于海德格尔,但萨特特别强调了“自由”的因素。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什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说,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者。

那么,人是怎样一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畏死”来说明:我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的体会到,
我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

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从这里,萨特接着说,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即人首先存在于世界之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这样说来,人的本质就是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但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

“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我想你联系一下生活经验应该深有同感的吧)。

萨特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就处于这样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狱!”
最后补充一点,海德格尔和萨特所说的“自由”,其感情色彩都不是那么乐观。

我们自由,不是因为我们希望自由,而是我们生来就不得不自由的存在(比如人人都要死,根本没有另一个人能管得了),所以萨特说:“人被迫自由。

”海德格尔说得更彻底:人不自由的时候感到不满,人自由的时候感到恐慌。

所以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常常以“别人都这么做”这样的想法逃避自由。

但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强调,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与其非本真、不自由的、浑浑噩噩的存在,不如本真、自由、明明白白的存在,所以萨特一生都在呼吁“自由”,反抗阻碍“自由”的“地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